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54节
让囊廓很惊讶的是,这些被俘虏的吐蕃人居然没有被杀,或者被变成奴隶,这对来自吐蕃的囊廓来说,实在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大唐实在太过仁慈了点。
仁慈……
这样的形容要是被朝中的大臣们听到,怕不是要笑死。
大唐现在武风极盛,民风彪悍不亚于秦汉,大唐可谈不上什么仁慈。
更何况,现在在位的人是李湛,李湛的进取心只要是一个大臣,都能看的出来了。
前隋没能灭掉的国家,李湛一个个把人灭了,基本上大唐现在已经没有邻居了。
单单看这一点,就能知道,大唐对外的态度可绝对称不上仁慈,总不能这些被李湛灭国的国家,都是国王昏庸无道,大唐秉持这仁慈、友好的态度,吊民伐罪,主动接纳了这些国家的遗民?
看看现在大唐的疆域版图吧,北边直达北海,整个草原都是大唐的马场,上面的部众们无一不归顺于大唐的旗帜之下。
东边,高句丽三国已经被灭,整个半岛已经成了大唐的领地,甚至李湛已经在窥视出云国,已经派李靖前去征服了,想来这事也是手拿把攥的了。
西边,西域各国没有一个还能好好活着的,尽数被大唐征服,国君被拉到大唐长安,没人能跳出来搞事。
也唯有南边的六诏、扶南等国小日子过的还不错,可等到李湛想要开启航海的时候,这些南边的小国也不可能留下来,唯一的作用就是成为大唐出海的跳板,决然不可能给他们独立建国的机会。
算来算去,可以说大唐不会再有什么邻居了,未来最可能的邻居,大概就是大食人了,毕竟大食也是立国不久,进攻性很强,军队也不弱。
不过相比于历史上的大唐,只能说因为李湛的上位,还有带来的系统,让大唐的侵略性更强了,表现的更为明显。
这样一个霸道的国家,居然会被其他人冠上仁慈的名头,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相比于现在还在残酷的奴隶制社会的吐蕃,大唐大概真的挺仁慈了。
到了姑臧城的囊廓也没有在这多待,只是休息了半个月,他们这些吐蕃降人就跟着继续上路了,对于大唐的官员来说,他们这些人的价值在一开始投降后,就已经基本消失了。
吐蕃国内的情势被大唐知道后,大唐还能好好把他们安顿好,已经是天恩浩荡了。
李湛得到了吐蕃国内的详细情况后,也颇为振奋,至少现在来看,历史上那个能给大唐造成极大的战略威胁的吐蕃是不可能存在了。
就算存在,吐蕃最多也只能自保。
换句话说,李湛其实并没有想着现在把吐蕃收入囊中,毕竟高原气候实在不是现在的人们能克服的,李湛就算明白青藏高原的重要性,也不可能枉顾生产力限制,硬用人命来堆。
李湛对吐蕃最大的期望就是成为大唐的羁縻州,模仿下后世的土司制度,在吐蕃实行就可以了。
知道吐蕃不会成为自己平南的阻碍后,李湛立刻下令,让徐达等人带兵前往六诏,扫平当地的势力,让大唐控制当地。
随着年关将近,南方的捷报也传了过来,南方的六诏已经悉数被平定,更南一点的扶南国,已经递交了国书,请赐王印。
徐达的战绩是非常辉煌的,只用了三万唐军,就荡平了六诏,其中三个蛮王被族灭,其他蛮王全家被俘。
可以说,历史上还能蹦跶很久的六诏、南诏、大理这些国名可能都要消失了,在现在的历史中,已经没了他们的位置。
南蛮六诏从现在看,其实并不能算是大唐的什么心腹大患,但朝中大臣们都很清楚,六诏一向并不安生,虽然接受了大唐的封赏,但对大唐的命令向来是阳奉阴违。
甚至有和吐蕃勾搭的迹象,试图在大唐和吐蕃之间来回跳舞,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对这样当狗都不会当的人,朝臣们还能说什么?
