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我从顶流塌房了,系统才来?

我从顶流塌房了,系统才来? 第891节

  啥意思?

  许多人一下子愕然。

  这不是圆满的结局,那什么是圆满?

  这名文学爱好者道:“在小说的最后,孙悟空修成正果,成为了斗战圣佛,对于这事你们难道没有一丁点儿怀疑?当初那个桀骜不驯、敢于一人对抗天庭的齐天大圣,甚至有着紧箍咒的约束时,都敢于对抗唐僧的泼猴,怎么可能最后一下子变成了沉默寡言的斗战胜佛?这是第一个疑点。

  第二个疑点:孙悟空是拜在菩提老祖门下的,属于道教弟子。菩提老祖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弟子成为佛门的人?并且孙悟空本人都没有意见?

  所以顺着这个思路,我在想一件事情:当初在真假美猴王那一段,死的真的是六耳猕猴吗?毕竟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全天下人都分辨不了它们的真假,唯有如来才能看穿。”

  当看到这段话。

  蓝星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后背发冷。

  刚开始他们看书的时候根本就没想那么深,可此刻他们细细回想了一下剧情,再对照这名读者的分析,登时一个个心都开始剧烈跳动。

  事情变得不简单了。

  至少他们在深思的时候,发现这个观点并不是胡乱说的,而是真的有这样的问题。

  那就是:

  真的孙悟空已经死了?

  斗战胜佛是六耳猕猴?

  哪怕这样的结论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却没有人说它荒唐,因为最后斗战胜佛的性格的确大改,完全不符合齐天大圣的人设。

  可如果是真的,那才是大事。

  说明《西游记》最后根本就不是什么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而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孙悟空桀骜了一生,他只是想图一个自由身,却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

  最后自己为了获得重生,只能护送唐僧西天取经。

  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本来以为自己会修得正果。然而最后却发现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自己被如来欺骗了,死在了如来手里。他的努力和奋斗根本就没有迎来最后的自由,而是落得一个身死道消的结果。

  可怜。

  可悲。

  可叹。

  当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再也没有人将《西游记》当成一部简单的爽文来看。

  许多文人加入了进来。

  他们越是研究,越是发现这部小说完全不是之前想象的那么简单。

  譬如:

  一名作家分析:“在西游的世界里,妖怪吃人、人吃人、下凡的神仙也吃人。在故事中看似是唐僧师徒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但其实却是揭露性命如草芥老百姓的悲惨人生。比如:刚开始的猪八戒随便捉个人便吃他娘,灵感大王理直气壮向村民要童男童女上供,金翅大鹏鸟将狮驼国一国男女吃了个干干净净。所以,它哪里写的是什么爽文,而是在映射现实,揭露了黑暗而残酷却又悲惨无奈的现实。”

  又一名作家点评:“《西游记》的悲观是很明显可见的。唐僧之所以能成佛,是因为他顺应了佛祖的意愿;孙悟空能成佛,是由于他抛弃了桀骜和自由;沙僧和猪八戒亦是如此,他们最终得到的结果,早已经不是当初的梦想。这是不是代表着:你如果要成功,就必须抛弃自己原有的东西,甚至要失去自我和尊严。但这样的人生,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这也是我们许多人在生命中会经历的无奈。”

  惊天的点评,一个接一个。

  有人说这是过度解读。

  但更多的人却觉得很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重读《西游记》的时候,都能够感受到不一般的意境。

  为何《罗斯奇幻之旅》没有这样的深意?

  为何其它幻想小说没有这样的解读?

  为何偏偏是西游?

  这说明,这篇小说的确值得深思。

  许多读者惊叹。

  “看了这些点评,我发现《西游记》白读了。”

  “如果你细细品味,真的能注意到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是的,重读才发现了许多细节。”

  “甚至唐僧重生都是一个大坑。”

  “……”

  更是有作家分析:“哪里有什么西游记?只不过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罢了。整部西游的故事,其实说白了就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在经历了各种艰险阻拦,克服了心理和行为障碍后,才能获得人生的真谛。

  孙悟空代表的是人心,它由石头变化而来,说明每个人生来都有灵性,生来就桀骜、憧憬自由和快意人生。而猪八戒代表情欲,这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过程。沙和尚代表悟出本性纯净,只有努力修行的人才能找到自性成佛。白龙马代表意志力,必须要忍受屈居人下,坚持不懈的意志,跨越重重困难。

  至于西游记里面的诸多妖魔,都是自己的心魔。

  每一只妖怪,都可以被看做是人性中的缺点和不完美。它们代表了贪婪、自私、懒惰等负面特质。

  所以这场西游,其实只是唐僧一个人的修行。他在四大心性和意志的共同进退下,才会坚持到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又是一种解读!

  甚至还如此的贴切。

  网友们早已经看懵。

  看着这些顶级分析家和作家的点评,他们甚至以为自己跟对方看的不是同一本书。

  这还是他们认识的《西游记》吗?

  这还是他们认为的爽文吗?

  怎么这么深刻?

  深刻到他们都不认识这些内容了?

  于是。

  几级分化了。

  少年们还在挥舞着各种“仙器”在教室里、操场上打打杀杀。

  年轻人还沉浸在孙悟空的威武霸气中。

  上了年纪的人以及很大一部分文坛的专业人士,则一个个开始透过现象看本质。

  甚至有人提到了哲学。

  例如五行山下孙悟空的等待、唐僧坐骑白龙马的象征意义等等,这些隐喻和象征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让人深思。

  这个时候,当初叫嚣着说《西游记》不是名著,纯粹是一部爽文的黑粉,终于全都闭上嘴巴,销声匿迹。

  他们再也没有任何理由。

  甚至连他们自己都茫然。

  这部《西游记》真的如此牛逼吗?

  牛逼到全球无数的人都加入了分析中?

  别说是幻想小说了,甚至许多名著都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就比如:当今蓝星的大文豪格洛沃的长篇小说《楼阁》被公认为名著,并且获得了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可即便是这样,《楼阁》也只有寥寥无几的人分析它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然而现在,放眼全球,解读《西游记》的文学家没有一千个,恐怕也有八百个。

  或许这些人中,有不少是来蹭热度的。

  但绝大多数却是真正在从文学角度解读西游,并且还取得了令人佩服和心惊的效果。

  史无前例!

  什么是名著?

  前面已经说过,有着足够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小说,便可称为名著。

  而此刻,《西游记》的表现明显已经超越了普通名著的表现。

  文学性?

  早就足够了,在它第一部发布的时候,文学性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艺术性?

  这是最开始许多人质疑的地方,而现在也没有质疑了。故事里展示出来的诸多暗喻、隐喻以及对社会另类的讽刺,几乎让许多人惊为天人。

  许多顶级学者的解读,更是让众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尤其让大家呆滞的是。

  接下来,不少顶级的文学杂志居然刊发了一篇篇文章。

  【论《西游记》中佛禅思想的研究与阐释】

  【《西游记》中妖怪名字的翻译深意】

  【西天取经,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从《西游记》看华夏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西游中透露出来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探讨】

首节 上一节 891/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把恶魔果实普及全世界!

下一篇:关于发小变青梅开始攻略我这件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