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113节
王菊豆又生下一个精瘦的男性婴儿,洪水峪的乡亲恍然大悟,继而大怒。
望着那个被菊豆一把火点燃的染坊,他们大快,继而大悲,继而.什么都没有了。
菊豆依然残喘于世,她的闻名一是因为美貌过人,一是因为她给叔侄俩各孕了一个儿子,为两条血脉付了牺牲且忍受了极大的耻辱。
最终的结局,杨天青那超于旁人的本儿本儿成了十里八乡的传说,他成为洪水峪史册上永生的角色。
李清泉放下最后一页手稿。
那股厚重的气息渐渐远退,他又回到身处改革之中的京城。
看向四周,竟对一切都不大适应且疏离。
“看完了?”坐在附近的王濛注意到他,带着抹期待之色走来。
“怎么样?”
李清泉没有说话,而是看向全书最开始的那句引子——
“死”是对往昔罪过的逃避,唯有“生”才是真正的惩罚。
在李清泉看来,这绝不是一句合格的引子。
好的引子,要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出主题,奠定基调。
但这就是江弦的自信。
他把名字,当做吸引读者兴趣的最好香料,所以他把这句话当做引子。
当你通读全篇,再回过头来,重新品读这句引子,只觉得脑袋里仿佛有一道炸雷般震撼。
“句子写得很诗意,很美,总的来说,是一部很罕见的好小说!”李清泉总结道。
王濛拎起暖壶,打算给李清泉倒杯热水,结果发现桌上那杯子仍是满的,他之前给他倒的热水,李清泉一口都没顾得上喝。
看的这么入迷?
王濛一惊。
李清泉的作风虽然比较民主,有争议的作品会组织讨论,但大家的共识是,这民主更像培养大家的艺术鉴赏水平,因为其他人的意见从来都没办法左右他。
“清泉同志,这篇小说,能不能发?”
即便心中有所猜想,王濛也不敢确定,此前一篇史铁生的《午餐半小时》,李清泉很喜欢,也给出了很高评价,但最后决定不用。
“这篇小说发出去,争议的声音会很大。”李清泉沉吟片刻,先给出了心中预测的结果,这是他为人所钦佩的能力,即在作品没发表之前,他就预测到会产生什么影响。
王濛连忙道:“您可别忘了,《乔厂长上任记》也是一部争议很大的作品,这能掩藏住作品本身的优秀么?”
“先不着急,组织全体小说组的人讨论,听听大家的意见。”
江弦先回了趟虎坊路15号的房子。
忙活一整天,他刚躺一会儿,房东便领着金保军上门儿了,还多了个他媳妇儿。
“我们两口子商量了商量,您报的一万块钱的价儿,实在太低了”
“你们要是不接受,那我也没办法。”江弦耸耸肩膀,一脸的无所谓。
这房子他看死了,一时半会儿肯定卖不出去。
“哎哎哎,您别急啊。”
金保军见这小子是油盐不进,咬死了一万,只好松了口。
这一万块,少在银行里存一天,他都少赚2块多钱,少存30天,他少赚60多块钱,少存一年,那就少赚小800块!
光是想想他都急,这院子要不赶紧卖了,那他真是亏麻了。
“我今儿既然和我媳妇儿都来了,自然就是我们两口子在家里谈合适了,一万那就一万吧。”金保军嘻嘻哈哈道。
“那咱这算是成交了?”
“成交。”
“不反悔吧,回头别上我那儿闹去。”
“一口唾沫一个钉,反悔?反悔我是你孙子。”
(本章完)
第118章 皇城小院
两边儿这算是谈妥,约了过几天上房管所跑手续。
金保军领着媳妇儿告辞。
剩下一家三口,坐在屋里开起了茶话会。
“真定下来要买?”
江国庆皱眉道:“我这两天四处打听了下,听人家说西城区那片儿的院子才五六千,好院子也才六七千。”
“便宜那么多?”
