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南美做国王 第185节
1879年结束,进入新的一年,三人思虑良久,面对汉国政府给出的爵位、财富、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优渥条件,最终答应向李明远效忠,加入汉国国籍,承诺保守所从事科研项目秘密,遵从汉国政府对他们的安排。
得到三人的明确回应,李明远履行了他当初的诺言,决定补授他们贵族爵位,但是因为三人前一段时间的犹豫不决,以及汉国形势的好转,最初计划授予的世袭男爵爵位,降等为终身男爵,只有等到三人在所研究领域再次取得技术突破的时候,终身男爵才有希望变成世袭男爵爵位。
以科技研究人员为主的第二次贵族爵位授予仪式顺利结束,第二日,以化工分支学科教育为主的长安工业大学和化学学会的筹建活动正式开始,李明远从皇室产业抽出的50万汉元以及汉国政府拨付的100万汉元,将作为长安工业大学奠基建设和科研项目研究的起步资金,同时,为了表示皇室对科研教育的重视,皇后吴灵萱、贵妃张宝怡以个人名义,主动从私人嫁妆里,分别拿出20万汉元、15万汉元,免费赠送给长安工业大学,支持汉国政府科技兴国的战略。
连皇后、贵妃都把嫁妆捐赠出来,投入科技教育领域,中央各政府部门的高官、军队将领们自然不能无动于衷,胡亚基、刘朴、孙彬、赵延、郑其如等大小官员,纷纷响应皇后、贵妃号召,拿出数额不等的资金,无偿捐赠给各大高等院校。
1880年建业元年,称帝改制的第一个年头,在大建设的热潮中,不知不觉的走到了尽头。
1880年1月底,外交部同西方各国派驻在本土的外交官,就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展开会谈,一个月后,会谈结束,汉国政府与英国、德国、法国、奥匈帝国、荷兰国、比利时国、瑞士国、丹麦国、意大利国、瑞典国等欧洲十国达成共识,双方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汉国政府向欧洲十国派出正式的外交官员,建立驻欧洲各国领事馆,常驻欧洲处理双方外交、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关系,欧洲十国方面,早前在阿根廷、乌拉圭派驻有外交人员的国家,立刻将其升级为驻汉国公使馆,正式接手对汉国的外交事务职责,而那些第一次与汉国建立外交联系的国家,则是由欧洲本土派遣部分外交官员,前往汉国建立双方间的外交联系。
1880年3月,两艘主力铁甲舰、两艘本土自主建造的小型铁甲舰以及十六艘大中型远洋运输船组成的船队,搭载着400名陆战队士兵、2000余名被判处流放刑法的罪犯,从海州首府宜水港出发,启程前往南太平中部海域,接收与德国人交换的萨摩亚、淄鲁两地。
4月中旬,最后一批11000名因为阿根廷战争,滞留在南洋的华人移民抵达南美洲,运输船队在拉普拉塔河口停泊靠岸,又经历一个月时间的防病、疫卫生检查以及简单的修整后,11000名移民分作两批,一批4000人沿巴拉那河北上,前往潘帕斯草原定居,另一批7000人继续乘坐运输船只沿近海海岸线南下巴塔哥尼亚荒原,然后每经历一个沿海港口,运输船队便放下一批移民,让他们带着政府发放的农具、粮食、牲畜等,暂时在拥有水源和牧草的近海地区建立临时定居点,随后适应了巴塔哥尼亚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后,再循着河流以及生长着牧草的方向,向内陆地区迁移。
1880年11月,在政府有组织的安排下,移民们先后在瓦尔德斯半岛、别德马、乌斯怀亚、罗森、阿根廷湖附近等地区,建立了大小一共十七个定居点。
从运输船只抵达南美本土,停泊靠岸的松州府(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到最南端,建立在火地岛乌斯怀亚地区的移民定居点。
汉国政府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利用华人移民,控制了南北长3200公里的南部国土。
南部地区的巴塔哥尼亚荒原,虽然土壤贫瘠,降雨稀少,但是广袤的草原和沿海地区多样的气候环境,造就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比如金州(丘布特省)地区的瓦尔德斯半岛,总面积约3,625 平方公里,半岛上土地贫瘠,不适宜大豆、小麦等农作物生长,但是半岛上却栖息着数量众多的美洲鸵、原驼、羊驼、野鹿、狐狸等野生动物,靠近大西洋的近海地区,则栖息着南美毛皮海狮、海象、南露脊鲸等大型海洋动物。
