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39节
“宫里的其他贵人们最好也以交好为主,为人友善,只是要存上几分心眼,千万别一开始就对人掏心掏肺,宫里的人面孔可不止有一张。”
“这样的小事,其实我知道,你心里很明白。可是你呀,实在太过骄傲了,不愿意,更不屑于做这样的事。”
“可你听娘一句劝,千万别再自视甚高了,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你不要以你姑祖母为榜样,而应该牢记你姑姑们的榜样!”
“还是那句话,娘不希望你真的成什么皇后,这本来就不太现实,更不指望你能帮上家里什么忙,要是真出了什么事,也不会是你一个宫中的女儿能帮得上的。”
“娘只希望你能在宫中平平安安,能有一儿半女,在身边陪着,就已经很开心了。”
独孤凤听着母亲的谆谆教导,眼中的热泪忽的一下就掉了下来,扑朔扑朔的。
“娘的意思女儿明白了,我定然会牢牢记住的,未来入了宫一定会谨慎小心,绝不在行为是上出什么差池。”
齐氏只是拢住自己的女儿,默默无言,她当然希望女儿不进宫,那才是最好的事,可独孤家这样日益走下坡路,要是宫中没有人,只会衰落的更快。
要怨,也只能怨独孤家的男人们不够争气啊!偌大的家业,就在一代代没什么成就的人手里败完了,连维持都维持不住。
正月十五一过,各处衙门也就开始恢复上班了。
新年新气象,这次大朝会上说的东西,一部分就是之前的时候李湛和那些大臣们商议的,另外一个则是李湛个人想要强推的。
李湛亲自推动,各地的书院里,现在除了要交读书认字,儒家经典,还必须设立工匠、农业、数学等科目,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李湛是想要设置专门的系统性的工科门类的。
相比较于继续在科举制的圈子里兜兜转转,李湛更青睐于打破科举制的限制,集中大唐的力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而接下来的着力点,就在各地的书院,或者说是教育上。
只是……李湛也有些犹豫,一旦自己真的能做到这点,那能不能给这些学的工科的人官位呢?
中原的观念里,终究是当官的人算一流人才,要是没有官职放在前面吊着,还真不知道能有多少人愿意投身于工科,为大唐的生产力发展添砖加瓦。
不过,李湛也实在不愿意等了,去年的时候,单单是修建南阳的运河就几乎占走了大唐大半的优秀工匠。
若是李湛想要再同时修缮大运河,兴建洛阳城,俘虏确实管够,可那些专门的技术人员,缺口实在太大了!
可接下来的这些时间里,这些工匠又特别紧缺,除了上面说的两个大工程,李湛可还要在全国各地修桥铺路,兴修水利设施的。
这些零零总总的工程,看起来不起眼,但需要的人力物力,肯定会是单单一个修建南阳运河的几倍之多。
到那个时候,难道还需要李湛到处召唤人才吗?
所以说,虽然李湛这步路走的急了点,但也算是现实情况的需要了,更何况不趁着皇位更迭的这段动荡时期推行,难道要等到各方势力都平静下来,再强行推行吗?
