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364节

  这些贤才有的原是大明在野官员,如此前李邦华举荐的朱大典、杨廷麟、刘同升、万元吉、李明睿等人。

  又如从浙江来的孙嘉绩、熊汝琳等人。

  其中,朱大典被刘升委任为参谋部右侍郎——虽然这个职位刘升属意章旷,但章旷毕竟还年轻,所担任的应天府尹一职也很重要,倒不如先给朱大典。

  朱大典此前对明军、闯军、崋军都有所了解,担任参谋部右侍郎,兼军务参赞,正好方便刘升咨询军务事宜。

  且朱大典已经六十二了,在这个位置干几年就会退下,到时候便能让章旷来担任此职。

  杨廷麟此前在大明担任兵部主事,曾在卢象升天雄军中参赞军务,刘升看过其履历后,任命其为军备部军饷司主事。

  刘同升则在大崋都察院任职。

  万元吉在审刑部担任郎中。

  李明睿被委任为通政院左通政。

  孙嘉绩、熊汝琳等人则被任命为知府等地方官。

  除了这些人,还有一些刘升专门下旨征召的历史名人。

  七月十六这天,刘升便在奉先殿先后接见了两个心仪已久的历史名人。

  “草民宋应星参见陛下。”

  殿内,宋应星按照礼部官员教导的大崋礼仪,向刘升行天揖之礼(不跪,一种很正式的、对尊贵之人的拱手礼)。

  “平身。”

  刘升含笑抬手,便打量起宋应星来。

  作为明末历史爱好者,刘升自然是知道宋应星这个明末“科学家”的。

  结合绣衣卫所调查到的资料,以及后世的一些信息,刘升对宋应星情况已相当了解。

  宋应星今年已五十五岁,江西奉新(宜春)人,万历四十三年与其兄长宋应升一起中举,此后六次到北京参与会试,皆不第,遂断绝科举之念。

  此后不久,其兄长宋应升通过吏部铨选担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则回乡奉养老母。

  他从小便喜欢百工百艺之道,便在这几年读了很多杂书。

  等到崇祯八年,宋应星也通过吏部铨选踏上仕途,先是担任袁州府分宜教谕。

  明末县学教谕很清闲,他依旧有大量时间读书,乃至编写著作——《天工开物》等相关文章,大部分便是在这一阶段书写与刊印的。

  崇祯十一年,他因政绩优异,升任浙江汀州府推官。他在任上不过两年,便因不喜官场昏暗,辞官归乡。

  历史上,宋应星会在明年再次被明廷征辟,担任凤阳府亳州知州,并在崇祯十七年初再次辞官归乡。

  明亡后,宋应星一直隐居不仕,据说活到八十岁才去世。

  感觉到刘升打量的目光,宋应星心里略有些忐忑。

  因为他完全想不明白,这位已坐拥七省之地,将替代大明改朝换代的开国之君,为何会知道他的名字,又为何会专门下旨征召他到南京来。

  毕竟他此前只是个举人,屡试不第,后来虽然踏入仕途,却也只是官至一府推官而已。

  既无文名,又无官声。

  在江西仕林中即便与兄长一起有点薄名,其他士人谈论起他来,也常耻笑他沉迷于百工百艺等奇技淫巧之道。

  便是他自己,也自认为胸无大志,与贤才名士扯不上半点关系,实在不知这位大崋乾元皇帝召他何用。

  “听说宋先生编写了一本名为《天工开物》的书籍,专门记载农、工等百工技艺?”

  宋应星听了微愣,但还是点头道:“是。”

  这时,刘升拿起一本书,正是市面上流传的《天工开物》,语气温和带着喜悦地道:“此书,在朕看来,要比很多科举文章乃至经典注释都有价值。可惜市面流传希少,将来或有失传之忧。”

  听到刘升这发话,宋应星先是一阵欣喜,随即便有点惶恐了,道:“不过是本记载工艺的杂书,实在当不得陛下如此夸奖。”

  “如何当不得?”刘升正色道,“宋先生可知我大崋军队自建立以来,为何强过明军、闯军甚多,屡战屡胜?”

  宋应星道:“应是足兵足饷,赏罚分明之故。”

  “足兵足饷、赏罚分明是必须的,除此外,朕还设立军政员一职,教导将士识字学算,知晓道理。另外,自我军建设以来,一直都很重视军备。

  无论是火绳枪、手榴弹,还是陆军炮以及一些刀刃甲胄,皆堪称当今天下一流。

  因为做到了这三点,军队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前两点就不说了,若是第三点少了,让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去对抗敌人的坚甲利刃、火枪大炮,恐怕也未必能胜吧?

  那么要如何做到使我军军备比敌人军备更好,乃至更多更便宜呢?我想这就需要重视百工之道了。这其中的道理宋先生应当是认可的吧?”

