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202节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杂务,压到李湛一人身上的时候,就成了一座无比沉重的巨山,每每带着这样的巨山前进,李湛都倍感压力。
这还是在李湛有系统的情况下,要是没有系统,李湛可能不会成为一个明君的,毕竟明君需要做的事太多了,哪里有昏君在那吃喝玩乐来的痛快?
除了上面的那些事务之外,更为关键的还是今年的科举。
这次科举可是科举改革之后的第一届,其中的政治意味是相当重的,这样的一次科举可不单单是简单的选拔人才。
更为关键的是,向天下人传递李湛的政治意图,所以这次科举的大题又是李湛亲自出的,而题目的选定也颇有意思。
主要是说汉初黄老无为的事,这也算是李湛的一个政治承诺了。
大唐自李湛登基以来,南征北战,对外的武功可谓赫赫,先后击败了高句丽、吐蕃、突厥、出云国等等。
在疆域上已经达到了现在大唐的一个极盛了,这样的功绩放到历史上,比起李治的高宗一朝也绝不逊色几分。
而对内的建设成就,李湛一朝也丝毫不逊色于历史上的贞观朝,开通运河,修建道路,重修黄河大堤,在各处兴修水利,乃至于移民实边,主动开垦南方……
如今得益于李湛推广的高产作物,大唐上下可以说是欣欣向荣,完全从隋末战乱中恢复了,比之隋朝的大业年间,除了人口可能还有些比不上,其他社会的各方面数据,哪一项不是已经超过了隋朝?
李湛本身也不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自然清楚现在大唐的民力已经算是被他驱使到一个极限了,要是再强行让大唐境内的百姓们进行什么大动作,说不定就会变成汉武帝后期天下皆乱的情况。
这可不是区区高产作物就能填补的回来的,百姓固然会因为朝廷推广高产作物而感激他这个当皇帝的。
可要是终日让他们服徭役,做工,就算有钱粮上的补贴,人又不是铁打的,肯定是会累的,到那个时候,还会有几个人记得李湛的好处呢?
正因如此,李湛已经考虑清楚了,接下里的这个十年,他肯定会让大唐的节奏换下来,保持稳定,一点点把底蕴给夯实了。
当然,夯实底蕴保持稳定不意味着李湛就要放弃改革了,只是接下来他改革的步伐肯定会小一点,小步快走,一样可以达到李湛心目中的效果。
何况有这十年,李湛自己培养出来的很多新一代的人才也大都能爬到朝廷的中层了,他们可以说是李湛改革的受益者,相比于现在朝中的一干老臣们,他们对李湛的改革只会更加支持。
有了这样一股力量做后盾,李湛推行改革的道路想来也会顺畅很多,反正现在李湛也就三十岁,有的是时间。
系统在手的李湛,可以相当自信的说,自己肯定能活到七十岁以上,要是到了七十岁,在有系统的情况下,他还是不能把大唐初步带入工业革命,那他还是趁早自杀吧。
等到休养十年后,李湛一旦再度开启大唐这台机器,他眼中的可就不单单是东亚这块地了。
放眼世界,难道次大陆上的南亚不香吗?
