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第143节
不过,苏联还有一个最出色的学生熬过了苏联解体之后的连锁反应,并且逆风飞扬,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工业版图被彻底改变:从此之后在工业领域,只剩下两个国家,一个叫“中国”,一个叫“外国”,比如说中国打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多达一百一十五家,马上就会有人说呸,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外国足有三百八十五家呢!好吧,外国你这个孙子给我等着,早晚干死你!
斯大林并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唤醒一头可怕的猛兽,他只是想看看那帮穷开心的中国同志要设备没设备要装备没装备怎么个穷折腾法,所以对中国同志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当然,如果中国同志真的能折腾出什么花样,他不介意出手帮一把的,毕竟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还是弱,多一个伙伴也是好的。而且……中国貌似可以提供一些资源跟苏联形成互补,有限地帮一把也不会有错吧?
斯大林的意志就是整个苏联的意志,只是一声令下,整个苏联都动了起来。战时体制一大好处就是行政效率极高,雷厉风行,绝不拖泥带水,短短一个月,六百多名苏联技术人才、一千多名有着中国国籍的、身经百战的苏联红军将士,还有整整一吨的黄金便抵达了延安,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不过,那些被调派到中国去的苏联技术专家和技术工人心情可能比较糟糕,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却被派往中国一个自己叫不出名字的地方去吃沙子,这算什么?真是见了鬼了!
不过,当抵达延安之后,他们着实是被吓着了。
第154章.一五四 棚户区
一架里-2运输机以两百五十多里的感人时速慢腾腾的飞过荒凉的大西北,飞机上,二十多位苏联技术专家正无精打采的耸拉着脑袋,对地面那壮美的风光丝毫提不起兴趣来。
这趟旅程实在是太漫长了一点,从苏联各个岗位被紧急抽调到莫斯科集合,然后一路辗转抵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再从哈萨克斯坦换乘飞机抵达迪化,再从迪化飞往延安,他们就连是在睡觉的时候都是在赶路,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个星期,谁他娘的受得了?当然,最难受的是……没伏特加喝了。
是的,没伏特加喝了。伏特加对苏联人来说跟血液同样重要,这种辛辣暴烈、一点火星点能点着的液体赋予了苏联人莫大的勇气和火一样的激情,离开了伏特加,这些北极熊都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长时间没有伏特加喝的恶果已经显露出来了,这些毛子一个个无精打采,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连机组人员都不大敢去招惹他们,生怕挨揍。倒不是打不过这些专家,只是人家个个都是高级技术专家,苏联的宝贝,他们敢还手?所以还是躲着吧。
哦,对了,在飞机下方是一列喷着浓烟性性飞驰的列车,想必列车上的毛子们也跟飞机上的一个鬼样,无精打采,哈欠连天……
一个四十五岁,有着一头金发和一把大胡子,手指关节粗大布满角质的毛子砰地一拳捶在机舱上,发出一声大吼:“这趟旅程到底什么时候才算完?我受不了了!我要回莫斯科!不,回乌拉尔也行!”
带队的那个老头子大概是这帮毛子中最正常的一个了,他是苏联地质专家,一辈子都在跟土地打交道,足迹遍及整个苏联,为苏联找到了数个大油田和两个大型铁矿,还有一个储量惊人的气田。他叫拉夫罗夫,现在六十岁,一个挺干净挺安静的老头子,闲着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看与工作无关的书籍,比如说骑士小说、散文、诗歌什么的,现在他手里正捧着一本普希金诗选看得津津有味,闻言抬起头来看着那个小了自己十几岁的家伙,淡淡的说:“伊柳申科,你又在发什么疯?”
这个叫伊柳申科的是个机械专家,精通各种大型机械设备的组装、维修和模具制造,嗜酒如命,脾气暴烈,曾有过醉酒后把人捅伤的恶劣纪录。斯大林表示他专治这种渣渣,而他治这种渣渣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直接把丫扔西伯利亚砍半年木头。如果这样都还治不好,算你狠,格拉古劳改营欢迎你!在慈父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伊柳申科改掉了烂酒的臭毛病,脾气也好了很多,业务水平更是大有长进,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那脾气仍然是很臭,尤其是在没酒喝的时候,更是变本加厉,现在已经在飞机上呆了十多个小时,滴酒未沾,他的脾气能好到哪里去?不过他可不敢冲拉夫罗夫发火,只是悻悻的说:“这趟旅程实在太漫长了,很难受,不是吗,教授?”
