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第976节
正午时分,可以用这种仪器对地平线和日影的夹角进行测量,得出所处位置的“纬度”,如今正好是中午,正好是观测的时候。
只要在长江出海口测量好纬度,然后让船只保持这个纬度一直向正东方向走,就能抵达倭国西面大岛的西南端。
沿着那座叫做“筑紫”的大岛向北走,来到西北边缘,有一处海港名叫博多,就是当年张鱼和郎主宇文温所乘大船被风吹到的那处海港。
张鱼知道“纬度”,也听郎主说过还有“经度”,但经度却没有合适的仪器能测出来,所以他们此次只能按着“纬度”航行。
按着郎主宇文温的说法,这叫做“等纬度航行”。
“纬度测好了么?”
“测好了,已经记录下来。”
张鱼点点头,从怀中掏出一个怀表模样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做“指南针”,表身里封有油,中间位置浮着个一字形的指针,其两端可以指向正南和正北。
“中尉,东南风起了!”
“向后面船只旗语,满帆前进,航向正东!”
第三十章 钱途(续)
西阳城北郊,西阳王府湖畔庄园,庭院里,宇文温正在用“刘士元投影仪”测量自己所处的纬度,自从有了这玩意,测出的纬度已经从度精确到了分。.『.
经纬度,对于他来说再正常不过的概念,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却是天方夜谭。
和人讲起经纬度就和对牛弹琴差不多,也就杨济勉强能理解,不过有着丰富天文观测经验的刘焯,倒是能理解何为“经纬度”。
前提是认可大地实际是个球体,否则经纬度的概念无从谈起。
这种话题太过惊世骇俗,宇文温也只能和杨济还有刘焯讨论相关内容,传出去的话,虽然不用上火刑柱,但也会让人认为是疯子。
认可了“地球”,那么说起经纬度来就容易许多,然而宇文温属于“讲理论你不行,讲实操我不行”,他说起经纬度来是一套一套的,可对于如何测量却一头雾水。
测经纬度原理很简单嘛,用六分仪呗!
那么问题来了,六分仪的结构是怎样的?
呃,不知道。
宇文温不知道,但好歹知道这个概念,至少知道六分仪形状为扇形,其分度弧为圆周的六分之一。
而杨济完全不懂什么是“六分仪”,因为在明末时,六分仪不要说传入中原,甚至还没有被明出来。
宇文温和杨济想破头都“明”不出六分仪,而真正的天专家刘焯,却对这个思路“若有所思”。
测量纬度,需要测量太阳的影子(角度),这个实现起来很简单,就是立一根杆子观察日影,但若是要制作一个便携式的仪器,能够拿在手上测量纬度,可就不简单了。
数年来不断的改进,刘焯终于制作出了一种手持式投影仪,使用起来简单而效果却很好。
其原理很简单,使用者不需要直接目视太阳,而是观察棍棒投射到刻度计上的影子,其影子端的位置表明了太阳的高度,这样纬度就可以计算出来了。
本着技术专利的思维,宇文温曾打算把这种仪器命名为“刘士元投影仪”,或者“刘氏投影仪”,但那也只是想想。
毕竟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将自己的名讳用在物品上,实在是斯文扫地。
所以这种仪器的正式名称为:正统七年式量产型投影仪,明人:信都刘士元,专利转让费:五千贯。
大家这么熟,关系又这么好,谈钱伤感情,不谈钱却挫伤明创造的积极性,为了鼓励技术创新,宇文温可不吝花钱。
纬度能够很方便的测量出来,那么经度呢?目前还不行。
只能测纬度的投影仪,想要进化为能够测量经纬度的六分仪,何时能实现,根本没有底,但有一点宇文温可以肯定,经度和时间有关。
地球是个三百六十度的球体,自转一周就是一天,计二十四小时,那么经度每十五度的时间差是一小时。
继续细分,经度每一度之间的时间差就是四分钟,只要能知道两地的时间差,那就能算出两地的经度差。
以黄州西阳城观星台的时间为基准,如果某地的时间为上午八点,而与此同时西阳时间是上午七点,该地时间比西阳时间早了一小时,那么这个地方的经度就是西阳以东十五度。
如果一个地方的时间比西阳时间慢了四分钟,那么此地的经度就在西阳往西一度。
再测出纬度,那就有了此地的经纬度坐标,原理很简单,但实现起来很难,因为这需要精确的时钟,年月误差率要很小,而西阳工匠能做出的时钟,达不到如此低的误差。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经度和时间有关,误差几分钟,测出来的经度误差会导致上百公里的差距,想要将测量经度的方法实用化,只能靠精确的钟表。
运用在航海上,就是航海钟,因为海上很颠簸,所以用钟摆的时钟受影响很大,必须换另一种不受重力影响的擒纵器,才能将航海钟实用化。
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宇文温只会耍嘴皮子,杨济没有太多精力,只有靠工坊工匠集思广益,用穷举法来琢磨。
一琢磨就是数年,勉强弄出体积和米缸一样大的耐颠簸时钟,成品率很低,勉强凑够五台,让人带上船去航海,借此验证精确度,然后不断改进,直至达到要求。
大概要花多长时间改进呢?