如果想要进行改革,最好的时间肯定是立国之初,或者就是国家有动荡的时候,现实会逼着各方势力同意改革。
李湛已经找不到更好的机会了,唯有趁着此时,一举打破中原千年以降的痼疾,才能将中原文明推到更高的地方。
李湛的小目标,真的很小,只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这样的教育体系,让大唐的读书人们能够把目光从儒学撇开一会,投注到自然科学上。
可以说,从秦汉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就一直太过于关注人文学科了,对于自然学科近乎是一种漠视的态度,就算是发明了新的工具的这些工匠或者农人们,更多的连姓名都没能留下。
这很明显并不是一个很值得夸耀的事。
若是李湛真的能够在自己当皇帝的这段时间里,改变读书人关注的方向,这就是一件能够深刻影响中原文明走向的大事了。
做到这点,可比让大唐现在拿出来枪炮重要的多,枪炮只是一时的,要是后续的研究跟不上,最后中原还是会落后于世界潮流的。
不够,对于能否做到这点,李湛就算有外挂在身,也并不是很有底气,这道题太难了,也没有人给出过正确答案,李湛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而且若是真的能推广这样的一套学术体系,对大唐走进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一个极大的利好,要知道现在大唐的人是比较少的,人地矛盾也没有达到后世明清时期那么尖锐。
这个时候,中原文明进行转向是可以做到的,真到了明清时期,那就叫病入膏肓了,不管是哪个皇帝在位都不可能把占据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土地上赶走。
而现在的大唐,真正在土地上刨食的人,相对比例还不如明清时期高,船小好调头,就是这么一个理。
李湛这样一道诏令一下,朝臣们的反应倒是颇为冷淡,既不热情也不消极,他们是看不到千年那么远的。
可能在他们的心里,李湛之所以搞出这样一套,也是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一个措施而已,算是对民生的一种关注。
毕竟现在大唐粮食是不会缺了,仓禀实而知礼节,既然百姓们都能吃饱了,那当然是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这么一推导真的一点毛病都没有。
就是当时最聪明的那撮人,比如房玄龄,甚至是后世来的张居正和王阳明,在李湛掩盖起来的这颗雄心上,也同样没有那么深刻的见解。
没有学过马列,没有亲眼见识过工业对社会生产力的急剧推动,任他们再怎么聪明,都不可能想到工科体系的建立,会对社会生产有这么大的作用。
即便是向来以圣人自诩的王阳明,恐怕也不会这么自信,自己能在文明的长河中成为一个道标,对文明史起到这么重大的影响。
要是真的让他们知道了李湛心中的所想所思,只怕都会觉得李湛是疯了,不可能会有人把这事当真的。
就像是李湛现在要是对王阳明等人说,他希望进入儒家经典上说的大同社会,只怕他们这些大臣们也会把李湛当做异类。
有这样的心当然是好的,可现实就是大同社会在儒家学说里,也快要成为一种空想了,或者说,现在已经成了一种空想了。
自从王莽按照儒家经典上的描述想要一步步退回三代之治,达到大同世界的时候,儒家的这么一个政治理想就已经破产了。
没有人真心觉得大同之世真的可以实现,同理,李湛若是把自己心中的理想说出去,这些官员们只怕会更加迷茫。
不过,李湛的动作其实已经相当小心了,所有的这些发明创作、农业种子,李湛从来都不会说是他拿出来的,绝对不试图在这样的东西上分润什么功劳。
就是制度变革,李湛也没有妄自想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制度,不管是历史上学到的看似很好的行省制还是赋税制上提前改成两税法。
这样的东西,李湛向来是慎之又慎的,他之前的时候可能还有些自傲,觉得这样的东西,变成是自己拿出来的对自己的皇位会更加有利。
实际上,等到李湛真的成了皇帝以后,立马就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些无厘头了。
作为儒家观念里的皇帝、天子,这样的杂事就不应该是李湛这个身份的人去干的,更何况,难道真的有人指望拿出来白糖、火药、枪炮,就真的可以在大唐为所欲为了吗?
若是李湛真的还这么想,那他这个皇帝也就干不长了,甚至在史书上的评价会比隋炀帝杨广更为极端。
等到大朝会结束以后,李湛又喊来三省的这些长官们,共同议事,李湛对这些宰相们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
他们办公的地方,放上了不少点心还有茶水,这可都是甜食居多,对比之前李二时的待遇,那真是要上天了。
李湛自己也捏起几块点心,填了下肚子,之前开那么久的大朝会,就是李湛都觉得肚子饿了,这些上了年纪的宰相们就更不用说了。
稍稍活动了下身子,李湛认真的问道。
“长孙冲他们发过来的消息,你们都看了吗?”
张居正点了点头,这事他已经知道了,虽然半岛已经落入大唐的控制,但是一边还有个离得很近的出云国没有收拾,对李湛来说可能真的有些碍眼吧。
何况张居正还清楚地知道,历史上大明朝受了这出云国多少的入侵,当然,这样的入侵确实有不少是东南当地的大明海盗带头,可张居正会在乎这样的小事吗?
