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红色警戒(下) 第382节
而且随着德国人迫害犹太人,在二战前有2000多名犹太科学家和工程师离开了德国人前往美国。不过因为随着孟享的插手,从中截获了300多人。这已经是看在先锋军救助了那么多犹太人的面子和高薪聘请上,才拉来了这么多的人才。要不然,人家宁愿去和平安宁的美国。
不要小看这两千多人,这可是科技界的精英人物。美国的曼哈顿计划虽然最多的时候起用了53.9万人,但科学家最多时候不过也才4000多人而已。当然,其他文职人员的科学素养也很高,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终究是因为先锋军的名气小了些,加上华夏太弱了,即使先锋军收拢的那300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大多数不算太出名的,那些著名的人才早就被美国人盯上了。不过这三百多人也是一大笔财富,分布在各大学院中完善着华夏的科技基础。
不过,即使那些不肯留在华夏的犹太科学家也对救助过他们和他们的同胞的先锋军有一份好感,对于孟享在他们身边安置的留学生也是倾囊相授。
孟享也知道华夏的条件已经决定了引进来的方式太狭隘,于是从一开始,更多的是倾向于走出去,向外大派留学生。
原历史上,民国时期从12年到新朝建立,官私留学生的人数约为5万多人。而这个时空,仅仅先锋军这两年多公派出的留学生就有3万人,一个留学生一年资助不低于3000大洋。这笔上亿元的巨大开支也就是有孟享的军火费用能支持,要不然中央政府根本无法支撑。
人员方面也好解决,中央政府这些年办教育,也积累了不少的人才,31年的时候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万多人。而这些毕业和没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数都被集中到了联合战区来了。
此时联合战区内的大学数已经达到了近百所。而36年的时候,全华夏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以及专科学校的总数不过才110多所。
但在孟享的支持投资下,仅仅在先锋军资助下新建起了学校就有二十多所,而随着联合战区内思想的活跃,生活的提高,使得私立学校也增加了二十多家。虽然其中一些私立大学的规模还不如后世的小学规模大,但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那些老牌的学校,孟享更是全力支持。
联合战区内,公立的大学,以及私营入股的大学的投入,仅仅39-40年这学年,就让孟享投进去2亿多大洋,来应对不断扩张的大学教育。
随着7月份底完成了大学录取工作的统计来看,等到8月底新生入校后,仅仅联合战区内,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就可以突破十万人。
但这已经是极限了。
钱不是问题,抱着金属货币发行权的孟享虽然撒出去几亿大洋,但相当于在社会上完成了几个经济循环,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后,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学校的建设和设备的添置也不是大问题。生源也没问题,义务教育开展后,有了充足的生源,接受高中教育的人数也大为增加。
而制约大学扩张的关键还是师资的问题。没有好的老师,即使再多的学生也不管用。
民国时期,之所以大师辈出,除去宽松的思想环境有关系外,学生的数量也有一定的因素。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数多了,只能放羊。后世大学生大多数不过是在大学中晃荡一圈而已,属于那种外门弟子。而能够得到老师用心指点的内门弟子,甚至是手把手教导的核心弟子实在是少之又少。
十万在校生,已经让那些老师们忙不过来了。要知道他们不仅仅要教书育人,还担负着一些课题的研究工作。华夏百废待兴,很多方面需要打基础,人才最是紧缺的时候,一个人才忙碌几方面也是正常的。
从犹太人、捷克、波兰等地聘请的那些外教到了缓解了一部分压力,虽然那些高额的聘请费用,以及翻译、服务人员等的安排,也是一大笔巨大的开支,但孟享更相中的是他们的才能。只可惜人数还是很少,孟享只能打起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的算盘,大肆外派留学生。
虽然留学生费用高,但孟享此时不差钱!
