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368节

  至于以后大崋一统天下后怎么办——那时自然会有更通畅的官道,乃至铁路,让交通变得更加快捷。

  同时,提升驿传体系的效率也在刘升计划之中。

  甚至在将来还会用上电报,另传讯变得极快。

  总之,国家领土广大以至于交通、传讯不便对于统考的影响,在将来的大崋将会大大减小。

  当然,统考还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考题更容易提前泄露。

  但这类问题本就难以彻底杜绝,只需做好有效防范就好了,不能因噎废食。

  确定七省统考之事后,接下来要确定的便是各省举人的录取人数。

  在明朝,各省乡试录取名额是不一样的,各省录取多少,皆视情况而定。

  一般而言,南北直隶较多,科举发达之地相对较多,科举不盛之地名额相对较少。

  但对考生个人而言,其实跟后世高考情况有点类似。

  比如说在科举发达的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即便乡试录取的举人名额高出其他省分,但因为考生众多,且水平都比较高,所以具体到某个考生身上,其在这类省份更难中举。

  相反,如广西、云南、贵州这样文教不那么兴盛的身份,虽然乡试举人名额少,但考生也少,而且一般主考官会视当地情况出比较容易的考题。土司出身的考生(少数民族),甚至有加分项!

  这样一来,假如一个考生水平固定,显然是在科举不发达的西南省份更容易中举。

  不过大明朝廷对此自然也有对策,那便是严禁考生在户籍所在地之外的省份参与乡试。

  但这条规矩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尤其是崇祯年间,执行得便没以前那么严格了,多出了一些漏洞可钻。

  于是,在这一时期,少数有门路的南直隶、浙江等地考生,便会到科举竞争没那么激烈的省份去参考。

  考虑到这些情况,刘升道:“此番朕虽决定七省统考,但毕竟七省文教情况不同,所以举人名额也当不同。

  即,各省乡试题目相同,但皆单独判卷、列榜,举人名额也各不相同。

  七省中以南直隶科举最为兴盛,人口也众多,此番乡试朕预备给出101个举人名额。三位爱卿以为如何?”

  各省乡试单独判卷和列榜是必须的,绝不能因为统一考题就统一排名,关于此事,在明初可是有血的教训。

  那便是洪武年间引出会试南北榜的“舞弊”血案。

  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后,因录取的贡生(相当于准进士)前51名皆是南方人,故北方考生不服,认为这场考试存在舞弊之疑。

  当时已69岁的朱元璋虽在派人调查后,得知这场会试并不存在舞弊,真是当年参与会试的北方举子中没几个出类拔萃的,所以凑巧让前51名都是南方人。

  可朱元璋为了平息北方考生怒气,收买北方士绅之心,还是将其当做舞弊案来办,并与蓝玉案扯上关系,掀起又一场血案,杀得人头滚滚。

  事后,他又在夏季亲自主持一次会试,录取的前61名贡生皆是北方人。

  自此之后,大明会试分南北榜便成了定例。

  所以,李长文三人对各省乡试单独判卷、列榜皆无异议,主要考虑的是各省举人名额问题。

  南直隶相当于一个标杆。

  刘升将南直隶此次乡试名额定位101人,那么其他各省便可定下了。

  钱谦益首先赞同道:“上次南直隶乡试举人名额也不过130人,大崋如今从南直隶分出了淮南省,陛下此番仍给出一百余名额,南直隶生员闻讯必会感念圣恩。”

  李长文也觉得没什么问题。

  于是几个人接着又通过讨论,相继定下其他省份的举人名额。

  除南直隶外,其他省份举人名额基本都不过百,浙江91名、江西88名、淮南63名、湖南51名、湖北53名、河南42名。

  整体来讲,给各省的举人名额要比大明天启年以前略多。

  因为举人、进士大明朝廷给予的优待相对较多,权利也较大,且举人就是在大明做官的门槛,再加上士绅们也不想太多人进来分利,所以大明对进士、举人名额一直控制得比较严格。

  后世有研究表明,在大明秀才中举比例平均为3.3%,举人中进士的比例约为5%。

  秀才中举的难度竟比举人中进士更大!

  刘升之所以没有在这次乡试进一步限制各省举人名额,是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时机差不多时,他便准备确立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规矩,废除大明给予秀才、举人、进士的各种优待。

  当然,并非说大崋就一点不给有功名之人优待了,而是不会以优免役钱、田赋等方式进行。

  因为这些优待方式,太容易让士绅群体妨碍国家收取税赋了。

  钱谦益不知刘升在这方面的想法,只一味奉承刘升的大方。

  李长文却是对此有些了解的,因为最初刘升就想在汝宁、义阳两府直接实施士绅一体当差纳粮之策。

  只因他劝阻,说大崋尚未一统天下,过早实施此策容易激起天下士绅的激烈反抗,不利于尽快平定天下,刘升才改变主意,准备以后再去做。

  李长文是知道士绅兼并土、窃取地方官府权利之害的,但也因知道刘升对于士绅的看法,所以此时便没对这看似略多的举人名额提出异议。

  议完各省举人名额,对于乡试剩下的事,刘升便不过多参与了,准备交给政务院礼部去负责···

  刘升从文华殿回到奉先殿后,讯风卫副统领安小逢前来汇报。

  “陛下,王徽一家已抵达南京。”

  “哦?王徽身体如何?”

