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南美做国王 第216节
美国撇开在美洲地区具有重要经济、政治利益的英法两国,单独邀请美洲诸国举行国际会议的目的不言而喻。
英、美两国在美洲地区主导权问题上一直存在重大矛盾,而二者间的矛盾,随着美国政府试图践行门罗主义,采取步步驱逐英国经济、政治势力后,便变得越加激烈和尖锐。
十九世纪初,中美洲六国独立后,英美两国为了获取中美洲运河区的开凿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1841年,英国出兵占领莫斯基托海岸和巴亚群岛,1848 年占领运河线路东端的北圣胡安,并利用当地的印第安土著首领为傀儡,建立了一个接受英国保护的莫斯基托王国。
1849年3月,美国政府明确表态,强烈反对英国政府在中美洲地区扩张殖民地的侵略行为!
1850年6月,顾虑于美国在北美洲、中美洲地区的局部优势地位,英国政府被迫选择妥协退让的方式,与美国签订《克莱顿-布尔沃条约》。
根据条约,双方不得谋求对中美洲任何地区的占领;两国均有权使用将来修建的运河。
条约签订之后,不甘心受美国政府逼迫的英国政府迟迟不履行条约。直到1859 年11 月,英国才同洪都拉斯签订条约,将莫斯基托海岸一部分归还洪都拉斯,并承认洪都拉斯对巴亚群岛的宗主权。
1860 年1 月,英国政府在美国方面的步步逼迫下,与尼加拉瓜签订《马那瓜条约》,确认莫斯基托王国的自治地位,并且约定最晚1894 年之前,将莫斯基托王国正式并入尼加拉瓜。
《克莱顿-布尔沃条约》的签订与执行,即意味着英国势力彻底退出中美洲地区,也宣告了美国对外扩张势力的成功。
不过美国政府的行为也让英国、法国产生了忌惮,在之后的南北战争中,英法两国联手,扶持南方共和政府,意图通过代理人战争的方式,遏制美国的统一和扩张,可惜英法两国选错了扶持对象,南方政府根本不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对手,僵持不过数年时间,南方政府最终失败,而美国联邦政府则通过南北战争和之前的墨西哥战争,扩张了领土面积,奠定了世界级大国的根基。
借助南北战争的红利以及之后二十余年的本土大扩建时期,美国本土的资本家度过了野蛮的发展期,完成了由自由资本向垄断性资本的转变。
1880年之后,为了减少生产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美国本土的垄断性企业,越过中美洲地峡,疯狂的向南美洲各国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渗透。
美国资本的持续涌入,对英法两国资本财团而言,无疑是一场严重的挑衅,为反击美国资本的入侵,英国政府借助它在美洲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利用债务、军购等手段,逼迫南美洲诸国政府颁布特定法令,阻止美国资本对英法外资占主导地位的挑衅。
经历长达数十年的对抗与竞争,自视国家综合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美国政府,想要改变以前的被动弱势地位,转而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参与到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事务中去,进而将英法等欧洲列强势力驱逐出美洲,单独充当美洲国际秩序的仲裁者。
关于建立美洲国家多边组织的思想,在美国本土受到政界和垄断性企业界领导人的普遍欢迎,他们把它看作是在西半球树立经济、政治霸权的最有效工具。
美国人不打算按照博利瓦尔的设想,即召开一次拉丁美洲会议,邀请美国作为次要的与会国参加,而是在1880年6月提出了建立一个由华盛顿政府领导的泛美体制的构想,想把拉丁美洲国家纳入强大的山姆大叔的保护之中。
他们企图通过建立泛美联盟达到的两个基本目的,一个是经济性的,一个是政治性的。在经济上,美国想建立一个美洲关税同盟,通过它剥夺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在西半球的商业和金融地位,由美国充当拉丁美洲的供应者和资助者。
在政治上,他们要建立一个强制性的仲裁体制,由美国占据原来英国占据的位置,充当美洲的大法官和仲裁者。关税同盟和强制性仲裁意味着在新大陆建立了“美国统治下的和平“。
美国人的野心通过电报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伦敦的外交大楼中,一封封来往南美洲各国驻外使馆的电报,快速传递着,而在南美洲最南端,沉寂已久的汉国政界,也因此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
“陛下,英国公使亚尔曼爵士希望帝国外交部与英国政府站在同一立场,拒绝美国政府的邀请,反对美国政府介入南美洲事务。”
皇宫外朝一处简洁古雅的书房内,外交部总长胡亚基和次长唐景嵩协同进宫,向李明远转述英国公使的要求。
