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第2655节
所以,大周国境内,各条能通航火轮船的水系沿岸及周边地区,其总管府、州、郡、县各级官署的公文往来、人员调动,速度会出现质的变化。
官方驿传是这样,民间邮政也是如此,这就意味着中枢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幅加强,而边远地区的“离心力”下降。
还有,随着航运能力出现质的变化,军队的调动速度也会变得更快。
对外,一旦边疆(河套、南中、交州、辽东等)有外敌入侵或者出现驻军叛乱,朝廷派出的援军可以更快抵达。
对内,若总管府辖境出现民变,总管府调兵的速度会更快,或者当某处地区发生动乱,中枢的调兵速度也会加快。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中枢必须对全国(尤其航运便利地区)的军事布局重新进行调整,调整各精锐军队的驻防地,也要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对各项户籍制度、司法制度进行调整。
这一系列的变化,全都是由于航运能力脱胎换骨,实现了一日千里所致。
而起因,就是螺旋桨推进蒸汽船的实用化。
可以说,螺旋桨推进蒸汽船普及后,必将导致时局出现巨大变化,政事堂诸公必须适应这样的变化,也得让朝廷(中枢)适应这样的变化。
变法(改革)势在必行,但该怎么做,需要从长计议。
今天的政事堂会议,天子和三高官官们自然不会马上就议出个子丑寅卯来,主要会议内容,就是听取太子宇文维城及主要技术人员对新式火轮船的介绍。
随着新式火轮船的试航成功,太子作为“项目总负责人”,收获巨大声望是理所当然,但这样的声望,却不会对皇帝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宇文温见着儿子向宰执们介绍新式火轮船的性能,各种技术参数信手拈来,心中高兴,真的很高兴。
自古太子难做,尤其皇帝年富力强、迟迟不“退休”时,步入成年的太子会很郁闷:表现太好不行,表现太差也不行。
带兵打仗,打胜仗了,“老头子”担心太子趁机拉拢大将;若打败仗,“老头子”觉得日后太子守不住江山。
监国,表现好了,“老头子”担心太子结交重臣;表现差了,“老头子”觉得太子迟早败家。
左右为难之下,要么太子被废,要么太子铤而走险,送“老头子”提前归西。
现在,太子“搞科研”,既能锻炼能力、刷声望,又不会威胁皇权,最重要的是,他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科技、工业体系,有了可靠的继承人。
宇文温用三十年时间,投入无数人力物力财力,才收获了螺旋桨蒸汽船这枚硕果,那么,下一个三十年,就由他的儿子甚至孙子来奋斗了。
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真让人期待啊!
第四百三十七章 一日千里(续)
“从燕津港出发,向东横渡渤海,航行六百多里,就能抵达旅顺,若海船能够以螺旋桨推进,兼以风帆借助风力,只要海况尚可,理论上全程耗时能缩短到一日。”
“以旅顺作为中转港,去辽口或者莱州黄城,都很方便,当然,从燕津直航辽口也是可以的,但这航线的开通不能急,要慎重。”
“同理,机帆两用船从广州番禹港出发,前往交州龙编港,在海况尚可时,理论上可以在三日内走完全程。”
“至于去耽罗、琉球、台州、吕州,机帆两用海船的航行时间也会缩短,前提是有充足的燃煤、淡水供应。”
“但这都是理论状态,毕竟木制船壳耐风浪性较差,如果风高浪急,一样只能窝在港区无法出海。”
“而且机帆两用船的航速,在顺风时,比不过单纯靠风力航行的五桅风帆船,毕竟火轮船有沉重的机器和燃煤,这是死重,风帆也不够多。”
侧殿,宇文温正与许绍、郝吴伯交谈,面前摆着几个船模,旁边又放着许多草图和资料,全都与机(螺旋桨推进)帆(风帆)两用船只有关。
虽然螺旋桨推进已经实现突破,开始实用化,但若用于航海,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一点宇文温很清楚。
火轮船入海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需要烧煤,所以船上必须装载大量燃煤,这就要求火轮船的目的港必须有充足的燃煤,才能确保火轮船能够返航或者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所以,要想将螺旋桨推进的火轮船用于海上运输,必须确保燃煤供应,船本身也得携带大量燃料,在这个前提限制下,火轮船入海就只能跑成熟航线。
而计划中的跨渤海客运、货运航线想要实现正常运营,加强河北、辽东地区的人员、物资流通,辽东地区就必须大量开采煤炭,存储于辽口。
单纯的帆船不存在这个问题,不需要携带燃料,直接利用风力就能移动,而五桅帆船的最高航速,老早就超过了四十里每小时。
但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向,帆船出海必须等候风信,不能随心所欲、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就是靠风力航海的缺点。
所以就目前情况而言,帆船和机帆两用船并存是必然的事情,至于纯粹靠螺旋桨推进的火轮船,因为耗煤量很大,势必挤占货舱空间,所以用于长距离海运(大宗货物运输)还不现实。
许绍和郝吴伯的关注点在内河航运而不是海运,他们当然知道逆水航行时速达到四十里以上的新式火轮船问世后,其意义有多么重大,这玩意一旦普及,天下必然又是一番新面貌。
从长江下游广陵出发的新式火轮船,抵达三峡出口下游的江陵,全程两千多里,理论上只需要十来天就能抵达(包括路上适当靠泊港口过夜、加煤、检修等)。
若继续前进,经过水流湍急的长江三峡,还可以一路西进,直达益州,甚至抵达成都。
很可能全程也就一个月时间!
这种事情光是想就能让人觉得激动万分,许绍和郝吴伯明白,螺旋桨推进的火轮船,就像最后一根投入炉膛的柴禾,让锅里的水开始沸腾。
交通便利,随之而来的是中枢控制地方所需成本大幅下降,也就是说,朝廷有更强的运力,将“力量”投送到边疆。
这种力量,可以是军队,可以是粮食、辎重、甲仗,反正不外乎人员和物资。
随之而来的大量“流动人口”,也会导致许多问题复杂化,或者出现新的问题,所以朝廷必须做出应对,进行“变法”,改革各项制度,制定各种新政策。
许绍看着一个新式内河客船船模,为新的航运能力感到震撼,这样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朝廷要县驾驭这样的工具,仅靠民部或者工部已经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