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817节
“马良媛出血过多,如今在昏迷之中。臣立刻回去准备补血之药,为马良媛调理。”
朱瞻基这才放下心来,问道:“她没事?”
“若马良媛明日能醒来,问题就不大,只是受创过重,以后怕是难以生产。”
朱瞻基叹了口气。“人没事就好。”
一帮宫女搬着染血的被褥出来,里面已经清理干净了。
朱瞻基这才进了屋子,几个宫女抱着一个脸上皱巴巴的小家伙跪了下来。“恭喜殿下。”
朱瞻基摆了摆手,看到床上的马良媛小脸煞白,昏睡在那里。
他收回了目光,看着这个小猫一样,一点也不好看的孩子,内心却柔软无比。
这就是新生,这就是希望。纵使历尽艰险,但是没有人会因为畏惧,就放弃传承的责任。
第六十一章 又吐血了
在应天府,大明朝廷的各个衙门,几乎都集中在皇宫之南到长安坊之间的那一片区域。
但是,有两个衙门不再其中,一个是刑部,一个是大理寺。
这两个衙门因为负责刑罚和审案,大理寺位于皇城西侧,靠近应天府城中心的区域。而刑部则位于内城朝阳门和朝阳门之间,位置更是偏僻。
这主要是刑部还有一座重要的附属建筑,那就是天牢。
这一个多月来,朝廷因为陛下御驾亲征,太孙监国而沸沸扬扬,刑部同样因为关押了大批山东官员和六大粮商的家眷,引发了众人关注。
除了朱元璋时代,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天牢里面会一次性关押数十名七品以上官员。因为关押的人太多,天牢甚至不够用,只能将六大粮商以及他们的家人关押到大理寺的监狱里面。
刑部天牢虽然名声响,但是条件相对较好,许多官员都能享受一人一间的待遇,而且还能享受放风的时间。
除了这些,只要家里有银子疏通,他们还能读书,写书,甚至于其他官员一起下棋喝茶。
许多大臣甚至是以天牢为家,写出来不少巨著。
当然,这只是官员们能享受的待遇,像那些江洋大盗,土匪,马贼,他们就只能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甚至是水牢里,等待生命的结束。
从正月山东案件爆发,二月这些官员被关进了大牢,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组织起来的三司会审,已经进行了超过十次审讯。
大部分官员都对他们犯下的过错供认不讳,但是仍然有不少官员坚持认为自己并没有错。
明朝的官员考核,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口和税收。
移民政策会让老百姓们背井离乡,低廉的粮价也会伤害到老百姓种粮食的积极性。
朝廷一边要求官员们提升政绩,一边却又鼓励百姓迁移,打压粮价,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相互矛盾关系。
在这种矛盾的背景下,一些官员们不服,也就能够理解了。
所以,即便是三司会审,大部分负责审讯的官员也会同情他们,因为这的确是一种悖论现象,不能全部怪这些官员们。
但是在皇权时代,是不会管你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听话,那就是最大的错误。
所以,现在矛盾不是这些官员做的对还是错,而是应该如何量罪。
错是肯定错了,但是到底是重判还是轻判,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才是最困难的。
大明不是不讲法律的地方,一切都要依法行事。只要不是叛逆,即便是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
因为不符合法律的命令会被大臣拒绝执行,皇帝总不能亲自拎着刀,去砍了犯人的人头吧!
皇上与大臣,是管理与被管理,但是有时相辅相成的关系。
当然,大臣们要执行皇上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是不敢挑战法律的底线和皇上的耐心的。
审判山东大案要合情合理,更要合法,任何要替犯人脱罪的行为,都被视为同谋。
大臣们难免又唇亡齿寒的感觉,倾向于轻判,但是轻判也必须要找到轻判的理由,不是谁说轻就能轻的。
拖了一个多月,所有的案情环节也都在三司会审的过程中,被调查的一清二楚。
没有一个官员被判死刑,有二十余位降职调任,戴罪立功。有十余个被去官除职,发配三千里。
还有十余个不轻不重的,只是丢官,连发配都不用,甚至依旧保留文勋级别。
像这样的情况,今后只要风头过去,就还有可能重新起任。
但是,对六大粮商,官员们就没有这么客气了。
关于他们的处置,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朱瞻基定调,那就是抄没家产,发配境外。
因为这是一开始朱瞻基就已经表现出态度的,所以这些官员们一切审判,都是根据这个基调在来。
他们不是要找出这些商人犯的过错有多大,而是要让审判的过程,符合朱瞻基当初的话。
这也是所有官员们,给这位监国太孙的面子。
朱瞻基这才放下心来,问道:“她没事?”
