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最强太子爷,制霸全球经济 第95节
最后,陈天铭把爷爷扶回了房间,自己则是回去把剩下的方案给赶出来,并且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和整理。
事实上。
陈天铭之所以有如此信心,能把大长老交代的这个任务完成,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前世曾看到龙国有关部门特别发行一篇报道。
上面的内容,就是描述国家为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陈天铭过目不忘。
将这篇报道复制下来,并且结合龙国下阶段的国情,进行简单修改和建议,根本就是小事一桩。
所以这个逼,陈天铭是装定了。
耶稣来了,也拦不住。
一直到凌晨两点, 方案才彻底整改完。
做完这一切,陈天铭终于感到有些困意,上床睡觉。
这一觉,直接睡到了上午十点左右。
等他起床洗漱后,发现爷爷和父母的身影早已不在, 估计这会都已经在单位开始工作了。
“乖孙,快过来吃早餐,奶奶给你做了很有营养价值的鸡蛋羹。”
林凤芝就坐在大厅沙发上。
她是陈家唯一一个,不用出门上班的悠闲老太太。
林家祖上世代经商,是赫赫有名的豪门世家。
后来,林凤芝嫁给陈国华,家里更是为她准备了极其丰厚的嫁妆。
只不过,都被林凤芝给变卖成钱,然后捐给革命军当军饷了。
可即便如此,林凤芝手中还存有不少私房钱。
而林家,则是在林凤芝的庇护下飞速发展。
如今,更是成为了京都八大豪门之首。
名下产业遍布各行各业,数不胜数。
资产以亿为单位,难以统计。
陈家权势滔天,林家多财多亿。
而陈天铭身为陈家子弟,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站在金字塔顶端。
但是,他并未躺平。
而是选择出国留学,不靠家族力量,凭一己之力白手起家。
用这种方式做出一番事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ps:第三更!
感谢大家用爱发电和礼物。
你们支持,就是作者码字动力。
再给力点好吗?我还能继续战斗!
第88章 陈天铭,就是京圈权贵子弟的天花板!
看到这里,有人不禁会感到好奇,陈天铭既然有如此显赫的家世,逆天的背景,那为何还要这么努力?
原因很简单,陈家子弟没有废物!
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着上一辈辛苦打拼出来的成果,固然可以。
但那样子,家族根本无法长盛不衰。
只等陈国华退居二线,陈家在京都影响力就会骤然衰减。
一旦陈家后辈无人挑起大梁,那么陈家必然走向没落。
最终,陈家手中掌控的权势和地位,就会被新的权贵家族所取代。
政权交替,日月换新。
这在京都权贵圈子中,早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正因如此。
越是权贵家族,对后辈子嗣越是寄予厚望。
所以,很多权贵子弟虽然锦衣玉食,身份尊贵,但自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
但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因此即便是同个家族出身,也会被区别对待。
天赋异禀,能力卓越的家族子弟,则会被倾尽资源,重点培养。
而那些不成器,无法担当重任的家族子弟,则会被分配到其他岗位,继续为家族发挥余热。
因此,同为权贵子弟,实际上也分为不同梯队。
一般而言,被家族重点培养的子弟,他的官场之路,早就被家族提前铺好了。
首先是被外派到地方历练几年,增强自身履历。
之后再被调回京都,担任某个部门领导。
然后,在家族强大底蕴的帮助下,一步步往上升。
最终,身居高位,手握职权。
而那些不被家族重视的子弟,大部分都会弃仕从商。
利用家族影响力,进入商界大肆捞金。
之后再用金钱和权势,不断腐蚀地方要员,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势力,从而更好为家族源源不断输送利益,增强底蕴。
毕竟,瘦死骆驼比马大。
即便在家族中不受重视的权贵子弟,放到外面,那也常人眼中贵不可言的存在。
以至于有无数商业大佬和地方官员,争破脑袋都想巴结和攀附。
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要不然,为何每次严打都会有一大批势力被强行拉下马来。
而陈天铭这种,就属于权贵子弟中的天花板。
背景强横先不说,就凭他自己能力打拼出来的事业,就足以让圈子内权贵子弟,用一生去追赶。
所以,陈天铭注定会成为京都权贵圈子内的传奇。
……
陈天铭听到林凤芝的话后,脸上露着笑意,大步走了过去,乖巧的回道:“谢谢奶奶。”
而后,就直接坐在林凤芝旁边,大口的吃了起来。
还别说,味道是真的很美味。
与此同时。
京都,龙府。
陈国华办公室内。
他花了一个半小时,才将下面送上来的文件,全部批阅了一遍。
好不容易把手头上工作忙活完,才端起搪瓷茶壶,喝了口浓茶提提神。
忽然。
陈国华想起了陈天铭昨晚上熬夜赶制出来的报告方案。
他第一时间就打开工作电脑,查看起邮箱的信件。
很快,他就在那一堆信件中,找到了陈天铭的署名。
于是迫不及待的将其打开,无比认真的查看了一番。
这一看,竟彻底着迷,完全就忘记了时间。
内容很多,从各个角度出发,涉及到诸多策略和方针。
超前的理念,全新的执行方案。
从头到尾,陈国华一字不落的看完,而后不由得惊叹自己孙子的政治觉悟和独到的眼光。
这份报告方案,极大开拓了陈国华的视野和政治格局,令他受益匪浅。
“小田,你赶紧过来,帮我把这份文件资料给我打印几份出来。”
陈国华回过神来,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于是猛然抬起头,朝不远处正在办公的田秘书说道。
“是,陈长老。”
闻言。
上一篇: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