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挖玉,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 第281节
村口小卖部的公用电话前,苏阳摸出几个硬币。他拨通了陈大明家的电话,等了一会,话筒里传来六子的声音。
“六子,今晚多带几个靠谱的人过来。“苏阳压低声音,“白天犁过的地,晚上都得把东西挑干净。”
苏阳挂了电话,心里忽然有点紧张,感觉今天要挑灯夜战了。
普通50马力轮式拖拉机,配套单铧犁,耕深四十公分左右,理论作业是一天十几亩,但是瓜田土壤经过多年耕作,土质相对疏,地块连片面积大,转弯掉头时间少。还有这三步一犁的间距够大。
这一台拖拉机,一天时间就能干出二十亩的面积来。
这三台的话,一天就是六十亩的地。
照这个速度来看,还是太慢了。
看来机器还是少了。
等今晚看看玉料的情况,等明天再去一趟远大农机厂,能搞几台是几台吧。
到了傍晚的时候,拖拉机就停了下来。
起初还有三三两两的村民蹲在地头,嘴里叼着烟卷看热闹,可这犁地撒料的活计看久了也乏味。待到炊烟升起时,连最好事的王老汉也拍拍屁股回了家。
加上这些地块距离村子有段距离,所以大家也就不往地里来了。
这正是苏阳想要的清净。
他站在地垄上,眼中浮现出只有自己能看见的系统光幕。那些闪烁的光点像夏夜的萤火,在黑暗中勾勒出玉料的分布图。
十几个精壮汉子分成两拨:一队提着竹筐紧跟在苏阳身后,专门捡拾成色好的大块玉料;另一队则猫着腰,借着月光在土坷垃里翻找零星的碎料。
新犁的土壤松软得像筛过的面粉,铁锹轻轻一插就能带出埋藏的玉石。
苏阳根据系统的指示,手持手电筒,碰到亮光点就晃晃,随后就有人立刻跑过去挑拣。
由于被翻耕了土壤,大家只需要刨上几铲子就能找到。
虽然众人心里都犯嘀咕,怎么那么像长了透视眼?
但此刻月光被云层吞没,四野漆黑,谁还顾得上多想。
加上这种捡钱的刺激感,大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很快,地头上出现成排的手电筒,沿路收割地上的石料。
明面上的就捡走了,至于埋在下面的,也懒得再挖了,这样一遍筛选下来,也有不少了。
做这种事情最忌讳的就是贪心了。
苏良为了加快速度,便舍弃了很多碎料。
上半夜,大家过滤筛选,下半夜就撒上秸秆推平。
一晚上忙活下来,不过才弄了一半的土地。
差不多有三十亩左右。
速度还是太慢了。
如果想要提速,就不得不扩大人手。
好在,平日里村里人都比较忙,大家都忙着整理自家瓜田,也懒得到地里来看,苏阳可以慢慢挑拣。
天不亮的时候,二冬子就派人开着三轮车将石料子拉回了北大窑。
虽然没有称重,但是三十亩的土地,约摸着出了上千斤的料子。
其中不乏有一些价值五百以上的玉料,总价值在三万到五万之间。
当然如果依靠加工成品后,扣除加工费后,还能再翻一番。
太阳初升时,大家就已经困得不行了。
二冬子他们,眼皮早都已经打架了。
只好回到住的地方睡觉去了。
而另一边的犁地仍在继续,就交给老贵叔他们去干了。
苏阳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熬不住,天大的事也只能睡醒了再说。
可躺下后没多久,心思尤为活络,反而又睡不着了,总感觉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
想了想,便只好起身洗了把脸。
院子里空无一人,林晓倩不知何时出现在院里,朝苏阳走来。
“阳子,昨天熬了一夜,怎么没有睡啊?”
苏阳回头笑笑:“睡不着。对了,你今天怎么没去其他村里?”
“今早起来就......”话到嘴边突然变成一声轻咳,“就是每个月那几天,肚子疼得厉害。”
苏阳顿时手足无措起来:“那个...我去给你烧点红糖水?”
