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年,赶山也是一种生活 第594节
王安一听这话,不禁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其实之所以王安要在地基上用砖砌出一个孔洞,那是因为王安有一个计划,那就是等条件允许了,王安要把厕所安装在屋里,顺带着,再安个淋浴啥的。
而这两个孔洞的作用,其实就是预留安装下水管道的。
虽然等条件允许了,现安装现掏洞也可以,只是想在地底下的石墙上掏洞,那可就着实有点太费劲了。
要知道在黑省这个地方,想要在冬天的时候下水管道也能正常使用,那可是得需要管道在2米以下的地方才行的。
不然的话,这管道很快就会被冻成实心的,直接堵死。
而王安的这个地基,一米下的地基,是足足1米宽的石墙,一米以上的地方,也足有70公分宽。
想要在2米深的地下,给1米宽的石头墙上掏个洞,前提是不能损坏地基,那这个事情,可就正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了。
所以将这个孔洞给提前留好,就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了。
听到孙向辉这么说,王安也没打算隐瞒,就随口解释道:
“这往后我寻思研究个下水管啥的,等到了冬天前儿,就把洗完衣服的脏水啥的,顺着水管子流到外面去。”
孙向辉闻言一愣,明显是被王安的这种说法给震住了,过了一会儿才不断的点头说道:
“你寻思的这个玩意儿挺好,省的大冬天的往外跑了,这要是能像城里那样,说是把厕所按在屋里,完了还没臭味儿,那可就牛逼了呀?哈哈哈哈.”
说完话,孙向辉就自顾自的笑了起来。
只是王安一听这话,却是多少有点无语,因为王安自己就想这么干,也就是把厕所按在屋里。
奈何这时候的很多建筑材料都没有,冲水马桶更是绝对的高档玩意,哪怕是大城市里的水厕,也绝大多数都是蹲便呢。
不过王安倒是也没跟孙向辉讨论这件事儿,而是继续看起了施工进度。
不得不承认,人多干活就是快,这才一天不到黑的时间,王大柱他们住的那座房子,最下层那深1米也是宽1米的地基,就全都已经完事儿。
估计到明天的这个时候,王安的房子最下面的1米深地基,也能全部完工。
这个进度,可是一点都不慢了。
相对比砌地基的速度,木工这边的进度就慢了很多。
不但做三角梁的木料还没有完全下好,并且笆板子也还没有破出来。
在当地,将木材锯成木板的行为,就叫“破板子”,其实就是将木头破开,变成板子。
不过众所周知的是,木匠干活,最慢的地方其实就是下料和做出各个零部件,真到了组装那步,速度就会直接来个飞跃。
况且三角梁这玩意儿并不着急用,得等到墙全部砌好,横梁子也全部浇筑完毕并干燥好了之后才会用到。
所以就现在这个进度来说的话,一点儿不用着急。
终于,当一众女同志将80多块半斤重的肉块,全部切好并幺完之后,晚饭的时间也到了。
等所有帮工的人全部进院,王安便把菜里没放肉,每人分半斤肉回家的事情说了出来。
万万没想到的是,众人对于王安的这一做法,几乎全都是赞成的态度,什么“小安仁义”,“东家讲究”,“这活干的舒坦”.等等类似的话,就全都从这些人的嘴里冒了出来。
晚饭过后,所有人回家的时候,脸上都是一片喜气洋洋的状态,这样的状态,都快赶得上过年的时候了。
毕竟很多人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吃一顿肉。
在这年代,肉对人的吸引力,那绝对是无与伦比的。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开工后的第五天。
早饭过后,王安用手扶拖拉机,将带动圆盘锯的四轮车替换了下来,又将四轮车车斗挂上,便开着四轮车直奔县城走去。
没办法,因为帮工人数的不断增加,所以家里足足3000斤的玉米面,可能也就再吃今明两天的时间,就会被彻底消耗一空了。
所以,王安这次去县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买粮食,还是买大量的粮食。
少来少去的粮食,供销社就能买,但数量很大的话,就必须要去粮站了。
而去粮站买粮,还是大批量的买,那就绕不开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粮票。
十斤八斤的,甚至是三十斤五十斤的,现在不用粮票掏高价都能买。
可是数量巨大的话,那就必须得用粮票了。
这年代,粮食作为战备物资,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卖给别人一大批货。
好在王安是有粮票的,还有正经挺老多的粮票,这粮票说起来,还是当初九哥给王安留下来的呢。
不得不说,就这一点,九哥还得说是正经挺讲究的。