印第安人驯养驼类动物用来承载货物的传统,启发了迁移到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华人移民,在瓦尔德斯半岛、别德马等移民定居点附近,青壮华人们在移民安置官组织下,组成一支又一支捕猎队伍,深入到内陆地区,专门找寻驼类动物的踪迹,然后利用身下骑着马匹的速度优势,将发现的驼类动物围堵捕捉。
化工染料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本土纺织行业的进步,同时也带动了驼类动物养殖业、驼类动物绒毛加工业的发展。
移民们捕获到羊驼、原驼等驼类动物后,除去少数受伤难以治疗的部分,大部分的羊驼会被分散圈养在各家分配的土地里。
本土地区地广人稀,人口相对密集、畜牧业最发达的潘帕斯草原上,平均每只移民喂养的牛占有一公顷草地,而在巴塔哥尼亚,平均一只羊驼却可以占有两公顷的土地。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本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而畜牧业的发展又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起步资金。
1880年年底,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本土地区的牛类总数量超过1100万头,羊类数量达到2300万头,牛羊总数量超过本土人口的四倍。
以牛羊为主的牲畜数量迅猛增长,带动了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同时,过剩的牛、羊、猪等牲畜,也在一点点的改变着南美华人的饮食结构。
以潘帕斯地区的华人家庭每年消耗的肉类食物为例,十年前,刚移居南美的华人家庭们,担心再次遭遇大陆式的灾慌,每隔几个星期才吃一次肉食,而汉国全占拉普拉塔地区一年多以后,外部威胁大幅减弱,平民家庭每家每户都养着数量不等的牲畜,因此,他们对肉制品的需求量,也由最初的每年每户四五斤肉,增长到平均每户每年消耗牛羊、猪肉160斤。
充裕的肉类食物摄入,保障了本土百姓正常的营养需求,那些刚刚抵达本土地区的北方难民,往往呆了三两个月后,体重迅速增长十到二十斤,面黄肌瘦的外貌特征也被红润、健康的肤色取代。
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对本土百姓的影响十分巨大,虽然成年华人的影响还不是太明显,但是那些在本土出生的新一代幼童们,他们的身高普遍比同龄的,刚刚从大陆地区迁移过来的幼童移民们高出一两厘米。
封建社会时期,华人族群的自然身高一向要比周边国家高出一些,只是进入明清朝代以后,国民数量激增,人均粮食产量不足,因此导致华人身高与近代西方人拉开差距。
大陆地区,华人因为粮食摄入不足,自然身高遭受限制的情况,在汉国本土已经不可能存在,可以预见的是,那些本土出生,拥有充裕营养摄入的新生代婴儿长大成人后,他们的平均身高和身体素质,对比他们的父辈,将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本章完)
第349章 人口增长与融合
国家安定、生活物资充裕,阿根廷战争结束后的一年半时间内,本土的人口继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新生婴儿数量超过80万人,加上陆续迁移而来的海外地区移民,1881年年初,汉国本土人口数量达到900万人。
新出生的婴儿中,混血儿的数量相比占领阿根廷之前,人数提高四倍有余,80万新生婴儿中,约有14万混血婴儿,这些婴儿,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选择留在当地的阿根廷、乌拉圭等地的白人女性与华人男性结婚,所生下的孩子,剩余一部分婴儿,则是属于华人、印第混血生下的孩子。
欧洲白人殖民者拥有与几百年与印第安人,甚至是黑人混血的传统,华人成了阿根廷、乌拉圭等地区的掌控者后,遗留在当地的白人们,要么选择抛弃世代居住的家园和财产,选择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等白人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要么只能接受汉国政府颁布的通婚法令,选择与华人移民们组成新的家庭。