  听此,宋应星顿生知己之感。

  事实上,他虽受当世观念影响,认为百工技艺乃小道,却从不认为这些是无用的奇技淫巧。

  他若这么想,就不会数十年呕心沥血的钻研此道了。

  当即,他忍不住袒露心扉,颇为激动地道:“陛下所言甚是!事实上,百工技艺的提升不仅可以是军备更好、更便宜,甚至可以使田地生产更多粮食,使百姓日用商品更加便宜!百工技艺,绝非无用!”

  这些道理,宋应星也是在编写《天工开物》的过程中所领悟的,也曾对人讲,可惜没几个人信。

  “哈哈哈,”刘升听了高兴地笑起来,“说的不错,百工技艺不仅有用,而且是于国于民有大用!”

  他接着又正色道:“在朕看来,自大秦之后,历朝历代皆太过重视钻研天理人心的社会、道德之理,而忽略了百工技艺等科学之道。

  社会之理与科学百工就好像人的两条腿,唯有两条腿都健康完好,长短并等,人才能走得快,甚至跑起来。

  国家若只重视社会之理、天理人心等道德文章的研究,迟早会走入死胡同,故此前历代王朝国运皆难已超过三百年。

  若想破历代治乱循环之怪圈,唯有将科学百工之道也重视起来,让天下拥有远超历代的粮食、商品等财富,乃至让百姓真正摆脱饥寒困扰,国运才能更加长久。”

  宋应星以前还真没想这么深,因此听了刘升这番理论颇感震撼,竟一时无言。

  却是在消化其中内容。

  过了一会儿,他才满脸震撼之色地向刘升一拜,道:“陛下所言当真是振聋发聩,破历代治乱之迷雾,令人心折!”

  宋应星发誓,他这番话绝不是拍马屁,而是真这么想的。

  刘升一笑道:“我大崋上有军务院、政务院、都察院,下有通政院、翰林院、科学院。如今科学院草创,急需相关贤才,宋先生可愿担任我大崋科学院院长一职?”

第353章 三个科学家

  科学院院长?

  宋应星听得一愣。

  科学院是什么衙门,此前宋应星并不知道,因为历朝历代都没有一个叫“科学院”的部门。

  便是科学一词,在宋应星此前的认知中,若听了也会最先了联系到“科举之学”这个解释,绝不会跟百工技艺扯上关系。

  不过通政院、翰林院宋应星却是知道的。

  通政院多半类似大明的通政司,其主官通政使乃正三品——大明朝廷中,一部尚书也不过正二品而已,正三品绝对属于朝廷高官了。

  至于翰林院那就更有名了。

  一般只有殿试的前几名,才有机会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因此,翰林院可以说是培养朝廷大佬的所在。

  能在翰林院任职的,要么是学识卓著且深厚的文坛大佬,要么就是受皇帝瞩目、青睐的青年才俊。

  刘升将科学院与通政院、翰林院并论,可见在大崋科学院的地位之高。

  由此可知,这科学院院长之职即便不是高品级的大官,也定是受刘升青睐之人。

  宋应星一愣后,先是惊喜,随即又有些忐忑地道:“草民惶恐,不知这科学院院长究竟有何责任,能否胜任。”

  后世“科学”一词其实算是泊来词。

  并非说汉语中没有“科学”这个词,而是极少出现,即便偶尔出现,也多半会让人联想到“科举之学”。

  后世的“科学”本是日本翻译自拉丁文“知识、学问”,因日本早先多用汉字,遂翻译成“科学”。

  近代中国很多了解科学的先驱者,是通过日本这个渠道(因为近)进行的,所以后世便也用“科学”一词。

  明末这个时代,德川幕府对待西方人及科学相关的知识,跟大明是类似的态度,甚至更加的封闭,自然还没出现“科学”一词。

  如今刘升把“科学”一词拿出来,那就算是大崋最先“发明”的,算不上泊来词了。

  刘升见宋应星迷惑,便道:“科学院的事说来话长,不如宋先生坐下,听朕慢慢讲来。”

  说完,刘升示意宋应星入坐。

  待宋应星受宠若惊地坐下半边屁股,刘升才不疾不徐地讲起来,“我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形式科学及交叉科学五大类。

  细究的话,其实科学最早可以追述到先秦百家争鸣的时期。当然,那时的百家学说多为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而先生此前所研究的百工技艺,其实关连最深的是自然科学···”

  刘升与宋应星这一交谈就是一两个小时。

  中间在奉先殿侍奉的宫女几次添茶倒水。

  等聊完,宋应星不仅对科学与科学院的概念有了颇深的了解,对刘升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时他如当初的李邦华,豁然想起了民间关于刘升的一个传闻——据说此人在大明没有一个亲族,如凭空出现,其实就是谪仙降世。

  此前他认为这种说法多半是小民道听途说的荒诞之言,如今却忍不住有点相信了。

  不然的话,以刘升二三十岁的年纪,何以能建立大崋,还对科学有如此深切广的了解?

  必是生而知之!

首节 上一节 364/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真不想穿到后宫文啊

下一篇:娱乐:让你拍恋综,你气疯白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