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权重/少年高官 第717节
至于有没有误击的,或者打错的,那并不是大问题,只要能打中一到两个重要地点,能给越军以震撼,这次试验就算成功了。
郭拙诚相信在这个时代深夜还灯火通明的地方,绝对不是平民百姓的宿舍,绝对是军政要地,最坏的可能它们也是政府部门。
理解了郭拙诚的意图,廖师长立即变得兴致勃勃起来,只要不派他手下的侦察兵过去送死就好。他真怕郭拙诚一声令下让所有侦察兵全部深入越南境内,那他可是哭都哭不出来。
在征得宁军长的同意后,他一连下达了好几道命令,不但命令部队加强法者山的防守,加快修建防御工事的速度,命令炮兵划定射界设定各区域的射击诸元,他还命令该师所辖的工兵部队立即架设两个探照灯阵,拖运移动发电机专门为这些探照灯供电。
相对于在战场上都能够建设高质量的大路、桥梁的工兵而言,建设两个十字架的探照灯阵,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手到擒来。唯一有点麻烦的就是寻找相同功率的探照灯,这需要到各部队和地方上收集。
不过,这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已。因为探照灯作为一种防空设备,部队并不缺,只要宁军长下令,肯定能收集不少,完全能满足这次行动的需求。
在廖师长发布各项命令的时候,宁军长和郭拙诚也很快拟定了相关请求调动中低级军官的报告,第一时间将它用传真的方式递交给了更上级的领导。
看到传真电报上有宁军长和郭拙诚、钱老的联合签名,上级领导立即把这件事作为一个政治任务来抓。随即,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立即高速运转,以最快的速度满足他们的要求。
第785章 见缝插针
完成了这些,郭拙诚暂时就没有什么事情要做了,接下来最大的工作量反而都落在钱学森教授的身上。他要吩咐空间研究所对天上的卫星发出指令:微调卫星姿态、拍摄夜间照片、将胶卷投放到指定地点……
中国这个时候的卫星还不能将图片变成数码信息然后通过无线电信号发射下来,而是用航空照相机拍摄后,在指定的地点扔下胶卷,而且中国的侦察卫星目前还是处于试验性质,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因为拍摄的图像不清晰,以至于廖师长刚才说那些图片对军方的作用很小,几乎为零。
只不过因为中国在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一代侦察卫星正在研制中,如果发射成功,新一代卫星的性能将比现在的性能高至少一个数量级,将能直接用于军事领域。
当然,新一代的卫星不可能用到这次巡航导弹试验中,就是立即发射也来不及,就算马上发射上去了,飞在天上还要调试好长一段时间才能交付使用呢。
卫星的事郭拙诚无法插手,他也不想插手,现在的他正在他住的房间里接待一个来自滇南省某计算机控制研究所的几名技术专家。
郭拙诚来滇南后,因为时间太紧张就没有顺路去省会城市看望自己的父母,本来他在钱学森教授去忙卫星拍摄的时候,在等待那些军官前来报到的时候,可以抽出十几个小时的空余时间办私事。他计划在这段时间里,利用自己的权力、乘接那些受命而来的低级军官的直升机去省城和父母小聚一下,不想这些专家瞧着这个空子钻了过来,要向他请教技术上的问题。
郭拙诚的行程对外是保密的,但在三机部内部高层还是做了传达。郭拙诚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不能肯定自己在这里耽误多少时间,如果相关部门或企业有特别紧急的事情,可以过来找自己。
这些技术专家就是逮着这个机会来的。他们是一家专门研究战斗机航电系统的科研所,属于该领域三大竞争对手之一,也是唯一一家位于滇南省的战斗机系统研究机构,其优势就是利用的他们全国第一家高科技开发区雄厚的计算机实力。
得知郭拙诚近在咫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几个领导带着专家立即驱车过来了。他们也没有奢望郭拙诚一定会接见他们,但只要有可能,他们还是要努力。
能得到郭拙诚的当面指点,绝对比他们自己摸索好得多,现在谁都知道郭拙诚是计算机控制方面的专家,而且对战斗机也精通。如果真的达到了目的,从他这里得到了启发、评点,将来在与其他研究所的竞争中,不就多了一份底气吗?
