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领主

大明领主 第885节


知府两年,调入枢任职户部侍郎,相当于是户部二把手。

之后一直担任内阁各部的二把手,一直到最近几年,被调入农业部,出任农业部尚书,他已经快十岁了。

虽然名声显赫,曾经的唐王,曾经的隆武明朝太子,但现在这是华夏帝国,他没有一点机会,能让他一家子活着,还是因为朱聿健最终投降了华夏帝国,整个大明王朝彻底从他们这里灭亡。

张强不想留下苛待前朝皇族的名义才留着他们,但他们也很聪明,知道只要张强一天不死,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和蒸蒸日上的华夏帝国抗衡,因此很是安静,没有给华夏帝国捣乱,一直享受着华夏帝国的荣华富贵,华夏帝国对于他们的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想着争权夺利,想着复国,就任由他们在商业,在一些地方享受富贵的日子。

这次改革以后,看看朱聿健的儿子已经快十岁了,直接封了一个国公,并且让他出任蓬莱州州长,相当于一个封疆大吏了,相比其他州,已经被划分为核心区的蓬莱州,现在比较重要,毕竟这是世界上,哪里产金银,铜,尤其是铜的产量很大。

他四十岁的儿子也被提升到内阁做了一名兵部的副科长,管理兵部的新兵训练和新兵营装备调配,因为前期的压制,他的儿子们大都学,并且一直移民到开荒之地去开荒,做着一些低级的事情,现在张强把他的大儿子提升起来,在兵部的副科长,放在了下面州县,也是一名副知州了。

他的儿子封为爵士,是爵位之的倒数第二等爵位,也算是一个贵族了。

他的孙子们放开了限制,可以谋取官职了,他的孙子们大都是十来岁,二十岁左右,荣养的曾经的皇族家族,既然没有权利,那么就剩下开枝散叶了,这一点,他比他老子厉害,儿子二十多个,女儿十来个,老婆十来个,而且收入不菲,他的大儿子,二儿子,上了而立之年的儿子们就有七八个,这一次全部放出去,谋取各地总督区的官职位,他们不需要科举考试,这是张强对他们的又一次厚待,也是为了稳定自从尤海波之后,被大力清溪的隆武南明官员,给他们一些回报。

第1112章 功勋授予4

稳定了华夏帝国第二势力,也是曾经的华夏军内部官员体系,势力体系比较庞大的隆武南明一系的力量之后,张强又开始稳定大顺军一系。

大顺军一系相比永历大明一系还有隆武大明一系在华夏帝国里面待遇要好点,如果说前面两者的势力在华夏帝国里面占有百分之五的话,总和是百分之十,那么大顺军一系就是横跨军政两系,总和达到了百分之十五,而且大都是军队一系,各个军都有他们的人,官职位在政议院和内阁占据着一两个重要的职位。

同时由于高氏的关系,他们在商业部分比其他两系的人马更为广阔和重要,上亿家产的富翁都有三四个了,有钱,有人,有实力,优势力,有军队,不过他们的爵位和人望相对来说不高,比较低调,这是因为高氏和李定国,比较聪明,李过更是聪明。

李定国也算是大顺军一系的人马,他横跨了大顺军和永历大明两个势力,李过,党首素,以及几个军的尤其是野战军的大佬都是大顺军的。

相比隆武一系的被边缘化,永历大明的奋力追赶,大顺军一系,在保持低调的同时,默默的占据了不少层和高层职位,还有一两个比较突出的人物,底层随着响应华夏帝国开荒的号召,很多开荒地区的总督区的官员,从民兵连长到衙役捕快,守备军,野战军,骑兵军,这些地方都有大顺军的人马。

但他们从来不去卫戍军和近卫军,因为李过和高氏都知道,这两个军是张强的底线,哪里都是张强的心腹家将,部属才能去哪里,开始的时候,连张强的儿子们都不能往里面安排人手,后来张强把卫戍军交给了大儿子,近卫军始终把控在自己手里。

相比于张强的皇帝直系大约百分之四十五的实力,大顺军百分之十五的实力,已经算是不错了,算是优待了,而永历大明和隆武大明总和百分之十,剩余的实力朱大典一家大约拥有百分之八的实力,孔家,张强的另一个妃子,孔四贞,孔有性他们到达实力大约只有百分之三左右,还有郑家大约百分之一,鲁国还残余百分之一的势力,新培养起来的新一代科举,官集团掌握着百分之十几的势力。

而新一代官集团和新一代武将集团则比较乱,或者比较不明确,有的是老大勇武太子的,有的是老二勇亲王的,老三是个人,但也有一些势力,其余的组建长大的,或者建功立业的儿子们也有一些人靠拢,总体来说也是皇族势力。