他只需要记住,出云国的人有出现就行了。
张居正喝了一口茶说道。
“这出云国既然离这么近,而且之前有入侵半岛的先例,依我看,还是直接把他也给灭了吧,虽然这国家不大,但战略上还是挺重要的。”
房玄龄在心中衡量了一下,缓缓开口道。
“出云国也算是一个有点历史的国家了,好像汉朝就册封过他们的国王,不过这个国家有些不太恭敬,前隋的时候,他们的国书上还敢说自己是日出处天子,实在是大不敬。”
“如今,陛下若是想要惩戒他们,也是应有之意。只是不知道陛下是想毕其功于一役,还是徐徐图之?”
“若是徐徐图之,臣以为不若等上一年,毕竟现在大唐的战船还是有些少,江南的造船厂可还在造船呢,等到明年,船只数量够了,出征出云国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而且,大唐毕竟已经定了接下来要在陇右用兵,针对吐蕃,两线作战,总归不是什么好事。”
很显然,房玄龄是倾向于让李湛缓一缓的,不要过于急躁。
李湛其实心里也有些犹豫,该不该现在就出兵呢?从理智上考虑,肯定是房玄龄的谋算更为稳妥一点,狮子搏兔还要用尽全力呢。
虽说半岛和出云国隔得很近,相连接的海域上也很少有大风暴,不至于大唐从半岛出征还会遇到‘神风’。
只是这样的话,李湛的心里总是不太能接受,何况现在大唐的通用货币里可是有金银币了,偏偏大唐是一个缺乏金银矿的国家。
要是能提前占下出云国,找到石见银山,对大唐的货币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好消息,也能让铸币局的人缓一口气。
可在军事上……这样的考虑是否合适呢?
若是大唐的主力军远在陇右,等到一年后重新调军队从中原前往半岛,再出征出云国,这样的路途实在过于漫长。
到那个时候,大唐的军队能否保持一贯的士气?这些都是要打问号的。
虽然李湛心里不觉得出云国就真的能打过大唐了,可能少一点士卒的损失,李湛也是觉得更为划算的。
想了这么多,李湛最后还是想问问这里面的将领们——李绩的意见。
李绩中气十足的说道。
“臣以为现在就可以先向半岛增兵,让我大唐的士卒更加适应当地的气候,这样不管是一年后,还是今年进攻出云国,都能更加方便些。”
“至于半岛上的人口,陛下之前已经有过指示,臣也就不再多言,只是希望陛下再迁民的时候,能把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的分开。”
“他们这三国已经累战了数百年之久,三方的矛盾都不小了,若是真的不分青红皂白,把他们全都迁到河北一带,对当地的官员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而且五胡乱华殷鉴不远,这么多异族百姓,还是分开治理吧,至少要切断他们和原有的那些底层民众的联系。”
李湛心中暗自赞赏,李绩不愧是一个名将,这考虑的方向已经不再是以往将军的思路了,更多的是真的站在了国家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何况之前半岛三国里,新罗受到的破坏太小了,若是就这么全盘接受,谁能保证新罗人不会降而复叛?”
其他大臣们也陆陆续续说了各自的意见,李湛一边听着一边看着手中的名单,计划是真的赶不上变化啊。
衡量了一番后,李湛忽然开口问道。
“那要按照你们的想法,谁应该在新罗旧土,抚慰当地百姓们,并且整兵备战?”
这一下,这些大臣们谁也不说话了,在这种事上说话,实在容易被人打,为了抢一个出征主帅的名额,程咬金绝对敢把不投他的人打的生活不能自理。
等到送走了这些宰相们,李湛自己在宫殿里踱步,现在好像到了启用自己老丈人的时候了,他也已经闲赋了好些年了。
对于李靖这样的战争狂人,李湛是能用则用,不能用大家也还能理解,毕竟虽然李靖是个大杀器,可现在这狂人要开始处理那些其他人……只用在一边看着就行了。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