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第三帝国

我的第三帝国 第463节

不仅仅是坦克,还有汽车以及大量的火炮。轻武器甚至包括了中*队里少见的冲锋枪还有数目多到惊人的机枪,以及中*队最为缺少的弹药。有了这些武器装备,中国远征军的实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而且中国也算是为了出兵缅甸下了血本,从南迁的大学中抽调了数千名大学生,作为远征军的骨干送往军中。有了这些知识分子,中*队对新武器和新战术的学习和掌握,也上了一个极大的台阶。

原本因为德国的技术援助和西克特将军的言传身教,中*队对世界新式武器战术的理解和学习都更加前卫了,很多留学德国的军事将领都亲眼目睹过闪击战的雏形,也曾经学习过如何运用先进的武器装备来在战场上取得自己优势。他们不再是那些昏庸的老式军阀,而是德国高级陆军学院精心培养出来的高材生。

于是,在这么一天,中国的一支后世闻名的部队开始了筹建,这支部队的名字叫做中国远征军。而这支军队不再是让日本人闻风丧胆的德械师,他们用的是美国的装备,不过指挥他们的将领都还记得那特殊的钢盔,记得那特殊的三棱长军刺,记得那名已经埋骨在中国的德国将军曾经的训示:“打败侵略者,是每一名士兵的职责!”

伴随着一声又一声的号令,成百上千名中国士兵扛起了自己的步枪,迈开了自己的步伐,沿着公路缓慢的开进。他们的目标是走出国门,作为数十年来第一支走出国门作战的军队,前往英属缅甸地区,展开与日本侵略者的战斗。

而指挥他们的将领,是在淞沪会战中名扬天下的****著名将领集体出战:张自忠、杜聿明、戴安澜、孙立人无一不是令日军头痛的角色,他们四个人指挥的战役,简直就是日本陆军的一本二战血泪史。

淞沪会战中,杜聿明将军指挥的第1军,孙立人将军指挥的第2军,以及王耀武将军指挥的第3军和戴安澜将军指挥的第4军都是中*队中的主力,这些部队都是在西克特将军的帮助下成立的第一批一类作战师,清一色的德械装备,训练充分装备精良,曾经一度在上海把日本几个参战师团打出了心理阴影。而指挥淞沪会战的前线将领,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自忠将军。

比如说到现在日本的一个甲种师团还流传着“看见德国钢盔就不要进攻”的说法。而日本的海军陆战队还有陆军的几个高官被德国克虏伯大炮一炮炸死的丑闻,一直至今日本军队的官方说法还是咬着牙不肯承认。

这几个师和李宗仁手里已经不复存在的第5军加起来,就是抗战初期中*队的5大绝对主力,只不过随着战争的消耗,这5个军十几个师的德械部队,都基本上损失殆尽了,那些曾经密密麻麻的德系m35钢盔现在已经不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免费送的钢盔。

事实已经证明,双方在火力上不分上下的时候,中*队的战斗力要比日本军队强。至少在保家卫国的情况下,中*人换发出来的强大意志力是日本军队无法超越的。不过战争不会因为这些就改变敌强我弱的整体形势,也不会照顾某些弱势的国家。

波兰可怜么?它被苏德两国瓜分,现在已经亡国,可是命运之神照顾过它么?法国可怜么?它被德国用闪电般的速度击败,连动员都没有进行就输了战争,可是命运之神垂怜过它么?英国可怜么?它可是曾经的世界霸主,现如今不仅仅是被拉下了神坛,还落得个国破家亡的结局,可是命运之神似乎也没有惋惜它的下场。

所以不要躺在旧的功劳簿上挥霍自己的时间,在历史的车轮下没有永远不可颠覆的强权。想要不被人欺负,就要握紧自己的拳头,想要不被强大的对手击倒,就要咬着牙站直身躯面对挥向自己脸颊的拳头。

英国人也被罗马人征服过,美国曾经要给英国人交税,中国曾经对匈奴实行过灭国之战,法国人也曾经被普鲁斯打得割地赔款——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在乎宋朝被蒙元击败,也不必纠结明朝因满清覆灭,当然我们也可以不去感伤甲午年的惨败,因为只要强大了,我们就去打回来!

