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814节
经筵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堂官充任或兼任,从宋代开始,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在朱瞻基的印象里,明朝是最重视经筵的朝代,不过那是历史上的朱瞻基死了之后的事情。
当时文官掌权,皇帝幼小,自然任由文官摆布。
但是在这个时期之前,不管是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罢,一个月最多举行三场经筵。在朱棣时期,就是每月逢三开讲。
初三,十三,二十三,这三天的上午是不处理朝政的,而是皇帝和太子,太孙一起听课。
讲官们往往是从四书五经中截取一段段的话进行讲古,除了讲故事,最主要的就是根据历史上的事件进行总结。
这种总结就是所谓的经验,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就知道应该怎么做。
有用吗?
不能说无用,但是绝不是文官们吹捧的那么有用。
因为历史在发展,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复杂的形成条件或者是偶然性。
根据历史总结经验可以,但是要根据历史上的问题来进行问题处理,那就是刻舟求剑。
朱瞻基之所以不被文臣们喜欢,主要原因就是他不喜欢经筵,而且在参加经筵的时候,经常把文臣们抵的无话可说。
讲经释义朱瞻基不行,但是讲歪道理,他的嘴巴还是很厉害的。
文臣们僵化的思维,不能对古人进行怀疑的限制。都能让朱瞻基挑出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让他们下不了台。
而朱高炽是最喜欢经筵的,朱棣一个月组织三次,他恨不得一个月组织三十次。
当然,他只是在他的詹士府举行,这也是他最受文臣推崇的地方。
但是现在朱瞻基监国,当然不可能天天举行经筵,听一帮文臣拿着过时的东西来限制现在人的思想。
要不是取消经筵弊大于利,他都恨不得取消经筵。
可取的地方在哪里?当然还是道理!
儒家最优秀的地方就在于学习,变通,吸纳。
他们能把其他百家的东西研究透彻,然后揉碎了,融入到儒家里面。
从汉代儒家兴盛开始,不管是杂家,道家,法家的东西,全部就被儒家给吸纳了。
他们一直限制人的思想,但是自己一直在变。
如今的儒家,其实已经不再是儒家,而是三教合一的儒家。他们把佛教,道教的东西也全部融入了进来。
所以,明朝以后,儒教的兴盛也就自然而然了,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有更强大的基础,形成了更稳定的基础。
姚广孝活着的时候,一直在跟儒家作对,主要原因就是儒家将佛经里面的东西都变成了儒家的,然后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对付佛教。
虽然姚广孝位高权重,但是因为儒家的这一套符合朝廷的利益,所以他还是失败了。
儒家学说作为教育基础是绝对合格的,但是,这是让人成熟的方法,而不是治政要术。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上学期间,必须要学习各种基础知识,但是等他工作了以后,会发现,大多数东西根本用不上。
你如果用书本上的知识来套用到工作上,社交上,你会发现自己会被碰的头破血流。
但是你能说书上教的错了吗?
不能!
课本上的知识是教会人学会思维和认知,增加经验和开阔眼界,全方位地增强人的基础,提升人的潜力。
而在社会中,工作中,需要适应的是现实,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是要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
这些书里面都不会教你,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不同的人。
但是在这个时代,儒家就是要把所有人变成一样,谁不服就削谁。
而且他们还不允许在工作中脱离书本上的知识和限制,这就显得太僵硬和不可取了。
把普通人限制在框架内,可以有效地减轻普通人的反抗之心,但是如果把皇帝也限制起来……
这也是大明持续了两百年的皇权与文官之争的根源。
朱高炽不知道大明最后会灭亡的那么惨,认识不到这种危害,所以他就必须远离政治。
朱瞻基限制他的自由,不是怕他给自己添麻烦,而是怕他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死不回头。
他其实根本没有把朱高炽放在眼里,皇帝需要一手捏着钱袋子,一手握着刀把子,他一样都没有,凭什么能成威胁?