随着张强的交权,心腹官和武将一个个去了顾问院和政议院,州议院,咨询局,咨议局,这些地方,老大太子从张强哪里接受了一部分军权还有一些地方官的权利,使得太子的势力在这剩余的百分之十几的势力增加到了百分之十左右,并且声望和影响力增加,使得很多势力妥协或者向他靠拢,现在根据军情司的报告,太子的势力评价已经从以前的百分之五左右上升到了现在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可以算是除了张强以外华夏帝国最大的势力了。

吸收了其他势力的投靠者,从张强手里接过一些权力,安排自己的人上去,皇太子,也是张强立的皇储,基本上能和平接收皇族权力,控制了一部分守备军,大部分卫戍军,皇太子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核心地区的权利。

对于他的人,张强并没有在这次封爵,留给他收买人心,只给自己的心腹们找一份安全的地位和用爵位来保护他们,以免一朝天子一朝臣,使得他们损失太大了。

不过张强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短命的人,也许儿子需要很老才能登上皇位,因此着重让他培养自己的太子,也是自己的儿子,看那个儿子比较聪慧,然后培养,但不能对嫡系长子苛待,嫡系长子必须着重培养,张强预计到达孙子一辈儿,华夏帝国还是相当强大的,或者说更加昌盛繁荣,就像后世的康熙和乾隆,雍正这几个皇帝,虽说历史未必可信,也许人家嘴上说的好,可毕竟人家看起来是强大繁荣的,自己的子孙必须做到比他们更好,哪怕不是最厉害,也要繁荣昌盛一下。

经过几个月的折腾,张强总算把爵位改革给进行完毕了,心腹们,还有他带起来的军队将领,还有一些跟着他的官都大小给了个爵位,开国吗!就是要大封特封,当然都是一些老家伙,年轻的基本上留给了儿子去封,去邀买人心,儿子也给几个人讨要了爵位,这样算下来,尽管张强爵位的含金量应该多一些,那么就不能封的太多,但还是最终超出了一些预期,封的多了一点。

但这没有什么开国的爵位肯定多一些,谁让这些人都是功臣呢,很多爵位其实建国初期就应该封了,这隔了二十多年,一些人死了,一些人掉队了,一些人退休了,一下就少了一大部分人。这也算张强赚了,因为不需要给他们实际的奖励了,一些人的儿子,孙子们也不需要封的爵位高了,以后儿子们,孙子们还可以给这些人封,等于是把爵位用来收买人心的机会让给了儿子,孙子们,这样的话华夏帝国就能延续的长久一些。

一个帝国,你做的再好,总有繁荣和衰落,衰落很大一部分是一些人身居高位,但很多权利不归他们所有,因此他们想要窃居高位,窃取权力,但通过正规渠道不行,那么只能暗算曾经的同僚和一些有能力的人,于是王朝就被他们自己毁灭了,但他们根本不会想到,或者想到了,但被权利迷昏了头,只顾着争夺权力,却不想一旦房子被你们挖倒了,你们的权利也就随风飘逝了,只会给乱世才能显示出来的一些野心家们机会。

搞定这些以后,张强抽空看了一下关于电报铺设的工程进度,现在的进度是两个重要的地方,金华府,仙居县,已经全面铺就,金陵府也铺的很好了,燕京根本已经通达四周的五百公里的每一个县衙,有的都进入山里的村镇,还有长距离的电报已经扑到了东西伯利亚首府,西伯利亚首府,然后两个首府连接起来,再铺西西伯利亚首府,乌拉尔防线两千五百公里直接从叶卡捷琳娜堡汇集起来,然后通过蒙古铺回燕京,这样燕京就能掌握那边的情况了。

第1113章 电报工程快要完工

电报线路其他的地方绕着核心区,除了海外基本上已经连接到了各个边境的首府,州府,县衙,重要的驻军地点,其各个重要的驻军地点的线路同环核心区边境和重要城市一样,优先铺设,三条线路,动用了所有的工部科举人员,近十年来的科举士子,一些工科的老的工艺人,工匠们,以及一些国内大型的工程建筑公司的工人和动用附近的线路上的州,知州,府,县衙的所有的能工巧匠,优先保障电报线路的铺设。

核心区的电报线路就像一张网一样,密密麻麻的开始沿着这些构建起的骨架,分开几十支工程队施工铺设,连接所有的没有在这些线路上的州府,然后再分包给府县等的工程队。

当然这样建立起来的简陋的初级的电报系统,虽然很大的提升了华夏帝国的消息传递速度和科技水平,不过也使得华夏帝国的财政开支再一次的超支,虽然有各个商人为之垫付钱币,开支,可最终买单还是要华夏帝国的枢财政给予支持,虽然拉动了税收增加,可收回的税收和开支完全不成正比,总体上还是亏的大了。