原先历史里明实用化航海钟的是一位英国工匠,他明的第一台航海钟体积很大,耗时五年。
第二版航海钟,改进期间现问题,然后是走时更加精确的第三版,花了将近二十年时间,而小型化的第四版,又花了数年时间。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年?宇文温可等不起,他决定另辟蹊径。
只要在长江出海口测量好纬度,然后让船只保持这个纬度一直向正东方向走,就能抵达倭国西面大岛的西南端。
沿着那座叫做“筑紫”的大岛向北走,来到西北边缘,有一处海港名叫博多,就是当年张鱼和郎主宇文温所乘大船被风吹到的那处海港。
张鱼知道“纬度”,也听郎主说过还有“经度”,但经度却没有合适的仪器能测出来,所以他们此次只能按着“纬度”航行。
按着郎主宇文温的说法,这叫做“等纬度航行”。
“纬度测好了么?”
“测好了,已经记录下来。”
张鱼点点头,从怀中掏出一个怀表模样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做“指南针”,表身里封有油,中间位置浮着个一字形的指针,其两端可以指向正南和正北。
“中尉,东南风起了!”
“向后面船只旗语,满帆前进,航向正东!”
第三十章 钱途(续)
西阳城北郊,西阳王府湖畔庄园,庭院里,宇文温正在用“刘士元投影仪”测量自己所处的纬度,自从有了这玩意,测出的纬度已经从度精确到了分。.『.
经纬度,对于他来说再正常不过的概念,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却是天方夜谭。
和人讲起经纬度就和对牛弹琴差不多,也就杨济勉强能理解,不过有着丰富天文观测经验的刘焯,倒是能理解何为“经纬度”。
前提是认可大地实际是个球体,否则经纬度的概念无从谈起。
这种话题太过惊世骇俗,宇文温也只能和杨济还有刘焯讨论相关内容,传出去的话,虽然不用上火刑柱,但也会让人认为是疯子。
认可了“地球”,那么说起经纬度来就容易许多,然而宇文温属于“讲理论你不行,讲实操我不行”,他说起经纬度来是一套一套的,可对于如何测量却一头雾水。
测经纬度原理很简单嘛,用六分仪呗!
那么问题来了,六分仪的结构是怎样的?
呃,不知道。
宇文温不知道,但好歹知道这个概念,至少知道六分仪形状为扇形,其分度弧为圆周的六分之一。
而杨济完全不懂什么是“六分仪”,因为在明末时,六分仪不要说传入中原,甚至还没有被明出来。
宇文温和杨济想破头都“明”不出六分仪,而真正的天专家刘焯,却对这个思路“若有所思”。
测量纬度,需要测量太阳的影子(角度),这个实现起来很简单,就是立一根杆子观察日影,但若是要制作一个便携式的仪器,能够拿在手上测量纬度,可就不简单了。
数年来不断的改进,刘焯终于制作出了一种手持式投影仪,使用起来简单而效果却很好。
其原理很简单,使用者不需要直接目视太阳,而是观察棍棒投射到刻度计上的影子,其影子端的位置表明了太阳的高度,这样纬度就可以计算出来了。
本着技术专利的思维,宇文温曾打算把这种仪器命名为“刘士元投影仪”,或者“刘氏投影仪”,但那也只是想想。
毕竟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将自己的名讳用在物品上,实在是斯文扫地。
所以这种仪器的正式名称为:正统七年式量产型投影仪,明人:信都刘士元,专利转让费:五千贯。
大家这么熟,关系又这么好,谈钱伤感情,不谈钱却挫伤明创造的积极性,为了鼓励技术创新,宇文温可不吝花钱。
纬度能够很方便的测量出来,那么经度呢?目前还不行。
只能测纬度的投影仪,想要进化为能够测量经纬度的六分仪,何时能实现,根本没有底,但有一点宇文温可以肯定,经度和时间有关。
地球是个三百六十度的球体,自转一周就是一天,计二十四小时,那么经度每十五度的时间差是一小时。
继续细分,经度每一度之间的时间差就是四分钟,只要能知道两地的时间差,那就能算出两地的经度差。
以黄州西阳城观星台的时间为基准,如果某地的时间为上午八点,而与此同时西阳时间是上午七点,该地时间比西阳时间早了一小时,那么这个地方的经度就是西阳以东十五度。
如果一个地方的时间比西阳时间慢了四分钟,那么此地的经度就在西阳往西一度。
再测出纬度,那就有了此地的经纬度坐标,原理很简单,但实现起来很难,因为这需要精确的时钟,年月误差率要很小,而西阳工匠能做出的时钟,达不到如此低的误差。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经度和时间有关,误差几分钟,测出来的经度误差会导致上百公里的差距,想要将测量经度的方法实用化,只能靠精确的钟表。
运用在航海上,就是航海钟,因为海上很颠簸,所以用钟摆的时钟受影响很大,必须换另一种不受重力影响的擒纵器,才能将航海钟实用化。
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宇文温只会耍嘴皮子,杨济没有太多精力,只有靠工坊工匠集思广益,用穷举法来琢磨。
一琢磨就是数年,勉强弄出体积和米缸一样大的耐颠簸时钟,成品率很低,勉强凑够五台,让人带上船去航海,借此验证精确度,然后不断改进,直至达到要求。
大概要花多长时间改进呢?
原先历史里明实用化航海钟的是一位英国工匠,他明的第一台航海钟体积很大,耗时五年。
第二版航海钟,改进期间现问题,然后是走时更加精确的第三版,花了将近二十年时间,而小型化的第四版,又花了数年时间。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年?宇文温可等不起,他决定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