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2004开始 第584节
马特达蒙也叹了一声,然后说道:“《华尔街之狼》可能会受到影响。”
“会被下映吗?”王树问。
“不知道。”马特达蒙接话,接着又说,“正常情况下不会,只是《华尔街之狼》产生的影响与舆论太大,所以说不定、不知道。”
“下映就下映吧,反正我又分不到票房。”王树无所谓的接话。
听到这话,马特达蒙又沉默了。
王树分不到票房,但他有的分啊。
正当他沉默间,只听王树再道:“金球奖和奥斯卡呢?有影响吗?”
“应该没有.”马特达蒙斟酌了一下,说。
说完之后,紧接着又道,“我的意思是这次q击事件后,《华尔街之狼》的影响和话题会越来越大,到时候会不会有影响,说不准。”
说到这里,语气稍顿,再道,“当然,这次的事件,也有可能将《华尔街之狼》推到更高的高度,利于在金球奖和奥斯卡上拿奖。”
“也有可能,不利于拿奖!”
1月12日下午,华尔街q击事件已经出现在美国各大电视台、媒体、网络上面。
金融危机本来就是热门话题,现在又出现这档子事,瞬间引发全美热议。
与此同时,《华尔街之狼》的热度空前上涨,各大影院上座率极高,票房大涨。
人血埋头,就这么喂到嘴里来了。
作为《华尔街之狼》的原型人物,马丁·贝尔福特同样成为热门人物。
网络上,到处都是他的信息。
贝尔福特。
1962年出生于纽约市一个中产家庭,父母都是会计师,在纽约,这样的家庭不计其数。
如果按照常规家庭的模式发展,贝尔福特应该会上大学,毕业后进入企业打工,然后结婚生子,永无出头之日。
这个人,在他小的时候就主动在暴风雪后拿着铲子,敲开一扇扇大门,询问对方是否需要提供铲雪服务,并收取20元美金的酬劳。
“我是個天生的商人,赚钱对我来说易如反掌,只要有心,遍地都是商机。”贝尔福特。
在他16岁那年夏天,贝尔福特在长岛附近的海滩闲逛。
天气很热,他发现人们想要购买冷饮时必须穿过几条街,才能找到唯一的冷饮店。
于是他灵机一动,买来冷却箱,放入大量冰激凌和饮料,沿着沙滩叫卖,吸引了不少人购买。
就这样,凭着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他总是能抓住一些小商机,利用几个暑假的时间赚够了上大学的全部费用。
高中毕业后,他前往巴尔的摩牙科学院上大学,开学典礼上院长的演讲,如一盆冷水朝他兜头淋下:
“牙科的全盛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如果伱想要挣大钱,趁早打消这念头,因为你来错地方了。”
贝尔福特当即作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开学第一天,他立即办理了退学。
60年代的美国,拜金主义盛行,带来了残酷竞争、精神空虚和道德沦丧。
美国青年追求金钱,陷入狂热的迷惘,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贝尔福特受到了拜金主义的强烈影响,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抛弃学业闯荡社会。
自立门户狂吸金。
不久后,他遇到了第一任妻子特蕾莎。
为了负担起家庭的重任,他开始挨家挨户推销冷冻龙虾和牛排,基于年少时的基础和良好的口才,使他的销售量很快打破公司的记录,成为最优秀的员工。
但是这种稳定的生活显然不能满足他的野心。
他辞去工作,推着车贩卖肉类,凭着超凡的销售本领赚到了不少钱,然后在24岁时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公司,当上了老板。
只是好景不长,由于经验不足,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公司倒闭了,他还背上2.4万美元的债务。
但是他毫不气馁,又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美国金融的心脏,华尔街。
华尔街充斥着投机取巧,发财心切的股票经纪人,而对于贝尔福特来说,股票和冻肉没什么两样,都是把产品卖出去而已。
由于没有金融背景,他被分配到最底层的职务,也就是联系员,整天跑腿打电话。
经过半年努力,他考取了股票经纪人执照,准备干一番大事业
第442章 金球奖
1987年10月19日,是贝尔福特上班的第一天。
当天下午四点,公司忽然警铃大作,整个欧洲国家股市崩盘,跌到了508点,那天被人们称为“黑色星期一“。
贝尔福特所在的老牌股票公司,一个月后宣告倒闭。
就这样,他成为富人的美梦再次破灭。
失业后他进入一家仙股交易公司,并在那里发掘了巨大商机。
