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381节
可查的历史记录中,元大德八年(1304年)时,广州城只有17万多人口(城郭人口也算)。经历元末战乱,到了明初,广州城人口也只有18万。
时至今日,广州城则有四五十万人口!
大明的广东巡抚衙门及两广总督衙门最初都设在肇庆,因为那里属于军事重地,且能更好的兼顾到广西。
但自从崋军南下,攻入韶州府,沈犹龙为了更好的布置防线以及督办粮草,便将总督行辕迁至广州城。
因为这里原本并没有巡抚衙门、总督衙门,所以沈犹龙的行辕其实就是个普通大宅——这里曾是犯官在广州城置办的地产,后被官府没收,一直没有处理出去。
眼见九月二十八将近,沈犹龙心情却有些抑郁。
虽然理智告诉他,带领广东降崋是对他以及广东百姓都好的选择。
然年近六十的他当了二十六年的大明臣子,若说对大明没有一点感情绝对是假的。
所以,即便抛去忠节名声不讲,在个人感情方面,他也不希望变明为崋。
但他又很清楚,大明难以支撑下去了,也难以挽救,甚至很有可能今年就亡国。
根据此前从海路传回的消息,八月份建立伪顺的李自成率数十万大军从陕西攻入山西,一路势如破竹。同时,山东、河南(河北地区)的顺军也大举攻向京师。
其时,京师大明朝廷所能掌控之地仅剩北直隶,还不完全。
自崇祯皇帝继位,建奴数次入寇,皆肆虐于北直隶,不知掳走了多少人口、牲口,抢走了多少金银财宝。
再加上天灾连年、兵祸连结,北直隶之残破并不下于河南、陕西多少。
到了八月份时,京师大明朝廷可以说既无钱粮可用,也无可靠兵马能调动。
而根据此前讯风卫特意透露的情报,而今李自成所领的顺军主力很可能已经占领山西绝大部分地区,攻入了北直隶。
想到这里,沈犹龙不禁叹了口气。
陈子龙也在院内。
他知道沈犹龙最近心情不好,听见其叹气,便开解道:“沈公何必闷闷不乐?须知,若沈公不愿易帜降崋,介时不知会有多少百姓受兵祸殃及。
况且如今广东各地时不时有百姓不堪重税,举事祸乱地方,沈公此前镇压民乱已有顾此失彼之势。
若崋军来了后,或能一改大明时的种种弊端,令百姓安居乐业。”
听陈子龙谈到这个话题,沈犹龙却摇了摇头,“广东各地百姓时有举事,可不止是因为官府收取重税。
还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宗族蟠根错节,官府力量根本难以触及乡野。
另外,随着人丁滋长,汉民、山民(代指少数民族)之矛盾,主客矛盾亦日益严重,难以调和。
即便是由大崋来治理广东,恐怕也难以解决这些问题。”
陈子龙道:“昔日我也不认为大崋与大明有什么不同,甚至认为崋军与李闯等流寇差不多。
可当成为俘虏,在崋军督管下做了一个多月的苦役,我便明白,当今大崋天子治军、治民之理念确有不同寻常之处。
沈公可能想象,晚辈和许多大明官兵在成为俘虏后,虽为苦役,却并没有被虐待,甚至还有崋军中的军政员来给俘虏们讲故事,教他们识字学算?
沈公又能否想象,崋军在当地修桥铺路、修整沟渠河流,征发徭役甚少,即便是有,不仅管饭,还会补贴一些钱粮?”
沈犹龙听了稍稍沉默。
随即道:“你说的这些,也算是我愿意带领广东易帜降崋的一部分原因。但有些事你还不懂——大崋如今治理地方之法太过慷慨,只怕难以持久;他日若再变用大明旧法,百姓定更加难以接受,也许到时又是遍地狼烟。”
陈子龙有点激动的道:“或许大崋天子治理之法有些疏漏,但善待百姓之心无疑是好的。况且,正因如此,沈公不正应该入大崋辅佐天子,令天下真正长治久安吗?”
沈犹龙还想再说什么。
家仆却来禀报,说夏允彝、楚淮来了。
他于是让两人进来。
夏允彝是沈犹龙松江同乡。
至于楚淮,却是大崋讯风卫营军政员,亦是讯风卫参与劝降沈犹龙的明面人物。
“沈公。”
两人进来后向沈犹龙拱手行礼。
沈犹龙微微点头,先前的忧郁之色却是隐去了——他曾受陈子龙父亲恩惠,与陈家算是世交,视陈子龙为子侄辈,才会在其面前流露内心情感。
在夏允彝、楚淮面前,他则下意识保持“公事公办”的样子。
“两位有何事?”
