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 第84节


吕布早已胸有成竹,便笑道:“我有三策,可以将董卓的伪诏化为无形!”

众大臣忙道:“请奉先细细说来。”

吕布笑道:“第一条计策很简单,既然我们拥立天子和太后前往邺城,而且天子乃先帝嫡子,按照礼法来说,天子乃名正言顺继位的,而刘协是逆臣董卓拥立的,名不正言不顺,我们便宣布我们是正朔,洛阳是伪政权,我们废除董卓、袁隗以及洛阳朝堂上一切从贼官吏的官职,声明只有他们前来邺城,才能承认他们的官职,如此一来,我们就抢先占据了正义的高度,以正讨伪,名正而言顺。”

众大臣纷纷点头,他们是在乎礼法和名义的,做什么事情都讲究个“名正言顺”,便道:“此策甚为可行,当速速行之,奉先你的第二计呢?”

吕布站起身,拿起一张大汉地图,平摊在大家面前,然后指着司隶地区:“第二条计策,削弱董贼的势力范围。董贼已经占据洛阳城,洛阳周边便不能称之为司隶,而是冀州这边才能称之为司隶。我建议只留洛阳城给董卓,其他各郡县全部划归到其他州,让那些州牧、州刺史发兵讨回那些郡县,比如河东郡划归并州,河南郡划归豫州,弘农郡划归荆州,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划归凉州,河内郡划归冀州,冀州再合并兖州的东郡,因天子圣驾在,便转成司隶地区。”

卢植朗声大笑道:“此计甚妙,跟奉先之前对付袁氏那帮门生故吏一样,搞的是釜底抽薪之计。既然把河东暂时划分到并州,我建议并州牧由朱儁兼领,我则因病体须留在邺城,一来可以教授你儒道和兵法,二来可以辅佐年幼的天子。”

吕布点点头:“如此甚好,恩师的身体确实不宜再前去并州,须要在邺城将养,等待神医华陀的到来。”

黄琬问道:“奉先,第三条计策呢?”

吕布呵笑道:“既然恩师愿意留在邺城,那我第三条计策就能顺利实施。袁隗跟随逆臣董卓意图废天子改立刘协,已经没有资格再做太傅,天子的太傅之职,我认为非恩师莫属。各位,你们认为呢?”

众大臣皆异口同声:“非子干大人莫属。”

卢植摆摆手:“此事须得太后同意方可。”

吕布笑道:“我先假定太后同意任命恩师为太傅,再加上上次在洛阳任命的蔡太师邕、马太保日磾,上三公已经定了下来。我们属意的荀爽拒绝应征,那就由杨彪大人来做司徒吧,如此一来,刘太尉虞、刘司空弘、杨司徒彪为三公。另外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凉州牧,朱儁为右车骑将军领并州牧,黄琬大人可任太仆兼领尚书令,郑泰大人可任卫尉兼领尚书,如此一来我们便有十位重臣辅佐天子,十位重臣均录尚书事,可称之为十大辅政大臣,那洛阳朝堂可有这如此重臣?十大辅政大臣均是海内人望,天下人人钦敬,天下人看十大辅臣在邺城,便知道汉室正朔在邺城。洛阳朝堂只有袁隗、王允等寥寥数位素有名望之臣,焉能让天下人畏服!”

书中暗表,东汉时九卿分属三司,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并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并司徒所部,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并司空所部,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所以往往要为很小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所以吕布便很大方地把司徒之位让给杨彪,自己本身对上三公下三公之位毫不介怀。

黄琬得吕布提点才得以明辨是非不受袁隗欺骗,对吕布感恩戴德,听吕布这么一讲,似乎是把吕布自己排除在中枢大臣之外,便笑道:“刚才奉先说将冀州改为司隶地区,那你这个冀州刺史是不是要改为司隶校尉呢?朝廷治下的精锐官军由你亲手打造而成,那些将士唯你马首是瞻,你不进入这个辅政大臣之列,那怎么说的过去呢?”

杨彪也感念吕布的恩德,是吕布给他这个机会他才位列三公,便补充道:“奉先大破白波贼和南匈奴,得保圣驾平安,此大功,朝廷焉能不加封赏,我建议将奉先镇北将军之职迁为征北将军。”

若无吕布的提议,马日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位列上三公,所以对吕布也颇为感激,便目视郑泰:“公业,你才三十多岁,任九卿兼尚书之职,已然显贵,但你年纪尚轻,又素无功绩,不如这十辅政大臣之位有奉先补上,待到我们这些老朽有那个病故,你再来补上。”

郑泰心中浮出一丝忿恨,脸上却笑吟吟道:“奉先公武略非常,功绩甚大,名声日增,有他辅政,是比在下强上几倍,郑泰愿意让贤。”

吕布假装客气地推辞了几下,待在场的大臣们都劝他加入,他才受之不恭。

吕布得以进位十大辅臣,才开始阐述设置这十大辅政大臣的关键点:“之前大将军何进乾坤独断,才被奸人蒙蔽,引入董卓逆贼,乱之原因多因何进独裁,没有人制约,所以我们邺城之内亦不可再出如此专权之臣,十大辅臣入一内阁,天下事皆先入禀内阁,由内阁商议,超过五个人同意即为通过,少于五个人同意则为不通过,通过之策方献给太后和天子圣裁,如此可好?”

众大臣都疑问道:“内阁?何为内阁?”