2万多留学生,孟享尤嫌不足,在今年开始的留学生的名单中,一下子又添加了3万人的数目。
“这么多人会不会太多了?”即使周白赞同孟享的留学生计划,但看到孟享又一下子抛出了3万人,不由心惊道。这样的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个可不是国内的教育,钱只在国内滚动而已,这个可是需要真金白银的拿到国外去消费。同样的一万元,在国内可当四五万来用,甚至更多。
“时间来不及啊!”孟享感叹了一句,让周白只是想到了欧战在世界的波及,却不知道孟享如果带领华夏崛起后,带给这个世界的影响。再过几年,如果华夏和欧美国家可能翻脸,就不会再有这些好的留学机会了。所以孟享才大力的安排人手去留学。
即使现在,也不是哪里都能去。
瑞典、瑞士等受欧战波及很少,法国、丹麦等地至少在未来一两年也算安稳,可以去学习。英国是无法去了,孟享也无法预料到那里的情况会不会有什么变数。不过,德国国内至少一两年内也是比较安稳的。此外,留学人数派出最多的还是美国了。只要孟享不从中改变太大,美国要比别的地方更安宁。
鉴于未来和美国人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战争波及,孟享不可能把所有的留学人数都集中在美国,分散在各国也有利于汲取各国不同的风格,融会贯通。也避免以后在国内的文化和科学界只有一个声音在说话。
在38年孟享开始布置留学生的时候,就为未来的核能利用罗列了计划。他虽然没有考虑到基地需要核能来解禁,但了解到未来走势的孟享自然不会疏忽这个机遇,为未来打着基础。
而此时在38年孟享派出去到国外留学进修的一批人已经回来了一部分。他们中的一些人都会成为先锋军研究原子弹的骨干力量。
比如王淦昌,在38年的时候,就被孟享派去丹麦哥本哈根跟随在波尔等人身边进修了。经过了两年的进修,因为先锋军的核弹计划,所以就把他召集了回来。虽然此时王淦昌脑海中已经有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初步的试验方法,但闻听祖国的召唤,他还是急匆匆的赶了回来。走的时候,还不忘邀请一下他的老师波尔。
此时虽然丹麦已经落于德国人之手,但波尔作为丹麦科学家的核心人物,哥本哈根派系的灵魂人物,自然不会轻易的屈服撤离。他依旧坚持在了丹麦,直到43年的时候,才撤到了美国。
当然,面对战争的威胁,哥本哈根这个世界物理的圣地,还是不断的有人离开,大部分选择去了美国,但王淦昌也拉回来了两三个人。
当初在华夏举办龙杯科学大奖的时候,很多国外的学者对于先锋军他们安排的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很是赞叹。他们不知道那是基地的科技中心,但至少知道了华夏不是一片野蛮之地,至少有一个地方有着世界上都数得着的尖端实验室。
有了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回旋加速器、云雾室这些三十年代出现的先进的物理学实验设备,这里都很齐备。这无疑也吸引了一些人过来。除了王淦昌拉回来的两三个人外,先锋军的其他人员也聘请来了三十多个科学家。
孟享脑海中的那些大师是不会到先锋军这里来的。
比如中子物理学之父的费米,这个意大利物理界的核心人物,因为妻子是犹太人,而受到意大利法西斯的迫害。38年的时候,孟享曾派人与之接洽。但他没有到华夏的打算,而是在当年去领诺贝尔奖的时候,带着家人一起跑到美国去了。
他们逃离的时候,受到了先锋军的一点帮助,所以费米身边此时还带着两个华夏助手。不过,当费米参加了曼哈顿计划后,他的两个华夏助手也就回到了华夏。
奥本海默虽然是犹太人,但人家是从小长在美国的,也不愿意离开美国。
而另一个奥地利的物理大师泡利在35年的时候就跑到美国来了。不过,先锋军却是招揽到了他的得意门生吴健雄。
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后世曾经作为唯一一个华夏籍科学家参加了曼哈顿计划。得益于后世的宣传,孟享对之印象很深刻。她师从物理学大师泡利后,今年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她也同意了回国为国效力,跟随她的还有袁家骝,她未来的丈夫,也是后世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不过有些尴尬的是,他的学术成就被妻子的光辉所掩盖,还比不上别人对他的另一个身份的关注。他还是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的儿子。
吴健雄是接到她的老师施士元的邀请后才决定放弃继续进修的机会,返回国内的。作为居里夫人为华夏培养的唯一一个博士生,施士元33年婉拒了居里夫人的挽留回到华夏。当年曾是华夏最年轻的教授,只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最终英雄无用武之地。
但当孟享了解到他的经历后,也将之列入了夸父计划的名单中。
夸父计划实际上是核能利用的一系列大项目的总称,不仅包括核裂变的研究,核聚变以及基本粒子的研究也是包括其中,原子弹的研究只是其中附带的一个分项。
