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躺平的我,被曹操偷听心声 第382节
求鲜花
这次的进攻是孙权预谋已久的一次军事行动了,自从魏明帝曹叙驾崩之后,孙权就开始谋划这次进攻了,魏明帝曹叙是一个难
缠的对手,孙权打过一次交道,清楚的很,不过这家伙英年早逝,也让孙权窃喜不己,认为伐魏的最好机会来临了。
不过既然要玩一票大的,孙权就必须要凑足足够的军队才行,派几万人出征,那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小打小闹,没有多少意义
要玩就玩大点,这次彻底地拿下淮南,解除魏国对建业的威胁。
所以这次出兵,孙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召集到了国中近八成的军队,势如雷霆,进展神速,天下皆为之震动
可以预见的是,魏国朝廷肯定不会坐视不理的,定然会派出援兵,前来救援的,孙权对左右道:“只要不是司马懿带兵前来,
孤无惧矣。
这句话也暴露出了孙权的心虚之处,魏国满朝文武,孙权未必会都放在眼里,唯有司马懿,才是真正让他忌惮的人,所以只要
司马煞不来,孙权就基本上是无所顾忌。
孙权之所以敢这么说,也是基于吴国强大的情报网,那些潜伏在洛阳城中的细作,早就把洛阳城里面的一切状况都搞得清清楚
楚了,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斗得是不宜乐乎,孙权也可以等待机会做一只黄雀。
曹爽得势而司马懿失势,让孙权更为坚定了北伐之心,既然司马懿不可能出现在淮南,那么那怕曹爽亲自带乒来攻,孙权也没
将他放在眼里。
但曹魏援兵出征的消息传达室到淮南之后,孙权知晓了主帅之人,顿时便呆住了,还直是怕什么来什么,魏国此番接乒的统帅
,不是旁人,恰恰是孙权唯一畏惧的人--司马懿。亿
第三百八十五章虎头蛇尾
孙权得知魏军主帅是司马懿之后,心中是郁闷之极,看来自己这一次判断真的出了问题,这帮魏人的心思真让人捉摸不透,在
洛阳城里为了争权夺利,斗得是你死我活,但一到关键时刻,却是同仇敌气,一致对外。
难不成曹爽和司马熊就因为吴国的入侵就那么轻易地和解了?
孙权想不通,但事实上,曹爽远没有他想的那么宽宏大量,高风亮节,之所以让司马煞领军,曹爽实属无奈之举,毕竟宗室和
亲信之中,能带兵打仗的廖廖无几,曹爽才不得不让司马煞领军,倘若现在宗室之中有曹真、曹休那样可以独挡一面的大将,司
马懿恐怕那儿凉快那儿呆着去了。
连曹爽"四零三"都认为想退东吴之敌非司马煞莫属,孙权对司马煞心生畏惧也自在情理之中,整个江东,唯一能与司马煞抗像
的,恐怕只有上大将军陆逊了。
而此刻的陆,正在兴修知城,并没有随同孙权参与此次的北伐
郑城在长江之北,与西都武昌隔江遥遥相对,三国初立时,此城归属于魏国,魏国兵马隔江可望武昌,陆逊深以为忧,吴赤乌
二年,陆逊率军攻克城,大修重建,将郑城改造为江北的一座军事要塞,使魏人再不能轻易地饮马长江。
当时许多人对陆逊的举动不解,吴国拥有长江天险,又何苦辛辛苦苦地江北另立要塞,郑城背对长江,无险可御,似乎并没有
多少战略价值。
但陆逊却坚持己见,认为郑城可以增加东吴的战略防御纵深,江北的土地虽然是易攻难守,但坐拥长江却未必就能高枕无忧
长江防线绵延数千里,百密终难免有一疏,而增设城要塞,则可以御魏人与长江之外,魏人连饮马长江的机会都没有,再想寻
找长江防线的破绽自然是无从谈起。
陆逊的主张得到了孙权的支持,重修郑城加大武昌的防御纵深其实是和孙权一直秉承的守江必守淮的理念极为相似的,孙权为
了拿下江淮之间的这片土地,数度用兵,锲而不舍,还不就是为了加大建业的防御纵深吗?
否则孙权在建业城歌舞升平,对岸魏军号鼓连天,这日子寝食难安啊。
陆逊在孙权大力支持下,重筑郑城,并以三万兵马戎守之,要知道终吴一国,都始终没有超过三十万兵马,陆逊以全国十分之
一的乒力来驻守梆城,可谓是重镇之中的重镇,除了建业之外,恐怕没有第二座城池有这样的待遇了。
陆逊远有知城,淮南这边的大将只剩下全琼、诸葛瑾、步鹫这几个了,孙权深知,以他们几个的能力,确实要比司马懿差了一
截,直要交锋起来,恐怕谁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一时之间,孙权便又萌生了退意。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孙权每次进攻的主基调了,每次北伐,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稍微有些挫
折困难,就草草收场了。
这样的战争,其实打得很无趣,虽然说吴军打了很多仗,几乎没有多大的损失,但总这么打,军心士气必然不振,许多士兵的
心里,都是想着还没开战就要撤退了
可说到撤退,孙权心里面又有些不甘心,毕竟这一次孙权可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倾尽全国二十万的兵力,就想要玩一把大的
可到头来如果还是一样的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恐怕只会再次被天下人耻笑。
所以,孙权立刻召集众将来商议对策,想听听众将的意见,到底是该撒还是该战
驸马朱据道:“寿春、六安、弋阳皆久攻不克,如今司马懿率军来援,若魏人里应外合,我军难以抵敌,不如暂且退兵,待再
有时机时,再行出兵不迟。
众将皆随声附和,认为朱据言之有理,都认为此时战况不利,不如撒兵罢战为好
孙权一脸的阴沉,如果说这么些年来北伐一直难有建树,这些大臣的态度占据了很大因素,每次孙权起兵征讨,必有一堆大臣
前找各种理由来劝谏,一旦战事不利,这些人又开始在孙权的耳边吹风,劝说孙权退兵罢战..
