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651节
“因为如今的大明不是过去的大明,以前的大明连漠北都没有,如今漠北,青藏,交趾却都成为大明疆域,只剩下了西北……而且,东瀛,南洲,南洋这些地方,我汉人如今数量都不多,想要将这些地方真正变成我大明的稳定疆域,必须进行改变。”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你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会面临许多非议啊!”
“路要一步步走,孙儿也不会直接选择对抗。大不了,让张武先到南洲去躲几年,待孙儿觉得时机成熟了,再好好运作此事。”
“好!”朱棣忍不住拍腿笑道:“我就怕你年轻气盛,什么事都要硬来。许多时候,做事要学会迂回,欲速则不达啊!你能有这样的想法,我就放心了。”
朱瞻基思绪万千,并没有听出朱棣这样说,是因为他已经决定了要让朱瞻基监国,而不是让朱高炽监国。
朱棣将朱瞻基写的大明朝廷议事法则又拿了出来,说道:“你写的这套法则,我越看越是觉得写的好,考虑周到。但是这毕竟是一套法则,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该如何执行,我现在还一筹莫展。比如这个辩论原则,每次朝会难道都要我来当这个平衡之人?”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当然不是,皇爷爷你是最后的裁决者,不参与辩论。平衡之人可以让六部主官依次担任,也可以选一德高望重之辈担任,但是必须数年一换。”
“为何?”
“因为这个职位相当重要,如果长期担任,恐怕最后就会变成丞相。”
朱棣一想还真是,六部主官轮流担任还好,若是固定一人,此人掌握了朝堂议事大权,自然有办法让事情向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
他故意说道:“其实我也想过恢复丞相一职……”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设不设丞相一职无关紧要,因为丞相之权的大小,与皇上的能力是成反比的。皇上英明,丞相自然权利变小,皇上昏庸,没有丞相大臣们也能架空皇上。关键还是制度……”
“那你认为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
这样的问题朱瞻基根本就不用考虑,直接说道:“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适的制度,所谓的好与不好,只是相对的。”
朱棣一愣,问道:“那要是你来当这个皇上,你会怎么做?选择怎么做?”
书房里没有外人,只有王彦,李谦,李亮,金阔几人。朱瞻基脑袋向门口方向点了一下,朱棣也点了点头,几个人全部就都出去了。
朱瞻基这才低声说道:“孙儿会将如今的朝堂一分为四,谁也不相统管,只有孙儿能控制大局。”
朱棣这一下真的愣住了,完全猜不到朱瞻基的思路。
感谢额吐你哦,蓝色玄幻,墨香风韵,嗯哼~迁徙,山青盈,灯火见人家,书友20180814075140394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九章 执政方针
仿佛没有看到朱棣的惊讶,朱瞻基声色不变地说道:“六年前,孙儿与皇爷爷谈过什么是皇帝,皇爷爷可还记得?”
朱棣长叹了一口气,朱瞻基在过去的岁月给了他太多的信心,凡是他要做的事,还没有不成功的。
不管是利用一个北明山铜矿就瓦解了草原势力,还是以剿倭之名征略东瀛,还有这次堪比不世功绩的南洲拓疆。
这个孙子虽然还年幼,偶尔行事有些不周到,但是绝对称得上是才干超卓。
如果不论经验,朱棣自己都觉得比不上他,所以才没有急着问出口,而是耐心等他细说。
听到朱瞻基的话,他笑着说道:“下位者劳力,中位者劳智,上位者劳人。再加上资源,信息控制之论,我至今依旧记忆犹新。
这些年,你建设工厂,发展军队,开拓各地金矿,银矿,从南洋运送大批粮食回国,提高工匠的待遇,都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除了人事问题之外,我对此从不干涉,就是想要看你能做到哪一步。
你成立咨情司,控制锦衣卫,秘密监控各地,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情报,这就是对信息的控制。我也不很少干涉,因为你思路,想法都是对的,做出的成绩也是我欣慰的。”
面对自己的爷爷,朱瞻基笑了起来,半作戏,半真诚道:“这都是孙儿应该做的,生在皇家,享受锦衣玉食,自然也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所以,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直接跟我说。只要是对我大明有利,对我朱家有利的,我都会支持你。我如今已经整六十了,这个位置也坐不了几年,以后还是要看你,能在去见祖宗之前,帮你扫平道路,哪怕杀的尸山血海,我也不辞!”
这也正是朱瞻基的目的……
从昨日将《大明朝廷议事法则》交给了朱棣,朱瞻基的心里就有了让朱棣为自己奠基的想法。
许多方面,他上台之后进行改革,面对的压力会远远大于现在。
朱棣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等他上台,恐怕还要先跟文臣武将们掰手腕,只有占到优势的时候,才能推行。
朱棣想要改革,没有人会拿祖制说话,因为他本身就是造反才得到的皇位。
但是如果是朱瞻基呢?他想要改变朱棣在世时候的政策,那些大臣只是争权,就不会轻易答应。
朱瞻基需要的是具有政治抱负的人才,不是应声虫。
靠杀人能强制推行一些政策,但是如果这些时代的精英都变成了应声虫,整个国家都靠朱瞻基一个人,那就太危险了。
而且,当一个朱元璋一样,什么都要操心,什么都要管,一天睡不到六个小时,没有自由时间,整天处理公务的皇帝,也根本不是他想做的。
他不能把人才全部废黜,要拉拢这个时代的精英,那么行事的手腕就必须要温和一点。
但是皇帝与大臣的权力争夺,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没有缓冲的余地。
他这边温和,大臣们就肯定会嚣张,因为任何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第一步肯定是要权。
如何让权,又如何限制权力,朱瞻基早就考虑了十几年了。
一些不好开展的事务,现在就可以逐渐影响朱棣,让他来干。
不要等他那个父亲上台了,一下子就把属于皇帝的权力让出去了大半,想收都收不回来了。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你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会面临许多非议啊!”