什么是长城?是高耸在八达岭上那一条一条的青砖堆砌起来的建筑么?不是,绝对不是。是数千年来用无数忠魂热血浇筑起来的不屈灵魂。因为有了不甘落后的灵魂,因为有了百折不挠的精神,因为有了不畏艰险的意志,因为有了万古永恒的强者之心,这个民族才会屹立不倒,才会在挫折之后焕发出长达千百年的光芒。

所以中国的长城,不倒!所以说中国,不败!看着这些扛着钢枪的士兵,咬着干粮对欢送的人群摆手告别,他们和一个又一个同样战斗在前线的士兵一样,是这个民族的脊梁,是这个民族的希望,也是这个时代最壮丽的鲜血之歌。

有了这样千千万万个坚毅不屈的生命,这个战争年代才值得我们去记忆,也只有这些灵魂能够装点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英雄时代。15224403026

第534章534基辅

凯特尔还有古德里安的部队从侧翼合围了整个基辅地区,然后后续跟进的德军步兵开始一层一层压缩包围圈内苏联士兵的战略空间,德军在每一条战线上都打的小心翼翼,一下子失去了反击初期那种大开大合式的粗狂作风。

开始的时候那种大规模迂回穿插突然间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步兵的步步为营。德军在巩固他们所占领的地区,他们似乎并没有进入白俄罗斯以及俄罗斯的打算。

德国的军队没有大规模的向前猛攻,这让前线的铁木辛哥等苏联将领有时间收拢溃兵,也向全体苏联人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德国并没有入侵苏联的长期计划,只是被迫对苏联进行了自卫反击。这让斯大林对是否和谈举棋不定,他不知道该不该继续这场有些草率的战争。

事实上苏联对战争的准备和后续的发展非常不完善,他们虽然制定了入侵德国的作战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只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并非是具体的入侵行动指南。这份出自斯大林手笔的大纲只是模糊的指出苏联应该趁机攻取欧洲,却并没有想到进攻受阻等一系列可能面对的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德军目前为止包围和歼灭的苏联士兵只有大约200万左右,而苏联自己因为准备不完善崩溃的部队却差不多也有这个数字。

但是德军在占尽了优势的情况下突然停下了前进的脚步,他们在乌克兰境内安营扎寨,然后开始布置各种各样的防御体系,苏联这边在恢复元气,而德国那边却在不慌不忙的巩固自己的防线。

原来预计会出现的德国装甲部队疯狂前进的情况没有出现,在莫斯科方向上布置的消耗德军主力部队的各种手段都没有用出来,而德国似乎只对乌克兰这么一个地方感兴趣,在拿回了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需求之后,德**队甚至撤出了一部分已经占领的白俄罗斯地区。

“元首似乎对入侵苏联没有什么兴趣。你看看这份作战计划,可以说是完全没有考虑到之后的发展嘛!”一名参谋端详着元首亲自颁布的《镇魂曲计划》,有些不满的对古德里安说道。

古德里安听后笑了笑,没有搭讪,他当然知道为什么元首会拟定这份计划,也当然知道这份计划背后的真正目的。其实这不是一份没有远见的计划,相反这却是一份相当有远见的作战计划。

因为他本人就是不理解这份计划的前线将领,元首甚至亲自让情报部门的小加斯科尔上校赶到了前线,为古德里安解释了一番这份作战计划背后的意义。

元首阿卡多认为,如果用德国有限的装甲部队去深入俄罗斯腹地,那么损失将是巨大的。甚至没有理会总参谋部那乐观的作战评估,直接把损失定位成超过一半。这意味着德国装甲部队即便是接近了莫斯科附近,也会因为损失被迫停下来,无法实现攻占莫斯科这个战略目标。

而且即使是攻占了莫斯科这个目标,其实也并没有什么重要作用莫斯科的政治意义大于它对于整个苏联的实际工业贡献。占领莫斯科如果一旦不能使整个苏联屈服,那么德国就会在差不多同一时刻崩溃。

很多人都觉得当年是那一场大雪挽救了莫斯科也挽救了苏联,这个想法其实是天真也是片面的,即便是没有那场大雪,德国前线的部队难道真的经得起莫斯科残酷巷战的消耗么?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为自从莫斯科城下一败之后,德国就再没能从对手那里夺取过重要城市,这充分证明了德国进攻力量在莫斯科城下就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深深知道这一点的阿卡多自然知道即便是占有优势的互换战力,德国也承受不起。所以他只能想别的办法去弥补双方在数量上的差距。