他们到了这里后,通过层层关系终于得以住进戒备森严的招待所。请人向郭拙诚通报后,他们就呆在房间里静静地等待。
听了手下人汇报,郭拙诚真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既为自己无法跟父母会面而沮丧,也为手下这些人兢兢业业而振奋。这一世中国的科技、经济发展速度都超出了他的预料,跟前世相比,中国进步所花费的时间少了很多。有了他们这些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何愁科技不腾飞呢。
他立即将这些领导和专家请进自己的房间,几个人就在房间里讨论起来。
所谓飞机的航电系统,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以前的飞机都有,虽然都是叫这个名称,对应的设备和设备的性能却有千差万别的不同。目前国际先进战斗机都采用1553B数据总线,将飞机上大多数电子分系统交联起来,通过任务计算机进行优化分析,不但给飞行员最准确的数据显示,让飞行员对飞机的状态有最佳的把握,而且还能帮助飞行员完成相关动作,实现最安全驾驶和对敌最精确的打击。
在具体物理连接上,计算机将飞机上雷达系统、火控系统、飞行状态传感器、导航系统、飞行员身体状态系统、设备监控检测系统、通信单元、摄像单元等等,全部实现交联,达到信息的统一调度,为飞行员和地面指挥人员提供最科学最直接的参数做参考,以实现战斗机的最优性能。
航电系统以美国的起步最早,也最为先进,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欧洲特别是法国、瑞典开始迎头赶上,英国也不甘落后,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
中国在郭拙诚的帮助下,从开始确定研制新型战斗机开始就瞄准了最先进的航电技术,直接借用美国的相关理念。因为郭拙诚是航空领域的门外汉,虽然他这么要求,但当时科研人员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毕竟中国在这个领域开始是一片空白,只是将计算机专家、航空专家聚集在一起进行技术跟踪和撒网似寻找相关技术成果,尽可能地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从而进行技术积累。
等到从伊拉克运回来美国F14、F15飞机残骸,以及从伊朗请到相关专家后,中国的航电技术开始飞跃,借助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很快就超过了英国和瑞典,几乎和法国平起平坐,与美国只有咫尺之遥。
前世有人称中国为山寨的高手,其实这种本事在开国之初国家就开始了有意识地培养,因为当时中国的技术实在太让人寒心,啥也没有啥也不能制造,除了仿制外国的,还真没有办法快速提高自己的水平,只能组织力量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科技进行仿制、进行测绘,进而发展到攻关和突破,经过艰苦的努力,中国人终于在短时间内拥有了自己的科研队伍,拥有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中国还有一个外国不能比的工作方式,那就是大会战机制,可以举全国之力来实现某一个目标某一个项目,虽然这个机制浪费了不是人力物力,但效果则是明显的。虽然我国的基础差,但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很多其他国家都断言无法完成的大项目。
现在有了实物残骸,有了与美国、法国、英国、瑞典的科技交流,有了伊朗使用者的帮助,有了计算机技术方面的雄厚底蕴,中国不赶上去都不可能。
让郭拙诚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前来请教的研究所汇报的竟然是有关雷达的技术问题,他们说他们在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和相控阵火控雷达上面取得了突破。
虽然机载雷达也属于航电系统内部的一个分支,但也可以说他们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改变。
郭拙诚不解地问道:“你们不是主要研究飞机上航电的数据链系统吗?怎么研究起雷达来了?”
