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208节
虽然这段路程有四百公里,八百里地,但是大明坚持将所有的矿石拉到开平前屯卫进行提炼。为了让运输更快捷,如今大明已经在计划修建的第一条水泥路,就是北明山到开平前屯卫,然后又到北平的路。
当这条路修建起来,大明向漠北草原再派军,甚至不需要征发民夫,光是如今的铜矿服务人员,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辎重的运输。
虽然现在北明山出产的金银和铜数量还不算多,还不能填补成本,但是只要是明眼的人都知道,限制生产的只有运输。
当水泥路修建好的那一天,铜的产量就会有一个暴涨的阶段。
通过一座铜山的生产,如今的大明就完全控制了朵颜三卫和半个鞑靼,这样继续下去,不需要几年,恐怕整个鞑靼都要内附大明了。
所以听到朱瞻基提起北明山铜山,朱棣有些心动地说道:“北明山只有一座,西北那么多国家,又怎么能像北明山一样呢?”
朱瞻基笑道:“孙儿已经有了一策,不是铜山,但是却比铜山还要稳定和持久,那就是教会西北各国的人种棉花。而且孙儿还想请皇爷爷下令,在北平以南的良田严禁种植棉花。”
“棉花?只是此物就能让西北诸国俯首称臣?”
朱瞻基笑道:“孙儿听说皇爷爷准备拟旨,发放一批宫女回家,这是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有了新的织布机,就不需要太多的人手了……”朱棣忽然楞了一下,想明白了这件事的逻辑关系。
如今的大明也好,其他国家也罢,许多穷人都还是衣不裹体。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户,到了冬天,全家人就只能都窝在一个被窝里,因为没有衣服穿。
许多小孩子不管男女,到七八岁都还天天光着屁股蛋,不是因为他们抗冻,而是衣服太珍贵,穿不起。
所以,大明绝不是服装行业已经饱和,只是因为缺少棉麻和丝绸的原材料。
内库的宫女发送回家,也是因为新的织布机可以取代更多的人手了,但是如果有了更多的原材料,大明就能够生产更多的布料。
这个产业比一般人想的还要大,因为衣服是消耗品,人口的增加也会促进衣服的消耗增加。
而除了大明,在其他国家,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因为他们比大明更穷。
所以,对民生并不缺少了解的朱棣很快就想通了这中间的环节,一拍大腿道:“朕不管是威逼利诱,也要让西北各国帮我大明种棉花。”
朱瞻基笑道:“皇爷爷还忘记了一件好事。”
“什么好事?”
朱瞻基笑道:“利用棉花的运输,我大明可以修建一条直通西北的水泥路,而只要这条路修建起来,以后的西北,就不再难以行军了。”
感谢天羽九剑,青山别驾,灯火见人家,枫叶丁丁,大隋章德公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一三一章 刘青田后人
虽然朱瞻基想要让大明境内严禁栽种棉花,但是这件事并不是今年就可以实施的,因为现在已经八月,今年的棉花已经种了下去。
而且,在西北地区还没有大规模的种植棉花,成为大明的替代地之前,大明也不能就直接终止棉花的种植。
陈诚虽然出使归来,却没有直接回吏部验封司复命。使团在接受了吏部的考核,对这次出使进行了工作评估之后,朱棣按照惯例,对使团人员进行了封赏。
陈诚此时获得的奖赏与其他人并无特别,甚至因为他写出了两本介绍西域的书,封赏相对还有些轻了。
但是随后,陈诚就被朱棣的一纸诏书,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调到了工部都水清吏司任郎中。
从六部之首的吏部,调到了六部之尾的工部,虽然晋升了一级,但是也不能说这就是晋升。毕竟,吏部清贵,掌管百官升迁,而工部却是要埋着头干活的。
但是陈诚这个郎中,只是到工部点了一个卯,就被工部安排到朱瞻基的下马桥农庄,都管农庄一应事物。
除了幼军营之外,下马桥农庄的一应大权,俱掌于他一人之手。
都水清吏司,是工部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的部门。陈诚的这个调动让一般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在六部上层,却引起一阵艳羡之声。
谁都知道,如今太孙的下马桥农庄乃是工部除了夹江工业区之外,最有潜力的发展部门。
虽然大部分人还搞不清太孙一下子就成立了十家研究院,到底研究什么东西。但是光凭成为了太孙最亲近的近臣,就足以让所有人羡慕的了。
如今的朝廷内,就连太子也没有太孙这么大的影响力。除了掌管海军,统管天下水师,这日进斗金的夹江工业区,包括下马桥研究院,都是太孙搞起来的。
何况如今的太孙还相当于接手了宁波市舶司,掌管大明与朝鲜和东瀛的贸易,手里有钱,有权,有人,有势。
要不是太孙一直游离于朝廷的管理系统之外,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大臣想要抱住太孙这条粗大腿。
许多人都不理解,朱棣为什么宁愿给自己的孙子这么大的权力,却吝啬于给自己的儿子一部分权力。
但是只要想想,不管是夹江工业区,还是下马桥研究院,包括年入百万两的宁波市舶司都是在太孙手底下发展起来的,众人也能有些理解了。
前几年,众大臣发放俸禄,还需要派着家丁,赶着大车去领俸禄,大部分俸禄都是布匹和粮食,还要操心变卖。
但是从今年以来,除了皇上的赏赐,官员的俸禄已经开始用现银和铜钱支付,节省了官员大部分精力。
光凭这一点,就能知道,朱瞻基的贡献有多大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官员屡屡上奏,认为內监势力太大,获利过甚,这是与民争利,不利发展。
如今皇上的内库财货丰盈,国库却不见起色,实乃本末倒置。
不过这些奏章并没有什么作用。
朱棣可不是人云亦云的君主,他现在尝到了独家经营的甜头,手头宽裕,內监光是收关税就能让他不虞资金压力,想要让他放开管制,那是不可能的。
当这条路修建起来,大明向漠北草原再派军,甚至不需要征发民夫,光是如今的铜矿服务人员,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辎重的运输。
虽然现在北明山出产的金银和铜数量还不算多,还不能填补成本,但是只要是明眼的人都知道,限制生产的只有运输。
当水泥路修建好的那一天,铜的产量就会有一个暴涨的阶段。
通过一座铜山的生产,如今的大明就完全控制了朵颜三卫和半个鞑靼,这样继续下去,不需要几年,恐怕整个鞑靼都要内附大明了。
所以听到朱瞻基提起北明山铜山,朱棣有些心动地说道:“北明山只有一座,西北那么多国家,又怎么能像北明山一样呢?”
