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年,赶山也是一种生活 第494节
当露出一小块芦头,也就是人参根茎的时候,王安确定,这的的确确就是传说中的人参。
因为眼前这玩意儿的长相,跟王安当初抢的那两根干人参,还有老舅刘德元送给王安的那两根断须人参,是大差不差的。
看着露出一小截芦头的人参,王安开心一笑道:
“哈哈哈这还真是个棒槌,哈哈哈.老五啊,咱俩又要发笔小财了,哈哈哈.”
之所以说是“小财”,那是因为以王安等人淘金的收获算的话,哪怕是六品叶人参,都只能算是小财了。
更何况根据韩水生所说的辨别人参的方法,眼前的这棵人参,应该只是个“灯台子”,也就是三品叶人参的标准。
而按照供销社的收购价,三品叶人参也就差不多能卖个三四百块钱。
可是三四百块钱虽然不是小数,是正式职工差不多一年的工资,但对王安等人来说,还真就一点儿都不多。
当然,这个价格也只是个大致的一个数字而已,具体多少钱,还得供销社的鉴定师傅鉴定后才作数。
要知道野山参的生长,是极为缓慢的,所以野山参里所谓的“品叶”,只是个大致的判断标准而已。
因为有枝叶的时候,能看出是“几品叶”,那没枝叶了,就一个人参的根茎了,肯定也就看不出来是“几品叶”了。
众所周知,人参是年限越长越值钱,而辨别年限的方法也不难,就是根据芦头上的芦碗多少,来确定年份的。
“芦碗”就是芦头最上边,人参枝叶和人参相连的地方,每过一年,枝叶枯萎都会留下一个疤瘌,而这个疤瘌,就叫“芦碗”。
当然,这些都是只能作为参考。
因为野山参这个东西,并不是说只要长枝叶了,那就一定会留下一个芦碗,很多时候枝叶长了又枯萎了,是不会留下芦碗的。
并且这玩意儿的生长环境较为恶劣,像是虫子咬,牲畜踩,甚至掉落的树杈子或者倒木砸一下,等等情况,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就导致这样的人参,仅剩几个芦碗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芦碗了,要是再想根据芦碗判断年限的话,那自然而然就是不对的了。
所以,还要根据芦头的墩痕,也就是横纹的面积大小和数量,以及上面的芦节数量多少,来判断年限。
奈何,这些方法,依然还是只能作为参考,只能大致的确定一下年限。
因为很多时候,人参的芦头断了,就仅剩下面的一截了,也就是芦碗没了,芦节没了,墩痕也没几条了,可是这人参却又仅仅只长了两个枝叶。
而这样的人参,哪怕是年限真的很长,但也是不值钱的。
所以,判断一根人参值不值钱,主要还是根据人参年份的长短,人参的主根茎整体完整度,还有须子的完整程度,来大约划分一个衡量标准的。
不得不说的是,人参因为品叶的不同,价格差距那是相当相当大的。
俗话说的“七两为参,八两为宝”,就是形容人参那巨大的价格差距的。
当然,这指的是老秤,也就是16进制秤的标准。
现在来说的话,就是半斤以上,超过250克的人参就是宝贝了,价格更是直接翻番,甚至翻几番。
只不过这样的人参,是无数喊山人梦寐以求的巨宝,可能几十年都未必能见到一根,所以都很少有人谈论。
而达不到250克的,才是正常的人参范畴,但价格差,也是相当的巨大。
参考供销社今年的收购价,6品叶的人参,是5000以上,5品叶人参是3000以上,4品叶1000以上,3品叶300块钱以上,2品叶是50块钱以上。
但要知道的是,即使是供销社,一年甚至连续几年的时间,也都未必能收到一根儿6品叶人参。
哪怕是5品叶,那也是凤毛麟角,一年能收到一两根都不错了。
只有4品叶的,数量虽然也不多,一年倒是也能收到十几二十根的样子。
数量最多的,还得是3品叶灯台子,还有二甲子。
之所以是这样,其实只需要简单的想一下就能想通了,5品叶就需要生长80年以上了,6品叶更是100年以上了。
可是从古至今,百年老山参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这玩意儿怎么可能有那么多?
只见王利看着小坑里的人参芦头,满脸新奇的问王安道:
“四哥,这个棒槌咋样?上品了不?”