要知道那可是8沓子足足8千斤的粮票,虽然当初分给了沈薇150斤,但后期王安的兜里也是进来不少粮票的。
当然,除了买粮食以外,还要找方秀娥问问关于去疤药的事情。
祛疤药的事情,也算是重中之重的事情,这玩意儿的利润,想想都感到恐怖。
除此以外,顺便跟方秀娥做点男女都喜欢做的事情,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点不扒瞎,这么多天过去了,小小王安早就安奈不住了。
第775章 专门等在那里
王安开着四轮车,脑瓜子里却在不断想着各种事情,主要就是一会儿到县城后,应该先干啥后干啥,做一个简单的规划。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既不耽误办正事儿,又不耽误跟方秀娥扯犊子。
要说扯犊子也勉强算是正事儿,毕竟这玩意儿长时间不扯的话,着实让人心痒难耐。
在路过那个拐弯处的时候,王安发现自己新推出来的这段路,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因为这条路面上,已经压出了很多的车辙印,像是马蹄子印或者牛蹄子印啥的更是哪哪都是。
而那条老路上,却连一个脚印都没有,除了车辙上没有长草,车辙两边的地面上,长的草已经没脚面子了。
这足以说明,新路的所在是什么“大墓”“墓地”“死人坑”等各种乱码七糟的说法,压根就没人当回事儿。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王安把这段路给改了并推平了之后,这段路那是相当的直溜又顺畅,最重要的是,那些土匪路霸啥的,没有比较合适的藏身之处了。
看着这段路,也不知道为啥,王安的内心突然豪气万丈,突然就有了一种自己积了大德的赶脚,还是那种正经挺老大的大德。
很快,王安开着四轮车就到县城了。
这个季节的县城,与冬季的县城完全不一样,要说县城倒是没啥变化,只是走在大街上的人是不一样了。
普通老百姓的话,一个个的精神头虽然很好,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面带菜色,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很明显,分田到户后,人们对以后的日子充满了希望,而之所以面带菜色,那无非是因为现在缸里没米,仓里没粮罢了。
不过这都是没办法的事儿,所以也都是小事儿,只需要熬到秋天,那就一切万事大吉了。
因为王安清晰的记得,分田到户的第一年,人们的兜里虽然依旧没钱,但家家户户的仓房里却是有余粮了。
当然,那种极个别好吃懒做的人家除外。
来到粮站,王安将粮票和钱准备好,便在外面排起了队。
之所以要排队,那是因为这个季节吃返销粮的地方比较多,而各个乡镇,以及县城周边的大队或者屯子,都会组织人手过来拉粮食。
一会儿的工夫,就轮到王安了。
当王安拿出4千斤粗粮票和1千斤细粮票的的时候,粮站的工作人员立刻就像审视犯人一样看着王安。
紧接着,这个人就非常严肃的问道:
“这么多粮票都是哪儿来的?”
其实关于粮票来路的问题,粮站的人是无权过问的,只不过王安拿出来的粮票,数目着实有点太大了。
从之前排队领粮食的人所领粮食的数量不难看出,哪怕是以集体为单位,绝大多数也都是一两千斤甚至千八百斤。
并且这些人所领的粮食,无一例外都是粗粮,细粮是不存在的。
返销粮本就是用来救命的,救命怎么可能还用细粮?
王安闻言一怔,内心顿时无名火起,不过却非常淡定,情绪也没有一丝波动的说道:
“买的啊?都是花钱买的,现在买粮票是真特么贵,最后算下来都快赶上不用粮票的价了。”
其实王安之所以这么淡定,那是因为当初九哥留下的粮票,都是新旧掺在一起的那种。
要知道这样的粮票数目繁多,根本就查无可查!
也是因此,王安才敢就这么明目张胆的使用粮票。
这个人半信半疑的看着王安道:
“买粮票的钱是从哪来的?这可不是小数目,我劝你实话实说的好。”
王安一听这话,火气顿时大了不少。
这尼玛还没完没了呢?再说粮票这玩意儿听上去数量不少,实则真的没几个钱。
简单的来说,4千斤粮票的粗粮,按3分钱一斤计算的话,粮食才120块钱,按当地那些票贩子抽百分之十五,最多百分之二十算的话,买粮票的钱也无非就是18块钱,最多24块钱。
24块钱,对这时候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真的很多,但对王安来说,叫个事儿吗?
王安虽然火气上涨,不过却并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满脸不屑的说道:
“我说哥们儿,就20来块钱的玩意儿,还是多大个数目啊是咋的?还实话实说,就这点儿玩意儿还犯得着撒个谎吗?”
上一篇:杀人加攻击,开局追杀前女友
下一篇:美食:从农村烧大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