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369节

樊耀南摇摇头,从怀里逃出手枪,啪的一声就把面前这名连长打死,大喝道:“中央派兵来接管新疆,快打开城门迎接中央红军!””

第三十七章 平疆 “

大太阳下的迪化城登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樊耀南带卫队急中生智,当场打死了好几头骆驼以后,拿驼血染红了军装内侧的白色夹层,挂在步枪上高高举起来,烈日暴晒下就成了一面红旗。

省军的守兵本来就对对抗中央红军毫无心理准备,此时发现城门失守以后也各做鸟兽散,相当一部分人趁乱涌入迪化城内各家汉维商行大肆抢劫,还有一部分人则脱掉军装躲入民间,只有区区几百人的队伍聚集到都督府方向准备做最后的拼死一搏。

樊耀南在城门前又抹了一把冷汗,连他自己都想不到新疆省军独立第一师会崩溃的这么彻底,一枪不放就全线溃散!还好自己及时打开城门迎接中央,不然下场是可想而知的。

城外的红军队伍在稍稍迟疑一段时间以后,见城墙上的守军纷纷逃走,胡景翼终于确信是有一部分省军阵前起义响应红军了。

他立刻派曾经在新疆省军里做做过参谋处长的邓宝珊带队伍进程,同时严明军纪,一定要给新疆本地军民留下一个较好的印象。

红军自城门处大举入城,邓宝珊亲自骑马带队在樊耀南的指引下直奔都督府和军装库而去:“樊署长你好好带路,凭此功当然能回中央任职!”

樊耀南一边不忘为自己表功,一边还没忘记给自己在新疆的老政敌金树仁下眼药:“中央同志啊,迪化军民干部早都想归顺中央了。要不是内政署的金树仁百般煽惑老杨公,也不会闹出这样一场兵祸啊……”

邓宝珊眼睛一斜,樊耀南登时改口:“我是说、我是说,不至于闹出省军溃兵洗劫迪化这样一场闹剧啊。中央同志这边来,我带你们去都督府。”

进入迪化城中的红军先头部队都是骑兵,人配战马,入城以后迅速就控制住了全城局势。杨增新年迈,督署的军政事务平常都是交给金树仁一人处理,他听到城中突然出现激烈的枪炮声后便情知不妙,等金树仁收容一部分城头溃兵,确认了是外交署的樊耀南纵敌开门以后,两眼一黑,险些当场晕倒。

杨增新自晚清以来浸淫官场多年,宦海沉浮、风气因袭,最擅长的就是清末官僚那一套恩威并施一手大枣一手大棒的御下之术。

杨增新治理新疆的用人选材,大抵如此,在迪化设置官厅各署时,更是把这套恩威并施、牵制平衡的官场用人之术发挥到了极点,文官派的金树仁、樊耀南等人,还有军官派的杨飞霞,而后文官派里又能分化出守旧的金树仁一派和较西化的樊耀南一派。

总之在杨增新恩威并施的手段下,金树仁、樊耀南两人长年对立,相互怨怼不断,恩怨是很深了。

金树仁眼见樊耀南靠着阵前起义这一手占了先机,马上就为自己的身家性命感到黯淡无光了。他第一时间是想带人去抓老长官杨增新再起义,但随即金树仁又觉得即便有生擒杨增新的功劳,也未必就能在此刻新疆混乱的局势内保住自己性命。

“大势已去……快、快,都跟我来,保护杨都督,迪化全完了,我们要快点去伊犁。”

金树仁还想挟持杨增新出逃伊犁,那里地处边疆,万一形势不利还是抵挡不住中央讨伐,那他就可以顺势裹挟财款逃到俄国去了。

他倒不想想俄国现在局势比新疆还动荡,逃到俄国难道就有出路吗?

果然,守在督署的多数官兵面对金树仁的命令都是面面相觑,竟然没有一个人听他的吩咐行事。反而是之前被杨增新软禁起来的伊犁镇边使杨飞霞,这时候由于省军溃散,看押他的士兵也已经一溜烟跑的不见人影,所以重获自由赶了过来挽救局势。

杨飞霞是杨增新的堂弟,又是林主席在黄花岗起义时的旧人,还是多年来在伊犁、阿尔泰一带守边的边防名将,在新疆省内威望很高。

杨飞霞匆匆赶到督署,他看到金树仁还没走,立刻下令道:“我是伊犁杨飞霞,我和中央政府的林主席认识,诸位只要听我的,人人都有出路!控制住金树仁,杨都督呢?带我过去!”

