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第657节
这时候,郭福善轻叹了一声,缓缓的说道:“李相,不瞒您说,我同屈和泰也已经共事七八年之久了。”
“之间也算熟悉。”
“关系也不错。”
“他这个人的能力,也是颇为不错的。”
“至少不在我之下。”
“想当年,在战事吃紧,兵部缺人之际,就有人提出要让屈和泰做侍郎。”
“可不想却被杜大人给一口否掉了。”
之前郭福善所说的话,都在李秋的预料之中。
他这种闷头实干的老好人,在朝中真的是没什么仇敌。
也绝不会做那等断人财路,阻人进步之事。
可唯独他最后说的那句话,实在是出乎了李秋的意料。
之前在李秋王府中,这屈和泰还多次说过,杜如晦曾经对他如何器重等等。
可眼下,出自郭福善口中的却并非如此。
以李秋对郭福善的了解,他是绝对不至于在这种事情上对自己说谎的。
“你说当年是杜大人亲自否掉的对屈和泰的任命?”
“难道是觉得他这个人能力不行?”
郭福善这时候摇摇头。
“不是这样。”
“当年杜大人在位之时,对屈和泰的能力也是颇为赞许。”
“很多事情也愿意交给他做。”
“而关于为什么杜大人否掉屈和泰做侍郎之原因。”
“我也不甚清楚。”
“只是有一次朝中设下酒宴,我在送杜大人回府途中也顺便帮屈和泰提了两句好话。”
“那次听杜大人的意思,可能是说这个屈和泰心里不太安分。”
“身为郎中的他总想着主动去做属于侍郎的职属范围的事。”
“您也知道,在兵部,这种事情还是颇为受忌讳的。”
“而杜大人的脾气,也是雷厉风行,不留情面。”
“可能就有了那样一番结果。”
“当然了,这些原因也都是我个人的一些无端猜测,做不得数。”
“在我心里,还是非常希望屈和泰能做到兵部侍郎的位置。”
“要是有了他的鼎力相助,兵部上下的运转就会更加顺畅许多。”
“而且,今日在宫门外发生的那件事,属下也是瞧在眼里。”
“至今都觉得心有余悸。”
“更是佩服屈和泰的勇气。”
“所以对于李相您来说,于情于理,也是应该推举一下他的。”
听到此,李秋点点头。
“屈和泰这个人,能够感觉的到,他对于当官和晋升,真的是颇为执着。”
“甚至是可以说,为了能得到一个类似的机会,他有些过于激进。”
“不过转过头想想。”
“像他这种全无根基,背景的官员,怕是一辈子也得不到几次这样的好机会。”
“他能不拼命去争取才怪。”
“而我所关注的,只要他能尽心的为朝廷做事,有那个能力去把兵部的事情做好,也就够了。”
“至于所谓出身和背景,都属于其次。”
在同郭福善聊完之后,李秋也就返回政事堂。
跟房玄龄也提了一嘴关于兵部人事空缺和任命之事。
毕竟房玄龄有经验,阅历,能帮着自己把把关。
同时吏部的事务,官员的选拔,也归左仆射这边主管。
若是有房玄龄的点头支持,那么屈和泰做侍郎和郭福善做尚书这件事,基本上也就定下来了。
不过,有些出乎李秋的意料。
在听到自己举荐屈和泰和郭福善两人时,房玄龄的眉头却是紧皱。
以李秋对房玄龄的了解。
他做出这样的一种表情,就是非常明显的不赞同。
“李秋啊,关于郭福善,无论是性格,还是资历,能力,都尚不足以担任尚书之职。”
“但你把他报上去也是可以。”
“毕竟现如今兵部缺人,也没有其他什么更好的人选。”
“而这个屈和泰。”
“除了能力方面,你对他的了解多吗?”
听到此,李秋自然是摇了摇头。
“李秋啊,朝廷方面任用官员,也远非你想象中的那么儿戏。”
“尤其是兵部,这里涉及到我大唐最为重要的军情机要。”
“任人,用人,更是要力求稳妥。”
“可这屈和泰,没有根基,没有背景。”
“并不在朝廷的重用范围之内。”
“在兵部,他能坐到郎中这个位置,已经是极限。”
“不过你若是想格外栽培与他,完全可以先把他调去工部、礼部去做侍郎。”
“这是完全可以的。”
听着房玄龄的话,李秋不由得轻叹一声。
“房大人,你所说的不错。”
“可是眼下这兵部正是缺人之时。”
“我哪能还往出调人呢?”
“至于朝中关于人事任命这方面,我觉得还是太过死板了。”
“非得要什么根基,出身,背景,门第。”
“如此一来,绕老绕去,朝中的官员都是那些士族子弟来担任。”
“那些真正有才干,品行的官员,一丁点机会都得不到。”
第734章 儿臣没能吵过他
听着李秋的话,房玄龄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
“李秋啊,你想想你自己。”
“是不是也一样的没出身,没背景,没有门第?”
“可你如今不也做了幽州大都督,北平王,尚书右仆射?”
“而且你看这朝中,除了你,还有魏征、马周等等很多同样受到重用的人才。”
“所以,陛下和朝廷,也并不完全是你想象中的那个不知变通。”
“咱们大唐目前的官吏选拔制度,确实还存在着诸多弊端。”
“但也完全不是你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
“就好比克明在世时,最器重的人就是你。”
“处处想着重用你。”
“可他当初却压住了屈和泰的提拔。”
“这其中,还是有他自己的考量的。”
“我也知道,你心中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也未必劝的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