吕布笑道:“内阁前身便是尚书台,说成内阁,是因为十大辅臣是代天子治理天下,办公之所便在内宫之中的一个楼阁里,以此形象,便称为内阁,内阁之权犹大于尚书台。”

第123章 太后明鉴

众大臣盛赞这个内阁制度十分恰当,马上就联名上书请求太后批准,吕布心里暗笑,若非这内阁制度将这些人的权柄增大了,他们才不会那么痛快就同意了内阁制度。

既然冀州已经合并河内郡、东郡,转为司隶地区,吕布便顺理成章由冀州刺史迁为司隶校尉,其权柄大于一切州牧,除了治理司隶地区,还负责监察邺城政权的百官。

同时因太后此前表现出得信任,吕布依然兼领光禄勋。

于是吕布的全部官衔为司隶校尉兼征北将军领光禄勋,还兼领录尚书事,入内阁,为十大辅臣之一。

又因皇甫嵩、朱儁、刘虞在外地,蔡邕尚未来到邺城,即便来到邺城也是从事教化,并无实权,马日磾亦是如此,至于刘弘、杨彪二人也是温文君子,并不是通达济世之辈,卢植身体不好,黄琬又感念吕布恩德,如此一来,十辅政大臣真正一言九鼎之人便是吕布。

吕布设置十辅政大臣的本意,便是避免出现洛阳朝堂那一幕,他不想重蹈董卓的覆辙,自己威望不够,就拉其他九位重臣过来做个巨大的幌子,让天下士子闭嘴不会说吕布如同董卓。即便是其他九位重臣贪恋权势,非要跟吕布争权夺利,但吕布身为光禄勋,控制着何太后和天子,就可以左右他们的意见,进而间接控制着内阁。

何太后见七大重臣联名上表,不敢怠慢,看完奏章,她犹豫再三,她心知肚明,这个内阁制度其实是吕布提出来的,虽然名义上冠冕堂皇地说群策群力,共商国是,避免独断专行,实际上也有限制她何太后的意思,只要她何太后以后的旨意不能让这十位辅臣满意,她的旨意就休想出得了皇宫。

但是她又有什么办法,自己就是靠这几个人支撑起来,要不然自己早就被董卓和袁隗联手废掉了,想到洛阳朝堂前几天发生的事情,她就不寒而栗,十分感激吕布,不是吕布的提醒,她的太后位置就保不住,儿子的皇位也保不住。

想到这里,何太后又回头看了看身后的两个人,脸上露出几分犹豫,她真的不想那样对待吕布一个有大功的臣子,可那两个人说得很对,吕布这样的人如果不严加限制,迟早会成为第二个董卓。

何太后咳嗽了几声,迟疑地说道:“这个内阁制度非常之好,设置十大辅臣对抗洛阳伪朝廷的想法也甚为明智,将原来的司隶地区拆分,划到其他州,让那些州牧攻击董卓,让冀州合并河内郡和东郡化作新司隶地区,本宫对这些举措都非常同意。只是吕布才年方二十八岁,年龄尚且比郑泰小上六七岁,年少德薄,怎能做得好司隶校尉,怎能做得好辅政大臣,不如让郑泰来做司隶校尉,入阁做辅政大臣吧,另外吕布已经升任征北将军,统领数万官兵,军务繁重,这光禄勋就不用再兼任吧,本宫属意羽林中郎将潘隐兼领。”

吕布面沉似水,他已经看到何太后刚才回头的动作,那两个人一个是羽林中郎将潘隐,另外一个糟老婆子是谁呢?莫非便是传说中那个舞阳君,何太后和何苗的亲母亲,何进后母。何太后听信何苗和这个舞阳君的意见,才使得何进丢了命,也间接使得何苗送命,若非吕布力挽狂澜,她何家早就家破人亡,从大汉户籍上抹去了,这个糟老婆子不仅不感恩戴德,反而撺掇着何太后限制吕布的权力,真是愚蠢至致。

虽然吕布心里甚是愤恨,脸上的表情却平淡得不能再平淡了,跪伏下来:“臣领旨!”

郑泰心中窃喜,脸上也平静如水,跪伏在地:“臣叩谢圣恩。”

卢植、黄琬、杨彪、马日磾、刘弘尽皆脸色大变,若非吕布提议,若非吕布从中奔走,若非吕布竭力规劝黄琬、杨彪,你何太后那里有今日之安定,吕布出生入死大破白波贼和南匈奴的大功,何太后不知何故,却只字不提,皇家如此行径怎能平伏三军将士之心。

卢植是个刚直之人,虽然忠义,但对于太后这样不公的做法,愤怒之极,站起身来,拂袖而去。

马日磾跪伏在地:“太后明鉴,若非吕奉先劝说太后效仿春秋重耳故事远避冀州,若非吕奉先从中奔走,说服卢植大人和其他几位大人,若非吕奉先竭力规劝黄琬和杨彪两位大人,若非吕奉先身先士卒一马当先领官兵大破白波贼和南匈奴,以前几日洛阳朝堂之事而论,太后与天子安能端坐于此,请太后明鉴!”

黄琬、杨彪、刘弘亦跪伏在地:“请太后明鉴!”

太后所在临时行宫里的护卫将士们亦不约而同跪伏在地:“请太后明鉴!”

郑泰无可奈何,也跪伏在地:“请太后明鉴!”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外面列队启程的官军那边,数万将士亦一起跪伏:“请太后明鉴!”

喊声震天,吓得何太后、潘隐和舞阳君魂不附体。

吕布暗自冷笑,我已笼络了众辅政大臣,又笼络了军心,你何太后想学汉高祖刘邦玩“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把戏,已经太晚了。

何太后横了潘隐和舞阳君一眼,就是你们两个人出得馊主意,要是我再执意为之,就怕军心动乱,当场把我这个太后废掉,没办法,我要屈服了。
首节 上一节 84/7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辛亥大军阀

下一篇:舌尖上的唐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