本来就没有东南亚的深山老林,没有那么多毒虫猛兽,偏偏还是一年三熟的好土地,就算是在后世的时候,没有什么水利设施,也没有太多化肥。
次大陆这块土地也能成为世界的一个粮食出口国,这里面当然也有次大陆的上层不把下层民众当人看的原因,可也能从这里面看出这块土地的富饶了。
大唐终究不是一个完整的军国主义国家,李湛也不愿意把大唐带上这样一条路,特别是现在大唐境内的各民族已经够多了,李湛也不愿意自找麻烦。
若是不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好好消化一番,也把大唐境内的各类胡人融合了,就算大唐接着以战养战,快速扩张,最后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到时候的万里疆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压根不可能成为大唐的万世之基。
其实不独是李湛有这样的想法,朝中的大臣们也觉得大唐是该到停一停的时候了,他们都是从官场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杀出来的。
对时势的判断还是很有一手的,更不用说这些朝臣里还有一些是当年跟着李二打天下的人,这样的人嗅觉是相当敏锐的。
只是让李湛有些意外的是,这样的一次科举考试,其中固然没有涌现什么历史上的名人,可能是因为科举改制以后,对一些文学型的考生不是很友好。
可是他们这些人写出来的策论却也是可圈可点,颇有几分后世议论文的味道,而且笔力雄健,也绝非是夸夸其谈。
有些人笔下对李湛这个皇帝的讽刺可以说入木三分了,就是李湛见了也不觉脸上有些燥热。
也不免的李湛如此作态,在他登基的这十年来,李湛固然是凭借系统和张居正等能臣干将们,将大唐整体的局势推到了一个高峰。
可李湛本人又不是那种很注意细节的人,偶尔在他的想法中,只要能征服星辰大海,一些该有的牺牲,李湛是不会太在意的。
落到实际层面,就是有一些政策的细节上,其实是对民力的一种损害,只是李湛不知道,或者故作不知罢了。
就好比李湛下令兴修水利,重修黄河大堤,他难道不知道这样的过程中肯定是要死人的吗?
就算充当劳役的大多数是突厥人,可总归是有大唐子民的吧?
哪一次服这样的大型徭役,上工的不死上个万把人?
这些人在李湛的眼里可能就是一个数字了,可在这些今科选人们的眼里,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这大概也是因为他们的身份特殊吧,介于官民之间,有些官员们不敢说,或者已经习以为常的事,却让他们会极为看不惯。
许是心中的那份热血还没有完全冷却,面对那些官场上的弊政,他们眼睛看到的民间情况,一一在他们的笔下重现。
其中固然有些天真幼稚的文章,可也有些文章颇有可取之处,说到的东西不单单是问题,还能给出一个不算太差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没有经过官场堪练的人来说已经是极为难得了。
李湛难得的抛开自己被讽刺也好,被夸赞也罢的事情,只是认真的品评这些新人们的文章,看到得意处,李湛还很是激动的在他们的卷子上批改。
只是文章还没有全部看完,李湛就听到殿外传来一阵匆忙的脚步声,抬头一看,只见一直跟在李曼玉身边服侍的一个内侍脸色悲戚的说道。
“启禀陛下,太上皇于今日申时……薨了。”
李湛尽管已经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可在骤然听到这样的消息后,心中还是忍不住的有些酸涩,悄悄用手敷住了脸,李湛的脑海里回想起了很多。
有些是前身跟着李渊这个当爷爷的一起玩耍的事情,有些是自己穿越而来,帮着给李渊修建宫殿,和他一起嬉笑的事情。
这些点点滴滴如今骤然想起,李湛的心里也是一颤。
片刻后,李湛揉了揉有些泛红的眼眶,沉闷的说道。
“传告政事堂的各位相公们,太上皇已薨,接下里的事就按照之前的安排来吧,明日朕想要罢朝三天,你也通知一下他们。”
在李渊病重的这段时间里,该做的准备,李湛早就做好了,就是朝中大臣们到时候该负责什么地方,他们也都商量的好好的,其实也用不着李湛多操什么心了。
至于罢朝其实也是应有之意,只是现在的李湛说起这事,心中还是有些难受,他也不知道接下来李二会以一副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李渊的去世。
更不清楚李二是否会因为这事深受打击,李湛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要知道,单看长孙太后的情况,谁也说不定她还能撑多久。
要是在短短的两三年间,让李二丧子、丧父、丧妻,就算他是铁打的,也会承受不住的。
若不是李湛在私下里,悄悄的给长孙太后的药里加了一点强化剂,可能她在之前李承乾去世的时候就已经没了。
只能说,当时的时候,李湛有先见之明,要是真的没有这一手,说不定今年大唐朝廷就会一直在服丧中度过了。
这一天,整个长安再次迎来了久违的肃穆。
自打李湛凿通西域,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后,长安城就几乎成为了一个不夜城,宵禁制度有归有,可也只是一个摆设了。
除了坊市之间为了管理和安全考虑,依旧没有打通,其他地方已经和宋朝很像了。
可这次因为李渊的去世,坊市里那些做生意的人也大都闭门谢客,在路上甚至很难看到一个行人。
这倒不是李湛下了什么强制性的命令,只是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明白一个太上皇驾崩,对现在的大唐算是一个大事了。
就算有想要饮酒作乐的,最少也要忍过这一段,要不然的话,岂不是自己往枪口上撞?