有这么一帮子人在扯后腿,孙权的壮志雄心又如何能实现得了?
长久以来,东吴的政治势力分为江东派和淮泗派两大派系,江东派以顾、陆、朱、张四大豪族为代表,而淮泗派则以张昭、周
瑜、鲁肃、诸葛瑾、程普、吕蒙为代表,随着周瑜吕蒙等人的先后病逝,江东的政治格局明显改变了,虽然淮泗派还有诸葛瑾
步等一些重臣犹在,但随着顾雍担任丞相,陆逊拜为上大将军,文武枢首的位置皆为江东大族所执,江东派已然成一家独大之
孙权想要坐稳帝位,那就离不开江东世家大族的支持,而这些世家大族,对自己所得利益极为看重,所以并不支持孙权北伐
千方百计地要来扯孙权的后腿,显然此次出征也不例外,一听司马懿率兵前来,个个都打起了退堂鼓。
威北将军诸葛恪却有不同的意见:“陛下大举兴兵,敌未至则先退,岂不让天下人耻笑?司马懿虽然厉害,但已经是耳4.5顺之
人了,黄土埋了半截,有何惧哉?今苟陂一战,王凌丧胆,我军气势正盛,断不可此时退兵,以丧士气民心。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自幼聪慧过人,刚毅果劲,有神童之誉,在任左辅都尉的时候,就曾提出征讨丹阳山越人,征墓耳壮
丁为丘。丹阳山越人民风彪惺,丹阳乒晓勇善战,天下闻名,众人皆以为不可,独诸葛恪坚持认为可行。孙权从之,拜为丹阳太
守,诸葛恪用了三年的时间,扫荡了整个丹阳都,得十万山越民众归附,诸葛恪择其精壮四万人编入军队,使吴军的战斗力大为
提高。
孙权见状,面带喜色地道: "元逊可有良策否?"
第三百八十六章诸葛恪献策
诸葛恪不慌不忙地道: "我军虽然兵多,但由于兵分四路,反倒不及司马煞的十万大军,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所以臣以为
唯今之计,并不是撤不撤军的问题,而是如何利用魏人劳师疲意的弱点,一举将其歼灭。
朱据一脸轻慢地道: “司马懿可是出了名的缩头乌龟,谨慎持重,当年蜀国丞相诸葛亮计智百出,都奈何不了他,你想一口吃
掉司马懿的十万大军,谈何容易?
诸葛恪坦然地道: "司马煞老道不假,但此次他率兵救援,总不至干看着城池陷落而无动干衷吧。现在我军同时攻击寿春、六
安和弋阳,兵力分散,而对手守备坚固,故而难有进展,臣建议,暂撒围攻寿春、六安和弋阳之军,全力攻打安风。安风危急
必求救于司马懿,而司马懿也必挥军渡河,以援救安风。魏军自淮北渡河,必经飞鱼浦,我军可在飞鱼浦设伏,趁魏军半渡而击
之,焉能不胜24?
目前吴军攻打的寿春和弋阳皆在淮河南岸,一东一西,相距甚远,而安风距离淮河远一些,在苟陂之南,在淮河上有渡口曰安
风津,诸葛恪计划将围困寿春和弋阳的军队全部撤下来,在安风津设下埋伏,等到司马懿率军救援安风之时,半渡而击,杀魏军
一个措手不及。
孙权则是闻之大喜,道:“元逊果然好计谋,司马懿一生所惧的就是令叔父,孔明之后,司马懿号称是天下无敌,不过他碰到
了你这个小诸葛,又该他倒楣了。
诸葛恪道:“家叔父之智谋,天下无人可出其右,只可惜他明珠暗投,蜀国暗弱,民疲兵乏,虽然有经世之才,奈何无回天之
术,徒然累死于五丈原。倘若当年他肯与家父一道,投奔江东的话,定然可以建不世之功,定鼎中原。
诸莫恪这话还真是说到孙权的心坎上了,吴国从来不缺文臣猛将,真正缺的,就是象诸葛亮这样的智慧型统帅人才,当年在赤
壁之战时,孙权对诸葛亮就很欣赏,很想把诸葛亮收揽到帐下,只可惜诸葛亮一心辅佐刘备,孙权没有挖墙角的机会。
后来因为荆州之事和关羽之死,吴蜀反目,兵我相见,孙权腹背受敌,懊悔不己。后来还是诸葛亮主动修好,吴蜀同盟才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