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826节
他以前不是没有坐过船,从来没有出现过晕船的现象。
不过那是在运河里,江里面。出了松江的入海口,进了大海,这跟江里面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虽然他乘坐的巨舟已经比那些战舰稳的多,可是这船整日晃晃悠悠,人都好像飘在空中,脚不落地。
然后他就吐了个天昏地暗,不仅是他,跟他一起出海的内侍们,一些大将们,无不吐的天昏地暗。
他年纪大了,吐了两日,人就变得萎靡不振,不过这没有让他畏惧,反而更激起了他的好胜之心。
船到宁波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些习惯了下来。他原本还准备在宁波耽搁几日,但是今年的春季变的很短,气温上升很快,如今北风已经小了下来。
他不想耽搁行程,加上又跟晕船在作对,所以他决定了不在宁波耽搁,趁着北风未停,直接前往吕宋。
在宁波,他连船都没有下,只是召见了宁波的一众官员上船,交待了一番,便下令南下。
四月初一,在应天府举行大朝会的时候,他的船队浩浩荡荡地驶向了南洋。
(今日母亲生日,先更新四千字,若是没醉,尽量更新一点,要是醉了,明日更新八千以上。谢谢大家的正版支持!)
第六十四章 朝议
应天府。奉天殿。
朱瞻基高坐在第三层的宝座上,在他的左右身前,分别是内侍,鸿胪寺,锦衣卫的官员,他们站的位置比龙椅的汉白玉石台矮了半米多,不会挡住朱瞻基俯瞰全场的视线。
内侍是皇帝的助手,发音器,鸿胪寺安排朝会程序,锦衣卫负责维持秩序。
在他的左右两边,靠后的位置站着内阁和翰林院的学士们他们的位置更低一些,几乎与第二层持平。
每一件拿出来讨论的事件,都会经过他们的整理,给朱瞻基提供详实的解决方案。让皇帝不至于因为不懂轻重,做出错误的决定。
在他的身前下面,二层平台上两个位置都在空着。那里原本是属于朱瞻基和朱高炽的位置,但是现在朱瞻基监国,朱高炽疗养,没有人坐在那里。
第三层才是大臣们站立的地方,左边以蹇义为首,右边以张辅为首,文武大臣泾渭分明。
而三品以上官员站立的位置,实际上比其他大臣站立的位置还要高了差不多两层台阶。让整个大殿内显得层次众多,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议事大殿。
在大明与海外贸易加强了许多的时候,从南亚运回来的地毯风靡全国。
朱瞻基早些年也弄出了木地板,如今大殿内也铺上了木地板和地毯。
根据地毯的颜色,每个大臣就能知道自己站立的位置。
大殿的中央,是宽度将近五米的红色地毯区,这里是分界线,也是大臣出来奏报,或者辩论的位置。
这个时候,吏部尚书蹇义侧着身体背对朱瞻基,斜站在二层平台的台阶上,面对众官。
官员是不能直接背对皇帝或者朱瞻基这个监国的,纵然要主持廷议,也只能斜着身体面对百官。
在他面前的中央红地毯区,户部尚书夏元吉汇报完了固原地震的情况,现在正在与其他各部堂官进行事件的阐述。
固原地震,这属于是天灾,面对这种事件,朝廷官员不会有太多立场,也不会进行激烈的辩论,一切以救援为主。
除了在特使的委派上礼部尚书吕震与夏元吉有一些分歧,吕震想要让礼部侍郎袁复担任特使,却遭到了夏元吉的强烈反对。
夏元吉推荐的是襄阳知府俞士吉担任特使,因为襄阳距离固原更近,同时资源丰富,朝廷就近可以调集粮草支援固原。
永乐三年,浙西发生严重饥荒,朱棣命夏原吉率领俞士吉、袁复和左通政赵居任前往赈济。
他们发放了三十万石粮食,并供给饥民耕牛和种子。
在这场赈济过程中,夏元吉对俞士吉和袁复的能力都相当了解,认为俞士吉比袁复更适合担任赈济特使。
虽然俞士吉现在是襄阳知府,作为一地主官离开地方有些不妥。但是这也代表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夏元吉想要提醒朱瞻基,这个俞士吉是有能力之人,应该得到更大重用。
台下在激烈辩论,朱瞻基回头问了一下右下方的杨荣。“这俞士吉与袁复,爱卿认为谁更合适?”
杨荣低声说道:“俞用贞伟度洪量,袁仲仁多谋善断,都不同反响。”
杨荣此人的人品还是很刚正的,这两人能得他如此称赞,让朱瞻基有了一些兴趣。
他向着不远处的孙林勾了勾手指,吩咐让他将两人为官经历的资料找出来。
孙林很快就让人找出了两人的档案,呈交了上来。
袁复此人为官一直比较顺利,一直是职官,稳步上升。
相比之下,俞士吉的经历就要丰富的多了,还曾因家人犯事被牵连,贬为事官,后来更是被打发出京,担任襄阳知府。
见朱瞻基很快就看完了资料,王彦这才提醒道:“殿下,这俞用贞和袁仲仁二人同为一科进士,关系莫逆,还是儿女亲家。”
朱瞻基越发觉得有趣了,笑问:“既然如此,这吕震和夏元吉却各自推荐一人,显然是为了拉拢他们,说明两人能力都很不错。”
王彦点头说道:“两人都曾多次赈济,熟悉赈济进程,都为可信之人。”
高台之下,双方的争辩已经告一段落,在蹇义表达了对俞士吉的支持之后,就进入了投票环节。
这个时候,早有准备的夏元吉显然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他推荐的俞士吉获得了更多的票数。
不过那是在运河里,江里面。出了松江的入海口,进了大海,这跟江里面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虽然他乘坐的巨舟已经比那些战舰稳的多,可是这船整日晃晃悠悠,人都好像飘在空中,脚不落地。
然后他就吐了个天昏地暗,不仅是他,跟他一起出海的内侍们,一些大将们,无不吐的天昏地暗。
他年纪大了,吐了两日,人就变得萎靡不振,不过这没有让他畏惧,反而更激起了他的好胜之心。
船到宁波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些习惯了下来。他原本还准备在宁波耽搁几日,但是今年的春季变的很短,气温上升很快,如今北风已经小了下来。
他不想耽搁行程,加上又跟晕船在作对,所以他决定了不在宁波耽搁,趁着北风未停,直接前往吕宋。
在宁波,他连船都没有下,只是召见了宁波的一众官员上船,交待了一番,便下令南下。
四月初一,在应天府举行大朝会的时候,他的船队浩浩荡荡地驶向了南洋。
(今日母亲生日,先更新四千字,若是没醉,尽量更新一点,要是醉了,明日更新八千以上。谢谢大家的正版支持!)
