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265节
赞悉若又不是不知道大唐的选人制度,想要当官就算是相貌都有很严苛的要求,更别说这么一个身体有残缺的人,怎么可能在大唐当什么好官?
可另一方面,赞悉若的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这么一个以往的时候,自己压根不放在眼里的人,当初还是因为他的过失导致吐蕃作战失败,眼下说的话倒像是吐蕃先对不起他了。
真是厚颜无耻,为了自己的新主子,对自己这样的旧主子是不是太过于不友善了?
蓝玉乐呵呵的笑起来了,对着这名仓官嘱咐了一番,不外乎说些个唐家自有制度,赏罚分明,无论华夷都能在大唐过得很好。
就算是弱者也不用担心因为偶有失职,就丢了全家的性命。
那名仓官感同身受,连连点头,大有一种就是现在蓝玉放个屁,他都觉得是香的的姿态。
赞悉若的脸色一下子就臭了起来,拉着一个脸很是不满,但没等他冲着蓝玉发火,蓝玉紧跟着就又说道。
“这世上有些人生的地方确实不好,本来是有龙凤之姿的,可因为所处的环境限制,只能在泥塘里打滚,和蛇虫兵居。”
“但这样的人物,一旦到了合适的环境,自然就能扶摇直上,重展自己的身姿。”
“正所谓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作龙。”
饶是赞悉若对蓝玉刚才的话有些不满,可这一刻也实实在在的心动了,他当然明白蓝玉意有所指的东西是什么。
不得不承认,蓝玉这番话煽动性太强了,就是他一时间也很是浮想联翩。
可是赞悉若还是冷静下来了,想想现在葛尔家的处境,已经刚和大唐达成的协议。
眼下最切实的事,还是点好货物说服论钦陵,要不然想再多未来的美事,也只是空想罢了。
赞悉若在心中暗自叹息,又开始专心的清点起货仓中的货物。
直到下午的时候,赞悉若才把这些货物全都清点完毕,虽然不可能在这次去找论钦陵的时候全都带上,但每一样带一点,已经足够说服论钦陵了。
接下来的这一路,赞悉若和安神感等人走的很辛苦,在没见到论钦陵之前,赞悉若真的不敢抛头露面,谁也不知道青海西的这些吐蕃兵有多少愿意听从论钦陵的命令。
要是真的遇到了吐蕃赞普的铁杆亲信,那赞悉若和唐军在一起的事情泄露出去,整个葛尔家都要灰飞烟灭了。
好在这一路不算太长,在假装成商队的这些禁卫军的护持下,虽然赞悉若走的有点狼狈,但终究还是安全到了论钦陵这里。
两人刚一见面,赞悉若就舒了一口气,有些艰难的笑了下喊了声二弟。
论钦陵有些茫然和震惊的看着眼前这个灰头土脸的赞悉若,不知所措,还是在赞悉若的提醒下,让自己的亲卫们四散开来,留给两人一个安全的谈话空间。
论钦陵迟疑着开口问道。
“大哥你怎么从河湟方向过来的,身边还跟着一队唐人的军队,你不应该在逻些城吗?”
安神感一行人的伪装能瞒得过一般的士卒,可在论钦陵这种经年在战场上厮杀的人看来,他们身上的杀气太重了,伪装的也就那样。
赞悉若喝了两口水问道。
“你没有收到家中的信件吗?父亲已经下定决心,弃暗投明,投降大唐了。我之前就是悄悄去了大唐,面见了大唐的圣人谈妥了双方的合作。”
论钦陵脸色有些凝固了,他当然收到了葛尔东赞给他写的信,可他本来还以为事情不会发展的这么快。
明明前些日子的时候,论钦陵还在和河湟的蓝玉对抗,可一眨眼,就要和蓝玉联手了,就算是论钦陵这样坚毅的心智,一时间也有些拧不过来这个弯。
更别说,现在大唐已经和吐蕃在西康那处地方打起来了,这时候背叛吐蕃,岂不是要把吐蕃往死里打了?