“钢铁总产量世界第一,美国人自信心爆涨,迫不及待要取代英国人,做整个美洲地区的霸主,如果没有意外变故,依照英国人擅长变通、及时止损的特性,说不定就让他们得逞了。”
李明远呵呵一笑,拿着英国人打趣。
“英国政府这次表现很急切,恐怕不会像中美洲那次轻易妥协,白白将倘大的利益让给美国人。”
“把吞到肚子里的肥肉吐出来,送给别人,换作任何人都不会情愿。”
李明远点明英国政府当前的处境,解释道:“美国本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粮食、矿产、人口、工业样样俱全,按照很多美国政客、财团的宣传,说美国是天选之地,并不为过。
而作为美国曾经的宗主国,经历墨西哥战争和南北战争两次不失败的干预后,英国政府便将美国设定为威胁其全球海上霸权的第一假想敌,占领运河区海峡,阻止美国获得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权力,支持西班牙王国对古巴的殖民统治,乃至在阿根廷战争末期,远征军干涉计划失败后,承认帝国对拉普拉塔地区的统治权,都可以当做英国人为遏制美国在南美洲势力扩张,所做出的布局。
不过,英国政府还是小瞧了工业的力量,自1850年代起,以电力、内燃机、化工为主导的工业变革席卷世界,凭借老式蒸汽机积累的工业优势,迅速被新工业技术取代,美国在南北战争后,用了二十余年时间,便在新型工业总量上超越了英国,具备了取代英国海上霸权的工业实力,
对新工业改革速度认识不足,对美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速度预判错误,两种因素叠加影响之下,才会有英国政府今日之困境。”
“新型工业改革的速度实难预料,帝国本土的工业借助新型工业革命,在二十年内,同样实现了跨越性腾飞,只是,面对美利坚国政府如此大张旗鼓干涉南美洲事务,帝国政府是否要附和英国政府主张,拒绝参加那个所谓的美洲国际会议?”
“同意英国公使的主张,外交部联合英国驻本土公使馆共同发布声明,南美洲是所有南美人民的南美洲,不是美国人的南美洲,美国政府没有权利对南美洲事务指手画脚!”
联想到美国本土隐藏的巨大工业实力,李明远明确指示道:“不仅要配合英国发布外交声明,海军方面对南太平洋诸岛的实民、要塞建设工作、夏威夷群岛移民安置运输工作都要加快!
南太平洋是帝国未来扩张方向的重点,是连接远东地区的枢纽,必须牢牢掌控在帝国军队手中,
夏威夷群岛位于北太平洋腹心位置,是美国前出太平洋的第一道岛链和延伸,东瀛、帝国、美国、英国、法国皆想要将夏威夷群岛掌握在手中,而美国距离夏威夷群岛距离最近,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登陆夏威夷群岛最便捷,依照美国人秉性,他们迟早会对夏威夷群岛下手。”
“可是本土距离夏威夷群岛太过遥远,而且第二舰队(太平洋舰队)实力远不如美国太平洋舰队,如果美国人下定决心吞并夏威夷群岛,帝国海军也难以阻挡。”
唐景嵩不禁出声提出自己的见解。
“阻碍美国吞并夏威夷难度很大。不过在美国还没有做好吞并夏威夷群岛的准备之前,尽量增加岛上的华人移民数量,给美国人登陆制造麻烦,延迟夏威夷陷落的时间,对限制美国人在太平洋海域的扩张进展,仍然有很大的意义。”
“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即使不能阻止美国最终吞并夏威夷,但是凭借夏威夷群岛中,帝国掌控的力量,也可以迫使美国人坐在谈判桌前,用其他方面的利益,换取本土在夏威夷群岛主权问题上面的让步。”
理解了李明远的意思后,唐景嵩恍然道。
“能够保持夏威夷群岛独立地位最好,如果不能阻止夏威夷群岛落入美国人手里,移居到岛上的华人青壮武装,便是为本土争取利益的筹码。”………………
(本章完)
第408章 英国政策转向
长安城北城,外交部办公大楼内部,英国公使亚尔曼端坐在三楼一处靠窗户的椅子上,一边等待汉国政府的回复,一边观望着外面的景物。
人流、车辆川流不息,各式农业、工业产品错别有序的摆放在店铺和摊位上,往来的人群走走停停,不时从集市旁的店铺中,购买几件节日庆祝的用品和家庭所需的工业品。
相隔十余年时间,再次回到南美,升任英国驻汉国公使的亚尔曼,望着窗外的场景,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十四年前,阿根廷联邦政府尚存,这座城市的名字还是叫做科尔多瓦的时候,亚尔曼作为一名外交新贵,来到阿根廷担任英国驻科尔多瓦领事馆副参赞,十四年后,南美汉国席卷拉普拉塔,阿根廷、乌拉圭两国在1878年那场战争中成为历史,南美汉国的华人,取代了西班牙裔白人,成为了拉普拉塔地区的主人。
西班牙式的哥特建筑犹在,只是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群,换成了来自远东的华人。
亲眼目睹了发生在拉普拉塔地区政权更迭的事实,亚尔曼在为阿根廷、乌拉圭白人们感到惋惜之余,也不禁对南美汉国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