  安小逢道:“王徽毕竟已七十二岁高龄,此前经历闯军追剿,又一路舟车劳顿,来到南京后仍精神不振。

  臣请大夫为他看过病,只是太过劳累,偶然小恙。大夫已为其开了几服药调养,休息一段时日应可恢复。”

  刘升听得微微点头。

  既然王徽身体不舒服,他便不适合在此时召见了。

  因为王徽对机械物理研究极深,曾制作出利用虹吸原理引水的“鹤引”,其实就是压水机的前身,这种机械刘升小时候很多地方还在用。

  另外还有风力磨坊、高压水枪、舂米机、水利计时器、自行车等机械。

  所以,刘升准备将蒸汽机的制作交给王徽来主持。

  按理来讲,刘升有蒸汽机图纸,拿出随便召集一班子能工巧匠,便能复制出来。

  他之所以想让王徽负责此事,是因为王徽不仅有根据图纸制作出蒸汽机的能力,更能较容易地明白蒸汽机所涉及的各种知识,将其化为己用,乃至教导给他人。

  也即是说,主持蒸汽机制作的工作交给王徽去做,获得效益也要比交给寻常工匠大得多。

  最后,王徽在明白蒸汽机原理的情况下,主持制作蒸汽机,也必然更快、更好。

  这样一来,大崋便能尽早开始修建铁路!

第358章 欢呼雀跃,感恩戴德

  当刘升在文华殿会议中定下今秋乡试诸事后,钱谦益、王铎便带领礼部官员忙碌起来。

  新朝开启乡试,正该广而告知,没有隐秘进行的道理,故而南京及周边的士子最先知道此事。

  听闻大崋承认大明生员功名,并准备在今秋开启乡试,众生员果然如钱谦益所说的那般,欢呼雀跃,对刘升赞颂不已。

  按照崇祯时期三年一次的乡试规律,今秋本就该有乡试。

  倘若刘升不开启乡试,就意味着众生员至少要再等一年。

  而若刘升干脆不承认大明生员功名,则意味着很多有功名的读书人数十年寒窗苦读所得皆化为乌有,想要获取富贵,便要从头开始。

  而刘升作为新朝开国皇帝,什么时候开启乡试,是否开启乡试,又是否承认大明功名,其实都可一言而决,没有人能逼迫他。

  此类事是有史为证的。

  如大元这样非汉族开创的王朝,一开始便并未行科举取士制度,而是以原蒙古帝国的选才制度为主——其实就是以举荐制度和论家族背景为主。

  此后元朝在选才制度上争论了几十年,一直到至元二十一年,科举制度才算确定,又等到元仁宗皇庆二年才开始。

  也即是说,在忽必烈建立大元后,二十几年都不曾开科举!

  此后大元科举时停时开,在其统治中原的九十几年中,一共只开了十六次而已。

  那么汉人皇帝就一定会正常开科举吗?

  这点看朱元璋就知道了。

  朱元璋起家之初,一直到建国后的前三年,也都用的是举荐制度——这里必须说明是,举荐制度虽然容易任人唯亲,也不够公平公正,但确实是用人的应急之法。

  如明初号称“浙东四贤”的青田刘基、龙泉章溢、丽水叶琛、金华宋濂,以及明初比较有名的谋士、文臣范祖幹、叶仪、许元、胡翰等人,都是通过举荐制度出现的。

  不过朱元璋知道举荐制度的弊端,因此建立大明之后,便开始筹备恢复科举制度,因各种原因,到了洪武三年才得以进行大明首次科举。

  结果通过这次科举选拔出的人才表现却令朱元璋大失所望。

  其中北方人因先后受辽、西夏、金、蒙元异族统治,文教凋敝,一些有才能的人根本难以通过科举制度展示出自身能力。

  南方虽文教稍微兴盛,可那些所谓的才子,大多只擅长做文章、诗词乃至戏曲,并不具备为官治理地方乃至国家的能力。

  一句话,洪武初年,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并不具备施行科举选才的环境。

  而且一些举荐制度的既得利益群体,也在暗中阻挠科举制度的恢复。

  见此,朱元璋只能先在全国各地大力兴建学堂,让平民百姓也能读书识字,通过十几年的时间扩大了科举人群的基础,这才在洪武十五年宣布恢复科举,并在洪武十七年开启了大明第二次科举。

  但明初朱元璋停止科举十几年的原因,在明末这个年代,大多数士子都不知晓。

  自然也就不知道,大崋建国后所面临的社会基础与科举环境都与明初大不相同,是不可能突然停止科举的。

  如此自然也就有所担心。

  而今听到刘升准备开启今秋乡试的消息,生员们自是欢呼雀跃,感恩戴德。

  当然,生员们感恩的程度因人而异,大多很有限,或许当将来觉得自身利益受到大崋朝廷政策损害时,他们又会痛恨刘升也说不定。

首节 上一节 368/6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真不想穿到后宫文啊

下一篇:娱乐:让你拍恋综,你气疯白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