“若马良媛明日能醒来,问题就不大,只是受创过重,以后怕是难以生产。”
朱瞻基叹了口气。“人没事就好。”
一帮宫女搬着染血的被褥出来,里面已经清理干净了。
朱瞻基这才进了屋子,几个宫女抱着一个脸上皱巴巴的小家伙跪了下来。“恭喜殿下。”
朱瞻基摆了摆手,看到床上的马良媛小脸煞白,昏睡在那里。
他收回了目光,看着这个小猫一样,一点也不好看的孩子,内心却柔软无比。
这就是新生,这就是希望。纵使历尽艰险,但是没有人会因为畏惧,就放弃传承的责任。
第六十一章 又吐血了
在应天府,大明朝廷的各个衙门,几乎都集中在皇宫之南到长安坊之间的那一片区域。
但是,有两个衙门不再其中,一个是刑部,一个是大理寺。
这两个衙门因为负责刑罚和审案,大理寺位于皇城西侧,靠近应天府城中心的区域。而刑部则位于内城朝阳门和朝阳门之间,位置更是偏僻。
这主要是刑部还有一座重要的附属建筑,那就是天牢。
这一个多月来,朝廷因为陛下御驾亲征,太孙监国而沸沸扬扬,刑部同样因为关押了大批山东官员和六大粮商的家眷,引发了众人关注。
除了朱元璋时代,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天牢里面会一次性关押数十名七品以上官员。因为关押的人太多,天牢甚至不够用,只能将六大粮商以及他们的家人关押到大理寺的监狱里面。
刑部天牢虽然名声响,但是条件相对较好,许多官员都能享受一人一间的待遇,而且还能享受放风的时间。
除了这些,只要家里有银子疏通,他们还能读书,写书,甚至于其他官员一起下棋喝茶。
许多大臣甚至是以天牢为家,写出来不少巨著。
当然,这只是官员们能享受的待遇,像那些江洋大盗,土匪,马贼,他们就只能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甚至是水牢里,等待生命的结束。
从正月山东案件爆发,二月这些官员被关进了大牢,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组织起来的三司会审,已经进行了超过十次审讯。
大部分官员都对他们犯下的过错供认不讳,但是仍然有不少官员坚持认为自己并没有错。
明朝的官员考核,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口和税收。
移民政策会让老百姓们背井离乡,低廉的粮价也会伤害到老百姓种粮食的积极性。
朝廷一边要求官员们提升政绩,一边却又鼓励百姓迁移,打压粮价,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相互矛盾关系。
在这种矛盾的背景下,一些官员们不服,也就能够理解了。
所以,即便是三司会审,大部分负责审讯的官员也会同情他们,因为这的确是一种悖论现象,不能全部怪这些官员们。
但是在皇权时代,是不会管你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听话,那就是最大的错误。
所以,现在矛盾不是这些官员做的对还是错,而是应该如何量罪。
错是肯定错了,但是到底是重判还是轻判,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才是最困难的。
大明不是不讲法律的地方,一切都要依法行事。只要不是叛逆,即便是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
因为不符合法律的命令会被大臣拒绝执行,皇帝总不能亲自拎着刀,去砍了犯人的人头吧!
皇上与大臣,是管理与被管理,但是有时相辅相成的关系。
当然,大臣们要执行皇上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是不敢挑战法律的底线和皇上的耐心的。
审判山东大案要合情合理,更要合法,任何要替犯人脱罪的行为,都被视为同谋。
大臣们难免又唇亡齿寒的感觉,倾向于轻判,但是轻判也必须要找到轻判的理由,不是谁说轻就能轻的。
拖了一个多月,所有的案情环节也都在三司会审的过程中,被调查的一清二楚。
没有一个官员被判死刑,有二十余位降职调任,戴罪立功。有十余个被去官除职,发配三千里。
还有十余个不轻不重的,只是丢官,连发配都不用,甚至依旧保留文勋级别。
像这样的情况,今后只要风头过去,就还有可能重新起任。
但是,对六大粮商,官员们就没有这么客气了。
关于他们的处置,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朱瞻基定调,那就是抄没家产,发配境外。
因为这是一开始朱瞻基就已经表现出态度的,所以这些官员们一切审判,都是根据这个基调在来。
他们不是要找出这些商人犯的过错有多大,而是要让审判的过程,符合朱瞻基当初的话。
这也是所有官员们,给这位监国太孙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