至于第三条路,回到欧洲老家,只是适用于拥有一部分巨额资产的贵族、大商人、大地主阶级,他们能够利用财力、人脉回到欧洲开启新的生活,但是对于已经在南美生活几百年的白人移民后裔,欧洲只是一个影响他们生活习惯的文化符号,即使他们愿意回到那里,可是欧洲诸国内部人口增长过快,正赶着向海外殖民地安置过剩人口的欧洲国家,根本不可能接收身无长技的普通白人移民。
回欧洲老家的路被堵死,抛弃家业、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又不是最优选择,因此,拉普拉塔地区的战争结束以后,阿根廷、乌拉圭两国,总计180余万白人里面,最后选择离开本土的,只有将近20万人,约占当地白人总数量的九分之一。
留在当地,意味着要学会融入华人占主流的社会中去,在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逐步向华人靠拢,不过,好在汉国政府考虑到一味强制要求白人融入华人社会,可能带来的巨大隐患,因此,承认尊重白人生活习惯的同时,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给予获得正式国民身份的白人居民与华人同等的权力,他们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白人孩子可以和华人儿童一样,到公立学校,接受为期五年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和服兵役即是每个汉国国民的权利,也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所以,适龄的白人儿童、男子在接受政府给予的一视同仁的待遇时,也必须到当地学校、兵役机构按时入学和登记备案,如果有反抗的举动,则会遭到基层政府的处罚与惩治。
惩罚与奖励相结合的融合政策全面施行以后,越来越多的阿根廷、乌拉圭白人从当初的暗中抵制,到慢慢的适应与习惯,以及到最后的放开成见,愿意自己家庭中的成员与华人结婚,整个融合过程在潜移默化中一点点的向着政府预料中的方向发展。
与华人结婚的白人、印第安人女性,以及他们生下来的孩子,都被冠以华人的身份,即使他们长得白人的皮肤,也是如此。
一番操作下来,在政府的人口调查数据中,被归类为华人的人口数量超过750万人,而纸面上白人、印第安人的数量则减少到160万人。
华人、混血儿、白人、印第安人小孩们共同在一个学校上课接受教育,放学后,回到家里的他们,也会跟混居在一起的不同肤色的孩童们玩着骑羊驼、捉羊驼的游戏,那些性情温和的羊驼、原驼,在为本土家庭提供着运输工具、绒毛来源的功能之余,也扮演着充当孩童宠物的角色。
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地之一,60多万平方公里的潘帕斯草原上,时常能够听到定居点中传来的孩童的欢声笑语,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牧场茂盛,气候湿润、降雨充裕,适宜的自然环境为不同人种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在那一望无际、碧草连天的草原上,同时生长着占据本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牛羊牲畜,潘帕斯草原上的牛群,主要是安格斯牛,安格斯牛体型小、肉质紧,具有成活率高、易于大规模人工养殖等优点,厚实大块的安格斯牛肉不仅丰富了本土百姓的餐桌食物,同时也为定居在草原上的百姓们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广袤的潘帕斯草原容纳了众多的移民和牲畜,而在汉国广袤的国土中,拥有不同自然环境的各地区,也根据自身的条件,探索着最适宜的发展路线。
吴州(乌拉圭)、扬州(南里奥格兰州)、洛州(圣卡塔琳娜州)等江东三州,依靠当地蕴藏的大型煤炭产区,以及身为汉国龙兴之地的政治地位,大力发展重工业、轻工业体系,使其成为了汉国当前最重要的工业中心地区,而且当地的畜牧业发展也仅次于松州(布宜诺斯艾利斯州)。
