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第110节

听了这话,贾雨村连忙转身对站在身后的衙役低语两句,接着衙役跑到了后面,将贾珝的话传了过去,原本还在等待的诸多官员纷纷对着贾珝遥遥一礼,贾珝回了一礼,随后各自上了马轿,回去了。

……

“哼!”

同一时间,一艘楼船驶离了码头,向长江驶去,一名中年男子冷笑一声,收回了望向窗外的目光。

“父亲,这个忠武伯和薛家大房是亲戚,于公于私,咱们都该去见上一面。”

边上一十五六岁少年忍不住说道。

“一群小人!”

男子用力一甩袖子,怒视着少年,沉声道:“薛家!薛家!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再提薛家,他与咱们不是一路人!”

说到这,叹了口气,“为父会给你另寻一门亲事。”

“父亲!”

少年一惊。

如果薛蟠在这一定大吃一惊,因为这对父子就是与薛家二房定下亲事的梅家父子,男子名叫梅盛,本在金陵翰林院中任职,前不久被同窗好友右都御史陈强举荐为了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一跃成了正四品的清流言官,今日领着他的儿子梅文华进京上任,正好瞧见了这一幕来自小说群9:8,0!2:0。5,?8,5。6。

梅盛看了儿子一眼,径直走到桌子边坐下,随手拿起了桌子上的茶壶倒了碗茶,温言说道:“文华,当今世上的事,非黑即白,官场也是如此,没有第三种可能。为父是清流言官,天生与勋贵军方站在对立一面,如果与贾家这样的将门攀上关系……你要理解为父的难处,不是我……”

梅文华大声问道:“整个金陵官宦世家都知道梅家与薛家二房的婚事,父亲如果毁约,那些清流文官们会怎么看?要是传到了当今的耳中又会怎么样?”

梅盛重重地在木桌上拍了一掌,厉声说道:“那不过是谣言,梅家与薛家从未有过纸面的婚约。”

梅文华犯了傻劲,“母亲还在的时候就跟儿子说了当年一事。若不是薛家叔父搭救,梅家早就完了,父亲一直教导儿子「君子有德」,怎么如今却为了自己的前程毁掉整个梅家的名声?儿子不懂啊!”

说着,大颗的泪珠掉了下来。

梅盛此时也冷静了,叹了口气,说道:“读书和做官是两码事,天差地别,你现在还小,等你考取功名入仕为官就都明白了。”

梅文华收了眼泪,一字一顿说道:“我明白,我全都明白。不就是因为那个右都御史有个未嫁的女儿吗!”

梅盛脸色雪白,使劲地拍着木桌,“住口!住口!”

……

“哎,你们见着表少爷了没有?当真是一表人才。”

“嘁,好看有什么用。我可是听说了,表少爷是朝廷的什么伯爷,还是世袭的,另外身上还领着军职!”

“真的假的?”

“那还有假!我娘和姑娘的奶母王嬷嬷关系可好了,从她那打听来的,错不了。”

“哎,哎……你们说,如果表少爷做咱们林家的姑爷……”

巡抚衙门二门后廊处,一群丫鬟叽叽喳喳的说着话。

“岳父!”

啊呸!

“侄儿贾珝拜见姑父大人!”

贾珝无比隆重的对着准岳父行了跪拜大礼。

林如海抚须笑道:“快快起来,不必如此。”

“您是长辈,应该行这般大礼。”

一听这话,林如海脸上的笑容越发和蔼了,笑呵呵地望向站在边上的女儿,一别一年,差一点没能认出来,最主要是女儿身上的气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了往日的多愁善感,尤其是眉目间没了那抹娇弱,一股子少女纯真气息扑面而出,还有着那浓浓的贵族气质,一如当年初见她母亲贾敏一般,看来黛玉在贾府中过得很舒心。

“父亲……”

黛玉接过雪雁手中的小茶盘,捧了一碗茶奉与林如海。

“好,好。”

林如海和贾政一样,不善于表达亲情,忙不迭把茶碗端起来喝了一口,慈爱的看着黛玉,笑道:“玉儿真的长大了。”

黛玉听了这话,不禁满眼又滚下泪来。

贾珝忙起身替她擦眼泪,一边笑着说道:“你忘了怎么答应我的,要是姑父以为我欺负了你,岂不是要冤枉死我了!”

“呸!”

黛玉接过贾珝手中的帕子,又习惯性的捶了他两下,这才反应过来,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双手无意识的绞着帕子,有些不知所措的站在那里。

“呵呵!”

林如海此时展现出了慈父的一面,明白大舅兄并没有诓自己,两个孩子确实好,他并不是那种古板的人,另外,他对贾珝很满意。

想到这里,方对黛玉说道:“一收到信,我就让人给你收拾好了房间。和扬州的一模一样,你先去看看,晚上咱们一起吃饭。”

黛玉抹了一下眼泪,又对林如海盈盈一礼,“父亲,女儿先告退了。”

黛玉先回后院,贾珝和林如海一起走进了书房。

林如海仔细将贾母的信看了一遍,轻轻将信放在桌案上,对坐在边上喝茶的贾珝说道:“我不反对此事,只是,这件事还要从长计议,一来玉儿身上还有母孝,再者玉儿年岁还小,虚岁才十四。”

贾珝放下手中茶碗,笑道:“我和老爷商量过了,先换婚书,把名分定下来,婚事可以等到脱孝,或者林妹妹十七岁都可以。”

见林如海面露犹豫,接着道:“敢问姑父,林妹妹是否和我一起回京?”

