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三帝国 第630节
老兵把肩膀上的步枪又往上挪了两下,以免从肩头掉落下来,然后悄声说道:“军官是枪毙了,不过我听说,那些士兵根本就没按照命令反击,前线的指挥官们也都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根本没有人上报。”
“这也行?预计的反攻没有打?这么说我们还有3000人的预备队?”那军官一脸的难以置信。这种前线军官隐瞒作战执行情况,拒绝执行上级任务的性质是非常恶劣的,一旦发现就是要出人命的,平时可没有人敢这么乱来。现在不仅仅是有人拒绝执行命令,还能如此简单的隐瞒下来,足见那位总指挥官已经对整个局势失去了控制。
老兵看了一眼周围的情况,有些神秘的凑到军官的耳边,轻声说道:“我们团的团长已经和手下的军官都商量好了,一旦德军进攻,我们就投降……被德国人抓去当苦力,总比莫名其妙死在这里好。”
“……这!”提到投降,那军官显然也颇为意动,毕竟自己已经被国内当成叛徒了,家人该死的也已经死了,该流放的也已经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了,自己孤身一人,不为自己谋划谋划,也确实说不过去了。
“咳咳!”不远的地方,一名军官走了过来,显然他听到了一部分谈话,走过来的时候刻意咳嗽了两声,提醒了谈话的两个人,有人过来了。
不过当他走到两个人身边的时候,只是悄声的说道:“没事不要乱说这些流言蜚语,小心被人听见了。那些政工人员里万一有几个一心想跟着那位一起死的,没准就真的把你们给就出去正法了。”
两个人立刻闭嘴,互相点了点头,就各自散去了。那名负责统计的军官甚至连嘴上的香烟都没来得及抽完,就丢在地上急匆匆的回去干活了。
上午十一点左右的时候,对面的德军发起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在一轮炮火准备之后,大约300名德军士兵向着这座海拔1500米的山峰发起了进攻。他们小心翼翼的接近苏联守军的阵地,然后却发现对面的苏联士兵根本就没有开枪的意思。
“怎么回事?团长同志。德国人已经完成排雷,开始破坏铁丝网了,你的人为什么还不开火?”苏联红军在罗曼科什山的前线指挥部里,一名负责监督的政工军官皱着眉头质问起身边的团长来。
“距离太远,这么早开火,不是暴露了我军的火力点了么?”团长斜了一眼那名监督他的军官,缓缓的开口搪塞道:“军事方面的事情,还是我负责的,你最好不要插手。”
不对!如果是平时的话,这个团长可是低声下气惯了的,断然不会如此阴阳怪气的与自己说话。那政工军官也不是傻子,立刻就意识到了指挥部里的气氛不对。下意识的,他就把手按在了腰间的手枪上。
手心触碰到枪柄,心中的底气也就大得多了,这名政工军官立刻厉声质问道:“你什么意思?之前都是在敌军接近雷区就立刻开火还击的,今天却按兵不动等着敌人越过雷区和障碍,你……”
刚说到这里,他就发现自己的阵地上竖起了一面接着一面的白旗,眼睛立刻瞪得老大。现在他即便是个白痴,也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
于是他没按在枪上的手指向了那名团长,破口大骂道:“好啊!你敢投降!你就不怕被赫鲁晓夫同志知道了,枪毙你……”
“呯!”他的话还没说完,身后就有一名军官对着他开了枪。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膛,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一个不小的窟窿,鲜血一下子涌了出来,染红了他身上穿着的浅绿色军用大衣。
这名政工人员低头看了看胸前还冒着鲜血的窟窿,然后缓慢的移动自己的眼珠,回过头去看向了开枪的那名军官。他伸出了自己的手,指了指对方:“你……”
“呯!”没等他继续说话,第二发子弹已经打穿了他的肚子,于是这名政工军官不甘心的倒下,灵魂一点一点离开自己的身躯。
“呯!”随着他倒下,指挥部里其他的军官也都开了枪,几个愣在原地的政工人员很快就都被打成了筛子。一个人刚喊出了“我也投降”,就被人打穿了脑袋,满脸不甘的倒在了地上。
很快,心惊胆战的德军终于闹清楚了苏联人的想法,更多的德军士兵进入了苏联人的阵地,双手高举的苏联士兵,开始井然有序的被端着枪支的德军掷弹兵,押送出了自己的战壕。
“不好了!不好了!赫鲁晓夫同志!罗曼科什山,罗曼科什山主峰!”一名军官连滚带爬的冲进了赫鲁晓夫的办公室,把正在看着地图发呆的赫鲁晓夫吓了一跳。
等赫鲁晓夫来到观察掩体内,端起望远镜的时候,看见一面硕大的德国国旗,正在望远镜视野里的山顶上,迎着风咧咧飘扬。
-
今日两更完毕,大家表再等了
第774章775一道选择题
