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466节
但是笼络督马含这件事是朱瞻基的个人行为,想要金纯帮忙,就必须要把一切前因后果都告诉他。而朱瞻基并不想在他面前留下一个工于心计的印象,而且扶持一家,挑起战争,金纯这个老顽固也不一定会同意。
考虑了一番,朱瞻基决定让解缙来办这件事。
解缙现在虽然官职不显,但是要说大明朝在境外比较有名的名人里面,他最少要排在前十。
他是大明朝有名的大才子,许多外国的百姓,不知道吏部尚书是谁,但是绝对听过解缙的大名。
而且他也是朱瞻基一直都“尊敬”的老师,以后朱瞻基当了皇帝,他可就是帝师。
只要知道他大名的人都知道,他现在官职不显,是朱棣故意压制,留到以后辅佐朱瞻基的。
等朱瞻基登基,即使不可能直接担任太师,一部尚书也是跑不了的。
当朱瞻基把这件事跟解缙一说,解缙二话不说,立即就答应了下来。
他这个人性格虽然有缺陷,但是能力还是有的。属于情商比较低,智商却非常高的那个类型。
勾心斗角他不行,安排一件事给他做,他肯定不会坏了事
何况,他还有一个精明能干的侄儿,一个做事靠谱的儿子帮他。
朱瞻基不相信,以他的名望出马,这件事他还能做不好。
来到霍洛岛两天,朱瞻基一直在忙于应酬。虽然苏禄国的所谓王爷,官员,不过是跟部落首领,部落长老一样的职位,但是他们毕竟控制着几百个小岛,将近两百万百姓的大型势力。
想要控制整个南洋的各大势力,每一家都不能疏忽,因为在任何一地的相关决策,都会有连锁反应,影响到其他地区。
朱瞻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态度,他虽然依旧摆着大明皇孙的架子,但是在态度上,却主要以亲和为主。
至于架子,那都是内侍,礼部的官员们,自然而然地架起来的。
这些南洋的土人也就认这一点,真要没有一点架子,那是丢了大明的脸面。
就比如,几十个御厨用精湛的手艺,做出了十几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根本不用显摆,这些美味佳肴就让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土人们觉得白活了。那精美的瓷器,讲究的礼仪,都让这些土包子自惭形秽。
一切都自然而然地让他们感觉到了差距。
舰队的到来,贸易也随之展开。
苏禄国什么都缺,他们以制盐、酿酒、织布、捕鱼、采珠及商埠税收为其经济来源,大明的瓷器,铁器,茶叶,丝绸,都是他们求之不得的货物。
他们能够拿来交换的主要是金子和铜锭,还有鱼干。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那在大明难得一见的巨大珍珠和玳瑁。
玳瑁在苏禄国也是难得一见,但是珍珠就多了。三王就向朱瞻基进献了一颗重达七两的巨大珍珠,更难得的是,其圆无比。在这个时代,可谓是无价之宝。
当朱瞻基忙着应酬,贸易团队忙着交易的时候,解缙也开始了行动。
不过,他也没有直接出面,因为他在苏禄国,因为名声太响,同样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对象。所以他把这件事交给了侄儿解祯期出面联络。
解祯期父亲是解缙的哥哥解纶,母亲是欧阳修的后人欧阳婉。其父一代,父亲,叔叔,姑父,一门三进士,到了他,其书疏隽自喜,不失门风。
其文采风流不输长辈,自然也是解家最器重的后代。
他原本是看不上官场的蝇营狗苟,自有一股傲气,一心想要走清流。但是朱瞻基不重文采,甚至直接当他的面说文章做的再漂亮,也不过是云中月,雾中花,不堪其用。
在朱瞻基拿出了几何,拿出了标点符号,甚至直接说出不懂统计,不懂计算,不可为官的话之后,他也放下了架子,开始认真研究起这些学问来。
他本就聪明,这一研究,就发现了算学其中自有规律,甚至开始为之着迷。
如今在应天府,他可以算是推广算学最积极的年轻一代。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
解祯期很清楚想要得到朱瞻基的重用,就必须按照他的那一套来行事。要不然,自己以后最多也就是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当一个国子监的教授。
他明白,想要得到朱瞻基的重用,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务实。
所以,他现在也能放得下身段,了解民间疾苦,学习为官实学。南北方土地亩产,各地水利,干旱,风俗,人情,特产,这些是他最关注的,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清高地卖弄文采。
因为有解缙的帮助,他能看到许多对其他人来说难以查阅的资料,这也让他比大多数人都更能全面了解大明的情况。
这次太孙下西洋,他本来要准备明年的春闱,但是他主动放弃了这次的春闱,想要跟随舰队到海外来见见世面,知道大明以外的地方是什么样的。
南洋的异国风情没有让他失望,这秀美的海岛,壮观的大海,都让他的眼界和心胸比以往宽阔了许多。
看到这些蛮夷的生活艰辛,他也真正体会到了身为一个大明人,是多么的幸福。
督马含这个所谓异国的王子,在他的眼里,也不过是一个稍微富足一点的乡巴佬。
不过他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情绪表达出来,在督马含的面前,永远是一副温文尔雅的从容不迫形象。
而在督马含的眼里,大明的太孙充满了一种神秘莫测的强大气势,这种气势让他心生畏惧。
