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第674节

  让人觉得不爽的是,此人大概率为一个道士。

  如今朱元璋被指点带沐英前往海外仙山的做法,就十分符合那些老杂毛的做派。

  就只是这件事,李善长他们就要认真反对。

  不管对方是神仙也好,妖道也罢。

  轻易干涉神器这事,对于任何读书人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如果能借题发挥一番,他们肯定不会吝啬自己的口水。

  朱元璋似乎隐约感觉到百官对沐英封侯的抗拒。

  老朱默然,倒是他疏忽了。

  他信任张异,也对张异描述的美洲深信不疑。

  可这并不等于李善长他们会吃张异那一套,所谓神物,他如何说服其他人?

  “李先生!”

  朱标见朱元璋被李善长稳住,主动出来给父皇转移注意力:

  “沐英大哥他们所带回来的东西,乃是改变我大明国运之物!

  能十倍于水稻产量的作物,难道不足封侯?”

  产量十倍的作物?

  朱标这句话,着实让人大吃一惊。

  百官面面相觑,如果沐英真的带回这种作物,那确实可以封一个镇海侯……

  只是这可能吗?

  两年前,龙虎山上那个小家伙搞出一个药王稻,已经是仙家赐下种物。

  大明这些年的粮食亩产,确实有极大的提升。

  一个生活在华夏,土生土长的人,药王稻已经是他们能想象的边界了。

  比水稻还要高十倍产量的粮食,让人如何能信?

  “太子这话,可有证据?”

  李善长反问一句,朱标也不说话了。

  哪来的证据?

  哪怕他对张异有信心,那些东西拿回来,起码也要明年开春才能种下。

  等到收割,那已经是洪武五年年尾的事。

  见朱标沉默,李善长乘胜追击:

  “太子殿下,如果没有真凭实据,那可是堵不住天下悠悠众口……”

  朱元璋的脸色已经沉下去了。

  他本以为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却没想到会引发百官,尤其是李善长带头反对?

  严格来说,沐英虽然是他的义子,但政治光谱肯定也是淮西这边的人。

  平时这孩子跟李善长处得也不错,属于很被欣赏的晚辈。

  却不曾想,李善长会在这件事上从中作梗。

  “臣以为,如果此事为真,那就等事情验证之后再封侯不迟,反正也就是明年的事,臣等见证了沐英带回来的神物,自然心服口服……”

  他的说法倒不能说是错,只是这几乎等于落了皇帝的面子。

  朱元璋冷哼:

  “如果朕非要封沐英呢?”

  御书房里的氛围,一瞬间变得冰冷无比。

  在场的官员,噤若寒蝉。

  只有李善长神色未变,道:

  “陛下,不患寡而患不均啊!”

  这句话,让御书房里的温度,再次冷下去几分。

  诺大的房间,针落可闻。

  李善长佝偻着身体,显得恭敬无比。

  但是,压力扑面而来,哪怕是朱标不是被百官逼宫的人,他也能感受到朱元璋承受的压力!’

  父皇会怎么做?

  朱标有些担心的看着朱元璋,他太了解父皇了。

  老朱此时不说话,但他的怒火已经到了极点。

  出海美洲,带回神物。

  这是朱元璋这两年最为期待的事,他在出海之前,也承诺过沐英回归之后的待遇。

  如今沐英回归了,朱元璋想要封赏功臣,都被人反对?

  这让他如何下得了台?

  君王言而无信,以后谁还敢给他卖命?

  朱标以为皇帝要大发雷霆的时候,朱元璋却淡淡说了一句:

  “朕,知道了!”

  李善长微微松了一口气,他逼宫朱元璋,他自己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眼前这位陛下,但有些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在其位,他就必须为他身后的人,谋个说法。

  “朕会考虑,李相,你们先出去吧!”

  从李先生到李相,是朱元璋惟一能表达他不满方式。

  众人面面相觑,李善长率先告退!

  等百官走后,朱元璋才舒了一口气:

  “刘伯温走了,果然咱们的李先生,威风见涨!”

  他自嘲的笑声,带着浓浓的怒意。

  朱标默然,今年刘基告老之后,李善长在朝中没了人制约,确实有些不一样了。

  他心想着,父皇会不会后悔他去年的决定?

  大明六公二十八侯二伯,一共三十六人。

  真正意义上的文官封爵,只有二人。

  明明是朝中振奋相对的两个人,一个封了公爵,一个连侯爵都没封上。

  朱元璋的做法,很大程度上也寒了刘伯温的心吧?

  如果刘伯温封侯,他大概也不会说什么?

  毕竟李善长在朱元璋的班底里边,确实无可替代。

  可一个伯爵。

  别说刘伯温自己想不到,恐怕连他的对手李善长,也预料不到。

  父皇逼走了刘伯温,却换来如今的局面,他该如何应对?

  朱标想到李善长那句不患寡患不均,也明白了朱元璋妥协之处。

  如今大明的公侯,大多数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

  刘公二十八侯,并不足以将所有人都圈进来。

  还有许多与爵位失之交臂的人,心里未必没有想法。

  大明的爵爷,大多数以军功封爵。

  文官哪怕如李善长,很大程度上也是掌管后勤立下的军功。

  刘基可以算是比较纯粹的文官。

  从封爵的逻辑来看,皇帝并不鼓励文官封爵。

  这是他抬高武将的地位,去对抗相权的做法。

  既然朱元璋行了这套规矩,那他自己也要受规矩制约。

  沐英的功劳,不是军功,

  如果封侯,会让许多人产生想法。

  别的不说,汪广洋能不能想?

  他当过朱元璋的谋士,也立下过不少功劳。

首节 上一节 674/11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支教三年,大秦成日不落了?

下一篇: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