拉夫罗夫继续低头看书:“如果连这点考验都经受不起,你趁早退党好了,别给我们党员丢脸。”
伊柳申科咕哝:“我也就是随便抱怨两句罢了,还没到要退党的地步吧?”
“我赞成伊柳申科同志的说法,这趟旅程实在太漫长太难受了。”这回说话的毛子是乌克兰人博伊卡,他是巴库油田一个炼油厂的副厂长,也跟石油打了一辈子交道,业务水平很高,但是跟伊柳申科一样,脾气不好,容易得罪人,所以贝利亚挑人的时候炼油厂第一时间把这货推荐过来,眼不见为净嘛。现在这个毛子哈欠连天,脑勺上那一小撮总是高高耸起的呆毛都耸拉了下去,证明这位仁兄精神状态欠佳,该补充一点名为“伏特加”的燃料了。他打着哈欠说:“更艰苦的环境我们都经历过,这一点旅途的困苦算得了什么?我们最难受的还是到了中国之后没法正常展开工作啊,这个国家一点工业基础都没有,更别提石油了!我怎么看这个国家都不像是有石油的样子,上头肯定是在拿我们寻开心!”
拉夫罗夫睨了这小子一眼,淡淡的说:“永远不要小看一个拥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版图、四亿人口的国家。”
博伊卡说:“我没有小看他们!但是不管从地质学哪个学派的理论来判断,这个国家都不像是有石油的样子……”
拉夫罗夫说:“没有人能证明现在这些理论就一定是对的,现在的地质学还很年轻,只能相当于一个八岁的小孩,根据一个八岁的小孩的理论来断定一个国家有没有石油,很幼稚。”
博伊卡耸耸肩,说:“好吧,达瓦里希,我争不过你……只希望中国同志没有拿我们开玩笑,到了目的地之后真的有石油源源不断地从地底下喷出来,通过输油管输送到工厂供我进行分析和提炼……哦,还有伏特加!石油和伏特加是我的最爱,离开了这两种液体,我的生活就没有阳光了!”
拉夫罗夫没有继续讨论下去,他用最轻柔的动作合上书页,将它放进一个盒子里,然后放入行李箱。做完这一切,他站起来走到舷窗前,在几千米高空中俯视着下面连绵起伏的山峦原野和奔腾的黄河,心情激荡,发出一声低叹:“壮美啊,巍巍大国!你会成为苏联的好伙伴吗?”
黄土高原在机翼下方隆起,延安到了。首先出现的就是一条长达数百米的跑道,是土路,但是被夯得极为结实、平整,里-2降落的时候居然一点颠簸感都没有,这让这些苏联专家有些惊讶,这样的土木工程能力可不是谁都具备的哦!飞机停稳后,舱门打开,专家们提着各自的行李箱走下飞机,马上就被跑道不远处那一排排金属房屋给吸引了目光。这种金属房屋呈长方形,长度十米以上,宽度在两米左右,里面的空间并不大,但如果单纯是居住,那肯定是够了。懂得经营的没准还能在里面弄个小厨房小卫生间什么的出来呢。这玩意确实是房子,开了门窗的呢,但是这么古怪的房子他们还是头一回见,都咂咂称奇,伊柳申科更是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不是说中国很缺乏钢材的话?怎么会有这么多金属拿来造房子?”
博伊卡说:“鬼知道!”
中国同志热情的迎了上来。带队的是新鲜出炉的工业部部长,姓陈,就叫他陈部长好了。部长大人操着一口流利之极的俄语向这些远道而来的专家们问好,跟他们握手,然后带他们前往事先给他们安排好的生活区。他说:“苏联的同志们,我们为你们准备了舒适的住房,你们肯定会非常满意的!”
博伊卡咕哝:“该不会是让我们住窑洞吧?一想到要像个土拨鼠一样钻进地底下,我就很不爽……”
陈部长冲他笑:“当然不可能……事实上现在窑洞已经满了,就算你们想住,恐怕也住不成了。”
两辆大型三轮车开过来,陈部长招呼大家上车。苏联的专家们好奇的看着这两辆车子,嗯,只有三个轮子,车身也比较低矮,不过挺美观的,至少比顶棚啊驾驶室啊通通都拿木头凑数的嘎斯要美观得多————这玩意全身上下就找不到一丁点跟木头有关的东西。上车之后,车子发动,居然听不到发动机那吵得要死的轰鸣,只是有种呜呜作响的声音,很低,一点都不吵。一位电力工程师判断这是电动马达运转时的声音,这让大家很吃惊,由电驱动的车子?真是神奇!
