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第342节
当时大宋的文官们是怎么指挥军队作战的呢?西门庆在相州救的那个学生郦琼,历史上后来弃文习武,从军抗金,再后来因南宋内部斗争被逼投降了金国。郦琼在对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分析金宋两国的统帅区别时,是这样说的:
“在我曾经跟随大军攻打南方的时候,常常看到我军元帅国王亲临前线督战,在箭林中不戴战盔,亲自指挥大军作战,其神情自若,用兵制胜,都与孙子、吴起相像,真算得上是命世雄才。至于亲自冒着锋利的箭矢前进而不躲避,将士看到后,谁还怕死。军队所向披靡,每天就可开辟千里国土。
而江南的统帅们,才能不及一般人。每当出兵时,一定要距战场几百里远,叫作所谓持重。有的监督召集军队、更换将校官,仅用一士兵拿着命令去宣谕。制敌决胜竟然委托偏将副职,所以聪明的就被打散了,愚笨的就全军覆没。偶尔有幸打了一次小胜仗,则捷报频传,并增加俘虏作为自己的功劳,还约束将士的怨恨。纵然有的将帅亲临战场,然而势头不对,也一定会首先逃跑。”
也就是说,宋朝以文制武,军权都在文官手里,可是指挥作战之时,这些手握重兵的文官们却躲在数百里远的后方,还把这称作“老成持重”。统帅如此怯懦,自己不敢上前线战阵,只在后方说大话喊口号,宋军焉得不败?
就如那著名的主战派,北宋末年的抗金名臣李纲,就是典型的名浮于实,空喊口号之文臣。
当时金、宋两国军事力量悬殊,金军第一次南下包围汴梁,金宋达成和议,宋国割让三镇,两国休兵罢战。依照当时的实力对比,大宋根本打不过金国,本应该就此讲和,慢慢积攒实力,以待将来。
可是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在金军北撤后,不顾主和派的反对,高喊漂亮口号,立即撕毁协议,将剩余的野战主力部队全部投入河北与河东与金军作战争夺三镇,其结果是宋军全部大败亏输,给金军送了人头。
第三百九十六章 救了两淮之地?
因为在李纲等主战派的鼓惑下,宋钦宗撕毁了协议,金国大怒,在收割完宋军送上的人头后,立即再次挥军南下。
眼见金军势不可挡,主战派的大臣都是只会空言大义的草包,宋钦宗六神无主,又向主和派大臣问计。
可是此时宋国一再背信弃义,已经丧失了求和的最佳时机,主和派也是无力回天。不过主和派总是要宣泄一下的,就将目标对准了死硬主战派李纲。
你李纲不是要大义凛然吗?不是痛斥我们是投降派,出卖祖宗基业吗?不是坚持要与金国打吗?现在报国的机会来了,你李纲应该站出来呀!
主和派大臣们乘机要宋钦宗派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让李纲率军北上作战。此时李纲却大惊失色,说我是一介文臣,怎么会带兵打仗?
是呀,李纲不会统兵打仗,可是一点不耽搁他在朝堂上高喊必战,让别人去流血牺牲,为自己博得坚持抗战的大义名声。这就是主战派文臣们典型的“口号我喊,荣誉我得,送死你去!”当他拒绝亲自领兵出战时,不知那些被他强派到河北、河东送人头的阵亡将士作何感想?若是他们能够从坟墓里爬出来,说不定会先砍死李纲吧!
虽然李纲不想领兵,但在主和派大臣的坚持之下,宋廷还是强任他为河东、河北宣抚使,将他踢出东京汴梁,领兵北上作战。可李纲哪里会打仗啊?他的部队与金军一触即溃,未对挽救危局产生一点儿作用。
这之后,李纲因此被贬到夔州,却因祸得福地躲过了靖康之祸。南宋小朝廷成立后,李纲因为他那人血染红的抗战名声,又被起用为宰相。可是他在任上继续推行他那套不顾现实实力对比,一味死硬到底的方针,依然是他喊口号,别人去前线送死。结果主政七十五日后,就被宋高宗赵构罢相,赶出了权力中枢。
此时的大宋朝廷里,文臣大多都是李纲之流,不敢亲临战场,只敢在千里之外拿着木图瞎指挥。像杜充这种自己有意识要上战阵第一线的文臣,可谓是少之又少。
世人对杜充还有一个评价,就是残忍好杀。
靖康初年,宋金开战,曾担任过沧州知府的杜充被朝廷加任集英殿修撰,又复任沧州知府,让他回到这面对金国的前线边鄙之地。当时金人南侵,从燕地而来寄居在沧州城之人很多,杜充忧虑他们是金人的内应,于是不论男女老幼全都杀害。
战争之中,行非常之事,历代都不缺屠城将军,何况只是杀死一些流民呢?对于燕地流民来说,杜充是残忍好杀,罪大恶极;可是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杜充却是临敌决断,有大魄力。杜充并未因为屠杀燕地流民而受责罚,相反,此后却被升任为北京大名府的守臣。
杜充之后能够接任宗泽,担任东京留守一职,或许也与朝廷欣赏他的这些性格特质有关。在此之后,杜充却干出了一件影响中国数百年的大事——决黄河大堤。
宋高宗建炎二年秋,金兵从山东、河南、陕西三路南犯。是冬,杜充下令开决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图以此阻挡身后追兵。掩护宋高宗难逃。
可惜,杜充决河非但没有阻止金国东路军,还致使当地百姓被淹死二十万以上,因流离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数倍于此。
并且黄河从此开始了长期南泛入淮的时期,直到清朝咸丰、同治、光绪年间,黄河才慢慢恢复了由山东入海的局面。然而曾经富庶繁华的淮河流域却因黄河入淮而成了黄泛区,经过数百年之后,土地盐碱严重,再无往日的富饶。
杜充一生所干最大的恶事,就当属这决黄河了,可谓是祸国殃民,遗害千年。与此相比,他日后战败投降,在历史上的影响实在是算不得甚么。
然而对于宋高宗而言,杜充决黄河阻挡金兵却是为了保护他的安危,是对他和朝廷的忠诚。因此,当杜充带兵南撤到江南后,宋高宗又对杜充加官进爵,任命杜充为同知枢密院事,官至执政。杜充推辞后,宋高宗又破格任命杜充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即右相),官职仅在左相之下,旋为江淮宣抚使驻守建康。
也就是说,残忍好杀的杜充再一次讨得皇帝的欢心,当上了宰相这样的高官。若非他在建康兵败,投降了金国,或许他在宋代史书上还要被记载为南宋中兴几大名臣之一吧!
