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之王2000 第494节
第四分工国际化。
第五产业规模化。
现代化管理其实很好理解,就是要合理高效的管理。
就像是《流浪地球2》,七千个演员,还有很多老外,这个时候管理就必须要高效了。
如果还是像以前小作坊模式,群头来管,闹哄哄的,那还怎么拍戏。
郭凡和他的团队在拍摄《流浪地球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想了不少办法。
制作标准化同样很好理解,标准化的制作,才能让那些混水摸鱼的人暴露在观众,制片,或者是导演眼中。
很多时候投资人花了很多钱,但是效果一坨屎一样。
投资人心里纳闷,他不理解,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如果行业有一个标准,他起码有个底。
而第三点则是更加精准,节约的准备制作器具。
不仅仅是服化道,还包括了拍摄的器材,后期的制作。
这些都是可以有一个精准的数值,不仅仅这部戏可以用,下一部戏一样可以用。
第四点在好莱坞体现就更加明显了,他们会邀请不同国家的演员,不同国家的人才。
像是岛国的配乐大师,港岛的武术执导,半岛的编剧。
可以说是尽可能的搜罗人才,让更多的精英完善作品。
第五点只有好莱坞和内地可以玩,产业规模化很好理解,就是要形成配套的产业,规模化之后,可以降低成本。
综合这五点之后,就可以形成两个巨大的作用,那就是标准和预案。
所谓的标准就是拍戏有了一个规范,这样可以更加精致,更加精准。
就像是好莱坞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拍摄的时候,所用的兵器都是经过历史专家认真,然后斯皮尔伯格做了备案。
后期漂亮国的影视公司要拍摄相关的电影,直接看斯皮尔伯格的备案就行。
所谓的预案就是拍戏有了一个计划,这样可以更加高效,更加实用。
就像是好莱坞战争电影《1917》,拍摄的时候剧组找了气象专家,帮助他们预测那天会下雨,那天会天晴,那天是阴天。
他们不需要下雨天,不需要晴天,仅仅需要阴天。
于是下雨天,晴天就排练,阴天的时候才正式拍摄。
这需要他们早早做好工作安排,这不会临到拍摄时再做调整。
总的来说,就是以更加科学,更加高效,更加精准,更加合理的方法来制作电影,这就是电影工业化。
李声耀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台下的学生们拿着笔记本,录音机,认真听着。
许久后,李声耀讲完了,他微微一笑,“大家不用紧张,我这篇论文会发表,会张贴在中戏的新闻墙上。”
……
李声耀来到了丁右濡的办公室,老丁亲自给李声耀倒茶。
“声耀,你刚刚的那篇论文,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将是一篇可以改变整个华夏电影制作的文章。”
“我代表学校领导,同学,感谢你的付出。”
还以为李声耀就是随意的说一些拍摄的经验,却是没想到李声耀直接放大招,说的是内地电影工业化之路。
丁右濡刚刚在台下惊呆了,随后便是狂喜。
他觉得李声耀在中戏发表这篇论文,可以极大的提振中戏的士气,或许从今天开始,中戏导演系会恍然一新。
“您客气了,我就是有一点想法,我觉得应该分享出来。”
李声耀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这些想法,就算不在这里说出来,我都要在仁达代表大会提出来。”
丁右濡闻言一愣,看着年轻坦率的李大导,想到自己刚刚的想法,不禁有些惭愧。
他就想着中戏导演系的学生。
却是没有想过李大导这篇文章或许可以改变整个华夏电影制作。
李大导是真的有大爱精神,愿意分享。
“声耀,你好好做,中戏肯定会支持你。”
李声耀点点头,随后说道:“说到这里,我正好有事需要你的帮助。”
“你说。”
“关于电影的工业化,我们需要大量的有效经验,将正确的标准记录下来,将错误的行为记录下来,我需要电影相关的知识分子,帮我实践,帮我复盘。”
李声耀放下茶杯,接着说道:“片场那些场工,群演肯定不行,我需要可以搞研究的人,比如中戏导演系的学生。”
这个工作在李声耀前世,是郭凡做的,请来了北电二十名学生来实践。
这二十名学生写了据说十四厘米厚的错误行为。
最后郭凡综合成两页纸。
李声耀打算现在就做,不仅仅是电影拍摄,电视剧拍摄一样如此。
中戏愿意出二十人,他就安排二十人,愿意出三十人,他就安排三十人。
反正风华不仅仅制作电影,还制作电视剧。
丁右濡想了想,明白这件事很有意义,“好,我答应你,给你安排三十名学生。”
李声耀微笑点头,“可以,告诉学生们,我这个师兄包吃包住,每个月还有工资。”
“声耀,好样的。”
李声耀想了想,接着说道:“我会制作一个相关的网站,开放给所有人看。”
郭凡在采访的时候,说好莱坞工业化不会教授给其他人。
而且就算是学会了好莱坞那一套,那也没有用,不能生搬硬套,因为各地拍摄环境不一样。
所以他需要安排北电的学生去内地的片场实践,而不是让他们直接去好莱坞学习。
李声耀很认可这个说法,华夏影视圈需要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流程。
到时候可以展现出来,给所有人看。
丁右濡闻言,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你是有大气魄的人,你不成功,那都是老天瞎眼。”
第480章 吴雨森:我不如他
“李声耀:电影工业化是华语电影的终极目标。”
“震动整个华夏影视圈,李声耀的雄心壮志。”
“非同一般的文章,李声耀指出了华语电影的发展方向。”
“李声耀成为了中戏荣誉教授,实至名归,第一次讲座就震惊四座。”
“冯小钢:我支持李导的想法,我们应该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制作电影。”
“张艺某:文章非常有水平,李导这篇文章对内地电影制作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王宝墙:看了李导的文章,我都想要当导演,希望以后能用到里边的知识和经验。”
“同样在好莱坞拍过电影,李声耀比吴雨森更有良心,他分享了创作心得。”
……
李声耀在中戏的讲座,很快就散发出去了,内地的新闻报纸,只要是有娱乐板块,基本上都会登载李大导的文章,然后大力夸赞。
这一天午后,在横店郊区的一个片场,《剑雨》剧组正在拍摄一组室内戏。
这一组戏并不是很重要,由副导演拍摄。
《剑雨》导演苏照宾则来到了休息室,躺在椅子上,吹着风扇,看着报纸,稍稍偷懒。
苏照宾今年刚刚好四十岁,戴着一副眼镜,长的文质彬彬。
《剑雨》是一部投资过亿的武侠电影,用了很多演员,两岸三地都有,还有去好莱坞发展的杨紫穹。
明星多,而苏照宾并不是大牌导演,这些明星就不会牵就他,而是他迁就明星。
这就导致剧组不断的调整拍摄时间,有的时候很赶,有的时候很闲。
绝大多数时间还是比较赶的。
苏照宾的工作量自然就大的多了。
而且这部电影是他好不容易等来的大制作,他希望可以获得成功。
他有时间就会思考剧本,思考怎么制作可以更好一些。
这让他最近几个月非常疲倦,整个人都处于紧绷状态。
到了四月低,《剑雨》的拍摄总算到了收尾阶段了。
这个时候苏照宾空闲时间更多,他可以稍微的放松一些,他喜欢看报纸,想要了解外边发生的事,因此让助理买了不少报纸,有时间就会看。
此时他原本躺在椅子上,看了一会儿,猛地坐了起来,随后双手抓着报纸,认真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