“这是外国朋友送给我们的车辆,叫三轮车,很轻的,而且不喝油,只烧电。”陈部长介绍,“它装有一个大型电池组,里面储着足够它行驶上百公里的电量,只要拧动手柄电流就会驱动车子前进,非常方便。”
电力工程师来了兴趣:“那如果电用完了呢?怎么办?”
陈部长说:“再充啊,充上八个小时就行了。”
电力工程师扳着手指头计算,嘴里嘀咕着:“这比用油划算很多啊……同样是跑一百公里,用电的成本可比用油的省太多了……”
一帮毛子交头接子,都对这种可以用电驱动的三轮车颇为惊奇。而且……三轮车的驾驶方式跟自行车差不多,一个自行车车把式的手柄,往左推就左转弯,往右推就右转弯,刹车就拧刹车制动,想学会开汽车不容易,但是想学会开这玩意儿恐怕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只要不是左右不分的大笨蛋,学上一天基本上都会了,好东西哟!他们决定了,一定要买一辆回去,劝斯大林同志进行仿造,就算军队和工矿企业看不上,给农民用也是很好的。
电动三轮车开了十几公里,来到了为苏联技术专家们准备的住处。这里离宝塔山很近,地势平坦,有一条公里直通宝塔山,地势也平坦,有一条小河蜿蜒而过,取水肯定是很方便的。至于房子嘛……
清一色的红色金属箱,都是近三米高、两米半宽、十二米长一个的那种,下面由几块巨大的水泥砖垫着,跟地面隔离开来,使金属箱免于被雨水泡。金属箱从中间开了一扇门,门的两边各有一扇大窗户,背面也有,采光效果一流。陈部长说:“这些房子是用集装箱改造成的,里面非常干燥、干净,绝不会有蚊虫寄生,环境比较舒适。”
拉夫罗夫忽然问:“什么是集装箱?”
陈部长挠了挠头,说:“这个啊,我也不大清楚,听说是一种用金属做成的大箱子,每个箱子里面可以装十几吨甚至几十吨货物,锁上门之后由吊装相吊上货车,然后送到港口,再由吊装相吊上船去,非常方便,效率非常高。”
拉夫罗夫若有所思:“这样么……这个思路非常好,运输效率成倍增加,很聪明的的做法。”
伊柳申科有些诧异:“你们国家不是很缺乏钢铁的吗?为什么拿这些集装箱做房子?拿它回炉炼钢不是更好吗?你们这样做也太奢侈了。”
陈部长一脸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总不能告诉这个毛子,这些玩意都是某个懒鬼把货物运过来之后就扔在这里不管了的垃圾吧?而且还是二手的。几次交易,陈剑锋摸清楚了这家伙的尿性,知道甭管多少个集装箱,只要给了这小子就别想再要回来了,所以每次交货他都让人去收购二手集装箱,一万元一个,然后再额外收获剑强一笔钱作补偿。用薛剑强的话来说:“运回去干嘛?运回去干嘛?把它改造改造给同志们住不是更好吗?实在不行也可以拿它当工厂的宿舍啊!我告诉你,拿它当房子比自己建房子要便宜得多,现在一吨钢材就要四千多了,建一幢小楼房你猜得多少钢材?这玩意儿一个才一万甚至八千,省了多少钱?而且还随时可以运走,工厂迁到哪它就能搬到哪,不必为工人的住宿问题伤脑筋,多划算!我告诉你,你趁早死了将它回炉炼钢的心啊,真把它回炉炼钢你们就亏大了!”反正不管怎么说,他就是不肯把这堆玩意搬走了,相反还弄了好几辆车和大货车过来,让人将这些玩意儿吊上货车运到用得着的地方,往空地一放就是一排排房子,几个撂起来就是一幢楼房了,多省事!