双线作战,还是一方完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吐蕃真的能被大唐打灭国的!
看出来论钦陵眼中的不解,赞悉若却没有那么多时间和他详细解释了,只是简单的说了说葛尔东赞的判断,让论钦陵明白,自己一家已经是无路可走了。
而且逻些城中还有叛徒,极有可能是王母,有她在,就算葛尔家不背叛吐蕃,吐蕃这次也绝对赢不了,既然如此,何必在一条注定要沉了的船上陪葬呢?
论钦陵沉默了,他不关注政治,可这不代表他的头脑真的简单,能够指挥十几万人作战的大将,智商绝对不会低。
只是稍微推演一下,他也能明白,赞悉若说的都是真的。
如此一来,就是为了家族,他也不能死站在吐蕃这边,何况他们葛尔家和当今赞普还是有很深的矛盾的。
就算他想要为赞普效忠,也要看赞普愿不愿意接受一个葛尔家的人呢!
看到论钦陵已经被自己说服了,赞悉若的心里也松了一口气,还好,在论钦陵的心中,还是家族占的位置更多一点。
要不然,这次合作还真有可能失败呢!
论钦陵现在所处的位置实在太关键了,要是没有他的配合,唐军想要拿下整个青海,真的很难,更别说向吐蕃王城进攻了。
随后赞悉若就打起精神,来向论钦陵介绍大唐给出的筹码了,其实这些筹码中最让赞悉若心动的,还是在边境设立榷场,而且这个榷场由葛尔家主导。
赞悉若的心里也很清楚,大唐人才那么多,就算自己兄弟几个都很出色,可想要在官场上有所作为还是很难的。
就算李湛这个当皇帝的不歧视外族人,可他们葛尔家在大唐朝廷之上,也几乎没有任何可以依附的势力。
可能论钦陵能在军中博出一条路来,但那需要的时间也不会短。
相比之下,还是把家族的势力集中在高原上,辅助着大唐完成对吐蕃的占领、消化,自己一家则在这个过程中收益最为稳妥。
而且大唐极为有诚意的给出了接下来战后安排给葛尔家的榷场的位置——积石山附近的积鱼城。
积鱼城本来就是联通青海和吐蕃最为关键的交通要道,所在的积石山也是矿产丰富,特别是有一大片盐湖,这在高原上一样是硬通货。
这些盐湖也是吐蕃赞普们赖以控制高原上的各个部落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如今大唐把这处地方拿出来,当做以后葛尔家所在的势力范围,可以说是极为有诚意了。
只是,眼下这积鱼城还不在大唐的控制范围内,同样也不是葛尔家的势力范围,这里驻扎着的都是赞普的亲信。
这么重要的地方,就算吐蕃在任的赞普是个傻子也不会轻易交给别人的。
可以说,大唐把这处地方当做未来葛尔家掌管的榷场,实际上也没安什么好心。
若是现在这个消息暴露出去,让吐蕃的赞普知道葛尔家私底下居然和大唐达成这样的协议,就连他最为重视的积鱼城都被划给了葛尔家,那双方必然会直接翻脸开战。
这可以说是拿着葛尔家一家老小的性命再做赌注,赞悉若也明白这一点,只是利益动人心啊!
大唐给的太多了,已经足够让赞悉若试着搏一把了。
如今吐蕃既然不可能赢,就算这次吐蕃没有被大唐吞并,未来对地方上也不会有现在的掌控力。
若是能得到大唐的支持,强占了积鱼城也不是不可能啊!