那些好不容易从各州游历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也强行按捺住了自己心里的那种骚动,他们比起百姓更为警惕犯禁。
要知道,一般的百姓犯禁了,朝廷大概率也就是打打板子,礼不下庶人不就是这样吗?
那些一般的百姓们,他们也没那么清楚这样的事会有多大的影响。
可他们这些已经参加今次的科举考试的,要是因为这样的事犯了忌讳,惹来天子的‘另眼相看’,甚至都不用天子,就是一般的大臣们都足够他们喝一壶了。
说不定,还会牵连到各自的家人,只要把这个代价和稍微放纵一下能带来的收益一相比较,没有哪个聪明人会做傻事的。
……
献陵,现在献陵的墓道已经准备的好好的了,只等着李渊的棺椁在宫内停灵几日,就再转移到这里下葬。
现在这里也是在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许敬宗就不知道是有幸还是不幸,被安排在了这里。
说实话,自己被打发这个差事,许敬宗的心里是极为不满的。
怎么说他也是当年最早投奔李二的几个人,当年就是秦王府的学士,当初秦王府的学士那可都是秦王的心腹之辈,都是给秦王专门出谋划策的。
可看看当初和他一批的老臣子们,房玄龄、杜如晦两人自不比说,他们那是真的连许敬宗都自愧不如的人才,而且得李二的信任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长孙无忌,这是人李二的大舅哥,等到李二登基后,能够得到一个不低的位置,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可褚亮算什么东西?
他当年也就是个文学之才,这样能被李二重用就足以让许敬宗嫉妒的了,但碍于当初的情势,他许敬宗也只能忍了。
可现在呢?
就连褚亮的儿子,褚遂良也要爬到他许敬宗的头上了,这样一来,许敬宗的心里能有多高兴?
这次帮着主持李渊丧事的,偏偏还就有他许敬宗和褚遂良,每次看到褚遂良这一张脸,许敬宗的心里就很是厌恶。
更让他咽不下这口气的还是欧阳询这个老头子,这老头一把年纪了,怎么还不死呢?
就他长得这个模样,要不是有一手好字,他凭什么入仕?
特别是时代的特殊,要是换成两汉时期,那种看重长相的时候,就算欧阳询有好字能顶什么用?
许敬宗在心里有着这样的怨气,反应到工作上,自然就是在那磨磨蹭蹭的,不愿意出工出力,宁愿有时候站在那拿着几本书偷懒,时不时装模作样的发号施令。
许敬宗也不是不知道,他这样做落到有心人眼里,定然会被天子惩治,可他现在心里也有一点破罐子破摔了。
要是换成以往的时候,他可能还会考虑认真工作,以期未来升迁,最后就是进入政事堂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现在……李湛手下的这一批人,年纪比他小,一个个又比他更能干,和李湛的关系不比他更近?
这样几项一加,他许敬宗怎么能比得了?
他已经不再年轻了,肉眼可见的,他是熬不过张居正他们这波人的,而以当今天子对张居正等人的信任,说不定又是一段可以传为君臣佳话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若是以往许敬宗在史书上看到的时候,可能心里会很是激动,甚至会感慨,会幻想自己会不会也有这么一天。
可现在嘛……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