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979节
朱元璋和朱棣的态度就是,我可以帮你,但是不会满足你的要求,也就是不给你吃饱的政策。
朱瞻基现在还没有腾出手来针对他们,所以萧规曹随,跟着原本的政策走。
对于侗王提出来的要求,满足了两成,就再也不肯松口。
侗王他本来就是狮子大开口,然后等着大明讨价还价。两成虽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但是朱瞻基坚持不肯再多给,他也只能接受。
这样带着政治性的扯皮,朱瞻基其实是最不喜欢的。但是没办法,坐在这个位置上,一些事不是想推就能推的。
接到刘万的通报,杨章德去而复返,让他心里紧了一下。
不过他很快就又想通了,如果真是大事,急事,刚才他就会跟鸿胪寺的人员说。
快过年了,他也想安安稳稳过个年。
杨章德进了大殿,目不斜视,径直走到了朱瞻基的身边,抱拳行礼,又躬身来到朱瞻基的身边低声说道:“殿下,极西的消息传回来了,林三夫妇他们已经站稳了脚跟。”
说着,他将那本情报拿了出来,递到刘万的手上。在没有检查毒素之前,几乎任何东西都不能直接入朱瞻基的手。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明日午后我去曹国公府,你让他们做好准备吧。”
杨章德一喜,又行礼道:“微臣这就去通知曹国公府。”
情报被检查了之后,递到了朱瞻基的手里。朱瞻基任由解缙,蹇义他们跟侗王扯皮,翻开了情报。
这份情报没有太多夸张的描述,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详细记录了他们这一路上万里的行程。
每一天走了多少里,遇到多少行程困难,遇见多少部落,又有哪些部落友善,哪些部落仇视。
抵达唐林城的预定地址之后,他们找到了金矿,又在那里开始伐木建房,五千多人的队伍,这半年的时间,就损失了超过三百人。
不过苦尽甘来,用三百多人的牺牲,换来了四千多人的安顿。
返回的队伍是十月中旬开始的行程,去的时候有马车,耗费四个月的时间。但是他们回来,全部骑马,又熟悉了道路,只用了不到两个月就抵达了北明山。
极寒的天气夺去了几十条生命,这是唯一的损失。
朱瞻基叹了口气,如今的情报人员还是不太了解怎么做一个真正的情报人员。因为一些人的素质不高,文化不高,他们把握不住情报的重点。
这份情报虽然详细,但是却需要分析人员重新分析这里面的重点,额外增加了工作量。
而且,情报最重要的外交和军事,他们的记录也太少了。
在朱瞻基的印象里,现在俄罗斯还要几百年才会有,现在只有一个莫斯科公国,还在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
但是除了莫斯科公国,唐林城周边有什么大型部落,军事实力有多大,对大明的态度如何,他们却没有记下来。
听着蹇义跟侗王的争论,朱瞻基想的却是,大明应该建立一些专业学校才对,即使建立专业学校还有一些麻烦,也应该找人进行一些职业培训。
如今的官员,大部分还算不上称职的官员啊。
第一一二章 顺利
“十月二十。晴。这一天我们终于抵达了殿下交待过的河流与海岸夹角处的石炭矿,但是因为山体的掩盖,所有人都不能确定是不是这里。所有人也在疑惑,那个麦哲伦是如何发现这里有石炭矿的。
用了一天的时间,经过反复测量,又测试了岸边的水深,我们终于寻找到了一处合适的登陆地点。
这里的土著跟我们大明人长的就有些差异了,他们不像北方的土著,简直跟我们大明人没有两样,说话也不一样。
从北方带上的几十个土著,他们的语言也不相同,充当不了通事,没办法,我们还是继续用最原始的办法,一点一点跟他们接触。
他们这些人以打渔和养殖为生,羊驼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衣服。他们会制陶,却只能烧制最粗陋的陶器,他们会晒盐,却只有味苦的粗盐。他们不会织布,只有一种用树皮和麻皮用手编成的麻布,粗糙难忍。
面对大明的细布,哪怕是那种细麻布,他们都视若珍宝,非常愿意跟我们交易。
內监的那些宦官已经学会了当一个奸商,他们将运来的所有商品都几乎上涨了百倍,但是这些土著依旧爱不释手。
他们的日子过的很苦,但是却不缺少黄金,就连孩子的脖子上,也挂着黄金制成的项圈。
一匹细布,他们都愿意用同等重量的黄金来换,而我们那平时吃饭用的陶瓷碗,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宝贝。
可惜他不知道茶叶的作用,所以对茶叶并无偏爱,至于那最昂贵的丝绸,因为不能防寒,他们却不太喜欢。
当我们拿出了坚固的铁器,这让这些土著变的疯狂起来,他们没有铁器,连做饭都是用火烧石头来烤肉,然后用陶罐来煮汤。
但是铁器我们是不出售的,只要他们用帮我们干活来换取。
他们没有太多迟疑,就愿意替我们干活,当他们用铁镐刨开了山石,露出了下面的泥炭,他们一个个都跪了下来,向我们磕头。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直到把我们的船上都装满了泥炭,那些通事与他们能够简单交流的时候才知道,他们将我们当做了神。”
“十月二十八。大风。只用了八天的时间,我们就航行了两千多公里。在我们的左侧,有一大片望不到边际的雪山。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雪山,整个舰队除了几个曾经去过西域的通事,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雪山。
为了这稀奇的景色,我们在此停留了两日,然后一上岸,就看到了那让人震撼的冰川。
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景色,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来冰川并不是白色,而是泛着一种蓝宝石一样的浅蓝色,在太阳的照射下,迷人之极。
