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132节

“孙巡抚,我乃宫中的人,曹吉祥,有要事要与孙巡抚密谈。”

“原来是曹公公,久仰久仰,快些请进。”孙祥赶忙说道,而后对着身后的下人说道:“赶紧做点热饭,让外面的兄弟们先垫垫肚子。”

下人点头应是。

二人到了正堂后,孙祥先是让人生了一个火盆,放在了曹吉祥的身边。

等到下人走后。

曹吉祥便站起身,朗声道:“陛下口谕。”

刚刚坐下的孙祥赶忙站起,而后跪下说道:“臣都察院副都御史,辽东巡抚孙祥恭听圣意。”

“孙都御史代朕巡守辽东,兢兢业业,劳苦功高,改土归流之策循序渐进,朕心欣慰矣,藩国朝鲜,有南北裂土之险,辽平府应多番戒备,切莫让朝鲜之战火蔓延大明之王土,就平壤之事,孙都御史,若有其他之见解,可上奏承报。”

口谕念完后,孙祥头脑风暴也起来了。

平壤之事,难道是那些黄白之物。

石亨信中有言,平壤得使臣也已经到了京师,难道陛下动心了。

陛下动心了,于太保没有动心,所以陛下想让自己上奏助他一臂之力吗?

孙祥站起身后,又看了一眼曹吉祥。

“公公,陛下还有什么话没有说嘛?”

“陛下除了这口谕之外,再无言其他,不过,陛下与李辅臣,于太保在乾清宫所谈之事,我可以对孙巡抚说上一些。”

“公公快些道来。”孙祥赶忙说道。

曹吉祥此行一方面是代替朱见深勉励孙祥,一方面就是要带来这些话,让孙祥对京师方面就此事的商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那日,天气极好,太阳晒在人的身上,让人心里面也是暖洋洋的,仿佛马上就要到了春天…………”

“公公,我们聊正事。”

曹吉祥才发现自己有些失态,尴尬的笑了笑,而后继续说道:“那日,我本在宫中处理一些杂事,忽然得到陛下的召见,立即动身去了乾清宫,我是第一个到了乾清宫的人,陛下嘱咐我好好记,好好听。”

“乾清宫中除了本就在禀告平壤之事的礼部侍郎詹侍郎之外,而后陆陆续续的又来了成国公,泰宁候,一个主动请缨但因为局势有变,没有启程的赵提督,王文,李贤,于太保等人也都到场……”

乾清宫中。

詹杨自己的看法是咱们偷偷的来,让辽东之军攻下平壤,夺得金银,不要在告诉于谦,李贤等人。

但朱见深并不愿意采纳他的意见。

一来是君主行事要光明正大,二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前两日詹杨没在场的时候,众人都已经初步定下了援助汉城的章程。

即便是要推倒重来,也要让众臣知道。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打了平壤城,将所谓的平壤王逮到,彻底灭了叛乱势力还好,可若是跑了,那辽平府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虽然那里都是刚刚改土为流的朝鲜人,女真人,但若是被平壤军时不时的冒犯一下,也会影响到改土为流,修建百户所的进度,这可是国家大计。

而朱见深将刚刚回京的曹吉祥叫来,就是让他好好的记着众臣的话,朕的话,而后转达给孙祥,让他自己也能根据朝廷中枢发生的事情,做出自身的判断。

朱见深还是想要辽东方的支持。

因为辽东军政一体,他们就朝鲜的事情,比朝中的任何人都有发言权。

众人到齐后,朱见深就让詹杨将李季甸所求之事尽数道来。

于谦,李贤等人看了国书,有了些许的心理准备,其他的人可从来没有听过吗,詹杨所说的话,犹如惊雷在他们的耳前炸开了……

”陛下,此事万万不能……”

第159章 初定

“陛下,此事万万不能啊……”

詹杨的话刚一结束,赵辅就赶忙开口说道。

自己好不容易理出了个头绪,要是被朝鲜平壤的叛贼用银子将大明给摆平了,那自己岂不是无用武之地。

可话一出口,赵辅就后悔了。

这乾清宫中,文有于太保,李辅臣,武有成国公,泰宁候,怎么伦都轮不上自己啊。

果不其然,众人包括陛下,都在看着自己。

自己在这些人中果然是个雏,一点都没有城府,毛刚刚扎起来,就想着装大尾巴狼了……

正当赵辅心中忐忑,惊恐不安之时,一个声音出现了。

“赵提督,詹侍郎只讲了平壤使臣所说之话,朕也没有下决定,你又为何说不可啊,难道是走神了……”朱见深声音放松,没有一丝生气的意思。

朱见深此时的这句话,让赵辅如沐春风。

陛下是在替自己解围吗?

是的。

陛下在替自己解围。

当下赵辅赶忙接口说道:“陛下,这几日臣一直都在思考进入朝鲜之后,该如何打这一场仗,有些疲惫,刚刚只是失神之言。”

朱见深点了点头后说道:“国事,兵事虽重于泰山,但自己的身体也是很重要的吗,赵提督还是要多多注意身体。”

赵辅听完后,抬起头看到了一脸笑意的朱见深,而后赶忙低下头去说道:“臣多谢陛下关心。”

陛下的脸真是有福之相,果然不愧是我大明真龙天子。

成国公眉头轻佻,文有舔狗徐有贞,武有笔友石亨,现在赵辅也想进来,都想排到本国公的前面,自己这国公当的这么没面子的吗?