他一出现在都督府,马上就从金树仁手上夺回了对军队的控制权。惊惶未定的溃兵们,在这个紧张的关键时刻也都选择了相信杨飞霞的承诺。

新疆都督府内爆发了一阵短促的枪战,到头来文官金树仁远不是杨飞霞的对手,大部分溃兵都选择站在杨飞霞一边,反过来将金树仁逮捕。

等到杨飞霞赶到督署内室,拉开杨增新卧室房门的时候,这位一度割据新疆权倾一时的老官僚还因为年迈多病而在午睡当中。

等杨增新被枪炮声吵醒的时候,整个都督府都已经被杨飞霞带兵控制,杨增新这才如梦方醒,一手拍在床头大叹一声:“老弟,中央那里就靠你了,你给我透一句实话,老哥哥我还能回得了云南老家吗?”

杨飞霞低声说:“堂兄,现在我们除了相信中央网开一面以外,还有别的出路可走吗?大局当前,千万不要做出背叛国家和民族,留骂名于后世的事情啊。以都督的威望,对中央迅速稳定新疆各县肯定还是有作用的。”

杨增新穿着睡衣站起身,无奈苦笑道:“你说得对,总不能忙活一辈子,留下个汉奸国贼的名声。迎接中央就迎接中央吧,唉!我是受了金树仁和樊耀南的骗啊!”

原来杨飞霞带到迪化增援的伊犁边防军,现在也脱离了新疆省军的监视包围。在杨飞霞的命令下,这支多年来镇守中国边疆的旧式军队,很快就选择了向红军起义归顺,邓宝珊没花多少功夫就迅速控制住了新疆都督府。

等邓宝珊进入督署大厅的时候,杨增新、杨飞霞等人,还有被士兵逮捕的金树仁,都已经等在那里。

邓宝珊和杨增新、杨飞霞兄弟也是老相识了,大家在辛亥革命时打过不少交道,后来杨增新排斥异己、驱逐伊犁革命党人的时候,邓宝珊还险些死在杨增新手上。

此一时彼一时,邓宝珊先同杨飞霞握手,再和杨增新握手道:“西北红军第一兵团的胡司令员马上就要进城了,今后新疆军政事务就请杨都督移交给我们来办吧!杨都督您呢,将有专车送您到北京去,中央将对您另有安排。”

杨增新还穿着一件清朝士大夫风格的黑绒马褂,他摇摇头说:“邓将军,如若中央允许,就请我告老还乡吧!老头子在西北忙活了半辈子,今后的事情交给红军的同志,我就想尽快致仕回乡,除此以外别无他想。”

邓宝珊微微一笑:“好,此事我会转告给胡司令员和张政委的,杨都督别太担心,如今已经是新时代,中央讲究一个法律,不会乱杀人,您佬也不必多虑。”

这句话说完以后,邓宝珊盯住杨增新,眼神又变冷许多:“可惜我们在伊犁的许多同志,没能见到中国的这个新时代啊。”

杨增新心中一慌,终于说道:“不论中央如何安排,老夫一概遵从!”

数千里遥远缥缈的新疆省,就在这暴风骤雨般短促猛烈的一场攻势以后,迅速重归中央革命政府的管辖。红军的旗帜在几个星期以后,在杨飞霞的引导下重又飘扬在了伊犁等边疆要地的城头之上。

而南疆地区,杨增新也总算是做了一些有益于国事的事情。他很快发出数封亲笔信,命令由他亲自提拔安排在南疆各地做官的县长们,要迅速稳定当地局势,迎接红军的接管,直到胡景翼分兵穿过天山进入南疆地区时,当地始终都未出现大规模的动荡和叛乱。“

