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第1711节
韩擒虎所部兵马,直取徐州彭城南侧屏障下邳,距离下邳还有数日路程时,恰逢连日大雨,下邳守军以为韩擒虎会因为道路泥泞而延缓行程,于是有些松懈。
结果韩擒虎亲率骑兵先行赶路,昼夜兼程冒雨抵达下邳城外,趁着夜间大雨、守军麻痹大意的良机,派精锐攀墙入城打开城门,随后一战而下。
下邳易主,彭城震动,守将试图以坚城和来袭的杨素所部兵马对耗,拖延时间以待援兵。
尉迟佑耆那一场大败,导致尉迟氏的野战兵力伤亡殆尽,徐州本来就已经没多少兵马可以用于野战,为了抵抗来袭的宇文氏军队,彭城守将采取了“聚兵守彭城”的对策。
他们将周边驻军都调入彭城,还征发各地青壮入城协助防守,全军要变成一只乌龟,缩在壳里不出。
对方这一安排,看上去没什么问题,但却被杨素抓住破绽:守城的许多士兵、青壮,本来是彭城周边郡县的当地人,本人随着队伍入彭城,家人都还在家乡,来不及入城。
所以对策很简单,杨素放着彭城不攻,分兵进攻周边郡县,抓获大量彭城守城士兵、青壮的亲属,押到彭城城外,让守军自己做选择。
守军士兵、青壮就这么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人被敌人押到城外,脖子上横着利刃。
他们的父母、妻儿、兄弟就在城下,如果不开城门,敌军就会杀人,看着此情此景,军心瞬间大乱。
彭城守将原本打算派兵弹压,但见着群情激奋,而外援近期肯定不会有,知道大势已去,只能开门投降,于是杨素所部兵马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淮北重镇彭城。
虽然徐州总管府治下还有几个州郡尚在尉迟氏控制之下,但既然宇文氏一方拿下彭城,其他州郡迟早也能拿下。
至此,东南道行军已经接近收复淮北州郡,而尉迟氏在河南的野战主力,就只剩下尉迟顺手里的大军,亳州总管府、青州总管府自保都来不及,无法联手对抗淮北的宇文温大军。
可以说,亳州总管府和青州总管府,此时在宇文温的面前,算是“玉体横陈”的两个美人,身上几乎没有什么衣物,反抗的力气好像也不大了。
接下来的仗该怎么打,宇文温不敢擅自欧珠,他必须派人去长安向朝廷请示才行,不过宇文温不会闲着,因为接下来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
就在宇文温看着捷报喜形于色的时候,有陈国来人入城,向他通传一个消息:陈国使节奉天子之命出使涡阳,如今使团已抵达钟离,不日就要到涡阳。
率先向宇文温通报这一消息的陈国来人,对于使节的来意也不隐瞒:使节是要当面质问宇文温,质问他为何编造所谓“罪证”,恶意挑起两国争端!
第一百四十三章 质问(再续)
涡阳,连日大雨终于停歇,但满天乌云密布,预兆着下一轮大雨随时都会到来,而陈国的使节则已经抵达涡阳,他们此行是要和周军主帅、西阳王宇文温好好讲一下“道理”,另一场风雨即将来临。
先前,收复涡阳的宇文温,在城中原尉迟佑耆下榻处搜到一封信,这封信是尉迟佑耆和陈国大臣孔范勾结的铁证,宇文温以此写信质问陈国君臣为何背盟。
对于陈国君臣来说,这件事只有三个可能:
其一,孔范确实和尉迟佑耆有勾结,但孔范完全没有这样做的动机,毕竟当初尉迟佑耆大军兵临建康城下时,孔范没有私下与对方勾结,怎么现在陈国局势明显好转时反倒要勾结了?
所以陈国君臣一番讨论之后不认为孔范有问题。
第二种可能,这封信是尉迟佑耆使出的反间计,故意让宇文温看到,促使宇文氏和陈国决裂,但这个可能性很低,因为尉迟佑耆如何知道自己肯定会打败仗、宇文温入涡阳,正好让对方看见那封信?
第三种可能,就是宇文温故意伪造信件,要以此讹诈陈国。
当然,如果尉迟佑耆真的和孔范有勾结,那么尉迟佑耆领兵打仗,将信件留在涡阳城里也说得通,但对于陈国君臣来说,他们倾向于第三种可能,那就是宇文温猖狂至极,试图编造书信以此讹诈陈国。
但这种推测绝不可能堂而皇之说出来,虽然事前已经放出消息,要问问西阳王为何伪造书信,但当陈国使节来到涡阳,却改变了策略。
他们在同宇文温会面之际,提出要求看一看那封所谓的“密信”。
密信到手,使团成员仔细看了一遍,确实如宇文温所说,是尉迟佑耆写给孔范、约定南北夹击周军(宇文氏军队)的密信。
但孤例不证,不能凭着一封信就断言孔范真的和尉迟佑耆有过书信来往,陈国使节一口咬定这是尉迟佑耆设下的反间计,而宇文温随即拿出了另一个证据:一些未被烧毁的纸张残片。
这些纸张看上去是一封信未烧完的残骸,从残留的纸片之中,可以看到只言片语,大概能梳理出一些眉目:这封信是孔范写给尉迟佑耆的。
孔范在信中提议共击宇文氏,残留的纸张中有“江州”、“淮水为界”字样,看上去就像是孔范要和尉迟佑耆约定,陈国取江州,和尉迟氏以淮水为界,握手言和。
对于这所谓的证据,陈国使节随即提出了质疑:尉迟佑耆若真收到孔范的这封信,怎么会没烧干净?
尉迟佑耆,是当今周国奸相尉迟惇的亲弟弟,若此人真的和孔范勾结,应该就是策划南北夹击宇文氏,而不是尉迟佑耆要叛逃江南。
尉迟佑耆若真的和孔范私下里书信来往,即便行径曝露也不会怕尉迟惇知道,因为这是对付宇文氏的阴招,尉迟惇肯定不会反对。
尉迟佑耆烧毁信件以防事情泄露,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他何以惊慌失措到没有把孔范的信完全烧毁,反倒留下些残片?
即便第一次烧没有烧干净,残片怎么会就这么遗留下来呢?
面对陈国使节的质疑,宇文温的回答是“佛祖保佑,让阴谋大白于天下”,如此不讲理反倒讲“佛祖保佑”的行为,陈国使节有些无奈,但他们随后拿出了有力的证据。
孔范作为陈国大臣,每年都会写很多奏章,这些奏章和其他大臣的奏章都存在宫中,此次使节们带来了不同时期孔范的奏章,以此为孔范笔迹的证据,要和宇文温一起验真伪。
他们从建康启程之前,并不知道宇文温手中会有所谓“孔范来信残片”,但觉得既然孔范没有写过所谓密信,那么伪造信件者未必能模仿孔范的字迹,所以要以此辩伪。
结果带来的奏章刚好派上用场。
这些奏章经过精心挑选,那些有涉及军国大事内容的奏章当然不会拿来,而这些不同时期的奏章里,孔范的笔迹都跃然纸上,十几年下来丝毫不变。
宇文温和佐官们仔细看着这些纸质有些发黄、发脆的奏章,又对了几遍那些残片,最后不得不承认那些残片上的字迹并不是孔范的字迹。
当然,孔范也可能是让人代笔写信,但事关机密,正常而言孔范不可能让别人代笔,让别人知道这种事情。
面对陈国使节的据理力争,宇文温沉默片刻后,不得不承认他中了尉迟佑耆的反间计,以至于对陈国产生误会,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对此,宇文温表示非常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