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431节

  因此刘升此番过来,只是随意视察了一番,呆了一日,便匆匆离开。

  ···

  时间进入七月,刘升带着侍卫团、亲卫军顶着炎炎烈日,回到了南京。

  刘升并非工作狂,自去年亲自领军北伐,他已离与妻子儿女分开大半年,甚至在这中间得了两子一女。

  因此进入南京紫禁城后,刘升先是宣布休息五日。

  在这五日当中,刘升除了休息,主要就是跟红娘子等几位后宫佳丽交流感情,为大崋皇室血脉传承做贡献。

  在此期间,皇三子陵游满月,得刘升赐名“刘珩”。

  五日之后,刘升来到了大崋科学院。

  在科学院内的一座大院子中,刘升看到蒸汽机带动后面火车头的车轮飞速旋转(火车半临空安置),不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随即看向一旁的王徽道,“能这么快就制作出蒸汽机与火车头,王教授着实是辛苦了。”

  相较于去年,王徽似乎还年轻了点,此时更是满面红光。

  由此可见,成功的事业确实可以延缓男人的衰老。

  不过王徽倒没有飘,听了刘升的话,他谦逊地道:“微臣不过是照本宣科而已——若非其中一些机械零件实在精密,制造过程中差之毫厘便谬以千里,这蒸汽机与火车头或许还能早几个月出现在我大崋。”

  刘升给王徽的蒸汽机、火车头图纸并非原始版本,而是实用性更强一个近代版本,零部件更多,也更加精密。所以,刘升确实没想到王徽所带领的团队,这么快就能将其复制出来。

  看了一会儿,刘升便问:“蒸汽火车及铁路的试验,王教授准备什么时候进行?”

  “微臣正准备向院长申请经费和场地。”

  刘升一笑,道:“那王教授可要快些,朕可是期盼着早一日坐上火车呢。”

  大崋科学院的院长是宋应星,也对蒸汽机和火车的研制关心得很。再有刘升“特事特办”的旨意,相信王徽团队很快就能完成蒸汽火车的铁路环行试验。

  届时,大崋便可以着手修建第一条铁路了。

  这一条铁路不会太长,为了宣传效果,以及方便科学观察,只会修在南京附近。

  虽然南京周边山地较多,但修一条较短的铁路却是没多大困难的。

  至于日后大崋第二条、第三条乃至后续的其他铁路修在哪里,刘升还没考虑好。

  观看完蒸汽火车的初步试验效果,刘升又在宋应星等官吏的陪同下,视察了科学院的其他地方,以及一些正在进行的研究、实验。当然,前提是该实验场地并不危险。

  如今大崋科学院严格来讲,应该叫做大崋自然科学院,因为其下属数学院、物理学院、化学院、医学院、天文学院等,基本都属于自然科学。

  至于所进行的研究,目前还很少,而且最多也就是后世初中、小学水平。

  毕竟大崋科学院去年才建立,如今仍处在“招兵买马”的阶段。

  其实大崋科学院人材已经不少了。

  比如说,物理学院有方以智,医学院有吴有性,数学院、天文学院虽然看似没什么后世很有名的人,但研究人员却更多,是真正的人才济济。

  因为在中国古代,本就有不少读书人喜欢研究数学、天文。

  倒是化学院、生物学院等依旧近乎空架子——一则化学、生物本就属于小众,比如说研究化学的,在明代估计还是得找炼外丹的道士,但这类人在明末并没有什么名人,刘升自然也就没法推荐,只能靠宋应星等科学院主贰官员自己去寻找、发掘。

  不过刘升倒也没想让大崋科学院真的从零开始。

  待到科学院招揽的人才足够,他便会将后世的一些相关知识传授下去,让大崋自然科学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刘升从科学院回到紫禁城天心殿时,天已然黑了,天气有些闷热,似乎要下雨。

  这时,邹润娘拿着一封电报步入天心殿,道:“启禀陛下,福建传来电报,是关于郑家之事。”

  说完,将电报转交给了殿内侍卫。

  南京电讯组的组长本是白钰,但刘升此前将白钰提拔为电讯处副处长,调去天目山负责接替邹润娘看守别墅并兼任那边的电讯组组长了。

  如此,南京电讯组组长便由跟刘升一起来到南京的邹润娘担任。

第443章 郑氏情报

  刘升接过电报细细看了,随即微笑道,“看来郑芝龙还是识时务的。”