王安闻言,点点头道:
“嗯呢,上品了,应该是个三品叶。”
第639章 挖参的规矩
王安说完,只听王利激动的说道:
“三品叶,这么个小玩意儿就是三品叶了,我记着供销社收3品叶的棒槌,最低还300块钱往上呢。”
王安边轻轻的扒拉人参旁边的土边说道:
“你去给我削几根木头签子,我把这人参整出来,这棒槌不能用刀挖,万一被碰坏了就白瞎了,对了,木头签子削完后用刀刃刮一下,不要有木刺。”
王利一听这话,下意识的问道:
“得多大的木头签子合适?用啥木的有说道吗?”
一说到“说道”两字,王安便仔细思索了起来。
主要是回忆了一下韩水生告诉自己的,那些挖参方法、挖参规矩和挖参忌讳。
可是这一想不要紧,王安立刻就皱起了眉头。
因为王安突然发现,要是完全按照那些规矩和忌讳挖参的话,那特么今天这人参根本就挖不成了,得直接转身回家了!
首先,按照规矩的话,挖参需要先在人参上绑红头绳,说是以防止它遁地跑了。
但是呢,自己身上压根就没有红头绳,不但没有红头绳,连个红布条子都没有,咋办?
其次,挖参的人数就特么不合规矩。
因为按照规矩的话,挖参的人数,必须是单数,可以是一个人,三个人,五个人,七个人,但却不能是两个人,四个人,六个人,八个人.
挖参的人认为,人参是有灵性的,也就是说人参也得算成是一个人。
所以,只有进山时是单数,人参才会主动让人找到,从而做到单数进,双数回。
当然,这是寓意好事儿成双,进山就能挖到人参,虽然是规矩,但也算是好事儿!
可此时,这根人参旁边,只有自己和王利俩人。
再次,挖参不能叫“挖参”,而是叫“抬棒槌”。
吃饭叫“拿饭”,回去休息叫“拿房子”,做饭叫“端锅”,抽烟休息叫“拿火”,蛇叫“钱串子”.等等等等。
反正基本上所有的动词,不是“拿”就是“端”,要么就是“抬”。
而所有的工具,也基本都要加上“快当”俩字,比如快当签子,快当剪子,快当斧子,等等等等.
吃饭的话,不能吃荤,只能吃素,大多都是只吃小米,菜的话,也都是咸菜,不能有肉
最后,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很多规矩,像是什么祭拜山神爷,挖参时尽量不要说话,发现人参先“喊山”,然后要有人“接山”.
说实话,挖参的规矩,那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有很多王安都想不起来了。
当然,以王安的脑袋,只要是集中注意力听过的事儿,那是一定会想起来的。
而此时王安之所以想不起来了,那就只有一个原因,而这个原因就是当初韩水生说的时候,王安压根就特么没当回事儿!
不过还是那句话,“存在即合理”。
所以王安虽然认可参帮的那些规矩,也不会去反驳或诋毁,但王安自己却是该干啥干啥的。
简单的来说就是,那是你们的规矩,不是我的规矩,你们该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反正我是不会听的。
再说要是真的都听了,供销社里收购的那些,按规矩都不能挖的“二甲子”,又该作何解释呢?
想到这里,王安跟王利不在意的说道:
“跟筷子差不多大小就行,尖头削的扁一点,一定要挑硬木昂。”
“好嘞四哥,知道了。”王利答应一声,便向不远处的山核桃树跑了过去。
王利走后,王安也没继续挖参,而是拎着侵刀往王利发现的第二个“老兆头”走了过去。
很快,王安就走到了第二个兆头跟前儿,而第二个兆头上新长的树皮,比第一个还多,几乎都要占这个兆头大小的一半左右了。
也就是说,这个“老兆头”存在的时间,比第一个“老兆头”存在的时间还要久远。
二话不说,直接上侵刀。
说实话,像是砍松树皮这种活,还得是斧子比侵刀好用的多,主要是侵刀这玩意儿比较轻,砍的话根本使不上劲儿,只能硬剌。
好在王安年轻,劲儿足,所以不到10分钟的时间过后,这个“老兆头”就被重新还原了。
可是当王安查完上面的印记后,却下意识的瞪大了眼珠子。
因为这个“老兆头”上面的信息是,一个5人的参帮,挖了一根6品叶的人参。
要知道这可是6品叶的人参,哪怕在当时不超过半斤,但从古至今也都能称得上是实打实的“宝贝”了。
因为6品叶人参就像狗头金一样,在清朝以及之前,一直都是当做贡品的存在。
看完这个“老兆头”上的信息后,王安的眼神儿,下意识的就向周围的大树看了过去。
因为此时的王安突然感觉,这个老埯子,可能会有大货留存下来。
而同样的,也不应该只有这两个“老兆头”才对。
上一篇:杀人加攻击,开局追杀前女友
下一篇:美食:从农村烧大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