投降……这个词汇对于赫鲁晓夫来说,有些遥远,有些生涩。他曾经用这个词汇,枪毙了成百上千的士兵,现在轮到他自己的时候,本能的就让他充满了敬畏。
在开战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成千上万名苏联士兵成了德军的俘虏,这些士兵那些远在苏联复地的家属,也成了劳力被送到了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为苏联工业设施的向东迁移,拼命的劳作着。
赫鲁晓夫的眼中,这场战争的一切似乎他都有参与其中,是斯大林命令他督战第一次进攻,在波兰境内进攻德军的那条该死的边境防线。
那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防线了,预设了突破口,预设了伏击区,整条战线就是一个巨大的绞杀机器,谁进攻那里就会被反噬攻击,遭到灭顶之灾。可笑的是苏联的部队冲进了这些伏击区,还以为他们自己突破了德国人的防线,兴高采烈的钻进了德国人留给他们的口袋。
是赫鲁晓夫他自己亲手把那些精锐的苏联军队赶进了那些可怕的包围圈,这些部队缺乏油料,没有多少吃的东西,甚至连弹药都不足,就这么被德国的军队断了后路,子弹从四面八方打来,轻而易举的就把优势的苏联红军切割包围了起来。
一场原本的大胜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溃败,赫鲁晓夫还没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就有上百万的苏联部队被德军包围了起来,尽管他们英勇无畏的在包围圈里顽强抵抗到了最后一刻,却依旧挽救不了苏联军队失败的命运。
接下来他在苏联俨然一副二号人物的幸福时刻就被终结了,他被迫带着残部向南退却,来到了坚固的克里木半岛要塞,企图在这里过渡一些时间,再图将来的发展。不过天不遂人愿,德**队一口气突进到了乌克兰复地,他战败的罪责也随着德军占领的土地越来越多而跟着越来越大。
现在,他不得不考虑一下自己将来的事情了,毕竟德军的进攻显然不会因为祈祷之类的原因停止下来,这一次德国人是要彻底占领克里木,然后在漫长的战线上抽出m集团军来,为下一步继续进攻做好准备。
可以说德国方面,阿卡多手里的东线反击剧本早就已经写好,而他赫鲁晓夫,就是那个最倒霉的用来祭旗的家伙。德军势必会先干掉孤立无援被斯大林所厌恶的克里木,以求在未来的战争中可以进一步集中自己的兵力。
结局对于赫鲁晓夫个人来说,早就已经注定了,只不过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结局来的如此之快,毕竟在克里木半岛上,加上原本的外围防线中,可是实实在在的45万大军。
不过从南部的克里木战役开始以来,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差不多就有25万苏联军队被歼灭或者投降,这还是在拥有坚固防线的基础上,苏联士兵勉强打出来的成绩,而为了消灭这25万苏军,德军也伤亡了整整4万人,阵亡高达11000余。
如果不是德军在空中优势明显,如果不是苏联已经断绝了支援克里木的一切行动,如果不是克里木从夏季开始就再没得到过任何补充,想必曼斯泰因现在的进攻将变得更加艰难。不过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现在曼斯泰因赢了,而且赢的颇为轻松。
事实上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是一个城市周围无数个要塞连接成的要塞群总称。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整个市区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里木要塞数量的75%,每个要塞都有一个典型的苏联式名称,不过德军更喜欢用自己给它们起得外号来称呼它们。中心地带由“莫洛托夫”、“契卡”、“柯别乌”这三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了“列宁”和“北堡垒”这两个要塞,正东有五个联合要塞:“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涅茨克”和“乌拉尔”,在四条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可以说全世界最强要塞的“高尔基1号”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当时的战列舰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000~4000毫米。