第三十八章 人人都爱鲁大师 “

德国军队在1915年的东线战事中给予了俄国人极大打击,兴登堡、鲁登道夫和波兰战场的马肯森合作恢复戈尔利采和塔尔努夫的进攻。德军在6月22日占领莱姆堡,接着跨越德涅斯特河,俄军后撤回到布格河。俄国人被彻底赶出加利西亚,放弃了自开战以来夺取的所有地盘,俄军很可能已经失去了防御能力。

在遥远北面的库尔兰,鲁登道夫的牵制性行动开始威胁到俄国波罗的海的城市。俄国人感觉到库尔兰战役的危险,害怕德军有可能进一步威胁彼得堡。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这对东线德军的名将组合,在1914年的坦能堡战役中以少胜多歼灭了数十万俄军,已经证明了他们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至于有不少人断定鲁登道夫是整个大战中能力做杰出的军事将领。

鲁登道夫的战争计划野心勃勃,新计划要求北方的德军向东运动,切断关键铁路线,然后向南回转,包围波兰境内的俄军。被包围的俄军要么投降,要么被歼灭。

这个计划在作战细节上也充分吸收了德军在中国获得的经验,福尔贝克中校发回柏林的那份报告书据说经常被鲁登道夫放在枕边,整夜整夜地阅读,最终鲁登道夫完善了他的计划,并成功说服了德皇威廉二世,又战胜了政敌法金汉,和兴登堡一起取得了统一的东线战场指挥权。

新战役开始,一个德国集团军从南面向华沙的东面进发,另一个集团军攻击华沙的西面,马肯森朝着卢布林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向北移动。俄军迅速显露败象,却由于政治原因的考虑坚决不愿意撤出波兰战场,据传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周围的亲信们认为俄国失去波兰后将失去战后争夺君士坦丁堡的筹码,因此决心坚守波兰。

俄国人在波兰修建了强大的堡垒,花巨资更新了大炮,补充了足够的弹药和各种军需品,条件比其他战场要强许多。但德军进行了大规模的炮火轰击,每天都发射数万发炮弹,给予俄国以毁灭性的打击,俄军抛弃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华沙处于危机之中,这座城市被俄国人占领已经有百年之久,此时则在东线俄军遭到歼灭性打击以后,落入德国人的手中。

这一重大胜利在当时大大增强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两位名将的政治地位,使他们拥有了几乎超过文官政府的权力。

特别是埃里希·鲁登道夫,在德军东线双子星中,作为参谋长的鲁登道夫才是具体制订作战计划并付诸实行的那个人。兴登堡更多时候则是以其崇高的声望,为鲁登道夫大胆的计划背书而已。

但就像名字上显露的那样,在鲁登道夫名字的中间没有一个“冯”字,可见他并非传统的普鲁士容克地主军事贵族出身,而是来自于纯粹的平民家庭,同德皇威廉二世周围的政治小圈子格格不入,也不受德军高层的欢迎。

但东线的胜利,除了1915年成功占领华沙以外,也包括了鲁登道夫在1916年于俄军布鲁西洛夫攻势下挽救危局的战功,都使鲁登道夫足以被誉为德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将军之一。

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和沙皇退位,似乎标志着俄国即将战败并退出战争,这就更使得负责指挥东线战场的鲁登道夫威望日隆了。

甚至到了威胁到德皇威廉二世统治地位的程度。

去年十月,作为东线主帅之一的鲁登道夫却提出为了补充德国的人力资源,应当将德军已经占领的比利时、波罗的海和波兰地区的工人转移到德国国内做奴工。

当时首相贝特曼和其他政府官员便极力反对,就连一向性格小气跋扈的威廉二世也对鲁登道夫的奴工计划大感震惊,甚至德军驻比利时的指挥官也反对,指出鲁登道夫的计划很可能不能带来更多的工业产出,反而变成一场政治上的惨败,将激起协约国更激烈的抵抗。

但鲁登道夫对这些反对意见置之不理,依靠在华沙附近歼灭了数十万俄军的重大战功,依靠了他通过福尔贝克报告书对东线德军实行的改革,鲁登道夫已经拥有了远超历史上同一时刻他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鲁登道夫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绕过老长官兴登堡元帅,同时也是在未获得柏林文官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就关闭了波兰和波罗的海地区所有对战争没有直接贡献的工厂,并将工厂内的工人全部抓到后方的军工厂做奴工进行生产。