还是尽早灭了的好,所以对于这次大唐的再次胜利,文武百官们的心中还是颇为高兴的,能给这些西南的蛮王们深刻的教训,杀猴儆鸡,未来西南边疆就能安稳多了。
至此,吐蕃已经完全被大唐的封锁圈所包围,东南、东北、西北都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了,正西是喜马拉雅山,想要发展,只怕未来的吐蕃只有南下天竺一条路了。
当然,想要和大唐打仗,那就是另外一条路了。
虽然李湛没有灭吐蕃的心思,但要能把吐蕃的国家打烂,让青藏高原上恢复原来的部落制度,各个部落相互内斗,李湛也决然不会嫌弃。
这样的吐蕃其实才更合李湛的胃口,可惜,现在的吐蕃赞布是个精明人,虽然在大唐南下的时候,吐蕃境内有人想要狙击,却被松赞干布死死地拦住了。
一来,吐蕃自己国内的矛盾还没能完全缓和,二来,双方的国力完全不在一条线上。
松赞干布的心里比谁都清楚,相比于唐军,吐蕃军队只占一个悍不畏死,军队建设、甲胄、这些都是一团糟。
要不是有高原气候的阻挡,吐蕃恐怕也已经被大唐消灭了。
只是年后,一件出乎大部分意料的事发生了,吐蕃再次遣使入唐,请求和亲,言辞恳切,在鸿胪寺说的涕泗横流。
一时间,长安的气氛有些古怪。
可能大部分上层人士都知道,吐蕃在皇帝的心中是一个大患,可现实中,吐蕃这些年和大唐的争端,屡屡失败,实在不像是能成为大唐祸患的国家。
更何况,随着当初囊廓等人的投降,大唐对吐蕃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像是吐蕃的一些药材,就是长安的权贵们相当喜欢的东西。
只是,在蕃使入朝请求和亲的事上,没有一个和吐蕃有牵连的人敢于站出来说说吐蕃的好话,大家都不是傻子,做生意就行了,犯不着拿自己的前途来赌皇帝现在对吐蕃的真实态度。
一时间,这事就再度僵到这了。
李承乾匆匆从几名新罗贵族的晚宴上离开,他已经得知了吐蕃派使臣入朝请求和亲的消息了。这样的事,本来就和他在鸿胪寺的本职工作相关,更何况,相比较于已经被征服,乖乖在大唐生活的新罗人,还是处理和吐蕃相关的事更具意义。
这些新罗人左右不过是希望他能帮着求情,好让一些故旧免除处罚,这一看就是脑子一热,随便找人了。
但凡能找到别人,怎么可能找到他这个理应的前太子身上?还指望自己去皇帝面前递话?实在太搞笑了。
而吐蕃请求和亲的事,明显更为重要。
如今大唐的邻居,还能活得好好的,也就只它一个了,总归是要做过一场,不管是和亲还是开战,这时候在鸿胪寺里才又更大的发挥空间。
再者说,虽然在一般人眼里,吐蕃也不过是个小国,可李承乾是一般人吗?
他能看到的战报都要比一般人多太多了,吐蕃军队和唐军的交换比可不一般,虽然李承乾也清楚,这里面肯定有吐蕃地形、气候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
但这不是更代表了吐蕃的难缠吗?
从半岛回来之后,李承乾虽然摆脱了那种低迷的情绪,但那种想要再大世中进取的心思却突然强烈了不止一倍。
只要看过长孙冲的政绩,看过半岛百姓们的生活,就连李泰都有了变化,只是他依旧还是更喜欢文学上的东西,这些时间主要是想要做一份文集。
这事李承乾并不喜欢,他更执着于做出事功,就算比不得李湛,总也要显得没那么废物吧?
更何况,他现在作为已经长成的宗家子弟,也是要吃饭的呀,总不能已经及冠了,还要靠着李二和长孙无垢两人接济吧?
那实在太丢他们李家的脸了,这事李承乾是真的做不出来。
既然如此,李承乾唯一的机会就是在官场做出一些非同凡响的成就了,当他在官场的地位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有人私底下嚼舌头,说他的小话了。
等到李承乾骑着快马返回鸿胪寺的时候,这里已经是群众云集,每个人的脸上都显现着喜悦的色彩,看来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大活要来了。
别管之前李湛是不是拒绝了吐蕃的和亲,他们这些干活的最清楚一件事,此一时,彼一时。
当初拒绝和亲,不代表现在就还要拒绝。
再者说了,现在大唐周边真的没几个国家了,要是没有这次吐蕃派使节请求和亲的事,他们鸿胪寺可能就又是半年都没活了。
不管他们这些人是什么身份,只要想到半年没活的事情,哪个人的心里不是惴惴不安?