对方的领导尴尬地笑了一下,说道:“郭主任,我们是被逼的啊。数据链这个系统容纳性小,而沪海市那家数据链系统研究的单位又走在我们前面,如果我们还是继续朝这个方向研究,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可在与他们的竞争中一定会落败。与其将来落败,我们干脆从现在就对此放弃。不瞒领导,我们已经通过某种途径从英国得到了有关机载雷达的技术,对我们设计和制造机载雷达很有帮助。”
郭拙诚对机载雷达可是真正的外行,他只是询问了他们获得英国雷达技术的途径,然后很爽快地答应愿意召集三机部的领导开会讨论他们的转型请求,也答应由他出面召集相关专家对他们的雷达技术进行评议。
现在中国的雷达技术积累可不少,有从欧美国家技术交流来的,有从美国飞机的残骸上破译的,也有中国广大科研工作者自己研究的。虽然中国的雷达技术与欧美发达国家有一点的差距,但有足够的能力评判一个技术的好坏。
交谈时,尽管郭拙诚声称自己不懂雷达技术,但对方还是很认真将有关技术向他简单地讲解了一遍,然后请郭拙诚提建议。他们还请郭拙诚将雷达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综合起来,从这个方面对他们进行点拨、进行提高。
无奈的郭拙诚只好认真地和他们一起讨论,就自己知道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前世的网络技术等进行了讲解。虽然郭拙诚也是泛泛而谈,但他的谈话里不可避免地夹带了一些前沿科技,特别是有关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先进理念,让这些专家受益匪浅。
他们一致认为郭拙诚的观点和建议对机载雷达的设计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大大提高雷达控制技术的科技含量。
对于这些,郭拙诚也不会说什么,他也知道对雷达的设计肯定有好处,但好处到底有没有他们所说的这么大,则无法肯定,也许他们说的是真的,也许他们故意在拍马屁。
看时间到了吃晚饭的时间,郭拙诚就请他们一起吃饭。
吃完饭,这些人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他们必须尽快赶回去准备资料,以备三机部的专家们审议。
第786章 神奇的效果
等他到送走这些人,廖师长就走过来告诉他说:工兵部队已经建好了两个十字形探照灯阵。
郭拙诚相信在这个时代深夜还灯火通明的地方,绝对不是平民百姓的宿舍,绝对是军政要地,最坏的可能它们也是政府部门。
理解了郭拙诚的意图,廖师长立即变得兴致勃勃起来,只要不派他手下的侦察兵过去送死就好。他真怕郭拙诚一声令下让所有侦察兵全部深入越南境内,那他可是哭都哭不出来。
在征得宁军长的同意后,他一连下达了好几道命令,不但命令部队加强法者山的防守,加快修建防御工事的速度,命令炮兵划定射界设定各区域的射击诸元,他还命令该师所辖的工兵部队立即架设两个探照灯阵,拖运移动发电机专门为这些探照灯供电。
相对于在战场上都能够建设高质量的大路、桥梁的工兵而言,建设两个十字架的探照灯阵,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手到擒来。唯一有点麻烦的就是寻找相同功率的探照灯,这需要到各部队和地方上收集。
不过,这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已。因为探照灯作为一种防空设备,部队并不缺,只要宁军长下令,肯定能收集不少,完全能满足这次行动的需求。
在廖师长发布各项命令的时候,宁军长和郭拙诚也很快拟定了相关请求调动中低级军官的报告,第一时间将它用传真的方式递交给了更上级的领导。
看到传真电报上有宁军长和郭拙诚、钱老的联合签名,上级领导立即把这件事作为一个政治任务来抓。随即,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立即高速运转,以最快的速度满足他们的要求。
第785章 见缝插针
完成了这些,郭拙诚暂时就没有什么事情要做了,接下来最大的工作量反而都落在钱学森教授的身上。他要吩咐空间研究所对天上的卫星发出指令:微调卫星姿态、拍摄夜间照片、将胶卷投放到指定地点……
中国这个时候的卫星还不能将图片变成数码信息然后通过无线电信号发射下来,而是用航空照相机拍摄后,在指定的地点扔下胶卷,而且中国的侦察卫星目前还是处于试验性质,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因为拍摄的图像不清晰,以至于廖师长刚才说那些图片对军方的作用很小,几乎为零。