嗯,跟二十世纪后期的棚户区差不多……
第155章.一五五 高科技土鳖
棚户区自然是很寒酸的,但是对于大量人口涌入、住房极为紧张的延安来说,却不失为理想的住处。第一批从前线调回来换装整训的八路军大多都住这种集装箱,一个集装箱装一个班,他们纷纷表示这玩意儿不错,很干净,而且敞亮,比窑洞和地窝子强多了。各个工地的工人基本上也是住这玩意儿,他们同样表示满意,刮风不用怕,下雨淹不了,蛇蚁虫子进不来,比住帐篷强,最重要是方便,用车运过来往地上一放就行了,完全不用他们操心。看来薛剑强的棚户区还是很受欢迎的嘛。
给从苏联过来的客人准备的棚户区当然得上规格一点,所以陈部长亲自打开门,带大家走进一幢集装箱房子里参观。进去后大家发现,这里面空间还挺宽敞的,有一张铁架大床,双人的,有一张书桌,一张靠背藤椅就在书桌前;有一大一小两个柜子,大的那个是用一些细细的空心铁管拼接起来,外面包着一层有着好看的花纹的布米,是用来挂衣服的,小的那个则是当地木匠做的书柜,很简陋,但是可以摆下很多书籍和资料。此外还有一张茶几,好几把小椅子,桌子上摆着一个热水壶,闲暇的时候泡一壶约上好几个朋友坐到一块喝喝茶聊聊天,不失为一件惬意的事情。对了,最里面是个小小的卫生间,一根塑料水管把水接了进来,然后拧一下那个塑料水龙头水就出来了,拉着帘布,洗澡大小便都在里面解决,就连用陶瓷做的马桶都给他们装好了,不过是蹲式的。最难得的是,摆了这么多东西,里面的空间仍然很宽裕,这居住环境真没得挑了。伊柳申科夸张地说:“啧啧,我怎么感觉好像是走进了宾馆的客房?”
博伊卡还在抱怨:“房子是不错,但是得有电灯啊,没有电灯,晚上超级不方便的说……”
陈部长说:“电啊,有,有!”走到书桌前————现在大家才发现,那里有一个塑料做的插座,连接着电线,不过电线都藏一种方形塑料管道之中,没有露出来,所以一时之间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陈部长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个十五瓦的日光灯往插座插口一插,再一按开关,啪的一声,柔和而明亮的光芒顿时充满了整个房间,可比那些钨丝电灯泡亮堂多了。
斯大林并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唤醒一头可怕的猛兽,他只是想看看那帮穷开心的中国同志要设备没设备要装备没装备怎么个穷折腾法,所以对中国同志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当然,如果中国同志真的能折腾出什么花样,他不介意出手帮一把的,毕竟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还是弱,多一个伙伴也是好的。而且……中国貌似可以提供一些资源跟苏联形成互补,有限地帮一把也不会有错吧?
斯大林的意志就是整个苏联的意志,只是一声令下,整个苏联都动了起来。战时体制一大好处就是行政效率极高,雷厉风行,绝不拖泥带水,短短一个月,六百多名苏联技术人才、一千多名有着中国国籍的、身经百战的苏联红军将士,还有整整一吨的黄金便抵达了延安,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不过,那些被调派到中国去的苏联技术专家和技术工人心情可能比较糟糕,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却被派往中国一个自己叫不出名字的地方去吃沙子,这算什么?真是见了鬼了!
不过,当抵达延安之后,他们着实是被吓着了。
第154章.一五四 棚户区
一架里-2运输机以两百五十多里的感人时速慢腾腾的飞过荒凉的大西北,飞机上,二十多位苏联技术专家正无精打采的耸拉着脑袋,对地面那壮美的风光丝毫提不起兴趣来。
这趟旅程实在是太漫长了一点,从苏联各个岗位被紧急抽调到莫斯科集合,然后一路辗转抵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再从哈萨克斯坦换乘飞机抵达迪化,再从迪化飞往延安,他们就连是在睡觉的时候都是在赶路,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个星期,谁他娘的受得了?当然,最难受的是……没伏特加喝了。
是的,没伏特加喝了。伏特加对苏联人来说跟血液同样重要,这种辛辣暴烈、一点火星点能点着的液体赋予了苏联人莫大的勇气和火一样的激情,离开了伏特加,这些北极熊都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长时间没有伏特加喝的恶果已经显露出来了,这些毛子一个个无精打采,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连机组人员都不大敢去招惹他们,生怕挨揍。倒不是打不过这些专家,只是人家个个都是高级技术专家,苏联的宝贝,他们敢还手?所以还是躲着吧。
哦,对了,在飞机下方是一列喷着浓烟性性飞驰的列车,想必列车上的毛子们也跟飞机上的一个鬼样,无精打采,哈欠连天……
一个四十五岁,有着一头金发和一把大胡子,手指关节粗大布满角质的毛子砰地一拳捶在机舱上,发出一声大吼:“这趟旅程到底什么时候才算完?我受不了了!我要回莫斯科!不,回乌拉尔也行!”