而解祯期这样的儒生,则代表了大明的文化,这种先进文明带来的崇拜,更是让他自惭形秽。
考虑了一番,朱瞻基决定让解缙来办这件事。
解缙现在虽然官职不显,但是要说大明朝在境外比较有名的名人里面,他最少要排在前十。
他是大明朝有名的大才子,许多外国的百姓,不知道吏部尚书是谁,但是绝对听过解缙的大名。
而且他也是朱瞻基一直都“尊敬”的老师,以后朱瞻基当了皇帝,他可就是帝师。
只要知道他大名的人都知道,他现在官职不显,是朱棣故意压制,留到以后辅佐朱瞻基的。
等朱瞻基登基,即使不可能直接担任太师,一部尚书也是跑不了的。
当朱瞻基把这件事跟解缙一说,解缙二话不说,立即就答应了下来。
他这个人性格虽然有缺陷,但是能力还是有的。属于情商比较低,智商却非常高的那个类型。
勾心斗角他不行,安排一件事给他做,他肯定不会坏了事
何况,他还有一个精明能干的侄儿,一个做事靠谱的儿子帮他。
朱瞻基不相信,以他的名望出马,这件事他还能做不好。
来到霍洛岛两天,朱瞻基一直在忙于应酬。虽然苏禄国的所谓王爷,官员,不过是跟部落首领,部落长老一样的职位,但是他们毕竟控制着几百个小岛,将近两百万百姓的大型势力。
想要控制整个南洋的各大势力,每一家都不能疏忽,因为在任何一地的相关决策,都会有连锁反应,影响到其他地区。
朱瞻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态度,他虽然依旧摆着大明皇孙的架子,但是在态度上,却主要以亲和为主。
至于架子,那都是内侍,礼部的官员们,自然而然地架起来的。
这些南洋的土人也就认这一点,真要没有一点架子,那是丢了大明的脸面。
就比如,几十个御厨用精湛的手艺,做出了十几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根本不用显摆,这些美味佳肴就让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土人们觉得白活了。那精美的瓷器,讲究的礼仪,都让这些土包子自惭形秽。
一切都自然而然地让他们感觉到了差距。
舰队的到来,贸易也随之展开。
苏禄国什么都缺,他们以制盐、酿酒、织布、捕鱼、采珠及商埠税收为其经济来源,大明的瓷器,铁器,茶叶,丝绸,都是他们求之不得的货物。
他们能够拿来交换的主要是金子和铜锭,还有鱼干。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那在大明难得一见的巨大珍珠和玳瑁。
玳瑁在苏禄国也是难得一见,但是珍珠就多了。三王就向朱瞻基进献了一颗重达七两的巨大珍珠,更难得的是,其圆无比。在这个时代,可谓是无价之宝。
当朱瞻基忙着应酬,贸易团队忙着交易的时候,解缙也开始了行动。
不过,他也没有直接出面,因为他在苏禄国,因为名声太响,同样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对象。所以他把这件事交给了侄儿解祯期出面联络。
解祯期父亲是解缙的哥哥解纶,母亲是欧阳修的后人欧阳婉。其父一代,父亲,叔叔,姑父,一门三进士,到了他,其书疏隽自喜,不失门风。
其文采风流不输长辈,自然也是解家最器重的后代。
他原本是看不上官场的蝇营狗苟,自有一股傲气,一心想要走清流。但是朱瞻基不重文采,甚至直接当他的面说文章做的再漂亮,也不过是云中月,雾中花,不堪其用。
在朱瞻基拿出了几何,拿出了标点符号,甚至直接说出不懂统计,不懂计算,不可为官的话之后,他也放下了架子,开始认真研究起这些学问来。
他本就聪明,这一研究,就发现了算学其中自有规律,甚至开始为之着迷。
如今在应天府,他可以算是推广算学最积极的年轻一代。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
解祯期很清楚想要得到朱瞻基的重用,就必须按照他的那一套来行事。要不然,自己以后最多也就是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当一个国子监的教授。
他明白,想要得到朱瞻基的重用,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务实。
所以,他现在也能放得下身段,了解民间疾苦,学习为官实学。南北方土地亩产,各地水利,干旱,风俗,人情,特产,这些是他最关注的,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清高地卖弄文采。
因为有解缙的帮助,他能看到许多对其他人来说难以查阅的资料,这也让他比大多数人都更能全面了解大明的情况。
这次太孙下西洋,他本来要准备明年的春闱,但是他主动放弃了这次的春闱,想要跟随舰队到海外来见见世面,知道大明以外的地方是什么样的。
南洋的异国风情没有让他失望,这秀美的海岛,壮观的大海,都让他的眼界和心胸比以往宽阔了许多。
看到这些蛮夷的生活艰辛,他也真正体会到了身为一个大明人,是多么的幸福。
督马含这个所谓异国的王子,在他的眼里,也不过是一个稍微富足一点的乡巴佬。
不过他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情绪表达出来,在督马含的面前,永远是一副温文尔雅的从容不迫形象。
而在督马含的眼里,大明的太孙充满了一种神秘莫测的强大气势,这种气势让他心生畏惧。
而解祯期这样的儒生,则代表了大明的文化,这种先进文明带来的崇拜,更是让他自惭形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