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第915节
“在下的看法很简单,隋国迟早被灭,之后朝廷必然对陈用兵,尉迟丞相大权在握,主帅肯定不会便宜外人。”
“国公身为黄州总管,正当要害之地,按如今军制,极有可能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只负责压制江州,攻打建康之事就别想了。”
“谁稀罕建康,若按历史…呃,平陈之后叛乱四起,至少要花上十年时间才能安抚下来,若本公的目标定在建康...你很喜欢在建康钓鱼么?”
“国公!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与其被召入京师当京官做困兽,还不如在外地练兵广积粮。”
“所以你的意思是要打江南的主意?或者争取留在江南平叛?”
杨济点头称是,目前局势,宇文温是要在安陆坐镇,无论是攻蜀还是入陇,往后的对隋战事基本无缘。
接下来的机会就只有对陈作战,宇文氏无论如何都要“抢到”地盘,为今后早做打算,那么宇文温可以凭借地利,来个近水楼台先得月。
“你的意思是拿下江州?”
“正是,建康所处三吴地带经济繁荣、农田以及人口众多,是江南的精华所在,尉迟丞相必然会让亲信镇守。”
“国公若拿下江州,身处长江中游,于建康有泰山压顶之势,若日后矛盾激化之时,凭着江、黄之地,可以把长江下游掐得死死的。”
“江州人口众多,往东为三吴之地,往南是岭南广州,往西为巴、湘鱼米之乡,在下以为拿下江州,是国公基业之柱石。”
宇文温听到这里发问:“地盘都在江南,若事有不妙,你是让我割据江南关起门来称帝?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有意思么?”
“国公,高筑墙、广积粮,没有足够的地盘、人口和粮食,哪里养得起兵,没有足够的兵哪里能逐鹿天下?”
“扯谈吧!你以为如今江南的人口很多么?河北一个大郡甚至能有十万户人口,江南呢?除了三吴之地那几个大城,别处哪里有如此多的人口?”
“四处都是湖泊、河沟、沼泽,一下大雨就发大水淹没农田,到处都是血吸虫,这要组织多少人力去治理?”
“赵构能偏安杭州,那是因为两湖一带经过李唐上百年的开发,到了宋代才开始变成粮仓,现在你跟我说在江南广积粮?”
“国公定然有办法的,在下深信不疑!”
杨济如此狡辩,宇文温无言以对,憋了半天才憋出两个字:“再议!”
第一百五十九章 竹制品
艳阳高照,长江北岸涢口,一列船队从江中入涢水逆流而上,宇文温坐在船舱里看着刚收到的战报:朝廷大军攻破虎牢,洛州总管、秦王杨俊弃守洛阳,西逃陕州,洛州随后为周国收复。
中断多年的黄河浮桥,重新出现在河阳以及孟津之间,大量周军以及粮草沿着河桥南下,积聚力量准备一鼓作气攻破陕州。
另一个消息,关中周军收复华州州治郑城以及华阴,兵临潼关,和朝廷大军东西夹击陕州,蒲津河桥已经被烧断,河东隋军无法过河西进。
蜀地、陇右隋军正在集结,准备奋力一搏,关中又到了关键时刻。
“关中满地都是军功,结果我却在作壁上观,真是”
宇文温走出船舱,看着涢水两岸风景发呆,如今已经是丰水期,源于随州大洪山的涢水水位大涨,正好让满载士兵的大船乘风逆水行舟去安陆。
出征的虎林军以及府兵大部已返回西阳,然后轮换的虎林军将士乘船到涢口同宇文温汇合,作为“打手”跟着他去镇场子。
“郎主,饭做好了。”
宇文温闻言转身走入船舱,张鱼从后舱端出来两根竹筒,每根竹筒有三指粗二尺长,筒身焦黄散发着清香,被剖开的口子里是煮熟的米饭,其间夹杂着腊肠片,闻上去清香扑鼻,让人食欲大增。
“两根太多了,吃不完浪费。”
“郎主,这竹筒饭很好吃的,包管吃个精光。”
“船夫也有份么?”