只有二十几岁的楚淮微笑着道:“在下是特地来通知沈公,永兴侯(李定国)已经从清远领兵南下,明日便可抵达广州城下,接手城防。
另外,还请沈公书信一封,协助我大崋劝降萧奕辅。”
沈犹龙微微皱眉。
李定国领兵来接手广州城是约定好的事,他并不意外。但大崋让他书信劝降萧奕辅,他却有些不乐意。
他道:“我和萧奕辅并无交情,甚至都不曾见过面,如何劝降他?”
楚淮依旧一脸的微笑,“沈公无需用交情劝降,只需晓以大义即可。沈公与其同为一省巡抚,想必能将易帜降崋的意义说得更明白。”
其实,就像劝降沈犹龙一样,大崋在劝降萧奕辅之事上是从多方面着力。
让沈犹龙这位大明的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写劝降信是一方面,此外,讯风卫还会找到萧奕辅在东莞的亲友帮忙写信劝降。
多管齐下,萧奕辅必能有所触动。
再加上杨和庆率领第一师等数万大军将发兵福建,进行军事威压,相信萧奕辅也会如沈犹龙一般,做出正确的选择。
沈犹龙微皱着眉头盯了楚淮好一会儿,见楚淮既无躲闪之意,又无逼迫之势,而是一副坦然无比的样子,他不禁叹了口气,道:“也罢,一封书信而已,我写便是,只期望真能起几分作用。”
···
一天多的是时间很快过去。
李定国率领第三师来到了广州城外。
因为沈犹龙早就通过督标掌握了广州城防,因此常备军第三师很顺利地接掌了广州城。
乾元元年九月二十八,广州城正式易帜,归大崋治下。
沈犹龙之前担心有人作乱,一直隐瞒着此事,所以,直到瞧见大队崋军入城,接手城防,很多人这才知道沈犹龙降了崋!
一时之间,似乎整个广州城都有些骚动。
第374章 意料之中
白云山,云淙书院。
书院大门处有一副取自杜甫诗句的对联:天下何曾有山水,老夫不出长蓬蒿。
这幅对联颇有点“引才为傲,怀才不遇”的意思。
因为这云淙书院乃是广州名士陈子壮所修建。
陈子壮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生,南海县人,其祖上自南宋时入粤,便以耕读传家,自南宋至明末,陈氏名儒显宦辈出,曾有“一门七进士,四代五乡贤”的佳话。
陈子壮的曾祖陈绍儒官至工部尚书,其父陈熙昌官至太常寺少卿,其母亲亦出身书香世家,知书达礼。
出自这样的门第,陈子壮不仅读书天赋出众,也受到了极好的教育。
因此十六岁中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二十四岁在万历四十七年的殿试中中探花!
可谓科场连捷,春风得意!
之后按例授翰林院编修,但到了天启朝,因不附阉党,与其父亲一起被罢官。
崇祯初年被启用,官至礼部侍郎,还是比较受崇祯重用的。
但崇祯这个人,大家都知道,爱一个人的时候爱得要死,可若是发现这人“不行”,或是言行不符合他“心意”,翻脸便比翻书还快,下手也狠。
陈子壮对此很有体会。
当年他担任讲官,受崇祯信重时,崇祯不仅多有问政,而且没没不称其名,只呼先生,不久升为礼部侍郎。
后来崇祯因时局不利,急于广罗人材,便想从宗室中寻找可用之人授官,且升迁如常。
陈子壮为此上书,提出了三条“未必然”、五条“不可行”来反对,言辞激切。
此事引得崇祯暴怒,不仅打了陈子壮庭杖,还将其下诏狱问罪。
幸亏部分大臣上书说情,等到第二年陈子壮才得以“坐赎徒归”,回到广州。
可以说,陈子壮之前三十几年都没遭受过如此重大的打击——因不附从阉党罢官一事不算,那事在当时算是仕林潮流,亦是养望的好方法,并不算什么挫折。
但这次他被打庭杖羞辱不说,还绝了仕途。
所以回到广州后,陈子壮便真没打算再踏入官场了,修这座书院一是为了“隐居”,二便是为了教书授徒。
除此外,他还出资修葺了广州南园,在那里与其弟陈子升等人建立了诗社,号称“南园诗社”。
不过这段时间,陈子壮都住在白云山上的云淙书院,并不在南园。
哪知将近中午时,黎遂球、屈怀瑞、曾道唯等几位诗社好友匆匆上山来寻他。
瞧见陈子壮还在悠哉的读书,曾道唯忍不住道:“集生(陈子壮字),你怎还能安心在此读书,不知道城中出大事了吗?”
“什么大事?”陈子壮疑惑地问。
同来的黎遂球苦笑道:“陈师,沈犹龙降崋,而今崋军已接掌广州城了。”
“什么?”陈子壮先是吃了一惊,接着微微恍,然后便叹气道:“沈犹龙终究还是选了降崋这条路啊。”
上一篇:我真不想穿到后宫文啊
下一篇:娱乐:让你拍恋综,你气疯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