午朝一般从早餐后到中午结束,偶尔会拖到午后,这个时候,皇帝一般会请大学士,内阁成员一同吃饭。
到了下午,除非有大型的天灾人祸或者是要案,基本上就不会处理朝政了。
像朱棣就喜欢在下午射箭,习武,跟妃子们一起娱乐一下,也经常出宫去到勋贵家里做客,跟老伙计吹吹牛。
在朱瞻基的印象里,明朝是最重视经筵的朝代,不过那是历史上的朱瞻基死了之后的事情。
当时文官掌权,皇帝幼小,自然任由文官摆布。
但是在这个时期之前,不管是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罢,一个月最多举行三场经筵。在朱棣时期,就是每月逢三开讲。
初三,十三,二十三,这三天的上午是不处理朝政的,而是皇帝和太子,太孙一起听课。
讲官们往往是从四书五经中截取一段段的话进行讲古,除了讲故事,最主要的就是根据历史上的事件进行总结。
这种总结就是所谓的经验,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就知道应该怎么做。
有用吗?
不能说无用,但是绝不是文官们吹捧的那么有用。
因为历史在发展,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复杂的形成条件或者是偶然性。
根据历史总结经验可以,但是要根据历史上的问题来进行问题处理,那就是刻舟求剑。
朱瞻基之所以不被文臣们喜欢,主要原因就是他不喜欢经筵,而且在参加经筵的时候,经常把文臣们抵的无话可说。
讲经释义朱瞻基不行,但是讲歪道理,他的嘴巴还是很厉害的。
文臣们僵化的思维,不能对古人进行怀疑的限制。都能让朱瞻基挑出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让他们下不了台。
而朱高炽是最喜欢经筵的,朱棣一个月组织三次,他恨不得一个月组织三十次。
当然,他只是在他的詹士府举行,这也是他最受文臣推崇的地方。
但是现在朱瞻基监国,当然不可能天天举行经筵,听一帮文臣拿着过时的东西来限制现在人的思想。
要不是取消经筵弊大于利,他都恨不得取消经筵。
可取的地方在哪里?当然还是道理!
儒家最优秀的地方就在于学习,变通,吸纳。
他们能把其他百家的东西研究透彻,然后揉碎了,融入到儒家里面。
从汉代儒家兴盛开始,不管是杂家,道家,法家的东西,全部就被儒家给吸纳了。
他们一直限制人的思想,但是自己一直在变。
如今的儒家,其实已经不再是儒家,而是三教合一的儒家。他们把佛教,道教的东西也全部融入了进来。
所以,明朝以后,儒教的兴盛也就自然而然了,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有更强大的基础,形成了更稳定的基础。
姚广孝活着的时候,一直在跟儒家作对,主要原因就是儒家将佛经里面的东西都变成了儒家的,然后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对付佛教。
虽然姚广孝位高权重,但是因为儒家的这一套符合朝廷的利益,所以他还是失败了。
儒家学说作为教育基础是绝对合格的,但是,这是让人成熟的方法,而不是治政要术。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上学期间,必须要学习各种基础知识,但是等他工作了以后,会发现,大多数东西根本用不上。
你如果用书本上的知识来套用到工作上,社交上,你会发现自己会被碰的头破血流。
但是你能说书上教的错了吗?
不能!
课本上的知识是教会人学会思维和认知,增加经验和开阔眼界,全方位地增强人的基础,提升人的潜力。
而在社会中,工作中,需要适应的是现实,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是要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
这些书里面都不会教你,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不同的人。
但是在这个时代,儒家就是要把所有人变成一样,谁不服就削谁。
而且他们还不允许在工作中脱离书本上的知识和限制,这就显得太僵硬和不可取了。
把普通人限制在框架内,可以有效地减轻普通人的反抗之心,但是如果把皇帝也限制起来……
这也是大明持续了两百年的皇权与文官之争的根源。
朱高炽不知道大明最后会灭亡的那么惨,认识不到这种危害,所以他就必须远离政治。
朱瞻基限制他的自由,不是怕他给自己添麻烦,而是怕他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死不回头。
他其实根本没有把朱高炽放在眼里,皇帝需要一手捏着钱袋子,一手握着刀把子,他一样都没有,凭什么能成威胁?
午朝一般从早餐后到中午结束,偶尔会拖到午后,这个时候,皇帝一般会请大学士,内阁成员一同吃饭。
到了下午,除非有大型的天灾人祸或者是要案,基本上就不会处理朝政了。
像朱棣就喜欢在下午射箭,习武,跟妃子们一起娱乐一下,也经常出宫去到勋贵家里做客,跟老伙计吹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