此外,在“高尔基1号”要塞的东侧还设置了“巴斯季昂1号”要塞作为前瞻。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
相对的,塞瓦斯托波尔市区南部及西部防御力量就没有这么集中:沿正东到东南只配置了“巴斯季昂2号”、“库贝”和“巴勒库勒瓦”这三个要塞,在它们中间穿插着五个主要的一线步兵防御阵地;一线阵地西侧只有3个二线步兵阵地:“上坡高地”、“秃鹫高地”和“风车高地”。为防止南部海上威胁,在克里木半岛南端突出部设置了“高尔基2号”联装炮塔要塞。在二线阵地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之间是“苏联山脉阵地”,这是最后一道屏障。
当然,这些工事有不少都只是存在于图纸上,海军力量在德国的帮助下提高了不止一点儿的苏联,其对战列舰数量不断增加的海军有着无与伦比的信心,所以原本花在克里木要塞的资金,被挪给了海军进行战列舰的建造。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在另一个时空中让曼斯泰因颇为头痛的坚固要塞,其实大部分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地面战壕与并不坚固的碉堡。高尔基1号要塞上那讨厌的305毫米口径巨炮炮塔虽然还在,不过也只是孤掌难鸣罢了。
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士兵比较特殊,除了普通的红军外,还有海军陆战队和苏联内务部队,这些特殊部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军官素质都很强,也是赫鲁晓夫手里最后的一点点力量了。当时守城兵力约为7万人,但坦克仅有可怜的40辆t-26。
罗曼科什山主峰上的守军投降,一下子让防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豁口,差不多1万名士兵就这么成了德军的阶下囚,而赫鲁晓夫手里为数不多的预备队,也在这么一次投降中,损失殆尽了。
这次投降更让赫鲁晓夫手里的政工人员与军事指挥官之间产生了隔阂,怀疑与指责开始频繁发生,一些政工人员开始为了自保排挤指挥官,虽然一时间还没有爆发更大的乱子,不过显然这支军队没有什么心思用在防守上面了。
“赫鲁晓夫同志!海军陆战队1团2营1连里我们的人汇报,说他们的连长对您有不满的表现。”一名政工军官正在赫鲁晓夫的办公桌前,不厌其烦的汇报着这些天来部队各级汇聚起来的小报告。
“这也行?预计的反攻没有打?这么说我们还有3000人的预备队?”那军官一脸的难以置信。这种前线军官隐瞒作战执行情况,拒绝执行上级任务的性质是非常恶劣的,一旦发现就是要出人命的,平时可没有人敢这么乱来。现在不仅仅是有人拒绝执行命令,还能如此简单的隐瞒下来,足见那位总指挥官已经对整个局势失去了控制。
老兵看了一眼周围的情况,有些神秘的凑到军官的耳边,轻声说道:“我们团的团长已经和手下的军官都商量好了,一旦德军进攻,我们就投降……被德国人抓去当苦力,总比莫名其妙死在这里好。”
“……这!”提到投降,那军官显然也颇为意动,毕竟自己已经被国内当成叛徒了,家人该死的也已经死了,该流放的也已经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了,自己孤身一人,不为自己谋划谋划,也确实说不过去了。
“咳咳!”不远的地方,一名军官走了过来,显然他听到了一部分谈话,走过来的时候刻意咳嗽了两声,提醒了谈话的两个人,有人过来了。
不过当他走到两个人身边的时候,只是悄声的说道:“没事不要乱说这些流言蜚语,小心被人听见了。那些政工人员里万一有几个一心想跟着那位一起死的,没准就真的把你们给就出去正法了。”
两个人立刻闭嘴,互相点了点头,就各自散去了。那名负责统计的军官甚至连嘴上的香烟都没来得及抽完,就丢在地上急匆匆的回去干活了。
上午十一点左右的时候,对面的德军发起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在一轮炮火准备之后,大约300名德军士兵向着这座海拔1500米的山峰发起了进攻。他们小心翼翼的接近苏联守军的阵地,然后却发现对面的苏联士兵根本就没有开枪的意思。
“怎么回事?团长同志。德国人已经完成排雷,开始破坏铁丝网了,你的人为什么还不开火?”苏联红军在罗曼科什山的前线指挥部里,一名负责监督的政工军官皱着眉头质问起身边的团长来。
“距离太远,这么早开火,不是暴露了我军的火力点了么?”团长斜了一眼那名监督他的军官,缓缓的开口搪塞道:“军事方面的事情,还是我负责的,你最好不要插手。”
不对!如果是平时的话,这个团长可是低声下气惯了的,断然不会如此阴阳怪气的与自己说话。那政工军官也不是傻子,立刻就意识到了指挥部里的气氛不对。下意识的,他就把手按在了腰间的手枪上。