国家工程虽然肯定会亏,但相比来说,华夏帝国的这种建设模式还是肥了私人商人,亏了国家,因此张强以后还得考虑如何合理运用财政开支。

这几年随着土耳其,俄罗斯,大清国,还有伊朗的阿尔沙夫王朝的贸易,以及同西方瑞典的贸易,英国人商人的贸易,西班牙人商人的贸易,使得华夏帝国的物资和商品大量出口西方,欧洲,取得了不少的收入,可由于西伯利亚还是在吸血,各个总督区发展不平衡,很多总督区还得补贴,核心区一些贫困山区还得补贴,因此华夏帝国的总体营收比例还是有些不平衡,盈利随着时间的延长却越来越少。

帝国积欠的债务已经有不断增长的苗头,盈利的补贴也只能缓慢的还掉积欠,却不能把这种积欠完全还掉,这使得华夏帝国的华夏元货币有着微微的膨胀,先前有万亿的华夏元需要偿还,目前随着每年的盈利,如今只剩下了八千亿华夏元需要偿还,每年的盈利有一千多个亿,但需要偿还给华夏民众百姓的债务却没有见有多少减少,每年也只是一百多亿的减少,而每年的盈利能用于偿还的也不过是三四百亿,有时候还需要增加两三百亿的债务,这使得华夏最重每年偿还的债务其实是一百多亿,有时候是几十亿。

为此张强很是头疼,但电报系统又不得不搞,现在重要的是亚和西域的电报系统,还得投入几百亿建设,哪里路途遥远,而且地形复杂,比起东南亚各州来更加复杂。

而且张强想着在海外领地也建设电报系统,先让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连接起来,然后在一些电报点驻扎水师快船,水师快船可以保证风帆加蒸汽机,每小时最少十二节的速度,最快十七节的速度将消息送出来,送到下一个消息传送点,几次传送以后,最远的澳洲,次远的马甲海峡,只需要七天时间就能将电报送到核心区海岸边,然后从海岸边的县级电报站送到州府级电报站,州然后直接送达下一个州电报站,连续传递三次,最多十天时间,电报就能从一万多公里以外的澳洲传送到京师。

这个速度,比起后世的货船来,还要慢一些,比起飞机来则是慢的很多,很多了,但比起这个时代的华夏帝国来说,准确的说是华夏帝国的飞剪船战舰护卫舰传送消息来说,嗯,飞剪船,专门经过改良的用来传递消息的护卫舰,除了基本的武力装备以后,就是提升速度了,不过平均速度也就是十五节,和巡航速度也就十二节而已,最快十七节,有的时候顺风,加上蒸汽机助力,十七节多一点而已。

这样的速度从达尔港到华夏帝国燕京,需要二十三天,最快速度,最慢速度需要三十多天,近两个月时间,节省起码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二时间,算是最快了。

毕竟需要船来传达消息,然后岛上的电报系统传达消息,剩下了间绕岛的那些海上航行距离,然后岛另外一断的消息快船,通讯船则接到电报至少有半个小时到三个小时的延误,如果还要汇报的话,至少半天的延误,如果有其他情况,也至少多半天的延误或者一天的延误,于是这就是华夏帝国现在能达到的最快消息传递速度,如果是陆地上的电报系统就不用了,经过几次州与州之间的电报传送,万里间隔,也就两三天的时间,甚至于一天多一点,当然有延误的话也就三天到五天多一点就传送到京师了。

不过为了华夏帝国的发展,张强不介意现在多花点钱,提高消息传送速度,因此目前已经建设了四万公里的电报线路,还是重点线路双线,一个来电,一个去电,错开线路。

初级的电报线路上,一根电报线路只能通讯一个消息,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不能来回传送,因为太简陋了,华夏帝国太学研究院,正在加快速度研究新的升级版本的电报线路和消息传送方式。

而使用了电报传送方式的铁路蒸汽机火车则在车辆调度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列车时刻表可以随时调整,并且间出了什么事情,火车如果超过时间不到的话,可以向沿途的站点发电报询问,然后派出最近的人手去探查,极大的减少了事故的发生,同时对于一些故障车,很快拖到临近的站点修理,使得火车的效率提高了至少百分之三十,沿路的时间提升了百分之十五,同时将火车的速度提升了百分之十,百分之十也许在短途上不算什么,但在长途来看,万里之遥,需要七十多天到达,那么这一下提高了8天左右的时间,这八天左右可以让短途的几百公里的火车多运行多少趟。

总之电报不仅使得军事调动,各地发生叛乱的机会,以及其他突发事件降低到最低,同时能随时调动附近的兵力压制叛乱,远着火车铁道铺设的电报线路使得火车的速度和调动方面提高了不少,同事也加快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南货北往,北货南去,流动性大大提高了。

而且钱号核对账务,提升华夏帝国货币的流通的速度也极大提高了。

随着主线铁路的形成,干线铁路搭起骨架,支线线路越来越多,华夏帝国被铁路网连接起来,同时也被电报网络连接了起来。

电报网络正在向陆地上的总督区蔓延开来。

第1114章 购船
首节 上一节 885/12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之无赖兵王

下一篇:策行三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