朱瞻基笑道:“孙儿已经有了一策,不是铜山,但是却比铜山还要稳定和持久,那就是教会西北各国的人种棉花。而且孙儿还想请皇爷爷下令,在北平以南的良田严禁种植棉花。”
“棉花?只是此物就能让西北诸国俯首称臣?”
朱瞻基笑道:“孙儿听说皇爷爷准备拟旨,发放一批宫女回家,这是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有了新的织布机,就不需要太多的人手了……”朱棣忽然楞了一下,想明白了这件事的逻辑关系。
如今的大明也好,其他国家也罢,许多穷人都还是衣不裹体。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户,到了冬天,全家人就只能都窝在一个被窝里,因为没有衣服穿。
许多小孩子不管男女,到七八岁都还天天光着屁股蛋,不是因为他们抗冻,而是衣服太珍贵,穿不起。
所以,大明绝不是服装行业已经饱和,只是因为缺少棉麻和丝绸的原材料。
内库的宫女发送回家,也是因为新的织布机可以取代更多的人手了,但是如果有了更多的原材料,大明就能够生产更多的布料。
这个产业比一般人想的还要大,因为衣服是消耗品,人口的增加也会促进衣服的消耗增加。
而除了大明,在其他国家,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因为他们比大明更穷。
所以,对民生并不缺少了解的朱棣很快就想通了这中间的环节,一拍大腿道:“朕不管是威逼利诱,也要让西北各国帮我大明种棉花。”
朱瞻基笑道:“皇爷爷还忘记了一件好事。”
“什么好事?”
朱瞻基笑道:“利用棉花的运输,我大明可以修建一条直通西北的水泥路,而只要这条路修建起来,以后的西北,就不再难以行军了。”
感谢天羽九剑,青山别驾,灯火见人家,枫叶丁丁,大隋章德公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一三一章 刘青田后人
虽然朱瞻基想要让大明境内严禁栽种棉花,但是这件事并不是今年就可以实施的,因为现在已经八月,今年的棉花已经种了下去。
而且,在西北地区还没有大规模的种植棉花,成为大明的替代地之前,大明也不能就直接终止棉花的种植。
陈诚虽然出使归来,却没有直接回吏部验封司复命。使团在接受了吏部的考核,对这次出使进行了工作评估之后,朱棣按照惯例,对使团人员进行了封赏。
陈诚此时获得的奖赏与其他人并无特别,甚至因为他写出了两本介绍西域的书,封赏相对还有些轻了。
但是随后,陈诚就被朱棣的一纸诏书,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调到了工部都水清吏司任郎中。
从六部之首的吏部,调到了六部之尾的工部,虽然晋升了一级,但是也不能说这就是晋升。毕竟,吏部清贵,掌管百官升迁,而工部却是要埋着头干活的。
但是陈诚这个郎中,只是到工部点了一个卯,就被工部安排到朱瞻基的下马桥农庄,都管农庄一应事物。
除了幼军营之外,下马桥农庄的一应大权,俱掌于他一人之手。
都水清吏司,是工部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的部门。陈诚的这个调动让一般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在六部上层,却引起一阵艳羡之声。
谁都知道,如今太孙的下马桥农庄乃是工部除了夹江工业区之外,最有潜力的发展部门。
虽然大部分人还搞不清太孙一下子就成立了十家研究院,到底研究什么东西。但是光凭成为了太孙最亲近的近臣,就足以让所有人羡慕的了。
如今的朝廷内,就连太子也没有太孙这么大的影响力。除了掌管海军,统管天下水师,这日进斗金的夹江工业区,包括下马桥研究院,都是太孙搞起来的。
何况如今的太孙还相当于接手了宁波市舶司,掌管大明与朝鲜和东瀛的贸易,手里有钱,有权,有人,有势。
要不是太孙一直游离于朝廷的管理系统之外,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大臣想要抱住太孙这条粗大腿。
许多人都不理解,朱棣为什么宁愿给自己的孙子这么大的权力,却吝啬于给自己的儿子一部分权力。
但是只要想想,不管是夹江工业区,还是下马桥研究院,包括年入百万两的宁波市舶司都是在太孙手底下发展起来的,众人也能有些理解了。
前几年,众大臣发放俸禄,还需要派着家丁,赶着大车去领俸禄,大部分俸禄都是布匹和粮食,还要操心变卖。
但是从今年以来,除了皇上的赏赐,官员的俸禄已经开始用现银和铜钱支付,节省了官员大部分精力。
光凭这一点,就能知道,朱瞻基的贡献有多大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官员屡屡上奏,认为內监势力太大,获利过甚,这是与民争利,不利发展。
如今皇上的内库财货丰盈,国库却不见起色,实乃本末倒置。
不过这些奏章并没有什么作用。
朱棣可不是人云亦云的君主,他现在尝到了独家经营的甜头,手头宽裕,內监光是收关税就能让他不虞资金压力,想要让他放开管制,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