“后面正在烤,一会人人都有份。”
宇文温没多说什么,坐在甲板上开始吃起竹筒饭,依稀间又回到了那个时代,跟着旅游团走马观花看风景,顺便吃了一顿竹筒饭。
穿越时空“重现”人间的竹筒饭,宇文温可不是因为嘴馋才折腾这东西,他是为了解决后勤问题,速食食品中速食米饭是其一,竹筒饭是其二。
速食米饭由他亲自负责推广,而竹筒饭则由留守黄州的杨济负责“试用”,速食米饭的推广效果不怎么好,但竹筒饭广受将士欢迎。
竹筒饭的出现时间不可考,是南方少数民族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发明出来的,可作为下地耕作、上山砍柴打猎或者赶集之类携带的便饭。
最大的优势就是不需要炊具,便于携带且操作方便,以此为思路,似乎能改善军队的后勤,于是宇文温率先在捕奴队义兵这边推广。
反响很好,因为做竹筒饭不需要炊具,在山地里作战的‘义兵’最喜欢这样解决吃饭问题,竹子在山中到处都是,只要带着米,找到山泉水或者溪水,点燃一堆火就能搞定。
现砍的竹筒,两头是竹节,中间用刀挖开一个口,将米到进去约三分之二,再放入适量山泉水,将口子盖好,让米泡上一炷香时间左右。
然后把竹筒放在火上烤,边烤边转动筒身,待得筒身呈焦黄色即可。
在山里和各处寨主捉迷藏的义兵,只需带着米袋还有些许盐,是不是猎杀野物作为肉食,靠着竹筒饭就能在山中待上月余。
而杨济在蕲口守备之际,也让士兵们做竹筒饭,好处自然是不需要炊具,吃起来也不需要碗碟,不足之处就是太浪费薪柴。
几十人或几百人倒无所谓,若是以千人为单位,例如兵力规模五千人的军营里,大家分散在营区各处生火烤竹筒的场景太美,让人不敢想象。
按照杨济的总结,烤是不行的,后来改进的办法就是蒸,可是这样就得带上炊具,违背了改善便携性的初衷,更别说若是要大规模推广,大军出征时每日消耗的竹筒就很可观。
若是提前准备,运送、存储这么多竹筒会加重后勤负担,如果是在宿营地附近现砍,万一野生的竹子不够,或者根本就没有竹子该怎么办?
“国公身为黄州总管,正当要害之地,按如今军制,极有可能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只负责压制江州,攻打建康之事就别想了。”
“谁稀罕建康,若按历史…呃,平陈之后叛乱四起,至少要花上十年时间才能安抚下来,若本公的目标定在建康...你很喜欢在建康钓鱼么?”
“国公!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与其被召入京师当京官做困兽,还不如在外地练兵广积粮。”
“所以你的意思是要打江南的主意?或者争取留在江南平叛?”
杨济点头称是,目前局势,宇文温是要在安陆坐镇,无论是攻蜀还是入陇,往后的对隋战事基本无缘。
接下来的机会就只有对陈作战,宇文氏无论如何都要“抢到”地盘,为今后早做打算,那么宇文温可以凭借地利,来个近水楼台先得月。
“你的意思是拿下江州?”
“正是,建康所处三吴地带经济繁荣、农田以及人口众多,是江南的精华所在,尉迟丞相必然会让亲信镇守。”
“国公若拿下江州,身处长江中游,于建康有泰山压顶之势,若日后矛盾激化之时,凭着江、黄之地,可以把长江下游掐得死死的。”
“江州人口众多,往东为三吴之地,往南是岭南广州,往西为巴、湘鱼米之乡,在下以为拿下江州,是国公基业之柱石。”
宇文温听到这里发问:“地盘都在江南,若事有不妙,你是让我割据江南关起门来称帝?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有意思么?”
“国公,高筑墙、广积粮,没有足够的地盘、人口和粮食,哪里养得起兵,没有足够的兵哪里能逐鹿天下?”
“扯谈吧!你以为如今江南的人口很多么?河北一个大郡甚至能有十万户人口,江南呢?除了三吴之地那几个大城,别处哪里有如此多的人口?”
“四处都是湖泊、河沟、沼泽,一下大雨就发大水淹没农田,到处都是血吸虫,这要组织多少人力去治理?”
“赵构能偏安杭州,那是因为两湖一带经过李唐上百年的开发,到了宋代才开始变成粮仓,现在你跟我说在江南广积粮?”
