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红色警戒(下) 第779节
美英等国也一起向华夏施压了。
无论是西伯利亚还是远东。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身份,也同样意味着以后有他们伸手的机会。
一个强大统一的华夏也同样不符合他们的亚洲利益。
这个问题上,就连德国人也沉默不语,两不相帮。
“一步步慢慢来,实际的好处才是最重要的!”孟享对此虽然不屑,但也深知一战后的国家和民族主义意识复苏后。已经使得那样赤果果的吞并方式有些招眼了。虽然这个时候还不似二战后那么明显,但面对着世界各大强国直接的压制时,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即使连那些老牌的帝国。也只是殖民,很少有直接吞并成领土的。这不止是牵扯到土著人的抵制和反抗,还牵扯到国际利益的分配问题。那么一大片北方区域,无论是哪一个老牌帝国都不希望让华夏吃独食。
面对着国内如饥似渴的吞噬西方文明的各种成果的爆发期,孟享依旧希望翻脸的时间能再拖上几年。
“即使有个自治国家的名义又怎样,有个苏俄联盟。我就能有个华夏联盟。我要用移民彻底把整个西伯利亚染成黄色!”对苏俄人的要求,孟享心中并不是很在意。
他知道顶着一个联盟的名号。更方便做事。不仅仅是在北方,即使是东南亚甚至澳洲的行动,有了个联盟,也可以狠狠打英美的脸了。
不需要苏俄人提起,孟享的计划中都有这个华夏联盟,来作为缓冲。现在随着南方战局的不断展开,为了平息当地土著人的情绪,方便以后的蚕食,暂时顶着一个国家的名义又何妨?
只要在殖民傀儡控制下,大量的华夏移民成为主流后,一切就顺理成章的合而为一。
不过,孟享也不会就那么轻易的放过苏俄人,一连串的要求自然是要压榨。
在华夏和苏俄的交战中,身为战败国的觉悟需要付出各种赔偿。没有赔偿,一切免谈。
苏俄人也穷,大量的财力物力都投入到了战争中去了,即使有余钱也需要应对未来战争的消耗,哪里会赔给华夏。
孟享也不着急,借着和苏俄扯皮的时机,调控整个欧洲的布局。
双方虽然现在在赔偿问题上僵住了,但在美国人那里得到了一些好处后,华夏还是暂缓了对援助苏俄飞机的拦截。虽然没有开放通过西伯利亚地区的空中通道,但最起码华夏不再理睬从北冰洋上空飞向乌拉尔山以西的运输机了。
于是在孟享不希望苏俄人早早的倒下的统筹谋划的放水下,虽然北冰洋上的海运受到恶劣天气和德国人拦截的因素,输送困难,但对苏俄的空中运输援助却随着东侧安全空域的拓宽而加大了。
得到了美国人大量援助的苏俄人又有了一战的底气,他们再次筹划起了一次43年东线最大规模的战役。
……
5月初,这场大幕终于被拉开了。
在保障东西两线配合又互不吃亏的情况下,盟军内部有了一个通盘一致的时间表。
5月6日,在阿尔及利亚的盟军在获得支援达到了20万规模的时候,并没有分兵,而是集中兵力直取突尼斯,续写火炬计划的下一步。
与此同时,在苏伊士运河的英军也开始向对面的德军阵地反攻。
两头作战吸引了德国人的主意后,也稍稍让柏林的目光转向北非。
而第二天,西线上的大不列颠岛上,盟军出动了70万人,对在岛上的40多万德军发动了一次大反攻。
同一天,在东线,苏俄人出动了250万大军从三个方向向德军攻去。
从沃洛格达到奥涅加湖的北方阵线,苏俄人的40万大军一直在防守。加上严寒,他们成功的守住了一长串阵地。
但在获得了20万新兵后,60万大军展开了反击。
在中央阵线以高尔基城到古比雪夫一带的苏俄防御阵地上,100万苏军暴起攻向了对面的德军阵地。