论钦陵心动了,他是常年在青海驻扎的人,对积鱼城的重要性自然很是了解,而且他也是亲眼看着大唐治下的海东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超过海西的。
如今吐蕃治下的海西相当的荒芜,人烟稀少,除了个别地方还有不少部落在活动,其他地方几乎就成了无人区了。
可这样的情况放到以往简直是不敢想象。
要知道,一开始的时候海西的繁华是远超海东的,这也不是什么民族习俗,亦或者是海西的牧草长得比海东的好。
当初青海还在吐谷浑治下的时候,一开始的王城就定在海西的。
当初的时候,吐谷浑虽然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可它和中原王朝的关系也不见得有特别的亲密。
虽说吐谷浑已经娶了隋朝的公主,可隋朝依旧给吐谷浑了沉重的打击,甚至几近灭国。
而到了唐朝的时候,吐谷浑已经完全被大唐吞并了。
吐谷浑的统治者们也不是傻子,就算是他们和中原王朝关系最好的时候,也没敢真的把都城定在离中原更近的海东。
防的就是中原王朝哪一天突然派兵把他们一锅端了,不过这样的努力在历史上其实并没有起到特别大的作用。
大唐该灭吐谷浑还是灭了,而且在吐蕃崛起以后,因为吐谷浑的王城就在海西,离吐蕃更近,反倒是让它成了吐蕃最好的下手对象。
就算是后期吐谷浑的王室被大唐重新扶持起来以后,也经常面对吐蕃的重压,简直是痛不欲生。
而现在就更加没用了,大唐现在对原来的吐谷浑故地的掌控力度远不是历史上的大唐能比的。
而本来作为青海重心的海西,在大唐的势力深入影响青海以后,也慢慢被海东追上。
这样的转变其实发生的不算早,也就在近几年的时候。
吐蕃掌控下的海西时不时出现逃人,都是悄悄跑到大唐那边去了,一般就只是找一个放牧的借口,带着整个部族就逃跑了。
这样的事,就算是论钦陵也觉得头疼,茫茫草原怎么管控这些人?他们也只能把气撒在大唐身上,在唐蕃关系上狠狠的再记一笔。
唯一多做出的努力,就是将吐蕃控制下的人口大都集中起来,让他们在仅有的那几座城市附近生活,反正如今海西的人口也少,就算聚集在一起,也不怕没地方放牧了。
只是这样的选择固然比任由部落的牧民向大唐方向逃亡好一点,可也不是没有后遗症的。
首先就是留下来的部落,可不见得会感恩吐蕃,更多的是在心中积累对吐蕃的怨念。
何况吐蕃又不是大唐,没有那么精细的管理能力,以及规划城市的能力,如此多的人口,只是聚集在个别的城市,给整个城市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就赞悉若来这找论钦陵的时候,就能看到城外茫茫一片毡帐,那些都是一般的牧民们住的地方。
除了这些杂乱的毡帐,还有茫茫多的牛羊、马匹,这些牧民们就这样和牲畜们住在一起,粪便这些自然也不会有专人收拾,这里附近的味道就可想而知了。
而且赞悉若对吐蕃内部的情况也很了解,那些拥有毡帐的牧民已经算是他们各自部落的中上层了,更多的人连毡帐都没有一顶。
这其实才是吐蕃境内牧民们的常态,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牧民会选择逃亡大唐了。
这同样也是佛法传入吐蕃以后,迅速造成巨大影响,无数牧民和奴隶们选择皈依的原因。
人生已经过的相当痛苦了,他们所求的也只能是一丝安慰,找一个寄托罢了。
就以现在论钦陵驻扎的城池来说,可能赞悉若并不是很清楚,论钦陵自己心里是明白的。那些底层的牧民亦或者奴隶们是怎么过的。
有点能力的就在地上挖一个坑,每天就住在地洞里,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在身上塞几团杂草用来取暖。
论钦陵不是没有想过改变这些人所处的环境,可是看着他们麻木的眼神,再看看他自己手里的财物,他实在是帮不了啊!
城外茫茫多挖地洞睡觉的人,难道他论钦陵还能一个个帮吗?
在和大唐对抗的前提之下,就算是城内吐蕃的士卒们,过得也就那样了,就这些人论钦陵都不敢保证让他们每天吃饱,又怎么可能把物资分润给那些卑微如杂草的牧民们?
虽然都说人命如草芥,可这样的草芥着实太多了点。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