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和田挖玉,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

和田挖玉,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 第271节

  “那也是。”

  苏阳坐在骡车上,拐进了王春生的院子里,找了几个伙计帮忙卸货,又找了两个人帮忙登记造册。

  他们二人来到屋里喝茶。

  “王师傅,上次那批货我很满意,活干的挺认真,这次又拉了一车料子,还是按照上次咱说的干就行。”

  苏阳说着,来到骡车附近,特别指了指其中那块地橛子大石头:“这块石头猜的没错的话是上好的墨玉老熟料,可以从这里开始,保留一部分石皮子,再结合里面的黑墨色,做成山子雕,你觉得怎么样?”

  苏阳按照系统给到的提示,给王春生大概说了一遍。

  懂行的人只需要稍微点拨就清楚了。

  王春生上前用手电筒打了打光,石皮子太厚,压根也看不透,如果苏阳说的没错,那做山子雕,自然是最好的方案。

  所谓山子雕,发源于宋代雕刻,在清乾隆时期最为流行。有很多知名的作品流传于世,比如《青金石松泉人物山子》和《青白玉浮雕老子出关山子》等。

  这种雕意手法,大都是用一整块玉石雕琢而成,在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外形的前提下,依石形自然施以巧工,形成高低错落、布局得当的效果。

  并且借鉴了国画中的“形断意不断”的手法,还有山水画中的“三远法”,运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雕刻出起伏联绵的山峦、蜿蜒曲折的溪流。

  这对于雕刻的技艺有很高的要求。

  这就好比楷书易写,草书难书的意思。

  苏阳对于王春生的手艺自然是信任的,相比那些车珠子,挖镯位的基础活,大师都喜欢有挑战性的东西。

  “放心吧,我有把握能做好。”

  “行!”

  两人经过一番探讨,最终才确定了方案。

  另外,苏阳收到那块乌金玉没有拿出来。

  那块料子体型小巧,也用不着雕刻,当做手把件也好卖,有的时候原石更有韵味。

  识货的人也是识货的。

  安排好这边的事情后,苏阳回到了古丽店里,一起吃了顿午饭。

  由于玛丽艳河床发水,卡布提也从河床上下来了,现在正准备处理河床上的料子。

  由于苏阳接手了一半的份额,所以也将会收到一半的收益。

  “苏阳,阿塔这几天料子了一个买家,想让你一起跟着,毕竟这是你们两个人的,万一以后....”

  苏阳明白,亲兄弟还要明算账嘛。

  “行嘛,那到时候打我北大窑的手机,我就来。”

  “那你以后也要常来这边,看着两家店,我有点忙不过来嘛。”

  古丽拉着苏阳的手说道,但其实更想经常见到苏阳本人。

  虽然那边店里招了人,但还有很多事情都需要来咨询古丽。

  “行,我有空就会过来嘛。”

  随后两个人一起回到了店里,苏阳便骑车准备回去了。

  乔木村最近也很热闹,张军带着人在村里四处测量画规划图,广场上也有不少人围着棉花宣传摊问东问西。

  刚来到广场上,王翠芹便走了过来。

  “苏阳,得有好些天没见你了,听说你去了墨钰县,那边棉花推广的怎么样了嘛?”

  苏阳下了车,笑着摇摇头。

  旁边农业局的同志回答道:“你不知道啊,墨钰县都是旱地、盐碱地,种不成棉花,那边自然也不会有人去做工作。”

  “哦,原来是这样啊。”

  不过苏阳却笑呵呵的说道:“同志,话可能说太早,墨钰县地广人稀,要是改造好了之后,说不定以后就能种棉花了嘛。”

  “那我可不信嘛。”

  苏阳仰着嘴角也没解释,随后问道:“这几天你们工作开展的还顺利不?”