仙股特指低于一美元股票,投下去的钱通常泥牛入海,所以它也被称为“垃圾股”。
懂行的有钱人不会购买垃圾股,贝尔福特就致力于攻下那些底层人群。
要知道卖出仙股的佣金有50%,而蓝筹股的佣金还不到1%。
也就是说,每卖出一支仙股,他可以从中收取一半的高额佣金。
但是在美国法律里,向弱势群体售卖仙股是违法的,属于典型的金融诈骗。
被欲望冲昏了头脑的贝尔福特以身试法,拨打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诈骗电话。
2分钟后,他得手了,并获取高达2000美元的佣金。
初次试水成功后,他开始肆无忌惮的推销仙股,将垃圾股说得天花乱坠,骗过无数个电工、邮递员、司机,利用他们想一夜暴富的心理发了一笔横财。
不久,他不仅还清所有债务,还拥有了7万美元的资本。
而这,也是《华尔街之狼》上映,美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民众被挑动情绪的原因。
回想,明明金融危机已经不可阻挡,华尔街的那些人还在变着花样的忽悠他们向股市里投钱,一步步引诱他们走向深渊。
而华尔街的那些人,却拿着他们倾家荡产的钱,嫩模会所、游艇跑车、想艹就艹、想磕就磕,好不自在爽快。
两相对比,只有愤怒!
贝尔福特的成功秘诀,就是永不妥协,永不满足。
他再一次辞职,与住在同间公寓里的家具推销员阿佐夫另起炉灶,自立门户。
渐渐地,他的团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然而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向弱势群体推销垃圾股违法,而富人又不会购买垃圾股,如何权衡两者?
只赚穷人的钱,公司显然无法做大,而且要打一枪换一個地方。
贝尔福特决定对公司进行彻底改造,这一次,他瞄准了美国1%的有钱人。
他的目标,从小鱼小虾变成了食物链最顶端的富豪。
1989年,他注册成立斯特拉顿·奥克芒公司,向员工传授柯达推销术,首先推荐让富人获得利润的蓝筹股,以此为诱饵,抛出垃圾股。
这个方法成功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不少人上当受骗,金钱源源不断地涌入他的口袋。
在疯狂的扩张下,他每周进账6万美元,拥有豪华别墅,跑车和私人飞机。
这种肆无忌惮的敛财引起了相关部门的警惕,美国证券委员会派出专家调查,但当客户名单摆上来时,调查人员也无能为力,因为名单上全是身家数百万的富豪,而美国法律只规定了不许向弱势群体出售垃圾股。
首次调查草草收场,最后,委员会只得找了几个鸡毛蒜皮的理由,向奥克芒公司开出10万美元的罚金。
这些钱,对于贝尔福特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这次警告贝尔福特全然没放在心里,他继续扩张他的商业帝国,用尽一切手段敛财。
有一次,证券委员会的调查人员正在公司进行查账,贝尔福特面不改色的坐镇办公室,指挥经纪人哄抬股价,创造了3分钟内入账1250万美元的奇迹。
如此藐视法纪和商业道德,所有人都对此束手无策。
此后,他更加没有顾虑,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开派对,酗酒,嗑药,甚至纵容员工一起参与,请来大群美女到办公室里为员工助兴。
他渐渐迷失在他亲手构建的帝国大厦里,滑向罪恶的深渊。
他不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柯乐曼已经盯了他很久。
柯乐曼多次向奥克芒公司的员工探听消息,不料每个人都守口如瓶,不得不说贝尔福特拥有笼络人心的超高手段。
调查进展缓慢,但贝尔福特却先自乱阵脚,柯乐曼穷追不舍的坚持让他十分忧心。
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哄骗第二任妻子的婶婶在瑞士银行开户,然后将大笔资金非法汇入其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次,他失算了。
洗钱正是柯乐曼最擅长的领域,最终柯乐曼搜集一系列证据,说服以严守客户信息著名的瑞士银行出示,然后用充分的理由逮捕了贝尔福特。
一夜之间,贝尔福特变得一无所有。
公司倒闭,亿万身家被政府收回,妻子提出跟他离婚。
他重新变成了当年那个苦哈哈的穷小子。
繁华过尽,从头再来。
上一篇:华娱:从导演开始的快乐生活
下一篇:港综:怎么都说我是警界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