  这封电报是杨和庆随军电讯组发回来的,所说却是“郑芝龙请准许其弟郑芝豹、其子郑森来南京觐见”之事。

  虽然并非郑芝龙亲自来觐见,缺少了些诚意,但其派遣嫡长子来南京,到底是种进一步归顺大崋的表现。

  对于这件事,刘升并不怎么意外。

  郑家如今最重要的利益在于海洋贸易——主要是往来贩卖大陆、日本、南洋三处地方的货物,其中又以大陆、南洋的贸易量最大。

  至于说在掌控东海之后收取海上保护费,虽然每年也能赚不少,但相较于海洋贸易所赚的钱财,仍是小头。

  也就是说,海洋贸易才是郑氏集团的利益核心。

  故而郑氏集团的很多行为,都是以保护他们的核心利益为主。

  若郑氏集团背离控制大陆的最强大势力,比如说大明、大崋,又无法短时间内占据南方数省,那么郑氏集团的核心利益必然受到很大损失。

  无论是此前郑芝龙接受明廷招抚,还是如今归顺大崋,皆有此考虑。

  至于说历史上郑芝龙降清,除了为形势所迫,或许也有此原因。

  历史上,清军在攻占南京的次年,便迅速横扫南江南,在郑氏陆上兵败后,于当年九月攻占了福州,不久又疾取兴化、泉州、漳州诸府。

  这种情况下,郑芝龙要么降清,要么逃遁海上,别无他法。

  人过四十又安逸多年的郑芝龙,最终在闽粤总督职位的诱惑下,选择降清,倒也不难理解。

  如今的郑芝龙虽然较历史上降清时年轻些许,实岁才三十九,但同样安逸了好几年。

  再考虑到郑氏集团的核心利益,且大崋属汉家势力,不如投降清虏那么令人难接受,其选择进一步归顺大崋,便很好理解了。

  当然,去年大崋北伐成功,连胜清虏,肯定是促使郑芝龙如此快做出此决定的重要因素。

  但郑芝龙显然仍对大崋保持有一定戒心,所以只是遣郑芝豹、郑森来南京,而非亲自过来。

  刘升估计,郑芝豹、郑森此来不仅有当人质的意思,还有向大崋朝廷为郑氏集团争取利益的任务。

  放下电报,刘升道:“致电福建电讯组,准许郑氏之人入京。”

  “是。”

  待邹润娘拿着殿内秘术所写手谕离开,刘升又对其中一位秘书员道:“把讯风卫、绣衣卫所搜集的关于郑氏的情报都找过来。”

  自去年福建易帜归崋后,讯风卫、绣衣卫对郑氏集团的情报搜集不仅没有停下,反而更加频繁了。又因为福建归了大崋,两卫的情报工作也变得更加容易。

  没多久,几名秘书员便将一份份关于郑氏的情报档案放在了御案旁边的陈列架上。

  刘升则一份份的翻阅起来。

  这些情报中,刘升所重视的有三类。

  其一是郑氏水师实力。

  根据讯风卫情报,郑氏水师在最强大时,拥有大小战船三千多艘,其中仿制西方盖伦船的舰船,或者干脆就是盖伦船的战舰,便有二十余艘!

  不过这类战舰大多只装备了一至数门红夷大炮,即便算上其他如红夷炮、弗朗机、将军炮之类的火炮,也不过二三十门,装载超过三十门火炮的舰船极少。

  按照西方人的舰船分级,连最低等的轻型战舰都算不上。

  当然,即便如此,这种舰船也比中式舰船火力要猛。

  因为中式舰船上千年来的发展,就不是以装载大炮为目的的。比如说明末中式舰船中通常吨位较大的福船,一般也就能在船头、船尾各装一门红夷大炮而已。

  另外,郑氏水师最规模最大时,拥有汉人、日本人、西洋人、南洋土人、黑人等各类水手、将士共二十余万!

  由此可知,郑氏水师虽然跟曾称霸全球的西班牙舰队、荷兰舰队以及正在崛起的英国舰队完全没法比,但确实足以在东亚海上称霸。

  不过根据绣衣卫的情报,近几年郑氏集团或许出于“集团”盈亏考虑,一直在精简水师规模。

  因此,如今郑氏水师的水手、将士加起来只有十几万,并且是分布在福建、东藩岛、日本、南洋等地,并不是很集中。

  至于如今郑氏水师相较于十年前在料罗湾海战中的表现,战力是降低了,还是有所提升,却是暂时无法估测。

  刘升推测,多半是不如当年了。

  刘升所重视的第二类情报,便是关于东藩岛的。

  早期是李旦、颜思齐合伙对东藩岛进行开发——主要是在上面建立据点、货栈,以及开垦农田,种植甘蔗,向土人收购皮毛等东藩岛特产。

  后来郑芝龙接收了李、颜二人的部份资产,就包括他们遗留在东藩岛上的据点、田地等。

  此后,郑芝龙曾两次向东藩岛大规模移民。

  第一次是在天启六年至七年间,闽南大旱,赤地千里,郑芝龙趁机在泉州招抚数万饥民送往东藩岛拓垦。

  当时郑芝龙尚未归顺大明,又与福建大海商许心素有过节,虽被明廷视为海盗围剿。结果却被郑芝龙打败福建水师总兵俞咨皋,杀死许心素。

  崇祯元年,闽南又是大旱,恰逢郑芝龙被熊文灿招抚,遂在熊文灿的支持下,又在漳州、泉州招纳数万人至东藩岛垦荒。

  然而,或许是归顺大明后身份发生了变化,郑芝龙感觉东藩岛对郑氏集团来讲不再那么重要,又或者是大明朝廷不支持,此后他再没有组织移民到东藩岛,甚至准许部分移民迁回大陆。

  因此,根据讯风卫、绣衣卫所提供的情报推测,如今东藩岛估计汉人移民不足十万,甚至可能只有六七万人,乃至更少。

  至于刘升所重视的第三类情报,却是郑氏集团海上贸易的收入。

  或许是因为这方面信息太过机密,无论是讯风卫,还是绣衣卫,都没能搜集到什么有价值的消息。

  倒是民间有传闻,郑氏每年从海上获利不下千万两。

  至于这传闻有几分真实度,就不清楚了。

首节 上一节 431/6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真不想穿到后宫文啊

下一篇:娱乐:让你拍恋综,你气疯白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