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111节
次日,王氏便不动神色的装睡,而后到了深夜的时候,徐有贞果然又起来。
王氏就尾随了过去。
最后捉在床上。
“夫人,你瞧你说什么话,为夫现在正想着国家大事呢。”徐有贞老脸一红。
王氏也不愿跟他多说什么,只是冷哼一声。
“夫人,你说,在大明朝,你家夫君算不算一号人物。”
“算,床上的一号人物。”
“休要胡闹,跟你说知心话呢?”徐有贞立即半坐起身,看着王氏开口说道。
脸色很是严肃。
王氏也随之坐了起来,而后下了床,为徐有贞找来了外袍,披在身上。
“大明朝,谁不知道于谦于太保,其次是李辅臣,打仗的有成国公,还有那个在辽东的石亨,这我一个女人家都知道啊,夫君,切莫与他们争权夺利,陛下还小,大明还是要稳着一些。”
在徐有贞的熏陶下,王氏对朝局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唉,夫人啊,我好端端的与他们争斗干甚,明日陛下要让我干一件大事,夫君心里现在还是有些没底气啊。”
“什么大事。”
"干爷爷……“
”干爷爷,陛下哪里来的干爷爷,我看你是头蒙了。“
“我说的是干。”说到这个字眼后,徐有贞看向了王氏,好像自己真的冷落了夫人,当下心中有愧。
实际上夫人很美……
“夫人,我们睡吧。”
………………
乾清宫,暖阁之中,灯火通明。
朱见深也睡不着,坐在床上,张保守在旁边。
”陛下……“
“朕知道,该安寝了,可朕就是睡不着啊,张大伴,你说,宁王不愁吃喝,为何要去侵占普通百姓的土地了,这一点朕着实想不明白。”
“陛下,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
“那在贪婪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后果吗?”朱见深看着张保发问道。
对待这种类似于哲学的问题,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其答案,朱见深心中有,张保也有。
“陛下,奴婢觉得啊,宁王可能不只是图谋这些,他们的军权被削减的几乎不剩,奴婢也一直想,是不是宁王看着陛下小,想要闹一些事情,让陛下注意到,宗藩之中还有太祖留下的宁王呢。”张保所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但也不无道理。
朱见深轻轻颔首:“不管他想要什么东西,朕都不会给,更何况是用这种方式,只会让朕更加厌恶。”
“陛下,宁王不了解您,宁王逼得也不是您,而是朝廷,辅臣们啊。”
朱见深听完之后,看向了张保。
怪不得明朝太监那么牛,原来还真的藏龙卧虎啊。
他们生活在宫中,有一跃翻身的可能,但却要有一身洞察心机的本领,对人的研究,比之治国的大臣要深刻许多了。
“朕听完之后,茅塞顿开,想着这满朝文武,也就只有张大伴能够有如此的见解啊,但不管如何,想要什么,朕不会给,朝廷也不会给,他虽然辈分长了一些,可朕是君主,天子之家,不论辈分,只伦君臣。”
生我的老爹都下落不明呢,我心,狠不狠,更何况是一个马上要出五服的爷爷了。
什么宗藩不宗藩的,只要我亲爷爷这一系不乱,天下就乱不了。
“陛下英明。”张保赶忙说道。
实际上前朝的大臣们都在考虑一件事情,他们怕皇帝在宗藩之中名声不好,但却从未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去看待这个问题。
为了满足贪得无厌的宗藩,就需要牺牲百姓吗。
不,谁也不能牺牲百姓。
宗藩的问题也是困扰大明的一个难题。
不能改,说改就是违背了皇明祖训,违背了太祖皇帝。
可要是不改,这些问题会慢慢的变大,趴在大明的身上,吸取着大明的活力。
现在自己太小,对宗藩之事并无研究,也搞定不了。
可当自己大婚亲政,再牢牢的掌握军队,掌握吏治,就可以对着这个藩王体系发起挑战。
太祖皇帝朱元璋重视亲情,这是历代帝王少有的。
他留下的皇太孙建文皇帝,削藩,削的下落不明,生死不知。
可朱见深却与朱允炆不同。
此时的藩王并无多大的兵力,从令者也都是各支的郡王体系。
朝廷对藩王的优势是压倒性的。
朱见深看了一眼张保,说道:“张大伴,宫中停采买,你盯着一点,朕要那笔银子干什么用,你也知道,若是省不下来,你就自己垫上。”
“奴婢一直盯着呢,陛下放心。”
…………
第136章 大朝会
大朝会。
朱见深坐在龙椅上,听着下面的臣子奏对,一直都没有说话。
御史们奏对完后,于谦又奏报一番改土归流国策的实施情况。
在原建州三卫的聚集地,已经初步完成,而海西各部,毛怜部等部因汉化程度不高,推进百户所的进展稍慢。
而所得到朝鲜新土,统一并入平辽府,设安平县。
在安平县是有群居的基础,所以比海西各部进展都要快。
李贤又将内阁对河南的旱灾的赈灾章程,也在朝会上向朱见深奏报一番。
自夏入秋,河南沁阳府滴雨未下,五十余万百姓无明年之口粮。
内阁票拟,决议开放三个粮库,而后推户部拨款十万两在江南水乡购买粮食,运往沁阳府,监察御史已经到了沁阳府,督察官府实行赈灾情况。
改土为流不争朝夕,但百姓的事情却是大事。
故朱见深对此非常上心。
在票拟的官文下面,就已经御批“生民之事,国之大事。”
此时听完李贤说完后,便接口说道:“开放河南当地三个粮库,用十万白银,可够?”
“陛下,这三个粮库,每一个都是十余万人一年的口粮,户部拨银购稻米,只是对其补充。”李贤赶忙说道。
“诸事要多做准备,三个粮库在今年年底,放粮后,河南各府要筹措粮食,早早的补充这三个粮库。"
"是,陛下。”
实际上这种粮库在后世来说,就相当于国家储备粮。
每个府几乎都会有一个到三个不等,以应付不时之需,当然这种粮库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但不然,这些粮库的开启需要严格的制度,它既是储备粮,又是军粮。
而大明的税收主要是粮食税。
粮食税在洪武年间占全国税收的八成左右,只不过在后续的发展中,这个比例一直都在下降。
因为宝钞几乎成了烂大街的存在,那么对白银的需要就大了起来,所以对于民间用银钱代替粮食的行为也就默许了。
农业文明的顶峰,就是有粮食。
在京城旁边的通州。
就是大明最大的官仓之一,也是北方最大的官仓。
他供给的是整个京师日需用粮,北方战事的军粮。
现在的通州粮仓的存粮可以让整个北方的百姓们吃一年。
“百姓之事,无小事,赈灾之事,关乎民生社稷,李辅臣,你要对赈灾之事宜,事事梳理,绝不能在里面出现任何一个害群之马。”
“户部,吏部也要多多上心,追踪,在赈灾事宜之后,朕会派锦衣卫去灾区,若是打探到了官不尽责,吏不尽力的事情,首要追责李辅臣,涉事人员,严惩不贷。”
“是,陛下。”
朱见深看向了于谦,而后说道:“于太保,灾慌之后,免税收徭役三年,可行。”
“陛下仁慈,可行。”
官员们听完之后,心中都无比的惊讶。
临朝的皇帝,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孩子,这般老辣的处理手段,即便是太上皇也没有啊。
朱见深说完之后,便不再说话,看向了徐有贞。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