在南方战线上,斯大林格勒周围再次响起了万门火炮的齐鸣。90万大军再此跨过了伏尔加河,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上向德国人发起了反攻。
在5000多辆坦克和6000多架飞机发动机的轰鸣伴奏下,苏俄人的5万多门大小火炮的爆吼也同时在东线上空回响,撕开了历史天空崭新的一页。
第864章不着急
“德国人兵力有限,这是他们一大不足之处!”在华夏总参谋部中,范种不无遗憾解说道。
随着疆域的扩大,德国人的军队人数也在激增,不过现在总人数维持在600万左右已经接近他们的极限了。
即使吞并了奥地利、捷克等国家,并入了这些地方的日耳曼人,但德国人的总数也不过在八千万附近徘徊。
德国还没有完全进入全民战备状态,老希依旧努力的维系德国人的正常生活,而且还有大量的工厂需要青壮劳力来开工。这个时候,德国人还没有到穷兵黩武的地步,目前的军队规模超过六百万已经让德国人倍感压力了。
正因为德国士兵少,所以德国人只能打造精兵战略,来弥补这个差距。
德国人的武器也以此为核心,以精兵为依托。这也是德国武器一向以精密性能优良著称的一个原因。
但没点水平的还玩不了,仅仅一个维护就足够让人崩溃,远不似苏俄武器那么耐糙。
若不是有基地修理厂这个逆天掌控,还有众多的精锐克隆兵,孟享也不会蛋疼的连暴德械武器,尤其是那些虎豹坦克。
但也正是这精益求精的要求,使得对德国工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成本和更少的产量。这也导致在前世,德国人的众多经典武器并没有及时的补充到位,一直在匮乏。
若不是有基地的扶持,解决了德国人的部分装备问题,恐怕德国人的这个精兵战略的大窟窿绝对难以补上。
此时,德国人已经是一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精锐部队了。
但依旧无法掩盖他们人数偏少的一个致命不足。
毕竟德国人在两线作战,而且还有大片的疆域需要照顾。这些军队人数一分散,就难以形成太大的威胁。
无论是西伯利亚还是远东。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身份,也同样意味着以后有他们伸手的机会。
一个强大统一的华夏也同样不符合他们的亚洲利益。
这个问题上,就连德国人也沉默不语,两不相帮。
“一步步慢慢来,实际的好处才是最重要的!”孟享对此虽然不屑,但也深知一战后的国家和民族主义意识复苏后。已经使得那样赤果果的吞并方式有些招眼了。虽然这个时候还不似二战后那么明显,但面对着世界各大强国直接的压制时,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即使连那些老牌的帝国。也只是殖民,很少有直接吞并成领土的。这不止是牵扯到土著人的抵制和反抗,还牵扯到国际利益的分配问题。那么一大片北方区域,无论是哪一个老牌帝国都不希望让华夏吃独食。
面对着国内如饥似渴的吞噬西方文明的各种成果的爆发期,孟享依旧希望翻脸的时间能再拖上几年。
“即使有个自治国家的名义又怎样,有个苏俄联盟。我就能有个华夏联盟。我要用移民彻底把整个西伯利亚染成黄色!”对苏俄人的要求,孟享心中并不是很在意。
他知道顶着一个联盟的名号。更方便做事。不仅仅是在北方,即使是东南亚甚至澳洲的行动,有了个联盟,也可以狠狠打英美的脸了。
不需要苏俄人提起,孟享的计划中都有这个华夏联盟,来作为缓冲。现在随着南方战局的不断展开,为了平息当地土著人的情绪,方便以后的蚕食,暂时顶着一个国家的名义又何妨?