位处安第斯山脉东部高海拔地区的原萨尔塔省,土地贫瘠,降水稀少,温差极大,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的全国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葡萄酒种植业,相继从从法国引进马尔贝克葡萄以及移栽选育了二十多种南美白葡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当地的葡萄酒种植产业,开始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汉国北部,同属拉普拉塔平原的大查科平原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相对炎热的气候条件为橡胶、可可等经济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因此,北部地区各州正向中央政府申请,提高移民分配额度,发挥新移民的的劳力优势,大力发展当地种植园经济。
北部、西北部、中部、东部等地区的发展逐步进入正轨,而南部的巴塔哥尼亚荒原,也按照矿产开采、畜牧业养殖、海洋渔产品捕捞,三大产业目标,从无到有的发展着。
(本章完)
第350章 安南变故
1881年2月,华人在萨摩亚群岛的人口数量达到14000人,华人取代波利尼西亚土著,成为当地第一大族群。
1881年3月,200余名守岛民兵部队进驻图图伊伊岛,接管岛屿的控制权,随后,岛上的美国商人们被迫答应汉国政府提出的条件,以19万银元的价格,将他们占有的土地、财产一并打包给汉国方面,而他们则按照双方约定,在交易完成后,彻底退出萨摩亚群岛,带着他们拥有的波利尼西亚仆从们一同,回到美国本土。
将美国商人排挤出萨摩亚群岛,斩断美国以商人为前导,争夺萨摩亚群岛所有权的可能后,汉国政府正式将萨摩亚群岛纳入本土的国土范围内,连同复活节岛、淄鲁岛一起,共同命名为夷州列岛,其政治地位暂时划定为正市级,行政首府设立于萨摩亚群岛中的阿皮亚,由中央政府指定的夷州列岛总督和南太平洋分舰队,共同管理当地事务。
南太平洋分舰队是新成立的一支舰队,其战舰构成包括两艘自主建造的1350吨级轻型巡洋舰、四艘中型武装商船、五艘承担运输、补给等任务的蒸汽改造船。
1881年1月初,中央政府对海军的编制做出进一步调整,第二舰队常驻海州,以海州宜水港(蒙特港)为母港,更名为太平洋舰队,第一舰队更名为大西洋舰队,两支舰队分别处于本土侧,共同保卫国家的海上安全。
海军新编制调整完成之后,两艘新建造完成的1350吨级轻巡洋舰交付太平洋舰队,然后以两艘轻巡洋舰为基础,成立了隶属于太平洋舰队的二级分舰队—南太平洋分舰队。
南太平洋分舰队和加勒比海分舰队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不过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加勒比海舰队实力弱小,只有几艘排气量500吨的炮舰撑局面,而且加勒比分舰队占据的托尔蒂岛明面上仍然属于海地所有,岛屿面积只狭小,仅仅180平方公里的面积也不允许保障大中型铁甲舰的日常停靠维护,因此,除去名不副实的加勒比分舰队,南太平洋分舰队算是仅次于大西洋舰队、太平洋舰队的,本土第三大海上力量。
南太平洋舰队肩负着维护太平洋移民航线安全的重任,分布于萨摩亚群岛、淄鲁、复活节岛三地,总共500名海军船员、400名陆战队部队、1000名民兵预备武装,都归属于南太平分舰队统一指挥,考虑到南太平洋舰队的重要性,海军总参谋部将南太平洋分舰队的级别提高为副师级舰队,舰队长官和夷州总督的人选暂时由海军陆战队司令冯国安一人兼任。
1881年3月,冯国安接手夷州列岛总督和南太平洋分舰队的职务两个月后,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移民潮,开始着手征召华人移民,从事阿皮亚港的扩建工程。
阿皮亚港位于萨摩亚群岛中的乌波卢岛上,
港口海岸线长694m,最大水深12m。依照规定的建设要求,一轮建设期完成后,扩建后的港口能够具备,一次承载供应2万移民队伍的能力。
1881年4月,萨摩亚群岛的建设活动正紧张有序的进行着,而在远东大陆沿海地区,清政府颁布的海外移民禁令,在出海百姓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西方列强督促下,最终以失败告终。
移民禁令施行一年多时间,成群结队出海求生的难民队伍被清政府驱逐隔绝在移民港口之外。
腊月七八,冻死叫花,北方沿海地区,聚集的难民队伍饥寒交迫,每一天都有几百上千人冻死在寒风学地中,
经历死亡的威胁,在寒冷和饥饿面前,
难民们最后一丝的人性和尊严都抵不过一碗活命的饭,满清政府颁布移民禁令,就是毁了难民活下去的希望,极端的绝望情绪下,被驱逐的难民们爆发了积聚已久的力量,一批又一批青壮难民集结起来,在少数人的指挥下,发动暴动,不断冲击满清官府统治下的县城、乡村。