朱瞻基现在还没有腾出手来针对他们,所以萧规曹随,跟着原本的政策走。
对于侗王提出来的要求,满足了两成,就再也不肯松口。
侗王他本来就是狮子大开口,然后等着大明讨价还价。两成虽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但是朱瞻基坚持不肯再多给,他也只能接受。
这样带着政治性的扯皮,朱瞻基其实是最不喜欢的。但是没办法,坐在这个位置上,一些事不是想推就能推的。
接到刘万的通报,杨章德去而复返,让他心里紧了一下。
不过他很快就又想通了,如果真是大事,急事,刚才他就会跟鸿胪寺的人员说。
快过年了,他也想安安稳稳过个年。
杨章德进了大殿,目不斜视,径直走到了朱瞻基的身边,抱拳行礼,又躬身来到朱瞻基的身边低声说道:“殿下,极西的消息传回来了,林三夫妇他们已经站稳了脚跟。”
说着,他将那本情报拿了出来,递到刘万的手上。在没有检查毒素之前,几乎任何东西都不能直接入朱瞻基的手。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明日午后我去曹国公府,你让他们做好准备吧。”
杨章德一喜,又行礼道:“微臣这就去通知曹国公府。”
情报被检查了之后,递到了朱瞻基的手里。朱瞻基任由解缙,蹇义他们跟侗王扯皮,翻开了情报。
这份情报没有太多夸张的描述,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详细记录了他们这一路上万里的行程。
每一天走了多少里,遇到多少行程困难,遇见多少部落,又有哪些部落友善,哪些部落仇视。
抵达唐林城的预定地址之后,他们找到了金矿,又在那里开始伐木建房,五千多人的队伍,这半年的时间,就损失了超过三百人。
不过苦尽甘来,用三百多人的牺牲,换来了四千多人的安顿。
返回的队伍是十月中旬开始的行程,去的时候有马车,耗费四个月的时间。但是他们回来,全部骑马,又熟悉了道路,只用了不到两个月就抵达了北明山。
极寒的天气夺去了几十条生命,这是唯一的损失。
朱瞻基叹了口气,如今的情报人员还是不太了解怎么做一个真正的情报人员。因为一些人的素质不高,文化不高,他们把握不住情报的重点。
这份情报虽然详细,但是却需要分析人员重新分析这里面的重点,额外增加了工作量。
而且,情报最重要的外交和军事,他们的记录也太少了。
在朱瞻基的印象里,现在俄罗斯还要几百年才会有,现在只有一个莫斯科公国,还在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
但是除了莫斯科公国,唐林城周边有什么大型部落,军事实力有多大,对大明的态度如何,他们却没有记下来。
听着蹇义跟侗王的争论,朱瞻基想的却是,大明应该建立一些专业学校才对,即使建立专业学校还有一些麻烦,也应该找人进行一些职业培训。
如今的官员,大部分还算不上称职的官员啊。
第一一二章 顺利
“十月二十。晴。这一天我们终于抵达了殿下交待过的河流与海岸夹角处的石炭矿,但是因为山体的掩盖,所有人都不能确定是不是这里。所有人也在疑惑,那个麦哲伦是如何发现这里有石炭矿的。
用了一天的时间,经过反复测量,又测试了岸边的水深,我们终于寻找到了一处合适的登陆地点。
这里的土著跟我们大明人长的就有些差异了,他们不像北方的土著,简直跟我们大明人没有两样,说话也不一样。
从北方带上的几十个土著,他们的语言也不相同,充当不了通事,没办法,我们还是继续用最原始的办法,一点一点跟他们接触。
他们这些人以打渔和养殖为生,羊驼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衣服。他们会制陶,却只能烧制最粗陋的陶器,他们会晒盐,却只有味苦的粗盐。他们不会织布,只有一种用树皮和麻皮用手编成的麻布,粗糙难忍。
面对大明的细布,哪怕是那种细麻布,他们都视若珍宝,非常愿意跟我们交易。
內监的那些宦官已经学会了当一个奸商,他们将运来的所有商品都几乎上涨了百倍,但是这些土著依旧爱不释手。
他们的日子过的很苦,但是却不缺少黄金,就连孩子的脖子上,也挂着黄金制成的项圈。
一匹细布,他们都愿意用同等重量的黄金来换,而我们那平时吃饭用的陶瓷碗,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宝贝。
可惜他不知道茶叶的作用,所以对茶叶并无偏爱,至于那最昂贵的丝绸,因为不能防寒,他们却不太喜欢。
当我们拿出了坚固的铁器,这让这些土著变的疯狂起来,他们没有铁器,连做饭都是用火烧石头来烤肉,然后用陶罐来煮汤。
但是铁器我们是不出售的,只要他们用帮我们干活来换取。
他们没有太多迟疑,就愿意替我们干活,当他们用铁镐刨开了山石,露出了下面的泥炭,他们一个个都跪了下来,向我们磕头。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直到把我们的船上都装满了泥炭,那些通事与他们能够简单交流的时候才知道,他们将我们当做了神。”
“十月二十八。大风。只用了八天的时间,我们就航行了两千多公里。在我们的左侧,有一大片望不到边际的雪山。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雪山,整个舰队除了几个曾经去过西域的通事,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雪山。
为了这稀奇的景色,我们在此停留了两日,然后一上岸,就看到了那让人震撼的冰川。
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景色,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来冰川并不是白色,而是泛着一种蓝宝石一样的浅蓝色,在太阳的照射下,迷人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