饶月梅一听坐不住了,劝阻道,“那咱上西城区买多好啊,省下那三四千,存银行里头存个定期,一年光利息就挣两三百呢,快顶上别人小半年的工资了。”
“.”江弦没第一时间反驳。
站在这个年代人的视角,他爹他妈的考虑的确很周全,他们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思维认知建立在福利房的基础上,也没经历过通货膨胀,一张10块钱的大团结都要掰碎了花。
站在他们的视角,院子不管买在哪儿,那也是一院子,都在京城里头。
白白多花那么大几千出去,这钱可不就是浪费了。
但江弦毕竟来自后世,领略过改开后的风景,知道什么叫商品房,知道四合院价值几个小目标,更知道皇城里头的地皮可遇不可求。
“这样吧,我回头再托人在西城区继续给你打听,起码比景山东那地界儿便宜。”江国庆继续劝说。
“成。”
江弦也没反对,“您先打听着,真碰着合适的我再买上几座。”
“你说啥?”江国庆和饶月梅一时间没听懂他什么意思。
只听江弦平静的解释,“我意思是,等这院子收拾利索,西城区那边儿有合适的我再买。”
“.”
疯了、疯了!
我这儿子买四合院上瘾!
饶月梅匆忙摸摸他额头。
“一个院子还不够啊?你金屋藏娇呢,那可是五百平的大院子啊!伱就再娶个十几房都够了!”
江国庆一听赶紧捂她嘴,生怕这话被邻居听去,这是经历过那个年代后留下的习惯。
“饶月梅同志,这都啥时候了?你说的这叫什么话,胡言乱语,满脑子的封建思想!”
江国庆先批评一通饶月梅,这会儿男人的家庭地位高,他妈也不犟嘴。
批评过后,又看向江弦,见他打定主意,也不再劝阻。
“你有一万块不?我和你妈积蓄不多,满打满算只能给你拿一千块出来。”
“我钱够用,您俩那钱,还是留着修院子用吧。”
景山东胡同那院子,撂荒了些年头,一时半会儿肯定住不进去,还得花钱修,而且江弦也没什么工夫天天盯着那院子转,这修院子的活儿,还得全交到他爹妈身上去。
回到北影厂,江弦去问张洁借了点儿钱。
他现在掏不出一万块,身上拢共六千多,等人文社和《京城文艺》的稿费发了,应该能把这一万凑够。
张洁攒的稿费不少,俩人也熟,江弦一提,便痛痛快快借他了。
“张老师,您这钱与其存银行,我看不如也去买座院子。”他好心提醒一句。
“买院子?”张洁也不是太理解。
“你看今年这通胀,物价都上涨了,这才刚改开,以后呢”江弦点到为止。
改开以后,我国第一次比较明显的通胀,就发生在1979年和1980年,通货膨胀率超过了5%。
不过那会儿国家对经济指标的关注度非常高,刚有苗头,便迅速采取行动控制了。
翌日,又和金保军碰面儿,东奔西走办景山东胡同院子手续,这胡同归景山街道办事处管辖。
花了两天时间,终于把产权挪到江弦名下。
“哥们儿,我还有点儿担心你这钱拖着不给,没想到这么痛快。”金保军收到了钱,跟媳妇儿俩人心里一团火热。
“我既然要了你这院子,那就不会拖拖拉拉的。”江弦轻笑道。
他心里也是有盘算的,之所以借钱也要赶紧把钱付了,就是怕金保军忽然又有啥打算,或者从哪儿蹦出个什么高人,一通指点,生出变故。
“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金保军跟他打听。
随随便便就能划拉一万块出来,这放在京城里那也是位人物了。
不过看他们一家人还租房子住,不像是什么大户,对这钱的来源不免有些担心。
“我就一作家,写点儿东西。”江弦给他解释。
“嗷,作家,那难怪了。”金保军顿觉合理,既然是作家这种高收入职业,掏一万块出来太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