这个时候元首想到了一个人,一个现在还并不赫赫有名,却已然成为陆军总参谋部第二号人物的中将曼斯泰因。这个德国将领中间少有的拥有战略眼光的人物,按照元首提供的数据拟定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可怕的《新巴巴罗萨计划》,这个计划推翻了陆军总参谋部拟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彻底抛弃了动用300万德军以及超过200万仆从**队主动突击苏联的原计划方针,竟然大胆的提出了以防御为主的战争计划。

这个计划可谓是超级大胆也更加可怕,它针对苏联的优势拟定了一系列作战方案,把整个巴巴罗萨计划大胆的分为了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在乌克兰站稳脚跟,依靠装甲部队短途穿插打出优势,将苏联红军聚歼在乌克兰以西地区,然后与苏联展开谈判,争取实现两国和平。一旦达成这个目标,也就获得了这个时期的阶段性胜利。

如果苏联不妥协,那么这个计划将转为第二阶段,德军在乌克兰地区加强防御,等着苏联的第二次进攻因为德国第一次反击的巨大胜利(也就是镇魂曲计划),苏联人的第二次攻击一定会大幅度延后,不经过精心准备,他们是不会轻易上第二次当的。而当苏联准备就绪之后,德国也已经把乌克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要塞。

这个时候就是第三阶段的作战了,德国再打一次防御反击,用优势的装甲部队以及空中力量,摧毁苏联的进攻部队这么一来双方的距离可就足够近了,也就不会出现因为奔袭距离太远导致装甲部队损失巨大的问题了。一旦出现这个状况之后,德军就可以在反击之后从乌克兰出发,横扫苏联西部地区,占领莫斯科。

当然,这个作战计划是建立在德国现在已经取得的优势之上的,也就是说这个新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隐含核心思想其实是一个字“拖”,拖的越久对德国就越有利,拖的越久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就越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德国比上一世取得了更大的战略优势,这个优势来自于英国本土地区。缺少了这么一个如鲠在喉的英伦三岛威胁,德国的本土工业也就没有了被干扰的危险,后方的工业产能也就能够稳步提高。再加上本土工业整合法国荷兰比利时甚至英国南部之后,生产能力也会越来越高,显然时间拖得越久也就对德国越有利。而等到德国真的可以完全发挥占领区的工业优势的时候,甚至连美国也无法比肩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了。

另外,现在苏联失去了英国这个强援,美国又提前对日本开战,苏联能够拿到的补充物资不能走英国到苏联这条便捷通道,只能经过白领海峡送到苏联的东部地区等到这些物资送到苏联西部前线,估计至少是1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此消彼长之下,不同于战争开始的时候攻击法国英国那种争分夺秒,阿卡多的第三帝国现在更希望战争拖入后期,这也就是情况变了,期望也会跟着转变的道理。

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为了防止美国搅局参战,阿卡多率领德国分秒必争的强攻,一口气打下了整个西欧地区,这个时候整个第三帝国可谓是“侵略如火”,而稳住了后方之后,现在德国希望的是“不动如山”,等到他真正稳住欧洲地区站稳脚跟之后,世界第一强国的崛起也就成为了既成事实,没有人能够阻止了。

不过这个稳住防线霸占乌克兰等苏联妥协的作战方案能不能成功,还要看苏联那边的战争决心到底有多强硬来决定了。如果苏联执意要打,显然德国也只能被迫应战,如果苏联不休整直接攻过来,那德国的一切作战部署也就只能跟着调整,战争从来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两方面的决策最终确定的博弈。

从波兰农场抽调来的粮食被运往乌克兰境内,德国高层的另一个决定就是把乌克兰的反苏情绪调动起来,要通过多层示好举措,把整个乌克兰变成一个仇视苏联的地区,为接下来的进一步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个时空中,德**队进入乌克兰是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的,他们如同欢迎解放者一般感谢德**队的到来,这种场景恐怕也算是侵略战争史上的奇迹吧。不过当年纳粹的军队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地实行了更加残酷的剥削,导致了最后双方反目成仇,白白浪费了两个地区人民的支持情绪,而这一切阿卡多已经早就想好了对策,他决定从一开始就巩固乌克兰地区的友好情绪,为今后的作战行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首节 上一节 463/9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维多利亚的秘密

下一篇:抗日之超级兵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