只不过因为中国在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一代侦察卫星正在研制中,如果发射成功,新一代卫星的性能将比现在的性能高至少一个数量级,将能直接用于军事领域。
当然,新一代的卫星不可能用到这次巡航导弹试验中,就是立即发射也来不及,就算马上发射上去了,飞在天上还要调试好长一段时间才能交付使用呢。
卫星的事郭拙诚无法插手,他也不想插手,现在的他正在他住的房间里接待一个来自滇南省某计算机控制研究所的几名技术专家。
郭拙诚来滇南后,因为时间太紧张就没有顺路去省会城市看望自己的父母,本来他在钱学森教授去忙卫星拍摄的时候,在等待那些军官前来报到的时候,可以抽出十几个小时的空余时间办私事。他计划在这段时间里,利用自己的权力、乘接那些受命而来的低级军官的直升机去省城和父母小聚一下,不想这些专家瞧着这个空子钻了过来,要向他请教技术上的问题。
郭拙诚的行程对外是保密的,但在三机部内部高层还是做了传达。郭拙诚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不能肯定自己在这里耽误多少时间,如果相关部门或企业有特别紧急的事情,可以过来找自己。
这些技术专家就是逮着这个机会来的。他们是一家专门研究战斗机航电系统的科研所,属于该领域三大竞争对手之一,也是唯一一家位于滇南省的战斗机系统研究机构,其优势就是利用的他们全国第一家高科技开发区雄厚的计算机实力。
得知郭拙诚近在咫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几个领导带着专家立即驱车过来了。他们也没有奢望郭拙诚一定会接见他们,但只要有可能,他们还是要努力。
能得到郭拙诚的当面指点,绝对比他们自己摸索好得多,现在谁都知道郭拙诚是计算机控制方面的专家,而且对战斗机也精通。如果真的达到了目的,从他这里得到了启发、评点,将来在与其他研究所的竞争中,不就多了一份底气吗?
他们到了这里后,通过层层关系终于得以住进戒备森严的招待所。请人向郭拙诚通报后,他们就呆在房间里静静地等待。
听了手下人汇报,郭拙诚真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既为自己无法跟父母会面而沮丧,也为手下这些人兢兢业业而振奋。这一世中国的科技、经济发展速度都超出了他的预料,跟前世相比,中国进步所花费的时间少了很多。有了他们这些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何愁科技不腾飞呢。
他立即将这些领导和专家请进自己的房间,几个人就在房间里讨论起来。
所谓飞机的航电系统,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以前的飞机都有,虽然都是叫这个名称,对应的设备和设备的性能却有千差万别的不同。目前国际先进战斗机都采用1553B数据总线,将飞机上大多数电子分系统交联起来,通过任务计算机进行优化分析,不但给飞行员最准确的数据显示,让飞行员对飞机的状态有最佳的把握,而且还能帮助飞行员完成相关动作,实现最安全驾驶和对敌最精确的打击。
在具体物理连接上,计算机将飞机上雷达系统、火控系统、飞行状态传感器、导航系统、飞行员身体状态系统、设备监控检测系统、通信单元、摄像单元等等,全部实现交联,达到信息的统一调度,为飞行员和地面指挥人员提供最科学最直接的参数做参考,以实现战斗机的最优性能。
航电系统以美国的起步最早,也最为先进,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欧洲特别是法国、瑞典开始迎头赶上,英国也不甘落后,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
中国在郭拙诚的帮助下,从开始确定研制新型战斗机开始就瞄准了最先进的航电技术,直接借用美国的相关理念。因为郭拙诚是航空领域的门外汉,虽然他这么要求,但当时科研人员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毕竟中国在这个领域开始是一片空白,只是将计算机专家、航空专家聚集在一起进行技术跟踪和撒网似寻找相关技术成果,尽可能地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从而进行技术积累。