泰宁候不动神色的看了一眼成国公,而后露出一个我懂你的表情。

“他们的使臣说了,若是平壤能够获胜,那么他们就会举全国之力奉养大明,诸位有何想法没有。”

“陛下,若真的帮助他们攻入了汉城,掌握了朝鲜,他们必定不会认账啊。”于谦出列说道,“而且汉城并无失德之处,大明又岂可轻易丢弃,再去敕封新的朝鲜国主呢,于法理不合,与大道不合。”

于谦并不支持。

银子重要,但大明的名声更加重要。

朱见深听完之后,略微点头,对于谦所说,他并无不意外。

“陛下,臣附议于太保之言。”王文紧接着说道。

”陛下,臣虽是觉得不应该敕封平壤,而武阳候陈兵与原朝鲜平安道,离平壤如此之近,按理说,这种情况下,汉城应早些派遣使臣到大明向陛下奏呈朝鲜之纷争,争取让武阳候助其一臂之力,可他们却没有,这本身就透露着古怪……”李贤也开口说道。

他虽是不同意,但却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将御前奏对从敕封平壤的问题拉到了汉城失礼无能之事上来。

可见李贤同样对这银子起了想法。

詹杨听完李贤的话后,看了看朱见深,心中转转,也出列说道:“陛下,众位同僚,在朝鲜回来之时,徐都御史曾经说过,朝鲜虽是除了首阳大君,但注定不会安稳。”

“他对朝鲜汉城之人皆有评价。”

“朝鲜国主李弘暐暗弱胆小,无王之主见,胆魄,朝鲜体制不全,容生权臣,死了一个首阳君,会有千千万万个首阳君在汉城站起来。”

“锦城大君李瑜,好大喜功,能力不足,他以除掉首阳大君的功劳,位列重臣之首,掌汉城兵事,领政事,德不配位,由他领政,朝鲜必定国事不顺,各地叛乱,不足起也。”

“而集贤殿众位官员都是迂腐不堪的文人,做事瞻前顾后,无果敢勇意之心。”

“微臣在汉城呆了那么长时间,感觉徐都御史所说有理,现在平壤另立新王,汉城手握大军,掌全国八成之上的粮食军备人口,却在两个多月的时间中,屡战屡败,也证实了徐都御史所说有理。”

“臣在想,若是大明出兵帮助汉城,让自己的儿郎,在别国浴血奋战,却因为汉城军的配合,迟迟没有成功,而影响大明国威,王军的斗志,若是在耽搁了改土为流国策……”

詹杨什么都没说,却又什么都说了。

汉城有些扶不起来……

成国公朱寿,泰宁候陈瀛在这个时候都是选择闭口不谈,这虽是兵事,但涉及更多的还是国政,能少说两句话,就少说两句话吧。

朱见深有些尴尬,前两日还在说着支援汉城的事情,现在若是又变了,会让众人以为自己将国策大政当作儿戏。

朱见深想要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可他却不能表达出来。

“赵提督,你这两日不是想着入朝军策吗,趁着这个机会也说一下,大明若是支持汉城的话,该如何做。”朱见深看向了赵辅。

赵辅赶忙出列回复道:“陛下,臣也觉得朝鲜的叛乱,我大明不应派出辽东的军马,两万团营北上之策,可继续推行,当然这两万北上,也只是以备不时之需,臣以为还是要让朝鲜人干他们自己的事情,正如詹侍郎刚刚所说,汉城占优,不得胜,乃是指挥之人能力之过。”

“臣入了朝鲜,不敢说短时间内能够平定平壤,但绝不会让平壤之军有兵犯汉城之危。”

听了赵辅的话后,朱见深略微的点了点头,而后开口说道:“不管朝廷如何决策,其朝鲜正统的位置不能被威胁,平壤王不会被得到敕封,但朕,但朕还是想要平壤所说的金银。”

“若是有了这些金银,填补府库,在成化七年的时候,便可毫无压力的推行仁政,众位爱卿,谁有良策,既不支持平壤,也不攻打平壤,将平壤之金银收入大明呢……”

众臣听完后,都是默然不语。

陛下的言外之意众人也都听明白了,底线是只要保证汉城的正统,也不想管朝鲜有几个王了,团营北上算是拉练。

可陛下想的那么好,但这个世界哪里有那么美的事情啊……

陛下还是太年幼了,想事情有些不够全面,这个问题让于谦,李贤等人如何接话……

朱见深说这话想让臣子们都想想办法,可却无一人应话,朱见深细想一番,也就知道了这其中之缘由。

这个问题对大臣们就很是要命了。

正统的地位对于帝王来说很重要,臣子们都不敢就正统之位侃侃而谈,这种主意,不是这些正直的大臣们能提的。

朱见深摆了摆手说道:“朕觉得可将便宜之权,交予辽东巡抚孙祥,武阳候石亨等人。”

“由他们全权处置,朕要这些银子,但平壤不能闹得太过火了,威胁了汉城的正统之地位,石亨就要处置。而赵提督按原计划还是要去一趟朝鲜汉城,帮助朝鲜军队尽清剿事宜。”

首节 上一节 132/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