“国公定然有办法的,在下深信不疑!”
杨济如此狡辩,宇文温无言以对,憋了半天才憋出两个字:“再议!”
第一百五十九章 竹制品
艳阳高照,长江北岸涢口,一列船队从江中入涢水逆流而上,宇文温坐在船舱里看着刚收到的战报:朝廷大军攻破虎牢,洛州总管、秦王杨俊弃守洛阳,西逃陕州,洛州随后为周国收复。
中断多年的黄河浮桥,重新出现在河阳以及孟津之间,大量周军以及粮草沿着河桥南下,积聚力量准备一鼓作气攻破陕州。
另一个消息,关中周军收复华州州治郑城以及华阴,兵临潼关,和朝廷大军东西夹击陕州,蒲津河桥已经被烧断,河东隋军无法过河西进。
蜀地、陇右隋军正在集结,准备奋力一搏,关中又到了关键时刻。
“关中满地都是军功,结果我却在作壁上观,真是”
宇文温走出船舱,看着涢水两岸风景发呆,如今已经是丰水期,源于随州大洪山的涢水水位大涨,正好让满载士兵的大船乘风逆水行舟去安陆。
出征的虎林军以及府兵大部已返回西阳,然后轮换的虎林军将士乘船到涢口同宇文温汇合,作为“打手”跟着他去镇场子。
“郎主,饭做好了。”
宇文温闻言转身走入船舱,张鱼从后舱端出来两根竹筒,每根竹筒有三指粗二尺长,筒身焦黄散发着清香,被剖开的口子里是煮熟的米饭,其间夹杂着腊肠片,闻上去清香扑鼻,让人食欲大增。
“两根太多了,吃不完浪费。”
“郎主,这竹筒饭很好吃的,包管吃个精光。”
“船夫也有份么?”
“后面正在烤,一会人人都有份。”
宇文温没多说什么,坐在甲板上开始吃起竹筒饭,依稀间又回到了那个时代,跟着旅游团走马观花看风景,顺便吃了一顿竹筒饭。
穿越时空“重现”人间的竹筒饭,宇文温可不是因为嘴馋才折腾这东西,他是为了解决后勤问题,速食食品中速食米饭是其一,竹筒饭是其二。
速食米饭由他亲自负责推广,而竹筒饭则由留守黄州的杨济负责“试用”,速食米饭的推广效果不怎么好,但竹筒饭广受将士欢迎。
竹筒饭的出现时间不可考,是南方少数民族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发明出来的,可作为下地耕作、上山砍柴打猎或者赶集之类携带的便饭。
最大的优势就是不需要炊具,便于携带且操作方便,以此为思路,似乎能改善军队的后勤,于是宇文温率先在捕奴队义兵这边推广。
反响很好,因为做竹筒饭不需要炊具,在山地里作战的‘义兵’最喜欢这样解决吃饭问题,竹子在山中到处都是,只要带着米,找到山泉水或者溪水,点燃一堆火就能搞定。
现砍的竹筒,两头是竹节,中间用刀挖开一个口,将米到进去约三分之二,再放入适量山泉水,将口子盖好,让米泡上一炷香时间左右。
然后把竹筒放在火上烤,边烤边转动筒身,待得筒身呈焦黄色即可。
在山里和各处寨主捉迷藏的义兵,只需带着米袋还有些许盐,是不是猎杀野物作为肉食,靠着竹筒饭就能在山中待上月余。
而杨济在蕲口守备之际,也让士兵们做竹筒饭,好处自然是不需要炊具,吃起来也不需要碗碟,不足之处就是太浪费薪柴。
几十人或几百人倒无所谓,若是以千人为单位,例如兵力规模五千人的军营里,大家分散在营区各处生火烤竹筒的场景太美,让人不敢想象。
按照杨济的总结,烤是不行的,后来改进的办法就是蒸,可是这样就得带上炊具,违背了改善便携性的初衷,更别说若是要大规模推广,大军出征时每日消耗的竹筒就很可观。
若是提前准备,运送、存储这么多竹筒会加重后勤负担,如果是在宿营地附近现砍,万一野生的竹子不够,或者根本就没有竹子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