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第三帝国

我的第三帝国 第695节

“不管怎么说,一切都要等打完斯大林格勒,才可以见分晓!”阿卡多背着手盯着地图,不知道是对自己,还是对勃劳希契元帅,说了这么一句。

-

今天还有更新,不要走开,广告之后……呃……咳咳,总之不要走开就是了!

第863章864幸运

“指挥室!指挥室!这里是第一观察哨,没有发现美**舰的影子!”一名日本海军的士兵在桅杆上的瞭望哨所里,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马绍尔群岛附近海域一直温暖如春,海风吹在脸上,感觉非常舒服。

就在美国海军准备学习德国海军的先进作战经验,把雷达这种高级玩意儿,安装在驱逐舰这种海军廉价作战舰只上。而日本海军就没有那么高的待遇了,因为现在的日本海军使用的“电探”差不多有一辆卡车那么大,勉强能够安装在重型巡洋舰上,类似驱逐舰这种军舰,是没有福气享用的。

而且这种雷达并不怎么好用,价格也非常昂贵,日本一共也没生产出几台好用的,全都被战列舰还有新航母预定了,根本没有多余的留给驱逐舰这类的小船。

于是在德国海军驱逐舰已经享受到了彩色雷达屏幕的时候,在美国海军已经开始使用雷达取代人员警戒的时候,日本海军的水手们,还只能站在高高的桅杆上,用望远镜来警戒广阔的海面。

驱逐舰的舰桥,一名日军的中佐驱逐舰舰长放下了手里的望远镜,对着自己的大副下达了略微调整航向的命令。自从美国海军取得了战场主动权的之后,日本海军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金刚级的战列巡洋舰被调往本土,参与雷达系统的改装,联合舰队平白无故就少了三艘主力战舰。因为缺乏足够的海军航空兵,第二航空舰队下辖的苍龙号和飞龙号两艘航母也被迫退往台湾整编,现在的联合舰队可以说战力连巅峰时候的一半都无法达到。

山本五十六元帅从虎视眈眈坐镇马绍尔群岛,时时刻刻寻求与美国海军进行决战,变成了现如今的困守马绍尔群岛,苦苦支撑着不与美军交战。他自己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能让他所面对的局势崩溃的如此之快。

“继续警戒!美国海军的舰队最近在附近活动的越来越频繁,我们要小心为妙!”这名驱逐舰的舰长还是一个驱逐舰分舰队的司令官,他负责指挥三艘驱逐舰,警戒这片海域,避免美国海军过于接近马绍尔群岛的联合舰队驻泊地。

如他所说,最近美国海军确实频繁的上门挑衅,因为美日之间的力量已经接近平衡,尼米兹还有斯普鲁恩斯还有悍将哈尔西可都不是易于之辈,他们判断出了日本海军的青黄不接,所以果断的改变了龟缩防守的策略,准备利用这段时间尽可能的打出更好的局面。

欧洲的战局已经不容美国高层乐观,中东的局势已经濒临崩坏,土耳其与埃及两翼夹击,美国在中东的部队苦不堪言,算上英国最后那点儿家底,也完全不足以应付隆美尔的咄咄逼人。

而在苏联的援助也没有起到什么预期的效果,苏德战场上苏联丢城失地,一败再败,搞得现在的美国高层对罗斯福的战争策略颇有微词。正因为在对德战场上美国有点儿有气无力的意思,所以罗斯福集团希望在太平洋战场上,可以找回他们丢失的自信。

这也是美国拿出来的最新战略——先太平洋后欧洲。这个战略的中心思想是先把真正威胁美国的日本给打掉,然后再去回头计较欧洲中东战场的得失。

如此战略的出台,说明德军已经基本达到了其战略目的:以连续的胜利打消美国干涉欧洲中东的企图,迫使美军避免在不利的地域与德军展开决战。

但是,事实上美国并没有完全放弃干涉苏德战争,以数据对比来计算,美国此时此刻向苏联提供了比苏德战争开始的时候多三倍的战略物资,包括更多的坦克瞄准系统,更多的钢铁原材料,还有更多更先进的机床设备。不少美国工程师甚至到达苏联远东,帮助苏联培训技术工人。

在远东,苏军之所以敢抽调30个师西进,也是因为美国提供了整整20个师的枪支弹药,帮助苏联在远东新组建了20个美械师,虽然这些部队都是新兵,战斗力并不可靠,可是却实实在在帮助苏联解决了装备不足的问题。

不过有一件事却是实实在在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美国将自身的战略重点放在了太平洋上,而且这一战略重点的转移也确确实实的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美军夺回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接连的胜利让罗斯福和他背后的集团有了喘息的机会,至少在表面上看,美国的战争前景一片大好。

“给另外两艘驱逐舰发信号!告诉他们我们正在调整航向,让他们注意跟进。”这名驱逐舰的舰长随后又补充了一个命令。突然间,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开始莫名的烦躁起来,让他的整个人都觉得不太舒服。

于是他转过头去,看了看远处行驶在他侧翼的两艘驱逐舰,然后对自己的副手说道:“不知道山本元帅阁下让我们频繁巡视这片海域究竟有什么目的,没有舰载机和雷达,我们根本不可能先发现美国人的踪迹。”

仿佛是印证了他的抱怨,又仿佛是对他刚才莫名烦躁的解释,桅杆上的警戒哨对应的电话铃突然炸响了起来。大副走过去抓起了电话,警戒哨上的日本瞭望员就喊出了撕心裂肺的告警:“正前方!正前方!敌人的战舰!速度非常快!正在向我们这边靠拢!”