此时的沧州知府杜充,亲自领兵捕盗,已有了他日后的一些风范。然而西门庆却只记得这厮最后当了叛徒,却不知道杜充在历史上干出了那么大的事来,是一个让人无法忽略的重要人物。
西门庆更不知道的是,历史上杜充担任东京留守时,日后的名将韩世忠、岳飞都是杜充的部下统制,自己现在的妻舅扈成当时也是杜充手下的一个统制。特别是岳飞,因为与杜充同为相州人,被杜充看重,成为了杜充账下的亲信将领。
杜充在投降金国之前,历史上他干的那些事,又有多少是岳飞、扈成等将领都参与了的呢?
当然了,因为西门庆从后世穿越而来,蝴蝶的小翅膀已经在努力扇动改变历史。比如独龙岗祝家庄、扈家庄因为西门庆打败梁山军而得救了;日后的曾头市、大名府也因为梁山军实力被削弱,而很大可能不再被强盗攻破屠杀。再如岳飞和扈成认识了西门庆,显然不会再依照历史上的轨迹去给杜充当部下了。
就是这沧州知府杜充,从他儿子被救这一刻开始,与西门庆已然有了交集。他还会如历史上那般残忍好杀吗?他的历史轨迹还会一样吗?恐怕他日后之路也很难与历史上保持一致了。至少朱仝没有被逼上梁山,现在他手下就多了一个亲信将领。
西门庆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意中已经对杜充产生了影响,默默地开始改写黄河决堤南流的历史。若是有一日他能够知晓自己这次沧州之行对日后的两淮地区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只怕自己都不敢相信吧!
第三百九十七章 布局沧州
西门庆跟在未来的大奸臣杜充的身后,搜索了柴进的两个庄园,很欣慰地看到洪振、焦挺他们将值钱的细软席卷一空,再放了两把以假乱真的火。
这两个庄园的火放得不大也不小,看上去就像是匆忙离去,未及准备,胡乱点的几处。官差们并未费多大的力量就将那火扑灭了。要知道,柴进庄园四周都是水啊!
饶是杜充为人精明,看到现场的模样也只会怀疑到柴进和梁山强盗们身上去。何况西门庆故意给他留下的贵重家具和田庄的田契也足以让他吃个饱饭了。因此杜充怎么也没想到这沧州境内还有第三方势力从中渔利。
若是一般的案子,在捞到实惠后就该收兵了,可是此番梁山强盗毕竟是对杜充的小儿子下手,杜充余怒未消,不肯就此罢休,又带兵向南追了一二十里地。
柴进等人骑着快马走了许久,杜充哪里还追得上?他毕竟不是武将,一口气骑了这么久的马,此时已然筋骨酸软,难以为继。
西门庆暗中观察,发现知府杜充带出来的这只队伍,此时除了朱仝和那兵马都监还没有异样,其余人都累得东倒西歪,气喘吁吁了。
这些河北禁军也太缺乏操练了吧!这还是紧临辽国的沧州,官军都是这般模样!难怪几年后童贯北上伐辽时,在河边竟无可用之兵,搞得还要招募乡勇敢战士参战。西门庆心中感叹道。
西门庆忽然记起,历史上岳飞也是那时候应募敢战士从军,跟着童贯大军北上攻打辽国燕京的。可惜宋军战斗力实在是太差劲,竟然被屡败给金军的辽军残余部队砍瓜切菜一般打得大败而回。
好在岳飞和他的几个兄弟运气不错,没有在那场耻辱的伐燕之战中当了炮灰。
西门庆心道,运气不是每次都那么好,这一次一定要将岳飞骗到自己身边,不让他去童贯的送死部队当敢战士。
虽然说名将是在不断的厮杀中成长的,离不开血与火的考验。但西门庆还是希望岳飞是在为自己东征西战之中逐渐成长为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