暴动活动像瘟疫般快速传播,在闽南、两广、鲁东沿海等难民聚集区,先后发生武装暴动事件,移民禁令实行的一年多时间里,参与暴动的难民数量超过十万人,地方士绅和西方洋人在沿海地区拥有的产量,都遭受暴动难民的冲击,单是地方士绅遭受的经济损失,统计起来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暴动对国家经济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刚刚尝试到掌握地方大权的各地汉人官员们,纷纷上书满清政府取消移民禁令,尽早平息难民暴动事件,与其同时,部分经济利益受损的西方国家,一边以武力威胁满清政府解决难民暴动活动,恢复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一方面狮子大开口,要求满清朝廷当袁大头,赔偿西方国家的经济损失。
再次感受到难民暴动的巨大破坏力,
满清政府只能吞下苦果,一边安抚西方各国,答应给予他们补偿,一边色厉内荏的威胁难民们,不得投奔汉国叛逆,否则以叛国罪处理。
满清政府自欺欺人式的威胁,恐怕连他们自己也不相信,更不用提那些地方汉人士绅和一心求生的难民了。
移民禁令废除后,庞大的出海移民潮再次出现,而且因为满清政府面对西方国家威胁时候的软弱表现,更多人看透了满清政府外强中干的本质,失望之下,也随着逃荒的难民一起,出海投奔汉国。
安南北部的广宁、谅山两省是汉国在远东地区的主要移民基地,从两广、闽南等地迁移而来的难民,普遍会在安南北部两省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分批乘船前往汉国本土。
然而,随着法国殖民者对安南地区侵略活动的加强,安南北部两省作为移民基地的地位,正遭受越来越强大的威胁,驻扎在北部两省的南洋军团,与法国殖民者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趋于激烈化。
(本章完)
第351章 安南变故 二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为了从海外殖民地获取经济利益,填补普法战争中赔付给德国的巨额赔款,法国人加快了侵略占领安南的步伐,
1874年3月15日,法国殖民当局与安南签订《法越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法国人拥有所占领地区的主权、法律裁判权,并且法国方面有权在每个通商口岸设立使馆和驻扎军队。
在法国看来,签订了这个条约,就意味着法国已经在越南北圻建立了保护制。
1875年4月19日,法国海军殖民部长蒙塔那克致函外交部长德加斯,谈及有关这个条约说:“我们目前的介人是为保护国制度作准备,以后保护国制度一定要明确地建立起来并得到公认。
安南王国如今已经孱弱不堪,它也承认自己已无力使其臣民对它俯首听命,因此它不得不接受一个大国的保护。我们在交趾支那所取得的权利,不允许听从除了我们之外的其他势力来对嗣德帝施加影响。
我们为在这个国家奠定法国统治的基础已经付出很多代价,因此,我们应当继续我们的事业,要做到既不冒进又水不偏离目标,尤其是我们不能走回头路致使前功尽弃。”
蒙塔那克所说的话,表露出法国政府对待安南国的真实政策。
1874年之后,交趾支那总督按照条约规定,不断的向安南北部的海阳、河内、西山等省份派驻外交官员以及殖民军队,然后利用少量驻军,逐步架空安南政府在当地的统治力量,暗中获得安南北部地区的控制权。
法国人的侵略行动,渐渐使安南政府起了戒心。
为了阻止法国殖民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安南政府被迫做出应对反应,对外派出朝贡队伍前往大陆,重申满清、安南两国的宗藩关系,恳请满清朝廷在法国入侵安南地区时,派兵援助。
对内方面,先后派出黄耀、阮政、裴殷年等亲信官员,出任北部地区各省份总督职位,削弱亲法傀儡派官员在北部地区的影响力。
另外,安南朝廷上下官员,听到南美汉国击退英国远征军的消息后,一致认为汉国军事实力强大,可以拉拢同属汉国武装部队序列的南洋军团,分担法国殖民军对北部省份的军事威胁。
因此,在安南政府的默许和暗中支持下,南洋军团拒绝了法国人在广宁、谅山两省设立使馆、派遣军队的要求。
上一篇:1444,拜占庭再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