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军阀 第124节
冲锋枪的意义就是在最快的时间内对敌人倾泻出最多的子弹,显然MP13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
这就已经足够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MP13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所需资源很少,产量也容易翻上去。
冲锋枪的出现,使得战争当中的白刃战基本被淘汰,除非是部队面临弹尽粮绝的境地。已经不需要白刃战了。
这简直是小日本的克星。
小日本经常搞什么拼刺刀,但是真正论起刺刀战,中国武术积淀数千年。小日本自然也不会是对手。
只是普通士兵训练刺刀战比较麻烦,江渝懒得在军中普及,毕竟士兵要学要练的东西很多,刺杀已经是没必要训练的东西。
但那些特种部队,一个个都是习武出身,小日本真要是和他们拼起刺刀战,他们根本不是对手。
接着江渝又巡视了火炮制造厂。火炮制造厂的规模已经扩大了很多,因为获得了德国的重炮制造技术,此时的淮安火炮制造厂不仅生产105mm榴弹炮和155mm榴弹炮。而且还能生产超大口径的舰炮。
在火炮制造厂,江渝看到了一门刚制造出来的203mm榴弹炮。
“这是最新定型的重型榴弹炮,倍径为30倍,仰角65度。最大shè程18000米。shè程方面相较最先进的榴弹炮高出近四千米。而在重量方面包括炮架只有33吨。”
一名德国工程师对江渝介绍,这种榴弹炮被命名为14式204mm榴弹炮,这种榴弹炮是江渝要求研究的。
江渝在陆军火炮研究方面有过规定,不研制203mm以上的火炮。
相比这个时代各个军事强国层出不穷的超级大炮,江渝却是没有任何兴趣,那玩意根本就是浪费钱的。
而德国一战和二战都制造过超大口径的大炮,也就是用铁轨移动的大炮,但事实证明那种玩意根本就没用。
制造一门那么大的火炮。对资金和人力的消耗是非常的,而且做战时会极大的增加对后勤运输方面的压力。
江渝提出的这种理念。却是二战后期才出现的。
那是交战双方在经历了教训后才总结出来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后来的军事上,被各国所延续了下去。
除了大口径舰炮以外,后来各个国家都很少制造口径超过203mm的重型火炮了。
“不错,要尽快形成产能,最少要形成每年300门的产量。”江渝对车间内的工程师们说道。
此时兵工厂已经开始制造204mm重型榴弹炮了,江渝也开始考虑建设重型炮兵师的问题。
二战当中红sè毛熊的大炮兵主义还是有一些可取xìng的,因为对于一个人口、资源庞大的国家来说,用炮弹就能砸死那些资源贫瘠的国家。
当火炮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什么意志、战术都好似成为了浮云。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炮兵主义以非是这个时代的真正主流。
十九世纪是海战的时代,二十世纪却是空战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则是信息战的时代。
没有制空权,就算是再强大的大炮兵主义也没有用。但要想打赢战争,除了要有制空权,同样也要有大量火炮。
炮兵是必要的,但必须有空军保护,否则只能在夜间活动。
因此江渝在考虑成立牵引式重型炮兵师的同时,也在YY着组建自走式重型炮兵师。
自走炮将是未来的主流,因为炮战当中,只有自走炮的生存几率才是最大的。
自走炮的生存能力确实很强,只要有制空权存在,自走炮可以打上几炮就跑,就算是没及时跑掉,等敌人的炮弹砸过来,除非是直接砸中自走炮,否则弹片根本无法破坏拥有薄装甲保护的自走炮。
而且自走炮技术相比战车来说更加简单得多。
战车的重量、装甲厚度都较高,以抵挡其他弹药的撞击;自走炮的装甲只以防护机枪,小口径机炮或者是炮弹近距离的碎片为目的。
战车的战车炮为了贯穿战车装甲,因此火炮炮口初速较高;自走炮则不需要。
战车采取直接瞄准与shè击目标;自走炮以间接瞄准的远距离shè击为主,有些自走炮并未配备直接瞄准用的瞄准具。
战车不需要强调高仰角shè击能力;而自走炮需要。
战车多在前线地段直接作战,往往要应付各种突发战况应变,故车辆xìng能和炮口灵活度要够佳才有优势;自走炮多在战事中后段进行支援xìng的间接作战。故只需重视火力,车辆xìng能和炮口灵活度只要能走且瞄的到就好,要求不高。
自走炮的技术并不复杂。只在于有没有钱投入其中进行研究。
而江渝在自走炮技术方面的研究早就开始了,当江渝来到战车工厂视察时,已经看到从生产车间中送出来的自走炮了。
只不过这些自走炮装备的火炮口径都比较小。
105mm加农炮、105mm自走榴弹炮、155mm自走榴弹炮已经研制成功了,而重量不大的自走迫击炮的型号也有许多,最后确定生产的也就是几种。
迫击炮的口径就大得多了,203mm口径自走迫击炮都已经研制成功,迫击炮口径虽然大。但其倍径不大,远不如203mm榴弹炮那么沉重,装到撕裂者战车底盘上完全可以。
但是撕裂者战车底盘已经不适应新定型的203mm榴弹炮了。因为地盘沉重能力没有那么强。
研制新一代战车底盘的需求已经出现了。
只有研制出新型底盘,才能把203榴弹炮从牵引式改成自走式。
自走式火炮一旦普及到中国陆军当中,中国陆军就算是凭借着这些火炮,只要有足够的后勤。就能够在战争当中占据极大的优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