手心触碰到枪柄,心中的底气也就大得多了,这名政工军官立刻厉声质问道:“你什么意思?之前都是在敌军接近雷区就立刻开火还击的,今天却按兵不动等着敌人越过雷区和障碍,你……”
刚说到这里,他就发现自己的阵地上竖起了一面接着一面的白旗,眼睛立刻瞪得老大。现在他即便是个白痴,也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
于是他没按在枪上的手指向了那名团长,破口大骂道:“好啊!你敢投降!你就不怕被赫鲁晓夫同志知道了,枪毙你……”
“呯!”他的话还没说完,身后就有一名军官对着他开了枪。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膛,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一个不小的窟窿,鲜血一下子涌了出来,染红了他身上穿着的浅绿色军用大衣。
这名政工人员低头看了看胸前还冒着鲜血的窟窿,然后缓慢的移动自己的眼珠,回过头去看向了开枪的那名军官。他伸出了自己的手,指了指对方:“你……”
“呯!”没等他继续说话,第二发子弹已经打穿了他的肚子,于是这名政工军官不甘心的倒下,灵魂一点一点离开自己的身躯。
“呯!”随着他倒下,指挥部里其他的军官也都开了枪,几个愣在原地的政工人员很快就都被打成了筛子。一个人刚喊出了“我也投降”,就被人打穿了脑袋,满脸不甘的倒在了地上。
很快,心惊胆战的德军终于闹清楚了苏联人的想法,更多的德军士兵进入了苏联人的阵地,双手高举的苏联士兵,开始井然有序的被端着枪支的德军掷弹兵,押送出了自己的战壕。
“不好了!不好了!赫鲁晓夫同志!罗曼科什山,罗曼科什山主峰!”一名军官连滚带爬的冲进了赫鲁晓夫的办公室,把正在看着地图发呆的赫鲁晓夫吓了一跳。
等赫鲁晓夫来到观察掩体内,端起望远镜的时候,看见一面硕大的德国国旗,正在望远镜视野里的山顶上,迎着风咧咧飘扬。
-
今日两更完毕,大家表再等了
第774章775一道选择题
投降……这个词汇对于赫鲁晓夫来说,有些遥远,有些生涩。他曾经用这个词汇,枪毙了成百上千的士兵,现在轮到他自己的时候,本能的就让他充满了敬畏。
在开战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成千上万名苏联士兵成了德军的俘虏,这些士兵那些远在苏联复地的家属,也成了劳力被送到了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为苏联工业设施的向东迁移,拼命的劳作着。
赫鲁晓夫的眼中,这场战争的一切似乎他都有参与其中,是斯大林命令他督战第一次进攻,在波兰境内进攻德军的那条该死的边境防线。
那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防线了,预设了突破口,预设了伏击区,整条战线就是一个巨大的绞杀机器,谁进攻那里就会被反噬攻击,遭到灭顶之灾。可笑的是苏联的部队冲进了这些伏击区,还以为他们自己突破了德国人的防线,兴高采烈的钻进了德国人留给他们的口袋。
是赫鲁晓夫他自己亲手把那些精锐的苏联军队赶进了那些可怕的包围圈,这些部队缺乏油料,没有多少吃的东西,甚至连弹药都不足,就这么被德国的军队断了后路,子弹从四面八方打来,轻而易举的就把优势的苏联红军切割包围了起来。
一场原本的大胜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溃败,赫鲁晓夫还没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就有上百万的苏联部队被德军包围了起来,尽管他们英勇无畏的在包围圈里顽强抵抗到了最后一刻,却依旧挽救不了苏联军队失败的命运。
接下来他在苏联俨然一副二号人物的幸福时刻就被终结了,他被迫带着残部向南退却,来到了坚固的克里木半岛要塞,企图在这里过渡一些时间,再图将来的发展。不过天不遂人愿,德**队一口气突进到了乌克兰复地,他战败的罪责也随着德军占领的土地越来越多而跟着越来越大。
现在,他不得不考虑一下自己将来的事情了,毕竟德军的进攻显然不会因为祈祷之类的原因停止下来,这一次德国人是要彻底占领克里木,然后在漫长的战线上抽出m集团军来,为下一步继续进攻做好准备。
可以说德国方面,阿卡多手里的东线反击剧本早就已经写好,而他赫鲁晓夫,就是那个最倒霉的用来祭旗的家伙。德军势必会先干掉孤立无援被斯大林所厌恶的克里木,以求在未来的战争中可以进一步集中自己的兵力。
结局对于赫鲁晓夫个人来说,早就已经注定了,只不过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结局来的如此之快,毕竟在克里木半岛上,加上原本的外围防线中,可是实实在在的45万大军。