“什么?到底怎么回事?”日军舰长皱着眉头大声的质问道。

他的大副赶紧将发生的事情汇报给了他:“中佐阁下!发现美国海军战舰!具体型号无法判断!请您下达作战命令,拉响战斗警报。”

因为日本海军的驱逐舰训练非常良好,作为海军强国,日本也一直比较重视驱逐舰战术,加上日本海军研发的氧气鱼雷在二战中属于非常先进的鱼雷武器,所以日本海军对美国海军的驱逐舰单挑作战,从来没有吃过什么大亏。

几次小规模的碰撞,日本驱逐舰都是以少胜多,击沉美国海军不少驱逐舰。虽然自身也遭受到了很大损失,可是却从来没有败绩。这也是山本五十六敢于把驱逐舰放出去侦查的原因之一。

不过美国海军建造驱逐舰的速度可比日本快了太多,所以日本海军即便是在驱逐舰较量上胜了美国,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消耗,这也是山本五十六郁闷的重要原因之一。

“拉响战斗警报!舰队调整航速!拉进距离!”作为这支侦查舰队的指挥官,这名中佐立刻下达了作战命令,他没有必要退缩,一般这种情况下的接触,都是美**舰先撤退,或者吃亏败走。作为一名大日本皇军的海军指挥官,他还是有着可以胜过美国海军同行的自信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海军这一次没有丝毫要躲避的意思,双方相向而行,距离被快速的拉进。这个时候日本海军的瞭望员发现了问题,于是他传回了十分重要的情报:“报告舰桥!美国海军的体积较大,应该是较大的巡洋舰或者重型巡洋舰!不是驱逐舰!”

这就值得好好斟酌斟酌了,虽然驱逐舰互相较量上日本海军稳操胜券,可是如果用驱逐舰来和巡洋舰对打,中佐自己认为还是缺乏必胜的把握的。何况对方并非只是一艘巡洋舰,而是带着几艘驱逐舰的一艘巡洋舰。

“给另外两艘驱逐舰发信号,告诉他们向左调整航向30度,做好炮击和发射鱼雷的准备!”中佐思前想后,决定还是以稳妥为主。他下达了作战命令的同时,还下达了一个向联合舰队汇报的命令:“给主力舰队发电报!告诉他们我们发现了美国的巡洋舰舰队,正在准备交战!让他们及时应对并且派出增援吧!”

“嗨!”大副立正点头,赶紧去办这些事情,就在这名大副去搞定舰长的命令的时候,一发大口径的炮弹就这么突兀的落在了这艘驱逐舰的侧舷附近的海面上,激起了巨大的水柱。这名舰长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美军竟然在十五公里的距离上开炮,而且还开的这么准。

“八嘎呀路!这些美国佬的炮弹都长了眼睛不成?”中佐面色苍白的看这侧舷爆炸的水柱,咒骂道。他不知道的是对面的美国海军也被自己射出的神奇一炮惊呆了,他们正在欢呼雀跃,打出自己更为神奇的第二炮。

“轰隆!”一声巨响,美国海军巡洋舰上的203毫米主炮竟然第二次射击,就准确万分的打中了这艘日本驱逐舰,炮弹正好打在了驱逐舰的前炮塔上,一瞬间就干掉了前炮塔和舰桥上超过一半的日军。

“呼叫雪风号!呼叫雪风号!我们被击中了!舰长阵亡!请求救援!”坍塌的舰桥上,大副满脸是血的日军大副哀声道。

三更奉上,诸位帝国的勇士们,晚安!

第864章865两艘驱逐舰

能够干扰一发炮弹是否命中目标的因素,有很多很多。开炮的时候火炮输入的射击诸元是否正确、炮弹在空中遇到了各种方向的风等等。而在海军军舰上,还要计算战舰是否在摇摆,开火的时候敌舰是怎样在运动——这一系列的因素让海军命中对手变得异常困难,经常发现发射几十次都没有击中对手的情况。

然而很多海战中,参战的军舰经典的几次齐射就命中对手,完成了永载史册的海战战例,依靠的又是什么呢?除了水手平时严格刻苦的训练,以及战舰上精密的瞄准设备之外,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信仰了。

对,就是信仰!信上帝、信佛祖、信春哥,不管你相信什么,开炮的时候不停的祈祷,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要么这一次射击偏出十万八千里远,要么这枚炮弹击中目标,总之一定会发生点儿什么——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有很多人信这个。

美国舰队其实并非是一个小小的驱逐舰队,而是由3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组成的前锋舰队,这支部队的后面不远处,还缀着一支更庞大的舰队,他们这一次的目的也不是例行巡逻,而是挑战日本海军的联合舰队。

这些日本是不知道的,他们的三艘驱逐舰在美国的巡洋舰上呈现出了三个可怜的信号,这让美国海军判定对手只有这么三艘待宰的羔羊,于是前导的三艘巡洋舰和三艘驱逐舰加速前进,与这支日本驱逐舰队来了个正面交锋。美国人意图掩盖自己大部队进入马绍尔海域的事实,所以心甘情愿的对日本人展开了日本人最擅长的炮战。

但是当美国海军第一发测距用的炮弹打在了日本海军一艘驱逐舰的侧舷的时候,所有站在美国海军舰桥上,用望远镜观战的海军军官们都被自己炮手神勇的一炮惊呆了,哪有第一炮就是近失弹,差点干掉对手的?

不过这么一个开门红还是比较提升美**舰上,海军士兵的士气的,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全部欢呼起来,一直以来美国海军驱逐舰分舰队逢日本海军驱逐舰不胜的恶气,终于在今天算是出了一小口。
首节 上一节 695/9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维多利亚的秘密

下一篇:抗日之超级兵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