在三个月内,就有数以万计的俄罗斯人、波兰人和立陶宛人被用牛车运输到德国,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健康条件不好,运输条件也非常恶劣。

最后,就像反对意见所说的那样,整个充军运动毫无实际效果,多数奴工死在运输路上,并且由于他们不服从的态度,奴工并未提升德国军事工业的生产效率,反而由于奴工们的破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后方军工厂的生产效率。

虽然由于德军在东线一连串的辉煌胜利,鲁登道夫还是和兴登堡元帅一起收获了极高的威望。但当1916年间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在凡尔登战役的失败使他被威廉二世解除职务时,威廉二世和他身边的政府文官们仅仅是决定让兴登堡元帅返回柏林出任德军总参谋长,并没有让不受柏林权贵欢迎的鲁登道夫也跟着回来。

贝特曼得以保留了首相职位,鲁登道夫接替了兴登堡元帅的职务,升任为东线战场的主帅,但权力被严格限制在东线战场的范畴里,不能再肆意进行他那所谓“战争社会主义”的总体战计划了。

当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的消息传来时,鲁登道夫还在他那位于华沙的东线德军总部里不眠不休地制订着下一次进攻的作战计划。

鲁登道夫的精力旺盛,几乎有清教徒和苦行僧的作风,他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平常的饮食也只吃面包和清水,战争期间从不喝酒也不抽烟,虽然并非容克贵族出身,但却比任何一个世代名门的普鲁士军人都更加“普鲁士”。

“柏林退回了我的计划!”

鲁登道夫恼怒地将桌上的文件扫落一地,从去年开始鲁登道夫就在极力推动德国军队重新恢复无限制潜艇战,但由于震旦号事件和路西塔尼亚号事件的影响,最重要的还是以贝特曼首相带头的那群文官激烈反对,威廉二世迟迟没有批准德国海军恢复无限制的潜艇作战。

协约国得以继续和中立国、海外殖民地维持贸易关系,来自美国、阿根廷、中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无数商船,每天都会停靠在英国和法国的海岸线上,为协约国带来至关重要的战争物资。

相比之下,德军虽然占领了东欧广袤的疆土,还占领了比利时和法国的煤铁生产基地,但德国人民却必须勒紧裤腰带忍饥挨饿,饱受战争苦难的折磨。

鲁登道夫的眼睛里充满血丝,他攥紧拳头咔的一声甚至把红蓝铅笔都直接捏成了两段:“我必须要回到柏林去,不能再放任这些无能的文官出卖国家利益了。德意志祖国百年的命运和未来就寄托于此时,我们必须不择一切手段来获得战争胜利!”

他站起身,双手背后又原地走了两圈:“美国是一个由懦夫组成的国家,他们低效的民主制度比法国人更糟糕,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做好参战准备。只要德国海军恢复无限制潜艇战,那么最多十个月时间我就能扼死法国……我必须回柏林去。”

鲁登道夫的副官问道:“总司令,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刚刚发生一场革命,那里的局势不是更加重要吗?”

鲁登道夫冷哼道:“对俄国问题我已经做好备案了,俄国的政治生活即将陷入癫狂状态,你看到彼得格勒苏维埃发表的第一号命令了吗?很快俄军就会瓦解,民兵而非军队将成为俄国政治的主导者,俄国人很快就轮不到我们来担心了。”

鲁登道夫在准备登上前往柏林的火车专列之前,又向他的副官、参谋们说:“转告东线的指挥官,告诉马肯森、塞克特、克拉蒙和施特哈斯堡将军,德军应进一步支持俄国革命中的少数派分子,我们要设法在彼得格勒制造更大混乱。同时德军要充分利用彼得格勒苏维埃发表的第一号命令来煽动俄罗斯人的反战情绪,瓦解他们的军队,我建议你们利用缴获的俄军无线电信息进行革命的宣传。””

第三十九章 无限制潜艇战 “

彼得格勒建立了临时杜马委员会,成员由中间派和温和左派组成,这一权力机关不久又被李沃夫亲王领导的临时政府所取代,立宪民主派的领袖米留可夫出任了临时政府的外交部长,但临时政府的实权则操于克伦斯基之手。