第六十四章 朝议
应天府。奉天殿。
朱瞻基高坐在第三层的宝座上,在他的左右身前,分别是内侍,鸿胪寺,锦衣卫的官员,他们站的位置比龙椅的汉白玉石台矮了半米多,不会挡住朱瞻基俯瞰全场的视线。
内侍是皇帝的助手,发音器,鸿胪寺安排朝会程序,锦衣卫负责维持秩序。
在他的左右两边,靠后的位置站着内阁和翰林院的学士们他们的位置更低一些,几乎与第二层持平。
每一件拿出来讨论的事件,都会经过他们的整理,给朱瞻基提供详实的解决方案。让皇帝不至于因为不懂轻重,做出错误的决定。
在他的身前下面,二层平台上两个位置都在空着。那里原本是属于朱瞻基和朱高炽的位置,但是现在朱瞻基监国,朱高炽疗养,没有人坐在那里。
第三层才是大臣们站立的地方,左边以蹇义为首,右边以张辅为首,文武大臣泾渭分明。
而三品以上官员站立的位置,实际上比其他大臣站立的位置还要高了差不多两层台阶。让整个大殿内显得层次众多,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议事大殿。
在大明与海外贸易加强了许多的时候,从南亚运回来的地毯风靡全国。
朱瞻基早些年也弄出了木地板,如今大殿内也铺上了木地板和地毯。
根据地毯的颜色,每个大臣就能知道自己站立的位置。
大殿的中央,是宽度将近五米的红色地毯区,这里是分界线,也是大臣出来奏报,或者辩论的位置。
这个时候,吏部尚书蹇义侧着身体背对朱瞻基,斜站在二层平台的台阶上,面对众官。
官员是不能直接背对皇帝或者朱瞻基这个监国的,纵然要主持廷议,也只能斜着身体面对百官。
在他面前的中央红地毯区,户部尚书夏元吉汇报完了固原地震的情况,现在正在与其他各部堂官进行事件的阐述。
固原地震,这属于是天灾,面对这种事件,朝廷官员不会有太多立场,也不会进行激烈的辩论,一切以救援为主。
除了在特使的委派上礼部尚书吕震与夏元吉有一些分歧,吕震想要让礼部侍郎袁复担任特使,却遭到了夏元吉的强烈反对。
夏元吉推荐的是襄阳知府俞士吉担任特使,因为襄阳距离固原更近,同时资源丰富,朝廷就近可以调集粮草支援固原。
永乐三年,浙西发生严重饥荒,朱棣命夏原吉率领俞士吉、袁复和左通政赵居任前往赈济。
他们发放了三十万石粮食,并供给饥民耕牛和种子。
在这场赈济过程中,夏元吉对俞士吉和袁复的能力都相当了解,认为俞士吉比袁复更适合担任赈济特使。
虽然俞士吉现在是襄阳知府,作为一地主官离开地方有些不妥。但是这也代表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夏元吉想要提醒朱瞻基,这个俞士吉是有能力之人,应该得到更大重用。
台下在激烈辩论,朱瞻基回头问了一下右下方的杨荣。“这俞士吉与袁复,爱卿认为谁更合适?”
杨荣低声说道:“俞用贞伟度洪量,袁仲仁多谋善断,都不同反响。”
杨荣此人的人品还是很刚正的,这两人能得他如此称赞,让朱瞻基有了一些兴趣。
他向着不远处的孙林勾了勾手指,吩咐让他将两人为官经历的资料找出来。
孙林很快就让人找出了两人的档案,呈交了上来。
袁复此人为官一直比较顺利,一直是职官,稳步上升。
相比之下,俞士吉的经历就要丰富的多了,还曾因家人犯事被牵连,贬为事官,后来更是被打发出京,担任襄阳知府。
见朱瞻基很快就看完了资料,王彦这才提醒道:“殿下,这俞用贞和袁仲仁二人同为一科进士,关系莫逆,还是儿女亲家。”
朱瞻基越发觉得有趣了,笑问:“既然如此,这吕震和夏元吉却各自推荐一人,显然是为了拉拢他们,说明两人能力都很不错。”
王彦点头说道:“两人都曾多次赈济,熟悉赈济进程,都为可信之人。”
高台之下,双方的争辩已经告一段落,在蹇义表达了对俞士吉的支持之后,就进入了投票环节。
这个时候,早有准备的夏元吉显然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他推荐的俞士吉获得了更多的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