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第2563节
“回陛下,微臣所得棉布质量上佳,家中不缺钱,不需要将棉布变卖。”
“这样啊....那你可有耳闻,谁家对这棉布有说法?”
“陛下,仅以微臣而言,未听到什么抱怨。”
“你军务繁忙,那好....”宇文温沉吟着,瞥了杨济一眼:“朕与你个差遣。”
“微臣领命。”
“你都不知道朕给的是何差遣,怎么就领命了?”宇文温忽然笑起来,“朕继位以来,一直未曾严格清查户口、田亩,不是软弱无能,是为了不折腾。”
“现在,时机成熟,政事堂诸公已经达成共识,朝廷是该理一理户籍,查一查田亩,那就是大索貌阅,输籍定样!”
大索貌阅,输籍定样,概括来说就是清点户籍,核实每户人家的健康、丁口状况,然后根据核查结果定税、征税,目的是将隐户和隐田清点出来,增加国家税收。
杨济听到这里,神情凝重:“陛下,是仅仅河北一地,还是?”
“天下都是,大周有多少户籍,有多少丁口、田亩,每年该缴纳多少租庸调,必须弄清楚。”
宇文温拿出一沓资料,向杨济交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朕花了十来年时间,派人测绘土地,明察暗访收集州郡户籍资料,如今有了较为详细的数据汇总,你们就拿着资料去,仔细梳理清楚。”
杨济接过资料看起来,宇文温继续说下去,仔细清查户籍、田亩可是一件大事,他准备了这么多年,终于要开始了。
周国自大象二年开始,动荡不安,一直折腾到宇文温继位,朝野内外才算真正稳定下来,但一系列遗留问题,让清查户籍、田亩的必然举措不得不缓行。
连年内战,百姓需要修生养息,而各种免租税政策,使得全国范围内的清查户籍、田亩行动变得有些尴尬,所以自明德元年以来,朝廷虽然也有清查户籍、田亩,但进行得不是很彻底。
现在,随着时机成熟,是该认真梳理一遍,为此,宇文温从继位伊始,就一直在准备,甚至连宣传也都提前进行了。
编各种鬼神志怪故事,然后改编成戏剧,靠戏班在各地演出,对百姓们做宣传。
将清查户籍、田亩的好处,巧妙的通过戏剧、说书向观众宣传,以鬼神故事吸引观众,让大家在看戏、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接受这种宣传。
宇文温一直认为舆论宣传要发威,必须靠潜移默化,他编《无头将军》的故事,就是让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了解辽东,而《西行记》则是让百姓知道西域。
至于南洋,有《刺马》,而南中,也需要一个配套的故事。
这个故事,属于《华生探案秘闻录》系列故事,主角就是《无头将军》的主角、“石塔西”探员华生。
当然,故事依旧得他亲自动笔。
对于天子的“不务正业”,杨济不知劝还是不劝,因为对方歪理一大堆,说是说不过的。
见着这位如今神秘兮兮表示南中故事已经有了,还改编为皮影戏,杨济有些好奇:“陛下,不知这故事说的是什么?”
“保密,保密。”宇文温笑眯眯的说,“不过名字倒是可以透露...”
“还请陛下透露一二?”
“那就是...《南中虫谷》!”
第三百五十章 对韭当割
御苑,小戏台上正在表演戏剧,剧情进入关键阶段,后宫妃主们看得入神,刚走到门口的宇文温,见着如此情形,直接“擦门而过”,转到另一边的小凉亭去了。
时值深秋,天气凉爽,所以坐在凉亭下的宇文温感受着秋风到也惬意,干坐着有些无聊,便开始琢磨事情。
方才和杨济一番交谈,提起棉布,宇文温当然不是闲来无事这么问,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棉布取代麻布,已成必然趋势。
虽然棉布、麻布各有优点,但总体而言,棉布吸汗、柔软、适应性更好,必然胜过麻布。
再过得十来二十年,周国境内棉种植全面取代麻种植,将会成为现实。
而按照历史的轨迹,棉布取代麻布,成为寻常百姓使用的布料,要到元明之际。
历史的进程提前了将近六七百年,不是宇文温多有能耐,而是他改变了“传统观念”而已。
在这个时代,棉花被称为“吉贝”,棉布被称为“吉贝布”,域外番邦时有进贡,所以中原朝廷,对这种布料不能说很陌生。
却将其当做域外特产,从未想过要在国内推广种植棉花,然后推广棉纺织。
吉贝(棉花),只是花园里的一种观赏花而已。
麻纺织,已经在中原存在了数千年,大家潜意识里都认为布就是麻纺织而成的布,正如吃饭要用筷子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官府向百姓征税,收的都是实物税,包括田租(粮食)、布帛(丝绸、麻布)或者丝(生丝)麻(麻纤维),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没有谁想过把形如观赏植物的吉贝(棉花)当做税来征收。
因为没有用。
直到宋元之际,有黄道婆流落崖州(海南),从当地人那里学来了棉纺织技术,还有相关的纺织设备,才将成熟的棉纺织技术带入中原。
到了明初,朝廷开始大规模强制种植棉花,棉布全面取代麻布才成为事实。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棉纺织对于中原而言是舶来品,还是民间自发引进的先进纺织技术,历代朝廷并没有想过主动引进,随即便在南北朝时期就知道吉贝布,但中原的棉种植、纺织发展很缓慢。
而现在,宇文温只是补上了这一环节。
朝廷主导“技术引进”,那么棉纺织的推广自然要比民间自发引进快很多,而眼下的棉纺织技术,来源也确实和“历史上”一样,源自琼州(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