不过从南部的克里木战役开始以来,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差不多就有25万苏联军队被歼灭或者投降,这还是在拥有坚固防线的基础上,苏联士兵勉强打出来的成绩,而为了消灭这25万苏军,德军也伤亡了整整4万人,阵亡高达11000余。
如果不是德军在空中优势明显,如果不是苏联已经断绝了支援克里木的一切行动,如果不是克里木从夏季开始就再没得到过任何补充,想必曼斯泰因现在的进攻将变得更加艰难。不过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现在曼斯泰因赢了,而且赢的颇为轻松。
事实上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是一个城市周围无数个要塞连接成的要塞群总称。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整个市区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里木要塞数量的75%,每个要塞都有一个典型的苏联式名称,不过德军更喜欢用自己给它们起得外号来称呼它们。中心地带由“莫洛托夫”、“契卡”、“柯别乌”这三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了“列宁”和“北堡垒”这两个要塞,正东有五个联合要塞:“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涅茨克”和“乌拉尔”,在四条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可以说全世界最强要塞的“高尔基1号”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当时的战列舰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000~4000毫米。
此外,在“高尔基1号”要塞的东侧还设置了“巴斯季昂1号”要塞作为前瞻。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
相对的,塞瓦斯托波尔市区南部及西部防御力量就没有这么集中:沿正东到东南只配置了“巴斯季昂2号”、“库贝”和“巴勒库勒瓦”这三个要塞,在它们中间穿插着五个主要的一线步兵防御阵地;一线阵地西侧只有3个二线步兵阵地:“上坡高地”、“秃鹫高地”和“风车高地”。为防止南部海上威胁,在克里木半岛南端突出部设置了“高尔基2号”联装炮塔要塞。在二线阵地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之间是“苏联山脉阵地”,这是最后一道屏障。
当然,这些工事有不少都只是存在于图纸上,海军力量在德国的帮助下提高了不止一点儿的苏联,其对战列舰数量不断增加的海军有着无与伦比的信心,所以原本花在克里木要塞的资金,被挪给了海军进行战列舰的建造。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在另一个时空中让曼斯泰因颇为头痛的坚固要塞,其实大部分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地面战壕与并不坚固的碉堡。高尔基1号要塞上那讨厌的305毫米口径巨炮炮塔虽然还在,不过也只是孤掌难鸣罢了。
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士兵比较特殊,除了普通的红军外,还有海军陆战队和苏联内务部队,这些特殊部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军官素质都很强,也是赫鲁晓夫手里最后的一点点力量了。当时守城兵力约为7万人,但坦克仅有可怜的40辆t-26。
罗曼科什山主峰上的守军投降,一下子让防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豁口,差不多1万名士兵就这么成了德军的阶下囚,而赫鲁晓夫手里为数不多的预备队,也在这么一次投降中,损失殆尽了。
这次投降更让赫鲁晓夫手里的政工人员与军事指挥官之间产生了隔阂,怀疑与指责开始频繁发生,一些政工人员开始为了自保排挤指挥官,虽然一时间还没有爆发更大的乱子,不过显然这支军队没有什么心思用在防守上面了。
“赫鲁晓夫同志!海军陆战队1团2营1连里我们的人汇报,说他们的连长对您有不满的表现。”一名政工军官正在赫鲁晓夫的办公桌前,不厌其烦的汇报着这些天来部队各级汇聚起来的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