不过此刻俄国最重要的权力机关,则还并非是临时政府,而是伴随着革命形势发展正如燎原火焰一般蔓延开来的彼得格勒苏维埃。

彼得格勒苏维埃根据苏维埃第一号命令,要求士兵选举军队中的士兵委员会,从而控制军队。但第一号命令的颁布,很快就引发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种种连锁反应,对当前俄国的局势造成了最为深远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正如鲁登道夫将军预测的那样——苏维埃第一号命令正在彻底瓦解沙俄军队。

彼得格勒苏维埃的第一号命令实际上是向首都地区卫戍军队、炮兵、步兵和所有水兵发出的号召,工兵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决定呼吁 在各军连、营、团、炮兵支队、炮兵连、骑兵中队以及海军舰艇上,都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选出士兵委员会来。

很明显,这一命令很大程度上是参考了中国革命的经验。

苏维埃要求首都地区所有军事单位在一切政治活动中都要服从工兵代表苏维埃及其委员会的命令,各种武器,如步枪、机枪、装甲车等,都应由连和营士兵委员会支配和控制,任何情况下,即使军官发出命令,也不得发给他们。

但和中国的情况有一些较大的不同,那就是当掌握彼得格勒苏维埃政权的孟什维克党人和社会革命党内部激进左派发出第一号命令的时候,他们并不像中国社会党人那样已经掌握了军队的控制权,事实上苏维埃此时甚至没有直接控制任何一支武装力量。

所以第一号命令并不是一种严肃的军事命令,也不可能立刻得到严格的执行,更无法像中国红军曾经实行过的那样,很快在军队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独立自主的、带有极强主观能动性的军事作风,相反,苏维埃第一号命令很快就成为一种政治宣言,开始在俄军中疯狂传播。

由于彼得格勒苏维埃政权缺乏哪怕是像中国革命早期先锋队那样程度的革命组织来直接领导军队,再加上俄军内部存在的强大的厌战情绪,因此不可避免的,苏维埃第一号命令并没有让俄军士兵像曾经的中国红军那样形成一种新的内部凝聚力,而是使他们立刻开始借这道命令为理由成为一盘散沙。

虽然还没有多少人借苏维埃第一号命令的名义当逃兵,但随着苏维埃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迅速扩大,散漫的作风也开始在俄军内部疯狂扩散,军队虽然没有崩溃,但旧的军官团已经丧失威望,新的领导和组织机制却并没有像中国红军那样迅速形成,各位将军在指挥位子上如走马灯一般上下,下层军官们因为革命也发生了分裂,各自加入了符合自己想法的党派之中,不同政治主张的人在军队中争斗,极大地削弱了部队的协调性,加上高级指挥官们也陷入了和临时政府的斗争之中,全俄军队都陷入了混乱。

这就是士兵委员会制度的一种弊端,像这样的军事民主制度,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像中国社会党一般的坚强组织作为军队的领导核心,方才能够实行。

不然就会像现在的俄国军队一样,拥有不同政治立场和观念的军官、士兵迅速陷入内讧和混乱之中,对军队来说至关重要的纪律瓦解了,统一指挥的原则也崩溃了,一切都在朝着德军东线总司令鲁登道夫最乐于见到的情形发展。

即便鲁登道夫在这个关键时刻离开前线返回柏林,也没有给德军的攻势造成任何负面影响。由于俄军完全丧失了统一指挥体系,西部和北部的俄军防线都被德军轻而易举的突破,只是由于德国军队还没有做好新的后勤线补给工作,他们才暂时停止了前进而已。

坐在专列上的鲁登道夫满心沉浸在他那一使用潜艇扼死协约国的大计划里,完全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直到火车已经抵达柏林,在周围参谋军官们的提醒下,鲁登道夫将军才抬起头,注意到他所深深热爱和憎恨过的柏林气氛是何等的萧条,路旁偶尔可见一些面黄肌瘦的妇孺老弱,所有青壮年劳动力则都被投入工厂,德意志祖国的国力已经动员到极限了吗!

首节 上一节 369/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