等到从伊拉克运回来美国F14、F15飞机残骸,以及从伊朗请到相关专家后,中国的航电技术开始飞跃,借助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很快就超过了英国和瑞典,几乎和法国平起平坐,与美国只有咫尺之遥。
前世有人称中国为山寨的高手,其实这种本事在开国之初国家就开始了有意识地培养,因为当时中国的技术实在太让人寒心,啥也没有啥也不能制造,除了仿制外国的,还真没有办法快速提高自己的水平,只能组织力量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科技进行仿制、进行测绘,进而发展到攻关和突破,经过艰苦的努力,中国人终于在短时间内拥有了自己的科研队伍,拥有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中国还有一个外国不能比的工作方式,那就是大会战机制,可以举全国之力来实现某一个目标某一个项目,虽然这个机制浪费了不是人力物力,但效果则是明显的。虽然我国的基础差,但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很多其他国家都断言无法完成的大项目。
现在有了实物残骸,有了与美国、法国、英国、瑞典的科技交流,有了伊朗使用者的帮助,有了计算机技术方面的雄厚底蕴,中国不赶上去都不可能。
让郭拙诚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前来请教的研究所汇报的竟然是有关雷达的技术问题,他们说他们在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和相控阵火控雷达上面取得了突破。
虽然机载雷达也属于航电系统内部的一个分支,但也可以说他们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改变。
郭拙诚不解地问道:“你们不是主要研究飞机上航电的数据链系统吗?怎么研究起雷达来了?”
对方的领导尴尬地笑了一下,说道:“郭主任,我们是被逼的啊。数据链这个系统容纳性小,而沪海市那家数据链系统研究的单位又走在我们前面,如果我们还是继续朝这个方向研究,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可在与他们的竞争中一定会落败。与其将来落败,我们干脆从现在就对此放弃。不瞒领导,我们已经通过某种途径从英国得到了有关机载雷达的技术,对我们设计和制造机载雷达很有帮助。”
郭拙诚对机载雷达可是真正的外行,他只是询问了他们获得英国雷达技术的途径,然后很爽快地答应愿意召集三机部的领导开会讨论他们的转型请求,也答应由他出面召集相关专家对他们的雷达技术进行评议。
现在中国的雷达技术积累可不少,有从欧美国家技术交流来的,有从美国飞机的残骸上破译的,也有中国广大科研工作者自己研究的。虽然中国的雷达技术与欧美发达国家有一点的差距,但有足够的能力评判一个技术的好坏。
交谈时,尽管郭拙诚声称自己不懂雷达技术,但对方还是很认真将有关技术向他简单地讲解了一遍,然后请郭拙诚提建议。他们还请郭拙诚将雷达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综合起来,从这个方面对他们进行点拨、进行提高。
无奈的郭拙诚只好认真地和他们一起讨论,就自己知道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前世的网络技术等进行了讲解。虽然郭拙诚也是泛泛而谈,但他的谈话里不可避免地夹带了一些前沿科技,特别是有关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先进理念,让这些专家受益匪浅。
他们一致认为郭拙诚的观点和建议对机载雷达的设计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大大提高雷达控制技术的科技含量。
对于这些,郭拙诚也不会说什么,他也知道对雷达的设计肯定有好处,但好处到底有没有他们所说的这么大,则无法肯定,也许他们说的是真的,也许他们故意在拍马屁。
看时间到了吃晚饭的时间,郭拙诚就请他们一起吃饭。
吃完饭,这些人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他们必须尽快赶回去准备资料,以备三机部的专家们审议。
第786章 神奇的效果
等他到送走这些人,廖师长就走过来告诉他说:工兵部队已经建好了两个十字形探照灯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