虽然很多科学家心中都有一个为了研究世界的本质而不惜用一些破坏性手段的恶魔存在,更有一些不惜以毁灭世界为代价而忘情研究的科学疯子,但大多数科学家是远离战争的,也反感把精力用在武器研究上。尤其先锋军请来的那些科学家,他们根本不会帮着先锋军来制造原子弹。就连美国人也有个反制纳粹的借口。
就像后世对付老萨一样,美国人扣帽子是有光荣传统的,当年德国人对于核能的研究进度和破坏性从后世看来,略有些夸大。如果说美国当局在一些科学家的数次请示下,包括情报局的严密监控下还不知道核弹的威力,纯粹是低估了他们的智商。但是依旧是众多的科学家主动提出来研制,才有了顺水推舟的巨大投入计划。
但这些却是与先锋军,甚至是华夏无缘的。
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说,请别人来帮助华夏研制核弹,都是不可能的。那些外国学者和专家倒是可以进行基础性的培训,甚至是核能的和平开发和利用。这也是夸父计划的主体是和平利用为主,只有最秘密的一部分是核弹的研制和利用,这个只能靠华夏人自己来打造世界之矛。
不要小看这两千多人,这可是科技界的精英人物。美国的曼哈顿计划虽然最多的时候起用了53.9万人,但科学家最多时候不过也才4000多人而已。当然,其他文职人员的科学素养也很高,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终究是因为先锋军的名气小了些,加上华夏太弱了,即使先锋军收拢的那300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大多数不算太出名的,那些著名的人才早就被美国人盯上了。不过这三百多人也是一大笔财富,分布在各大学院中完善着华夏的科技基础。
不过,即使那些不肯留在华夏的犹太科学家也对救助过他们和他们的同胞的先锋军有一份好感,对于孟享在他们身边安置的留学生也是倾囊相授。
孟享也知道华夏的条件已经决定了引进来的方式太狭隘,于是从一开始,更多的是倾向于走出去,向外大派留学生。
原历史上,民国时期从12年到新朝建立,官私留学生的人数约为5万多人。而这个时空,仅仅先锋军这两年多公派出的留学生就有3万人,一个留学生一年资助不低于3000大洋。这笔上亿元的巨大开支也就是有孟享的军火费用能支持,要不然中央政府根本无法支撑。
人员方面也好解决,中央政府这些年办教育,也积累了不少的人才,31年的时候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万多人。而这些毕业和没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数都被集中到了联合战区来了。
此时联合战区内的大学数已经达到了近百所。而36年的时候,全华夏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以及专科学校的总数不过才110多所。
但在孟享的支持投资下,仅仅在先锋军资助下新建起了学校就有二十多所,而随着联合战区内思想的活跃,生活的提高,使得私立学校也增加了二十多家。虽然其中一些私立大学的规模还不如后世的小学规模大,但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那些老牌的学校,孟享更是全力支持。
联合战区内,公立的大学,以及私营入股的大学的投入,仅仅39-40年这学年,就让孟享投进去2亿多大洋,来应对不断扩张的大学教育。
随着7月份底完成了大学录取工作的统计来看,等到8月底新生入校后,仅仅联合战区内,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就可以突破十万人。
但这已经是极限了。
钱不是问题,抱着金属货币发行权的孟享虽然撒出去几亿大洋,但相当于在社会上完成了几个经济循环,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后,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学校的建设和设备的添置也不是大问题。生源也没问题,义务教育开展后,有了充足的生源,接受高中教育的人数也大为增加。
而制约大学扩张的关键还是师资的问题。没有好的老师,即使再多的学生也不管用。
民国时期,之所以大师辈出,除去宽松的思想环境有关系外,学生的数量也有一定的因素。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数多了,只能放羊。后世大学生大多数不过是在大学中晃荡一圈而已,属于那种外门弟子。而能够得到老师用心指点的内门弟子,甚至是手把手教导的核心弟子实在是少之又少。
十万在校生,已经让那些老师们忙不过来了。要知道他们不仅仅要教书育人,还担负着一些课题的研究工作。华夏百废待兴,很多方面需要打基础,人才最是紧缺的时候,一个人才忙碌几方面也是正常的。
从犹太人、捷克、波兰等地聘请的那些外教到了缓解了一部分压力,虽然那些高额的聘请费用,以及翻译、服务人员等的安排,也是一大笔巨大的开支,但孟享更相中的是他们的才能。只可惜人数还是很少,孟享只能打起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的算盘,大肆外派留学生。
虽然留学生费用高,但孟享此时不差钱!