只要在殖民傀儡控制下,大量的华夏移民成为主流后,一切就顺理成章的合而为一。
不过,孟享也不会就那么轻易的放过苏俄人,一连串的要求自然是要压榨。
在华夏和苏俄的交战中,身为战败国的觉悟需要付出各种赔偿。没有赔偿,一切免谈。
苏俄人也穷,大量的财力物力都投入到了战争中去了,即使有余钱也需要应对未来战争的消耗,哪里会赔给华夏。
孟享也不着急,借着和苏俄扯皮的时机,调控整个欧洲的布局。
双方虽然现在在赔偿问题上僵住了,但在美国人那里得到了一些好处后,华夏还是暂缓了对援助苏俄飞机的拦截。虽然没有开放通过西伯利亚地区的空中通道,但最起码华夏不再理睬从北冰洋上空飞向乌拉尔山以西的运输机了。
于是在孟享不希望苏俄人早早的倒下的统筹谋划的放水下,虽然北冰洋上的海运受到恶劣天气和德国人拦截的因素,输送困难,但对苏俄的空中运输援助却随着东侧安全空域的拓宽而加大了。
得到了美国人大量援助的苏俄人又有了一战的底气,他们再次筹划起了一次43年东线最大规模的战役。
……
5月初,这场大幕终于被拉开了。
在保障东西两线配合又互不吃亏的情况下,盟军内部有了一个通盘一致的时间表。
5月6日,在阿尔及利亚的盟军在获得支援达到了20万规模的时候,并没有分兵,而是集中兵力直取突尼斯,续写火炬计划的下一步。
与此同时,在苏伊士运河的英军也开始向对面的德军阵地反攻。
两头作战吸引了德国人的主意后,也稍稍让柏林的目光转向北非。
而第二天,西线上的大不列颠岛上,盟军出动了70万人,对在岛上的40多万德军发动了一次大反攻。
同一天,在东线,苏俄人出动了250万大军从三个方向向德军攻去。
从沃洛格达到奥涅加湖的北方阵线,苏俄人的40万大军一直在防守。加上严寒,他们成功的守住了一长串阵地。
但在获得了20万新兵后,60万大军展开了反击。
在中央阵线以高尔基城到古比雪夫一带的苏俄防御阵地上,100万苏军暴起攻向了对面的德军阵地。
在南方战线上,斯大林格勒周围再次响起了万门火炮的齐鸣。90万大军再此跨过了伏尔加河,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上向德国人发起了反攻。
在5000多辆坦克和6000多架飞机发动机的轰鸣伴奏下,苏俄人的5万多门大小火炮的爆吼也同时在东线上空回响,撕开了历史天空崭新的一页。
第864章不着急
“德国人兵力有限,这是他们一大不足之处!”在华夏总参谋部中,范种不无遗憾解说道。
随着疆域的扩大,德国人的军队人数也在激增,不过现在总人数维持在600万左右已经接近他们的极限了。
即使吞并了奥地利、捷克等国家,并入了这些地方的日耳曼人,但德国人的总数也不过在八千万附近徘徊。
德国还没有完全进入全民战备状态,老希依旧努力的维系德国人的正常生活,而且还有大量的工厂需要青壮劳力来开工。这个时候,德国人还没有到穷兵黩武的地步,目前的军队规模超过六百万已经让德国人倍感压力了。
正因为德国士兵少,所以德国人只能打造精兵战略,来弥补这个差距。
德国人的武器也以此为核心,以精兵为依托。这也是德国武器一向以精密性能优良著称的一个原因。
但没点水平的还玩不了,仅仅一个维护就足够让人崩溃,远不似苏俄武器那么耐糙。
若不是有基地修理厂这个逆天掌控,还有众多的精锐克隆兵,孟享也不会蛋疼的连暴德械武器,尤其是那些虎豹坦克。
但也正是这精益求精的要求,使得对德国工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成本和更少的产量。这也导致在前世,德国人的众多经典武器并没有及时的补充到位,一直在匮乏。
若不是有基地的扶持,解决了德国人的部分装备问题,恐怕德国人的这个精兵战略的大窟窿绝对难以补上。
此时,德国人已经是一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精锐部队了。
但依旧无法掩盖他们人数偏少的一个致命不足。
毕竟德国人在两线作战,而且还有大片的疆域需要照顾。这些军队人数一分散,就难以形成太大的威胁。
上一篇:枭风
下一篇:抗战之红色警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