“不用了。”林晓倩嘴角微微上扬,“倒是你,昨天带着大伙儿熬通宵,现在还不睡?“
“脑子里跟跑马似的,躺下反而更清醒,准备去村里转转。”苏阳说着,大步走向院门,又回头嘱咐:“记得多喝热水。”
刚才闭眼休息的时候,苏阳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这种方法不行,先不说进展的速度太慢,而且单凭他们这些人完全不够用。
最关键的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若是走漏了风声,恐怕会阻拦他们开工,到时候就不好收场了。
所以,还是有必要跟村民们摊牌,换一种方式合作才好。
第238章 新型合作方式
苏良思忖再三,决定调整合作策略。
此事涉及多个村庄、数千户人家,人多反而容易生乱,惟有与村委会达成合作方为上策。
村支书作为村级组织的负责人,既代表村民集体的意愿,也肩负着维护村集体利益的责任。
参照后世的企业合作模式,他计划采用“村企合作、利润分成”的方式。
村民只需以土地入股,由企业统一开发经营,年终按比例分红。
这种模式既免去了村民的资金投入和劳动负担,又能确保稳定收益,对村民而言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难免会有个别农户坚持自行采挖玉料。
对此,苏阳的态度很明确:要么接受合作共赢的模式,要么自行承担风险。
想单干的,但是苏阳绝不会收的,要收也行,价格按市场价的两成。他们也都见识过其他的地皮子,收玉料的价格,直接砍到骨折。
合作好,还是不合作好,他们自然会算这个账。
.....
“杨叔,忙什么呢,有个事想咨询下你的看法,你给参谋参谋咋样?”
苏阳来到老杨家院里,他们刚起床没多久,现在家里的瓜田还剩下一半,另一半的西瓜也换成了真金白银,现在也没那么着急了。
老杨抽着烟袋,熏的眼睛眯成一条缝。
“哎呦,巴郎子来了,听说你夜里干了一晚上活,咋不去睡觉啊?这么个干法,谁能扛得住啊?”
“我没事杨叔,有个事得先给你说一声。”
老杨从桌子底下抽出一张凳子,示意苏阳坐下:“什么事啊,这么着急?”
苏阳正了正神色,道:“是这样,昨晚上犁地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地里时不时会翻出些碎石头,这些石头能卖钱,既然能卖钱,那就不能瞒着大伙儿,得先跟您商量商量。”
老杨一听,烟袋都放下了,眉头一皱:“巴郎子,你是说....地里还能挖出值钱的石头?”
“确实有,或多或少,各家地里都能翻出点儿。”
苏阳坦然道。
“老叔,我是这么想的,既然咱们负责改良地块,就不能偷偷把东西往自己兜里揣。所以,我想跟村里合作,凡是改良过程中捡到的料子,无论大小,我们统一回收。谁家地里挖出多少,当场过秤记录,年底咱们按比例分红。您看,这法子行不?”
老杨叼着烟袋愣了好一会儿。
袅袅青烟在他布满皱纹的脸前盘旋。
分红这事儿他自然不陌生。
早年间生产队那会儿,不也是大伙儿一起干活,最后按工分分粮分钱嘛?
只是没想到,现在竟又给碰上了。
“巴郎子,那这分红具体咋个分法?“
老杨眯着眼问道,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烟袋杆。
苏阳往前倾了倾身子,掰着手指头给他算:
“比方说您这七八亩瓜地,要是出一百公斤料子,我们按市价八块钱一公斤收,那就是八百块钱直接给您。”
老杨心里飞快地盘算着,旱烟都忘了抽。
这可不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更难得的是苏阳这份实诚,换作旁人,怕是早闷声发大财去了,哪会主动跟村里分这笔意外之财?
“这事俺一家说了不算。”老杨突然站起身,烟锅在鞋底上磕了磕,“走,带你找陈支书去。他点了头,这事准成!”
老杨笑得见牙不见眼,仿佛已经看见那八百块钱在向他招手。
上一篇:钓鱼佬的重生日常
下一篇: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