2万多留学生,孟享尤嫌不足,在今年开始的留学生的名单中,一下子又添加了3万人的数目。
“这么多人会不会太多了?”即使周白赞同孟享的留学生计划,但看到孟享又一下子抛出了3万人,不由心惊道。这样的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个可不是国内的教育,钱只在国内滚动而已,这个可是需要真金白银的拿到国外去消费。同样的一万元,在国内可当四五万来用,甚至更多。
“时间来不及啊!”孟享感叹了一句,让周白只是想到了欧战在世界的波及,却不知道孟享如果带领华夏崛起后,带给这个世界的影响。再过几年,如果华夏和欧美国家可能翻脸,就不会再有这些好的留学机会了。所以孟享才大力的安排人手去留学。
即使现在,也不是哪里都能去。
瑞典、瑞士等受欧战波及很少,法国、丹麦等地至少在未来一两年也算安稳,可以去学习。英国是无法去了,孟享也无法预料到那里的情况会不会有什么变数。不过,德国国内至少一两年内也是比较安稳的。此外,留学人数派出最多的还是美国了。只要孟享不从中改变太大,美国要比别的地方更安宁。
鉴于未来和美国人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战争波及,孟享不可能把所有的留学人数都集中在美国,分散在各国也有利于汲取各国不同的风格,融会贯通。也避免以后在国内的文化和科学界只有一个声音在说话。
在38年孟享开始布置留学生的时候,就为未来的核能利用罗列了计划。他虽然没有考虑到基地需要核能来解禁,但了解到未来走势的孟享自然不会疏忽这个机遇,为未来打着基础。
而此时在38年孟享派出去到国外留学进修的一批人已经回来了一部分。他们中的一些人都会成为先锋军研究原子弹的骨干力量。
比如王淦昌,在38年的时候,就被孟享派去丹麦哥本哈根跟随在波尔等人身边进修了。经过了两年的进修,因为先锋军的核弹计划,所以就把他召集了回来。虽然此时王淦昌脑海中已经有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初步的试验方法,但闻听祖国的召唤,他还是急匆匆的赶了回来。走的时候,还不忘邀请一下他的老师波尔。
此时虽然丹麦已经落于德国人之手,但波尔作为丹麦科学家的核心人物,哥本哈根派系的灵魂人物,自然不会轻易的屈服撤离。他依旧坚持在了丹麦,直到43年的时候,才撤到了美国。
当然,面对战争的威胁,哥本哈根这个世界物理的圣地,还是不断的有人离开,大部分选择去了美国,但王淦昌也拉回来了两三个人。
当初在华夏举办龙杯科学大奖的时候,很多国外的学者对于先锋军他们安排的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很是赞叹。他们不知道那是基地的科技中心,但至少知道了华夏不是一片野蛮之地,至少有一个地方有着世界上都数得着的尖端实验室。
有了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回旋加速器、云雾室这些三十年代出现的先进的物理学实验设备,这里都很齐备。这无疑也吸引了一些人过来。除了王淦昌拉回来的两三个人外,先锋军的其他人员也聘请来了三十多个科学家。
孟享脑海中的那些大师是不会到先锋军这里来的。
比如中子物理学之父的费米,这个意大利物理界的核心人物,因为妻子是犹太人,而受到意大利法西斯的迫害。38年的时候,孟享曾派人与之接洽。但他没有到华夏的打算,而是在当年去领诺贝尔奖的时候,带着家人一起跑到美国去了。
他们逃离的时候,受到了先锋军的一点帮助,所以费米身边此时还带着两个华夏助手。不过,当费米参加了曼哈顿计划后,他的两个华夏助手也就回到了华夏。
奥本海默虽然是犹太人,但人家是从小长在美国的,也不愿意离开美国。
而另一个奥地利的物理大师泡利在35年的时候就跑到美国来了。不过,先锋军却是招揽到了他的得意门生吴健雄。
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后世曾经作为唯一一个华夏籍科学家参加了曼哈顿计划。得益于后世的宣传,孟享对之印象很深刻。她师从物理学大师泡利后,今年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她也同意了回国为国效力,跟随她的还有袁家骝,她未来的丈夫,也是后世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不过有些尴尬的是,他的学术成就被妻子的光辉所掩盖,还比不上别人对他的另一个身份的关注。他还是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的儿子。
吴健雄是接到她的老师施士元的邀请后才决定放弃继续进修的机会,返回国内的。作为居里夫人为华夏培养的唯一一个博士生,施士元33年婉拒了居里夫人的挽留回到华夏。当年曾是华夏最年轻的教授,只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最终英雄无用武之地。
但当孟享了解到他的经历后,也将之列入了夸父计划的名单中。
夸父计划实际上是核能利用的一系列大项目的总称,不仅包括核裂变的研究,核聚变以及基本粒子的研究也是包括其中,原子弹的研究只是其中附带的一个分项。
虽然很多科学家心中都有一个为了研究世界的本质而不惜用一些破坏性手段的恶魔存在,更有一些不惜以毁灭世界为代价而忘情研究的科学疯子,但大多数科学家是远离战争的,也反感把精力用在武器研究上。尤其先锋军请来的那些科学家,他们根本不会帮着先锋军来制造原子弹。就连美国人也有个反制纳粹的借口。
就像后世对付老萨一样,美国人扣帽子是有光荣传统的,当年德国人对于核能的研究进度和破坏性从后世看来,略有些夸大。如果说美国当局在一些科学家的数次请示下,包括情报局的严密监控下还不知道核弹的威力,纯粹是低估了他们的智商。但是依旧是众多的科学家主动提出来研制,才有了顺水推舟的巨大投入计划。
但这些却是与先锋军,甚至是华夏无缘的。
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说,请别人来帮助华夏研制核弹,都是不可能的。那些外国学者和专家倒是可以进行基础性的培训,甚至是核能的和平开发和利用。这也是夸父计划的主体是和平利用为主,只有最秘密的一部分是核弹的研制和利用,这个只能靠华夏人自己来打造世界之矛。
上一篇:枭风
下一篇:抗战之红色警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