带队的那个老头子大概是这帮毛子中最正常的一个了,他是苏联地质专家,一辈子都在跟土地打交道,足迹遍及整个苏联,为苏联找到了数个大油田和两个大型铁矿,还有一个储量惊人的气田。他叫拉夫罗夫,现在六十岁,一个挺干净挺安静的老头子,闲着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看与工作无关的书籍,比如说骑士小说、散文、诗歌什么的,现在他手里正捧着一本普希金诗选看得津津有味,闻言抬起头来看着那个小了自己十几岁的家伙,淡淡的说:“伊柳申科,你又在发什么疯?”
这个叫伊柳申科的是个机械专家,精通各种大型机械设备的组装、维修和模具制造,嗜酒如命,脾气暴烈,曾有过醉酒后把人捅伤的恶劣纪录。斯大林表示他专治这种渣渣,而他治这种渣渣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直接把丫扔西伯利亚砍半年木头。如果这样都还治不好,算你狠,格拉古劳改营欢迎你!在慈父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伊柳申科改掉了烂酒的臭毛病,脾气也好了很多,业务水平更是大有长进,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那脾气仍然是很臭,尤其是在没酒喝的时候,更是变本加厉,现在已经在飞机上呆了十多个小时,滴酒未沾,他的脾气能好到哪里去?不过他可不敢冲拉夫罗夫发火,只是悻悻的说:“这趟旅程实在太漫长了,很难受,不是吗,教授?”
拉夫罗夫继续低头看书:“如果连这点考验都经受不起,你趁早退党好了,别给我们党员丢脸。”
伊柳申科咕哝:“我也就是随便抱怨两句罢了,还没到要退党的地步吧?”
“我赞成伊柳申科同志的说法,这趟旅程实在太漫长太难受了。”这回说话的毛子是乌克兰人博伊卡,他是巴库油田一个炼油厂的副厂长,也跟石油打了一辈子交道,业务水平很高,但是跟伊柳申科一样,脾气不好,容易得罪人,所以贝利亚挑人的时候炼油厂第一时间把这货推荐过来,眼不见为净嘛。现在这个毛子哈欠连天,脑勺上那一小撮总是高高耸起的呆毛都耸拉了下去,证明这位仁兄精神状态欠佳,该补充一点名为“伏特加”的燃料了。他打着哈欠说:“更艰苦的环境我们都经历过,这一点旅途的困苦算得了什么?我们最难受的还是到了中国之后没法正常展开工作啊,这个国家一点工业基础都没有,更别提石油了!我怎么看这个国家都不像是有石油的样子,上头肯定是在拿我们寻开心!”
拉夫罗夫睨了这小子一眼,淡淡的说:“永远不要小看一个拥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版图、四亿人口的国家。”
博伊卡说:“我没有小看他们!但是不管从地质学哪个学派的理论来判断,这个国家都不像是有石油的样子……”
拉夫罗夫说:“没有人能证明现在这些理论就一定是对的,现在的地质学还很年轻,只能相当于一个八岁的小孩,根据一个八岁的小孩的理论来断定一个国家有没有石油,很幼稚。”
博伊卡耸耸肩,说:“好吧,达瓦里希,我争不过你……只希望中国同志没有拿我们开玩笑,到了目的地之后真的有石油源源不断地从地底下喷出来,通过输油管输送到工厂供我进行分析和提炼……哦,还有伏特加!石油和伏特加是我的最爱,离开了这两种液体,我的生活就没有阳光了!”