“当然和你一起……”

林如海怔了征,立刻明白了贾珝的意思,犀了他一眼,“行了,我知道了,你走的时候我会将玉儿的婚书交给你。”

“多谢岳父,啊不,多谢姑父!”

贾珝大喜。

第136章太子如意

天还没有亮透,手臂粗的巨烛将上书房照得通明。

淮安镇守府大太监冯元已经跪了很久了,温方言、刘文彬、牛继宗、杨琳等内阁大学士全都默默地坐在那儿。

天佑帝向众人默默地扫视了一眼,说话了,“天佑大明,祖宗保佑呀!幸而朕准了忠武伯南下探亲的折子,不然整个南方都要乱起来了,还有那些已经在路上的漕粮。追究的事情先不说了,先给平定有功的忠武伯议功。太子。”

朱武城:“儿臣在……”

“你先说……”

朱武城答道:“是……”

略想了想,这才接着道:“忠武伯为大明立了大功,论理就是赏个军侯也不为过……不过,忠武伯毕竟还年轻,这么做会招来一些非议,不若在官职上给与升迁,可以考虑挂兵部尚书衔。”

说到这,瞟了牛继宗一眼,“另外忠武伯的军职该升了,大战在即,不能在压了,儿臣请父皇下旨晋忠武伯为总兵官,将锐士营从御林军剥离单独成军!”

上书房内的众人都是一惊。

牛继宗不露声色地望了朱武城一眼,在来上书房之前,他在文华殿看了贾珝写给太子朱武城的私信,信的内容是请朱武城帮他说话,好让他顺利晋职总兵官,并没有提到锐士营,眼珠一转,立刻明白了朱武城的用意,这是担心贾珝会分担自己手中的军权。毕竟贾珝没有像自己一样成为太子朱武城的支持者。

天佑帝却仿佛丝毫也不在意,温言说道:“太子说的不错,大战在即,是该给忠武伯晋军职了,你们都说说自己的看法。”

刘文彬欠了欠身子,“陛下,臣有个疑惑,不知该不该说?”

“说……”

“是……”

刘文彬站了起来,瞟了一眼温方言几人,大声说道:“不知诸位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这场闹剧般的造反好似就是等着忠武伯前去平定一样。当然了,我不是怀疑忠武伯与漕帮反贼有联系,只是……此事太蹊跷了,臣以为,还是查一查,看看这背后是否有些不同寻常的东西……”

陈瑞文插话了,“慢,次辅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我是听懂了,你不就是在怀疑贾珝提前知道漕帮要造反,为了这些军功故意瞒报,是吗?”

刘文彬直接道:“是,也不是。”

天佑帝的脸色沉了下来,“怎么说?”

刘文彬走到了殿中,对仍旧跪倒在地的冯元问道:“这份奏章是冯总管与淮安知府共同拟定,想必是记得奏章里的内容。”

冯元答道:“是……”

“好……”

刘文彬又问道:“请问冯总管,为何当夜镇守府会有这么大的损失?”

冯元:“这些在奏章上写得明明白白,因为镇守府抓获了一名漕帮的头目。”

刘文彬点了点头,“也就是说,当时冯总管并不知道漕帮要造反。或者说,并不确定漕帮会在什么时候造反。”

不等冯元回话,刘文彬紧接着逼道:“敢问冯总管,您派出的信使为何会出现在两百里外的宿迁?您就不怕担个谎报军情的罪名?”

冯元脑子一轰,他为了遮掩接受漕帮贿赂,徐广志为了不被朝廷治罪,二人一拍即合,联手炮制了这份奏章,没想到还是出了问题。

这时,刘文彬厉声喝问道:“说,你为什么这样干!你们到底在遮掩什么?还是说,漕帮造反与你们有关?或者说,漕帮之所以会如此肆无忌惮,全是因为平日里你们的放纵,你们收了他们多少贿赂?”

“我、我、我……杂家,陛下,奴才冤枉啊!”

天佑帝一摆手,“接着说……”

刘文彬拱手道:“陛下,这份奏章里面有着太多不合理的地方,比方说其中提到府衙和漕运衙门同时遭到围攻。

但结果截然不同,知府徐广志不仅没事反而坚守到了锐士营援军到来,而漕运总督董平却战死了。”

众人都觉察到了异常,陈瑞文眼光一闪,立刻说道:“刘阁老这话是什么意思?”

刘文彬深深地望了他一眼,方对天佑帝说道:“陛下,这份奏章,除了漕帮造反和锐士营平叛为真,其余全是胡编乱造,臣恳请陛下派一重臣前往淮安详查真相!”

就是傻子,也明白这是在借淮安之事插手南直隶官场,刘文彬这是要在勋贵大本营砍上一刀,好个声东击西。

首节 上一节 110/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开局在罗马帝国登基

下一篇: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