  “还行,比我们想象中顺利。”王桂芹指了指桌子上的登记单:“现在咱们村已经有两百多户签字了,一共一千多亩地。”

  两百多户,已经是村子的一半了。

  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整个南疆沃野千里,要是有一半以上的棉花种植,那就是相当大的规模了。

  苏阳指着单子:“给我家也登记上,报上五亩吧,也不能光种棉花,蔬菜粮食什么的也不能少。”

  “行啊,我这就给你写上。”

  苏阳随即又签上字,摁了一个手印。

  下午的时候,苏阳就比较闲了。

  在北大窑里跟大家聊天拉呱。

  几个大学生现在住在北大窑,把这里都当成家了,帮忙做一些鉴定工作,以及帮热巴嫂子做做饭。

  现在他们一边实践学习,一边写自己的实践论文。

  这算是第一批科班出身的玉石人才了,苏阳也是尽力关照,知无不答。

  本来他们过两天就要回学校了,但是他们又打了申请报告,说什么时候写好论文,什么时候回去。

  苏阳也没有意见,既然他们想留在这里,那就留在这吧。

  以后北大窑扩大规模,无论是经营上还是专业上,都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目前北大窑的发展一直不错,现在加了几个人之后,仍旧是忙不过来。

  鉴定的单量又多了起来,大家都开始义务加班了,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

  苏阳趁抽根烟的功夫,来到外面跟刘小成探讨了一下未来北大窑的发展。

  “小成哥,现在咱们的活多不多,要是撑不住的话,要不再招几个人?”

  “阳子,我正想跟你说这个事呢,前段时间不是刚招了几个人嘛,没过多久,现在又不够用了。”

  苏阳也看过了账目和单子,现在不光是来自南疆的料子,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青海,以及全国各地的。

  他们不远千里的送到这来是图什么?

  给他们的料子镀金来了。

  这件事大家心里都清楚,就是为了要那个鉴定证书而已。

  “这样吧小成哥,凡是南疆以外的料子,要是来镀金的,就抽样检查吧,但是抽样要有标准,没有百分百的抽样正确率,整批料子都算不合格。”

  刘小成点点头:“没错,宁愿错杀,也不可放过一个。”

  苏阳现在看了一眼账目上的利润,上个月共鉴定了五千公斤的料子,不算人工,一共是五千多。

  现在苏阳倒是没想到先赚钱的事,还是先将北大窑的鉴定招牌打出去,成了规模之后再谈赚钱的事。

  “小成哥,等明天我再去城里报社,顺便去一趟农业局,给咱们北大窑打个广告,你这边也要做好再招人的打算。”

  “没问题,我正准备在村里招些人一起培训呢。”刘小成抽着烟,又道:“对了阳子,你明天要是去城里的话,带着热巴去吧,顺便去医院检查检查。”

  “啊?”

  “我去?”

  苏阳忽然瞪直了眼睛,看了一眼热巴嫂子的方向,感觉还怪不好意思的。

  “怕啥嘛,都是一家人,你去跟我去有什么区别。”

  苏阳点点头:“那行吧,那你等会跟嫂子说一声吧。”

  “哎!”

  刘小成拍了拍苏阳的肩膀,忽然又想起一件事。

  “对了阳子,现在咱们又新来了一批准葛尔的料子,现在积压好几天了,咱们村的人没有经验,现在靠几个大学生给咱们总结书本上的知识,但是也不全乎,这个你说怎么办?”

  果然,这是苏阳最担心的。

  料子多倒不是问题,有人就能慢慢做好。

  怕就怕来的了新的料种,大家没见过,不懂的区分,更别说鉴定了,要是鉴定错了,那就砸自己的招牌了。

  随后两个人去了北大窑的仓库,方倩他们几个大学生吃过饭之后,也在仓库里梳理准葛尔的料子,整理成方便好记的口诀,好传授给其他人。

  方倩已经记了密密麻麻的好几页,其他几个人也是,利用课本上有限的知识,搭配实物玉料,慢慢的对照学习。

  “阳哥,这些准葛尔的料子你见过没?”方倩扯着自己的麻花辫,走上来问道。

  “没见过。”

  苏阳实话实说,看了一眼窑室里的十几筐料子,大概有一千公斤左右。

  “你们整理的怎么样了?”刘小成接过方倩的笔记本,仔细的看了看,写的很详细,但更像是论文。

  长篇大论的去鉴定,压根没有效率,就好比拿着阅读理解找答案,不切实际啊。

  “阳哥,小成哥,我们已经梳理了大概的准葛尔的玉石分类,主要是以金丝玉为主。但同时有宝石类、彩玉类、包浆玉类、碧玉类、蛋白类、玛瑙类、硅化木类七大类型,共计56个品种。”

  苏阳听着都有些头大了,这么多的分类,光认全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首节 上一节 271/3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钓鱼佬的重生日常

下一篇: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