当前的世界是白人主导的世界,黄种人、棕种人、黑种人,在西方列强国家眼中,都是低人一等的存在,但是华人这个被拿破仑大帝称为沉睡的巨狮的种族,没有在远东大陆苏醒,却在南美南部,由一群最底层出身的华工,用了短短二十余年时间,便完成了由农业国到初级工业国的改变,纵观世界诸国,除了德意志国和美利坚国抓住新型工业革命,早晨了国家综合实力的跳跃式提升外,便只有南美汉国一国取得了类似的成就。
虽然沙皇俄国和远东一角的东瀛国也在效仿西方列强进行新型工业革命,但是对比他们两国拥有的工业和国民基础,他们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与南美汉国相比,仍然拥有不小的差距。
十余年前,依靠秘鲁华工起家,相继打败巴西帝国、阿根廷共和国,占据巴西南部两州和阿根廷北部五州的南美汉国,被西方诸国称为南美普鲁士,而十四年后,本土华人、白人、印第安人总量达到1742万,钢铁总产量超过奥斯曼帝国、荷兰王国,跃居世界第八的南美汉国,摘掉了南美普鲁士的称号,被英国、德国赋予了新的称号,南美洲的德意志。
南美汉国经济、政治领域全面向德意志靠拢,1880年至1889年间,德国政府加大了对南美汉国的投资力度,总计超过万人的船舶、钢铁冶炼、机械制造等方面专业人才和价值达到七千万两白银的工业设备,从德国本土,源源不断的运往南美汉国。
德国方面出售、赠送的各种机械设备中,百分之七十以上为已经在欧洲普及,不具备专利壁垒的技术,少部分为汉国花费重金和使用技术交换手段,换取的前沿先进技术,不过,不论是已经普及的一般工业技术和具有优越性的前沿先进技术,南美汉国政府全部一概接收。
大工业体系是一个涵盖数千细分领域的整体性工程,即便是一些在欧洲多国普及的工业技术,引进到本土后,也能补足本土工业在相应领域的短板,达到工业领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的目的。
经济领域接受德国有偿援助,政治领域借鉴德国经验、同时根据本土实际情况,筹备君主立宪制度,进行政治领域改革与创新,
教育领域,向德国派遣留学生,吸收、学习德国工业、科技、军事知识。
而军事领域,德国政府每年定期向南美汉国派遣三百到七百名不等的军事教官和军工技术人员,一方面以德国模式,指导改进汉国陆海军的训练方式,另一方面则在某些新兴军事领域,组建联合研究机构,对飞艇、潜艇、重机枪等领域,以技术共享的方式,双方共同派遣专业人才,进行重点技术研究和攻关。
击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德国陆军被尊称为欧洲陆军典范,成为许多国家陆军效仿的对象,而和陆军相比,德国海军的整体实力则落在了英国、法国之后,勉强和美国、沙皇俄国、意大利王国处于同一水平。
德国海军实力不如英法两国,是本土政府早已心知肚明的事实,但是和喜欢藏着掖着、往往狮子大开口,把购舰交易与政治挂钩的英法两国不同,德国政府在这一方面,相对而言更厚道一些,再加上汉德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全方位合作,选择德国海军为效仿对象,更是基于国家大局的第一选择。
汉德两国的全方位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的,在南美汉国从德国获取急需的技术、工业资本等方面的好处时,德国方面也借助输出工业设备、技术、资本,获取了极为可观的收益。
经济方面,德国出售的技术和工业设备以及双方在农业、畜牧业、化工、内燃机等领域展开的经济交易,为德国提供了总计超过一亿白银的市场份额,借助南美汉国的工业订单和在化工、电气、内燃机等新兴经济领域换取的前沿技术,德国本土工业在原有的人才、技术储备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单从工业增长的角度看,1870年一1875年德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仅为2.7%;
1875 年一1880年,增长幅度达到4.1%;
1880年—1886年为5.2%;
即使在1882经济危机过后的1885 年—1889年间,德国工业年均增长幅度仍然跃升至6.1%;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英、法等国,仅
次于汉国和美国。
此外,在1870年至1889年间,德意志帝国的工业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十九年间,德国企业的平均生产指数由
100上升到360,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指数由100上升到225。
快速的工业增长使后起的德国迅速赶上和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仅工业生产而言,德国在1874年已超过了法国,1889年,排除殖民地的加成因素,单以欧洲本土工业产能而言,又超过了英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德国,“科学技术研究受到政府广泛的支持,此外,德国政府将汉国方面提出的组建联合研究机构的模式引进到欧洲本土,倡导德国大型工业公司建立独立的研究部门。到1889年,德国有127家大型技术公司拥有独立的研究机构,其中,最大的研究部门中受雇者多达200人。