万一朝廷觉得他们没什么用,把他们裁撤了怎么办?就算不裁撤,他们升官的速度肯定也要比其他部门的低很多。
但凡是留在京中的官员,哪一个心里没点心气?没想过未来穿着朱紫色的衣服,立于朝堂?
这样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一个清水衙门,清闲的不能再清闲的地方,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反倒不如外放为官了。
如今他们这些官员聚在这里,免不了要提两句吐蕃的事,虽说这次吐蕃入朝请求和亲的事,一开始没有鸿胪寺的参与,但事情只要想往下进展,总是少不得鸿胪寺的。
到时候,年底能有红包不说,还能把各自的考功成绩变得漂亮一大截,升职有望啊!
眼看李承乾入衙,这些官员纷纷上前见礼和他寒暄两句,一点也不敢怠慢他。
李承乾也颇有耐心的一一回礼,这要放到以前真是不敢想象,当初的李承乾那真的是满肚子的负能量,就算有人给他行礼他都是装作看不见的。
如今虽然心里装的是蕃使入朝的事,但他面上的礼仪做的还是相当到位的。
只是他跟着这些人聊了一大圈,却发现没有一个人清楚蕃使入朝的细节的,只知道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吐蕃使节带来的国书到底怎么说的,提了哪些要求他们一概不知。
真正对这些东西最为清楚的就是如今的鸿胪寺大卿章惇了,可章惇现在还在宫中参与奏对,压根没在衙门里。
李承乾也只能耐住自己的性子,老老实实在鸿胪寺府衙里等着章惇的回来。
没等他坐下来多久,另一位鸿胪寺少卿安思明也回来了,看到已经坐定的李承乾,安思明也只是打了个招呼,就匆匆坐到自己的位置上,翻阅文书。
只是李承乾打眼一瞧,就知道安思明的心思也没在文书上,只怕心里也着急的不行了吧。
说起来,宗王入世为官,上下级相处之间总是颇为尴尬的,各方的人情关系怎么处理经常是一团乱麻。
本来宗王的身份、爵位大都要高过所在衙司的主官,可是官场的职位又往往是更低的那个,平时相处的时候,其他人过于恭顺未免有些谄媚,冷淡了则容易被怨怼,怎么处理都不合适。
虽说从两晋到现在已经有了不少先例,可真正在官场上,这事依旧是所有主官们头疼的一件事。
更不用说,现在李承乾的身份比之一般的宗王更为尴尬,他都能称得上一句‘前太子’了,和他的相处那就更加难以拿捏分寸了。
虽说李承乾从半岛回来后,倒是颇能礼贤下士,对人相当谦谦有礼,可又有几个敢真的靠近他呢?
像是现在鸿胪寺的官员们,莫要看都和他寒暄,但要说真的和他走的近的一个都没有,那些下官们平素里听他的吩咐做事就够了,这他也能接受。
但安思明对他的冷淡,李承乾的心里其实并不高兴,他之前特意专门想和安思明搞好关系,却屡屡碰壁,索性也不再试图维持一个不错的关系了。
虽然知道安思明可能是把自己当成了竞争对手,兼之李承乾身份尴尬,可一个同僚的关系都维持不好,还是让李承乾心里很不舒服。
倒是鸿胪寺大卿章惇对李承乾公事公办,李承乾心里还松了一口气,毕竟章惇身份特殊,是李湛的潜邸之臣,能有这样的态度,李承乾已经能瞧出来李湛的态度了。
这样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好事,至少不用太过焦虑未来,做好事想来李湛也是不吝赏赐的。
安思明坐在位置上,不停的悄悄打量李承乾,李承乾今天这么急匆匆的跑到衙门里来为的是什么,安思明自然是很清楚的。
这蕃使入朝,请求和亲的事,可以说是接下来这段时间里,鸿胪寺最大的事了,不同于早早就简在帝心,未来明显不在这里的章惇,安思明可是一心想要向更高的位置发展的。
因而,现在安思明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李承乾就有些敌视,有一种较劲的心思在。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