拉夫罗夫没有继续讨论下去,他用最轻柔的动作合上书页,将它放进一个盒子里,然后放入行李箱。做完这一切,他站起来走到舷窗前,在几千米高空中俯视着下面连绵起伏的山峦原野和奔腾的黄河,心情激荡,发出一声低叹:“壮美啊,巍巍大国!你会成为苏联的好伙伴吗?”
黄土高原在机翼下方隆起,延安到了。首先出现的就是一条长达数百米的跑道,是土路,但是被夯得极为结实、平整,里-2降落的时候居然一点颠簸感都没有,这让这些苏联专家有些惊讶,这样的土木工程能力可不是谁都具备的哦!飞机停稳后,舱门打开,专家们提着各自的行李箱走下飞机,马上就被跑道不远处那一排排金属房屋给吸引了目光。这种金属房屋呈长方形,长度十米以上,宽度在两米左右,里面的空间并不大,但如果单纯是居住,那肯定是够了。懂得经营的没准还能在里面弄个小厨房小卫生间什么的出来呢。这玩意确实是房子,开了门窗的呢,但是这么古怪的房子他们还是头一回见,都咂咂称奇,伊柳申科更是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不是说中国很缺乏钢材的话?怎么会有这么多金属拿来造房子?”
博伊卡说:“鬼知道!”
中国同志热情的迎了上来。带队的是新鲜出炉的工业部部长,姓陈,就叫他陈部长好了。部长大人操着一口流利之极的俄语向这些远道而来的专家们问好,跟他们握手,然后带他们前往事先给他们安排好的生活区。他说:“苏联的同志们,我们为你们准备了舒适的住房,你们肯定会非常满意的!”
博伊卡咕哝:“该不会是让我们住窑洞吧?一想到要像个土拨鼠一样钻进地底下,我就很不爽……”
陈部长冲他笑:“当然不可能……事实上现在窑洞已经满了,就算你们想住,恐怕也住不成了。”
两辆大型三轮车开过来,陈部长招呼大家上车。苏联的专家们好奇的看着这两辆车子,嗯,只有三个轮子,车身也比较低矮,不过挺美观的,至少比顶棚啊驾驶室啊通通都拿木头凑数的嘎斯要美观得多————这玩意全身上下就找不到一丁点跟木头有关的东西。上车之后,车子发动,居然听不到发动机那吵得要死的轰鸣,只是有种呜呜作响的声音,很低,一点都不吵。一位电力工程师判断这是电动马达运转时的声音,这让大家很吃惊,由电驱动的车子?真是神奇!
“这是外国朋友送给我们的车辆,叫三轮车,很轻的,而且不喝油,只烧电。”陈部长介绍,“它装有一个大型电池组,里面储着足够它行驶上百公里的电量,只要拧动手柄电流就会驱动车子前进,非常方便。”
电力工程师来了兴趣:“那如果电用完了呢?怎么办?”
陈部长说:“再充啊,充上八个小时就行了。”
电力工程师扳着手指头计算,嘴里嘀咕着:“这比用油划算很多啊……同样是跑一百公里,用电的成本可比用油的省太多了……”
一帮毛子交头接子,都对这种可以用电驱动的三轮车颇为惊奇。而且……三轮车的驾驶方式跟自行车差不多,一个自行车车把式的手柄,往左推就左转弯,往右推就右转弯,刹车就拧刹车制动,想学会开汽车不容易,但是想学会开这玩意儿恐怕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只要不是左右不分的大笨蛋,学上一天基本上都会了,好东西哟!他们决定了,一定要买一辆回去,劝斯大林同志进行仿造,就算军队和工矿企业看不上,给农民用也是很好的。
电动三轮车开了十几公里,来到了为苏联技术专家们准备的住处。这里离宝塔山很近,地势平坦,有一条公里直通宝塔山,地势也平坦,有一条小河蜿蜒而过,取水肯定是很方便的。至于房子嘛……
清一色的红色金属箱,都是近三米高、两米半宽、十二米长一个的那种,下面由几块巨大的水泥砖垫着,跟地面隔离开来,使金属箱免于被雨水泡。金属箱从中间开了一扇门,门的两边各有一扇大窗户,背面也有,采光效果一流。陈部长说:“这些房子是用集装箱改造成的,里面非常干燥、干净,绝不会有蚊虫寄生,环境比较舒适。”
拉夫罗夫忽然问:“什么是集装箱?”
