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第2410节
电报线断了就断了,反正还有快船跑腿,南北两岸一样能够通传消息,所以没什么大不了的。
沿海冰封期似乎会延长,这一情况己方又不是没考虑到,该做的准备,早就准备好了,所以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莱州黄城集结的大军,自然会按照方案渡海北上,如今是春天,海上风暴较少出现,故而船队渡海的风险不大。
就算真的遇到风暴,导致伤亡惨重,那又如何?
又不是没有备选的应急方案!
王頍想到这里,不安的情绪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精心策划的辽东之役有信心,这么多年的准备,已经尽可能考虑到各种变数,所以区区开局不顺,没什么大不了的。
高句丽,这几年被官军折腾得疲惫不堪,其辽东城池大多被摧毁过,虽然事后重建,却不可能比一开始更坚固。
受高句丽征调的靺鞨各部附庸,也因为连年吃败仗加上爆发过大瘟疫而元气大伤,敌我的实力差距愈发明显,现在决战,正当其时。
燕王宇文维翰作为行军元帅,实际上不需要操劳什么,具体军务,天子已令王頍全权负责,所以,他没理由为一点小事而患得患失。
现在,燕王还在西面的幽州燕津,官军主力还集结在燕津、黄城,尚未渡海而来,但战争,可以开始了。
。。。。。。
翌日上午,天空依旧乌云密布,呼啸的北风中,夹杂着细微雪花,身着戎服的王頍,站在旅顺北侧城头,看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出城,沿着官道向北而去。
这些士兵,身着寒衣,却未着甲,甲仗及行囊都装在马车上,所以士兵们是轻装上路,按照以往的表现,他们能够在十日走完六百里的路程,要在期限到来以前,抵达目的地。
而那时,集结在燕津和黄城的大军,依旧未过海。
如此安排,不是调度失当,而是按计划行事,为了尽可能争取更长的作战时间,战争必须在一月就打响,而提前驻扎在辽东半岛以及辽口、锦州的军队,就成了大军的先锋。
天子下令讨伐高句丽,起大军三十万。这三十万兵马之中,就包含在辽东半岛以及辽口、锦州过冬的军队,此外,北洋贸易公司的“髡军”不算在内,却一样要出征。
所以,按照计划,大军东征分三个批次出击,第一批次的进攻,军队构成是在辽东(辽西)过冬的军队,不算“髡军”,兵力五万,在初春就要发动进攻。
第二批次,是渡海而来的军队,兵力十五万,在春末夏初投入战场。
第三批次,是后续抵达燕津、黄城的军队,兵力十万,在夏末时作为战略预备队投入作战。
这是王頍根据实际情况拟定的作战方案,可以在现有海运能力下,以最高的效率将作战力量投入战场。
虽然将军队逐次投入作战的做法,会给敌军以喘息之机,但这正是王頍想要达到的效果,他要让高句丽有时间拼凑大军,以此与周军决一死战。
然后在决战中,他要彻底将对方的脊梁骨打断。
第二百二十九章 迎战
鸭绿水畔,数条铁索横跨河面,其东西两端均有堡寨,又有大量青壮在东西两岸下水,在冰凉刺骨的水中打木桩,木桩及铁索组成的障碍,宛若一道篱笆,将鸭绿水航道锁住。
此时虽已如春,但天气依旧寒冷,开始融化的冰雪,使得河水比起冬天还要冰凉,下水的青壮们在齐腰深的水中打木桩,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
鸭绿水的水位不浅,即便是冬春之际水位较低时,河中心的深度依旧可以让人没顶,也就只有一些浅滩河段,才能勉强实现打木桩封锁航道的效果,这处河段,就是其一。
人在寒冷的天气下水,很容易冻死或者冻伤,上岸后若得不到必要的照顾,还会染上风寒,若无必要没人愿意在这种时候下水,但很多时候,大家是身不由己。
下水可能会死或者只剩半条命,但不服从官军的调遣,那是马上会死,整条命都没了。
该怎么选,傻瓜都知道。
只有身强体壮的人,才能在这时候下水,在冰凉刺骨的水中熬上一段时间,至于其他人,则要在岸上服劳役,担土挑石修建各种防御设施。
上游,许多满载石块的木船向着这处河段驶来,船上士兵操纵着船只靠向木桩,然后打开船底木塞,让船沉入河底,倚着木桩,形成障碍。
从数日前就开始的施工,如今有了成果,随着沉入河底的船只越来越多,这处河段上,一道堰坝初具雏形。
开春,周国“髡军”又要入寇,据说周国此次还大张旗鼓发放什么檄文,声言要将撮尔小国(高句丽)踏平,于是鸭绿水沿岸的高句丽驻军,立刻开始布防,准备迎战。
周国的“髡军”连年入寇,每次都是乘大海船浮海而来,直接经由鸭绿水入海口逆流而上,对上游鸭绿水沿岸地区进行袭扰,所以,高句丽军民知道今年必不例外。
为此,鸭绿水沿岸高句丽军队,总结了历年抵抗髡军入寇的经验及教训,加强河防,在浅滩河段直接修筑溢流堰,形成一道道障碍,阻止敌人战船逆流而上。
光靠在河里打木桩、拉铁索,当然挡不住敌军战船,这是血淋淋的教训,所以,只有在河里筑起宛若石墙的溢流堰,在航道上形成一道“门槛”,使得吃水较深的大船无法通过。
再于两岸设营寨驻守,尽可能抵挡敌军,通过节节抵抗的方式,和对方耗时间,一直耗到冬天,迫使对方撤军。
这对于高句丽军民来说,是无奈但有效的防御方式,而夏秋之际河水暴涨,所以溢流堰的高度还得增加,届时在敌军的威胁下,官军未必有办法集结百姓施工,所以只能趁着现在敌人未到,抓紧时间赶工。
东岸营寨,守将看着河中的忙碌景象,看着那些在寒风中下水打桩、瑟瑟发抖的青壮,没有任何怜悯之色。
为了赶工,就只能驱使百姓下水,毫无疑问,这样会让很多人冻死或者冻伤,但不这样做,待敌军来袭,突破河防,百姓一样会被掳走,对于官府来说,这些被掳走的人和死没区别。
所以无所谓劳民伤财。
官军和百姓,权衡利弊,当然是选前者,对于将领们来说,平民甚至贱民,总是要为官军牺牲的。
有军队在,就有地盘,就能聚拢流民定居,供养军队;可若只要百姓而没有军队,那就是待宰的羔羊,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守将正思索间,忽见下游方向冒起黑烟,那是下游烽燧在接力示警,预示着敌军来袭。
号角声起,所有人都向着营寨跑去,准备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