德意志帝国在工业方面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本国固有的基础,但是汉德两国间的全面合作,尤其是汉国在化工、电气两个主要新兴领域中,对德国相关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对德国经济、工业的腾飞,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电气工业领域,
1876年时,德国在工业调查中还没有设电气一栏,数千名电业工人都被列入其他项目之下。到1882年,电气工业一栏中已有86 00名工人,1888 年更增至107 000人。
著名的西门子公司就是这一时期德国电气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1872年,该公司员
工不到600人,1880年增至1500人,1885 年增至3200多人,到1888年时更猛增到近10 800人。
到1889年年初,德国已有135家电气公司,资本总额达10.2亿马克。而德国电气工业总产值在1872年—1889年间竟增加了28 倍。在电气工业的发展中,或许电缆产品的输出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在1870年代,德国还
没有什么电缆工业,1875年到1880年,平均每年也仅输出3万英镑的电缆产品,然而到1888年,其输出量竟达到624万英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进口德国电缆最多的竟是电缆工业故乡的英国。到1889年,德国生产的电气产品占全世界的34%,而这一年跃居世界第一工业国的美国,其电气产品市场份额仅占21%。(汉国电气行业技术储备不如化工行业,仅仅在水力发电等几个细分领域在国际市场,占有部分份额,总体市场份额很低。)
化工工业领域,德国是仅次于南美汉国的化工新兴强国,但是受到西方列强国家贸易保护的影响,汉国的化工产品,除去橡胶等部分垄断性领域在欧洲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外,就整个大化工领域而言,反而是德国占据了最大的欧洲市场份额,
数百种由南美汉国最先发现,并运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再与德国方面进行技术交换后,迅速增强了德国化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许多小型企业,借助德国政府引进的化工技术,得以迅速发展成世界著名的大型化学工业企业。
例如,巴登苯胺公司在1865年建立时还只有30名工人,到1889年年初,已拥有职工4000多人。
而在1880年一1885年的短短5年中,德国就成立了112家化学公司,资本达9 200万马克。到1889年,德国已拥有108 家大型化工股份公司,总资本达33290万马克。化学工业生产也呈现出汉国开花、德国结果的一派繁荣最象。
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德国取得了比历史上更进一步的工业发展成就,而南美汉国也借此机会,成为南美洲唯一一个,在整体领域,初步实现工业化的新兴强国。
国际形势变化莫测,往日的盟友,很可能因为一场战争,成为需要提防的敌人,而以前的敌人,也很可能在短短几年内,成为能够结交的盟友。
二十一年时间足够完成一代人的更迭,经历二十一年的变化,汉国经济、人口、军事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跃居南美首位,以1889年年初的汉国实力而言,再次使用武力,直接遏制南美汉国的方式已经无济于事。
英国陆军数量、综合战斗力,在南美洲战场上不具备优势,放弃海外其他主要殖民地的利益,把精力投放到南美方向,一门心思遏制南美汉国的发展、扩张,也在英国资本面对美国施加的压力,步步收缩的情况下,失去执行的意义。
无论承认或者否认,汉国都已经成为了南美汉洲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力量,英国方面如果不想彻底退出南美市场,必须转变原有的政策方针,满足汉国的部分扩张需求,拉着汉国一块,抵挡美国方面对南美洲的势力渗透。
英国公使亚尔曼主动联系汉国政府,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便是获取汉国支持,反对美国全面介入南美事务。
上一篇:1444,拜占庭再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