“路要一步步走,孙儿也不会直接选择对抗。大不了,让张武先到南洲去躲几年,待孙儿觉得时机成熟了,再好好运作此事。”
“好!”朱棣忍不住拍腿笑道:“我就怕你年轻气盛,什么事都要硬来。许多时候,做事要学会迂回,欲速则不达啊!你能有这样的想法,我就放心了。”
朱瞻基思绪万千,并没有听出朱棣这样说,是因为他已经决定了要让朱瞻基监国,而不是让朱高炽监国。
朱棣将朱瞻基写的大明朝廷议事法则又拿了出来,说道:“你写的这套法则,我越看越是觉得写的好,考虑周到。但是这毕竟是一套法则,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该如何执行,我现在还一筹莫展。比如这个辩论原则,每次朝会难道都要我来当这个平衡之人?”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当然不是,皇爷爷你是最后的裁决者,不参与辩论。平衡之人可以让六部主官依次担任,也可以选一德高望重之辈担任,但是必须数年一换。”
“为何?”
“因为这个职位相当重要,如果长期担任,恐怕最后就会变成丞相。”
朱棣一想还真是,六部主官轮流担任还好,若是固定一人,此人掌握了朝堂议事大权,自然有办法让事情向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
他故意说道:“其实我也想过恢复丞相一职……”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设不设丞相一职无关紧要,因为丞相之权的大小,与皇上的能力是成反比的。皇上英明,丞相自然权利变小,皇上昏庸,没有丞相大臣们也能架空皇上。关键还是制度……”
“那你认为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
这样的问题朱瞻基根本就不用考虑,直接说道:“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适的制度,所谓的好与不好,只是相对的。”
朱棣一愣,问道:“那要是你来当这个皇上,你会怎么做?选择怎么做?”
书房里没有外人,只有王彦,李谦,李亮,金阔几人。朱瞻基脑袋向门口方向点了一下,朱棣也点了点头,几个人全部就都出去了。
朱瞻基这才低声说道:“孙儿会将如今的朝堂一分为四,谁也不相统管,只有孙儿能控制大局。”
朱棣这一下真的愣住了,完全猜不到朱瞻基的思路。
感谢额吐你哦,蓝色玄幻,墨香风韵,嗯哼~迁徙,山青盈,灯火见人家,书友20180814075140394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九章 执政方针
仿佛没有看到朱棣的惊讶,朱瞻基声色不变地说道:“六年前,孙儿与皇爷爷谈过什么是皇帝,皇爷爷可还记得?”
朱棣长叹了一口气,朱瞻基在过去的岁月给了他太多的信心,凡是他要做的事,还没有不成功的。
不管是利用一个北明山铜矿就瓦解了草原势力,还是以剿倭之名征略东瀛,还有这次堪比不世功绩的南洲拓疆。
这个孙子虽然还年幼,偶尔行事有些不周到,但是绝对称得上是才干超卓。
如果不论经验,朱棣自己都觉得比不上他,所以才没有急着问出口,而是耐心等他细说。
听到朱瞻基的话,他笑着说道:“下位者劳力,中位者劳智,上位者劳人。再加上资源,信息控制之论,我至今依旧记忆犹新。
这些年,你建设工厂,发展军队,开拓各地金矿,银矿,从南洋运送大批粮食回国,提高工匠的待遇,都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除了人事问题之外,我对此从不干涉,就是想要看你能做到哪一步。
你成立咨情司,控制锦衣卫,秘密监控各地,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情报,这就是对信息的控制。我也不很少干涉,因为你思路,想法都是对的,做出的成绩也是我欣慰的。”
面对自己的爷爷,朱瞻基笑了起来,半作戏,半真诚道:“这都是孙儿应该做的,生在皇家,享受锦衣玉食,自然也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所以,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直接跟我说。只要是对我大明有利,对我朱家有利的,我都会支持你。我如今已经整六十了,这个位置也坐不了几年,以后还是要看你,能在去见祖宗之前,帮你扫平道路,哪怕杀的尸山血海,我也不辞!”
这也正是朱瞻基的目的……
从昨日将《大明朝廷议事法则》交给了朱棣,朱瞻基的心里就有了让朱棣为自己奠基的想法。
许多方面,他上台之后进行改革,面对的压力会远远大于现在。
朱棣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等他上台,恐怕还要先跟文臣武将们掰手腕,只有占到优势的时候,才能推行。
朱棣想要改革,没有人会拿祖制说话,因为他本身就是造反才得到的皇位。
但是如果是朱瞻基呢?他想要改变朱棣在世时候的政策,那些大臣只是争权,就不会轻易答应。
朱瞻基需要的是具有政治抱负的人才,不是应声虫。
靠杀人能强制推行一些政策,但是如果这些时代的精英都变成了应声虫,整个国家都靠朱瞻基一个人,那就太危险了。
而且,当一个朱元璋一样,什么都要操心,什么都要管,一天睡不到六个小时,没有自由时间,整天处理公务的皇帝,也根本不是他想做的。
他不能把人才全部废黜,要拉拢这个时代的精英,那么行事的手腕就必须要温和一点。
但是皇帝与大臣的权力争夺,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没有缓冲的余地。
他这边温和,大臣们就肯定会嚣张,因为任何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第一步肯定是要权。
如何让权,又如何限制权力,朱瞻基早就考虑了十几年了。
一些不好开展的事务,现在就可以逐渐影响朱棣,让他来干。
不要等他那个父亲上台了,一下子就把属于皇帝的权力让出去了大半,想收都收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