陈部长挠了挠头,说:“这个啊,我也不大清楚,听说是一种用金属做成的大箱子,每个箱子里面可以装十几吨甚至几十吨货物,锁上门之后由吊装相吊上货车,然后送到港口,再由吊装相吊上船去,非常方便,效率非常高。”
拉夫罗夫若有所思:“这样么……这个思路非常好,运输效率成倍增加,很聪明的的做法。”
伊柳申科有些诧异:“你们国家不是很缺乏钢铁的吗?为什么拿这些集装箱做房子?拿它回炉炼钢不是更好吗?你们这样做也太奢侈了。”
陈部长一脸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总不能告诉这个毛子,这些玩意都是某个懒鬼把货物运过来之后就扔在这里不管了的垃圾吧?而且还是二手的。几次交易,陈剑锋摸清楚了这家伙的尿性,知道甭管多少个集装箱,只要给了这小子就别想再要回来了,所以每次交货他都让人去收购二手集装箱,一万元一个,然后再额外收获剑强一笔钱作补偿。用薛剑强的话来说:“运回去干嘛?运回去干嘛?把它改造改造给同志们住不是更好吗?实在不行也可以拿它当工厂的宿舍啊!我告诉你,拿它当房子比自己建房子要便宜得多,现在一吨钢材就要四千多了,建一幢小楼房你猜得多少钢材?这玩意儿一个才一万甚至八千,省了多少钱?而且还随时可以运走,工厂迁到哪它就能搬到哪,不必为工人的住宿问题伤脑筋,多划算!我告诉你,你趁早死了将它回炉炼钢的心啊,真把它回炉炼钢你们就亏大了!”反正不管怎么说,他就是不肯把这堆玩意搬走了,相反还弄了好几辆车和大货车过来,让人将这些玩意儿吊上货车运到用得着的地方,往空地一放就是一排排房子,几个撂起来就是一幢楼房了,多省事!
嗯,跟二十世纪后期的棚户区差不多……
第155章.一五五 高科技土鳖
棚户区自然是很寒酸的,但是对于大量人口涌入、住房极为紧张的延安来说,却不失为理想的住处。第一批从前线调回来换装整训的八路军大多都住这种集装箱,一个集装箱装一个班,他们纷纷表示这玩意儿不错,很干净,而且敞亮,比窑洞和地窝子强多了。各个工地的工人基本上也是住这玩意儿,他们同样表示满意,刮风不用怕,下雨淹不了,蛇蚁虫子进不来,比住帐篷强,最重要是方便,用车运过来往地上一放就行了,完全不用他们操心。看来薛剑强的棚户区还是很受欢迎的嘛。
给从苏联过来的客人准备的棚户区当然得上规格一点,所以陈部长亲自打开门,带大家走进一幢集装箱房子里参观。进去后大家发现,这里面空间还挺宽敞的,有一张铁架大床,双人的,有一张书桌,一张靠背藤椅就在书桌前;有一大一小两个柜子,大的那个是用一些细细的空心铁管拼接起来,外面包着一层有着好看的花纹的布米,是用来挂衣服的,小的那个则是当地木匠做的书柜,很简陋,但是可以摆下很多书籍和资料。此外还有一张茶几,好几把小椅子,桌子上摆着一个热水壶,闲暇的时候泡一壶约上好几个朋友坐到一块喝喝茶聊聊天,不失为一件惬意的事情。对了,最里面是个小小的卫生间,一根塑料水管把水接了进来,然后拧一下那个塑料水龙头水就出来了,拉着帘布,洗澡大小便都在里面解决,就连用陶瓷做的马桶都给他们装好了,不过是蹲式的。最难得的是,摆了这么多东西,里面的空间仍然很宽裕,这居住环境真没得挑了。伊柳申科夸张地说:“啧啧,我怎么感觉好像是走进了宾馆的客房?”
博伊卡还在抱怨:“房子是不错,但是得有电灯啊,没有电灯,晚上超级不方便的说……”
陈部长说:“电啊,有,有!”走到书桌前————现在大家才发现,那里有一个塑料做的插座,连接着电线,不过电线都藏一种方形塑料管道之中,没有露出来,所以一时之间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陈部长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个十五瓦的日光灯往插座插口一插,再一按开关,啪的一声,柔和而明亮的光芒顿时充满了整个房间,可比那些钨丝电灯泡亮堂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